付楠
[摘要]蘇州評彈是誕生于蘇州這一江南文化圈中心地區(qū)的民間曲藝,其表演方式能夠與傳統(tǒng)蘇州社會深度互動。在這一基礎上,彈詞長篇鮮明的科舉說教,具體反映了明清以來江南文化圈中濃郁的科舉氛圍,并表現(xiàn)出科舉文化對普通民眾觀念變化的影響,對于補充正統(tǒng)史料中的細節(jié)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彈詞長篇;科舉;大眾心態(tài)
中圖分類號:I2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354(2017)04-0033-07
蘇州評彈發(fā)祥于明末清初,成型于清中期。光緒年間,評彈在上海興盛起來之前,評彈藝人的活動范圍一直是以蘇州為中心的吳語區(qū)。相較于“金戈鐵馬”的評話,“才子佳人”的彈詞書目在選材和表演時都更易于發(fā)揮說唱曲藝描摹世情的優(yōu)勢,善于引發(fā)聽眾的共鳴。與此同時,傳統(tǒng)彈詞長篇與市民文學聯(lián)系緊密,一般而言,藝人會選擇水準較高的話本小說進行改編表演,而傳唱度比較高的表演書目也比較容易被重新出版。如《玉蜻蜓》《珍珠塔》《白蛇傳》《倭袍》等傳承時間長、系脈多的經(jīng)典表演書目,在清代也留下了眾多的出版版本。根據(jù)盛志梅的研究顯示,《珍珠塔》現(xiàn)存50個版本,《白蛇傳》(又名《義妖傳》《雷峰塔》)存世35個版本,《倭袍》(又名《果報錄》)計有32個版本,《玉蜻蜓》(又名《芙蓉洞》《節(jié)義緣》)有31個版本。①所以經(jīng)典長篇能在動態(tài)的表演和靜態(tài)的文本之間靈活切換,表現(xiàn)出很強的影響和傳播能力,在反映明清以來江南地區(qū)人民的大眾心態(tài)和價值觀念上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其中,對于明清兩代普遍彌漫在江南社會的科舉功名心態(tài)有著具體而鮮活的表述。
一、崇拜與迷戀:傳統(tǒng)書目中的科舉心態(tài)
民間曲藝本就生發(fā)于民間,與大眾俗文學聯(lián)系緊密,主旨鮮明、用意直白,這是為了貼合普通民眾的審美品位和愛好而天然具備的要素,評彈也是如此。所以彈詞長篇中連篇累牘的科舉功名論,一方面是統(tǒng)治階級對普通民眾傳達的傳統(tǒng)風俗教化,另一方面是對社會大眾心態(tài)對科舉認知的真實反映。
科舉是幾乎所有彈詞長篇都不可忽略的主題。根據(jù)周良主編的《聽書備覽》中列舉的38部彈詞長篇中,具有同質(zhì)性的長篇有29部。②在這29部長篇中,有18部在清代有演出記載,11部是民國時期藝人根據(jù)清代小說改編。其中《西廂記》《白蛇傳》《繡香囊》《文武香球》《雙珠球》《倭袍》《落金扇》《雙金錠》《玉蜻蜓》《描金鳳》《七美緣》《雙珠鳳》《白鶴圖》《珍珠塔》《二度梅》這15部均是鮮明表現(xiàn)科舉主題的。
這些彈詞長篇的故事構架因襲了晚明以來“才子佳人”傳奇模式,情節(jié)發(fā)展遵循定情—挫折—科舉—成婚的模式,其中科舉是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假如故事中的“才子”們不能科舉成功,不僅不能與佳人成婚,大部分還面臨經(jīng)濟條件窘迫、遭受奸臣迫害等各種危機。創(chuàng)作者、改編者和藝人便是在用整個故事的前后反差來反映科舉的重要性,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珍珠塔》中的方卿。
《珍珠塔》,又名《九松亭》,是最經(jīng)典的彈詞長篇之一,也是評彈長篇藝術加工的范本,素有“小書之王”的美譽。該故事情節(jié)較為簡單,講述的是:秀才方卿因故前往襄陽姑父陳廉處借貸,姑母陳方氏見方卿落魄潦倒,出言諷刺,方卿大怒離開,表姐陳翠娥暗中贈予家傳寶物珍珠塔作為川資,姑父陳廉知曉情由后認為方卿正直有才,在城外九松亭追上方卿并將女兒陳翠娥許配給方卿,以致夫妻失和。方卿歸家途中不慎暴露珍珠塔,被無賴邱六橋發(fā)現(xiàn),尾隨至河邊襲擊奪寶,方卿則被路過的巡撫畢云顯所救,遂更名換姓在畢家攻書備考,之后以畢鼎之名高中狀元。金殿之上方卿稟明情由,恢復本名,官封七省巡按,到襄陽巡查時假做游方道士來到陳府戲弄姑母,最后表明身份與陳翠娥完姻。在整個故事中,最大的戲劇沖突就在于方卿和姑母陳方氏之間處境的轉(zhuǎn)換,初期方卿窮困潦倒、衣衫襤褸而被姑母諷刺,待方卿高中狀元之后,方卿假扮道士前來戲姑,為的便是出當年被羞辱的一番惡氣。可以說這種情節(jié)是非常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情境的,二者前后處境的調(diào)換完全是因為方卿科舉的成功。藝人和創(chuàng)編者也在人物言談、心理描寫和故事細節(jié)中不斷強化科舉的作用,目的在于向受眾傳達在“富欺貧”的社會現(xiàn)狀下,惟有科舉是可以在一朝之內(nèi)改變?nèi)说纳鐣矸莺偷匚坏挠^念。這種表現(xiàn)手法將小民觀念中對科舉認知的功利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珍珠塔》的大關子“方卿二進花園”中,方卿隱瞞已中狀元的事實,假扮道士來到陳家,借此奚落當年羞辱他的姑母,不僅姑父陳廉大罵方卿“經(jīng)書不讀習下流?!眥1}陳翠娥也怒而說道:
念書人不問你功名事,欲問功名問何人。不是功名兩個字,哪能夠伸冤雪恨振門庭。不是功名兩個字,哪能夠顯揚父母蔭兒孫?!悴粸楣??不為名?當初何必讀經(jīng)綸?{2}
這段話可以表現(xiàn)大眾對科舉的兩種認知觀念:其一,讀書是為了科舉,而科舉是為了振門庭、顯父母、揚兒孫;其二,既然做了讀書人,科舉便是正業(yè),改行他業(yè)便是不務正業(yè)的表現(xiàn)。這兩種觀念在上文所列舉的15部彈詞長篇中被多次反復強調(diào)。譬如《玉蜻蜓》中金張氏規(guī)勸丈夫金貴升專心科舉時說道:“香煙一脈單傳你,理應鐘鼎簪纓炳國華。勸君及早回頭轉(zhuǎn),中道回車未晚耶?!眥3}《描金鳳》中老仆陳榮年過老邁也依然堅持在艱難的條件下供養(yǎng)小主人徐惠蘭讀書科舉,而不是讓徐惠蘭改務他業(yè),所求也只是“只愿大爺勤把書來讀,仍舊風光司寇門”{4}而已。
也正是出于民眾對科舉的崇拜和迷戀,或者說是藝人和作者希望向受眾傳達這種認知,在一些故事中會從“勸世”和“警世”兩方面來勸導民眾去體悟科舉的威力?!皠袷馈弊畹湫偷陌咐闶恰睹杞瘌P》中錢玉翠的婚配選擇:在街上篤苕為生的錢志節(jié)因醉酒將女兒錢玉翠許配給富商汪宣,同時玉翠與窮書生徐惠蘭萌生情愫私定終生,錢志節(jié)考量一番后決定賴掉汪宣的婚事,既是因為女兒鐘情于徐惠蘭,也因為徐惠蘭乃是官宦之后、已入泮門,故事最終也給了玉翠和徐惠蘭高中狀元、圓滿完姻的結局。而“警世”的最佳案例則是《玉蜻蜓》中的金貴升:他認為家中富貴何必執(zhí)著于科舉功名,被妻子金張氏斥為“徹夕不歸連白晝,迷戀煙花野草丘”,{5}最終病死尼庵、后悔莫及。
二、成就與壓力:明清兩代蘇州府科舉的概況
彈詞長篇中的“功名熱”心態(tài)與明清兩代江南地區(qū)的科舉氛圍是息息相關的??婆e制在明代已經(jīng)非常成熟,尤其是明初由明太祖發(fā)布詔令,規(guī)定“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眥1}將科舉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清承明制,在選官制度上雖然也有捐納、恩蔭等途徑,但還是以科舉為主。明代中期之后以蘇州府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是國家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有源遠流長的文教傳統(tǒng),所以在科舉上也是首善之地。
(一)明清兩代蘇州府在科舉上的成就
明清兩代共計開會試200科,其中明代88科,清代112科。{2}明代蘇州府屬于南直隸管轄,南直隸進士人數(shù)即為全國之冠,計有3892人,{3}而蘇州府便有894人中式,{4}為南直隸各府中進士人數(shù)最多。而從登甲科的數(shù)量來看,蘇州府的表現(xiàn)也非常突出,從正統(tǒng)四年蘇州府出了第一位狀元施槃后,登甲科者連綿不絕,計有狀元7人、榜眼7人、探花5人和傳臚3人,而整個江蘇省的甲科人數(shù)為狀元14人、榜眼11人、探花16人和傳臚10人。{5}可見,明代中后期蘇州府士子在科舉上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清代蘇州府在科舉上依然保有耀眼的成績。統(tǒng)計顯示,清代112次會試中,江蘇省共出狀元49人,榜眼26人,探花43人,傳臚27人,會元40人。{6}其中,出身于蘇州府便有狀元26人、榜眼5人、探花11人和傳臚10人。{7}而根據(jù)《中國考試文獻集成》中所搜集的自乾隆朝至同治朝《實錄》中的“禮部以會試中額請”條顯示,江蘇省的中式人數(shù)始終位于歷科各省中式人數(shù)的前三位,其中乾隆朝共記載20科,江南省中式545人。嘉慶朝時才在會試上將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兩省,嘉、道、咸、同四朝共記載34科,江蘇省中式614人。{8}
明清兩朝蘇州府在科舉上的輝煌成就,也使蘇州府人引以為豪。清康熙年間學者鈕琇《觚剩錄》中記載了一則關于清初著名散文家、學者汪琬的小故事:汪琬是蘇州府長洲縣人,順治十二年中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刑部郎中,康熙九年乞病歸鄉(xiāng),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某一日同僚們談及家鄉(xiāng)土產(chǎn),便問汪琬:“蘇州自號名邦,公是蘇人,寧不知蘇產(chǎn)乎?”汪琬回道蘇州特產(chǎn)不多,只有二物,一是梨園子弟,一是狀元。眾人張口結舌而散。{9}可見明清兩代蘇州府人對于自身科舉成就的強大自信。
(二)明清兩代蘇州府士子所面臨的科舉競爭壓力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為了能最大限度地選拔優(yōu)秀人才,采取了寬進嚴出、分級考試和限制名額的方式,這對士子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寬進嚴出是指明清朝廷規(guī)定除去部分特殊人群,如軍戶、丐戶、商人和倡優(yōu)、胥吏子弟不得科舉外,其他良民身份的人都可以讀書科考,這種限制還在逐漸放松。分級考試和名額限制便是指童試、鄉(xiāng)試、會試三級中均有錄取名額限制,但不限制個人考試次數(shù)。以下將就這三層等級的考試來分析蘇州府士子科舉的壓力。
第一,童試。童試即指儒童應考生員的考試,三年兩考,分縣試、府試、院試三個環(huán)節(jié),考中者可進入府州縣學,俗稱“入泮”、“入黌”等,獲得生員功名。萬歷年間規(guī)定童生考選入學,大府不過二十人、大州縣不過十五人。{1}此后數(shù)額有所增加,但對于蘇州府來說,幾乎是杯水車薪。{2}到清代,這種懸殊的錄取比例也沒有很大的變化,乾隆九年禮部定各省府州縣童試之額,為“每入學一名,準州縣取六十名,府取三十名。”{3}同年直隸總督高斌就上疏稱:“南省如福建、江西、江南、浙江,則一州縣儒童常至盈萬,少亦數(shù)千?!卑催@一比例入學,就會出現(xiàn)“不能與試者且十之八九?!眥4}清代蘇州府學員額為“廩膳生員四十名,增廣生員四十名?!睔q科兩考后自所屬州縣錄二十五至三十人。{5}其下轄的吳縣、長洲縣、吳江縣、昆山縣、常熟縣五縣縣學員額為廩膳生和增廣生各二十人,各縣根據(jù)其學風高下、丁額多少、學額增減等具體情況,定歲科兩考后錄十至三十余人不等,{6}附學生員不限額。所以,即便滿額錄取,蘇州一府九縣的學額也僅為廩膳生和增廣生各140人。
第二,鄉(xiāng)試。明清兩代實行鄉(xiāng)試分省定額制,明代洪武三年確定“直隸府州貢額百人”,彼時蘇州府隸屬于南直隸,南直隸則包括現(xiàn)今的江蘇、安徽和上海兩省一市。洪熙元年定取士額數(shù),其中南京國子監(jiān)并南直隸共80名,此后取士數(shù)額漸增,正統(tǒng)年間南直隸定額百名,景泰七年增至135名,萬歷四十三年后增至148名,此后基本維持不變。{7}其實這一解額數(shù)已經(jīng)是全國各省之首了,但明中期文徵明曾說:“略以吾蘇一郡八縣言之,大約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貢不及二十,鄉(xiāng)試所舉不過三十。”{8}這種情況在清代也沒有緩解,雖然清政府對各省鄉(xiāng)試解額做了一定的調(diào)整,數(shù)額還是增加了,蘇州府所隸屬的江南省定額163名,待江南省分安徽、江蘇兩省后,江蘇省定額69人,咸同年間江蘇省共計增廣中額18名。{9}但清代實行按比例錄取辦法,順治二年定每省三十取一,康熙初年改為六十取一,但康熙二十九年時任兩江總督的傅拉塔上疏稱:“第江南士子每科應試者,俱萬有余人?!眥10}也就意味著在康熙年間便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江南地區(qū)士子甚至不能參加考試。
第三,會試。明清兩代會試中額不定,但需要兼顧地區(qū)公平。明代采取分卷制,洪熙元年,定南北取額之數(shù)為南人十分之六、北人十分之四,正統(tǒng)年間改為南、北、中卷,定南卷百分之五十五,中卷百分之三十五,北卷百分之十,并一直沿用至明亡。清代自順治九年始分南、北、中卷,康熙年間廢除分卷,采用分省取中辦法,比例約為二十取一,{11}這一辦法也一直沿用至科舉制被廢除。
三、影響與反饋:科舉心態(tài)對江南地區(qū)社會文化的影響
這種壓力與成就并存的狀態(tài)給蘇州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一方面是留下大量滯留在地方社會的落榜士子,形成了非?;钴S的士紳階層;另一方面是科舉觀念得以更深入地傳達到普通民眾的意識形態(tài)中去。士紳是科舉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普通民眾眼中科舉觀念的具象化形象,所以士紳和科舉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且不論各種史料中所展現(xiàn)的士紳生活,本文僅是從彈詞長篇來考察普通民眾眼中作為科舉文化載體的士紳,是如何體現(xiàn)科舉心態(tài)的。
(一)以科舉為導向的婚配觀念
明清兩代的士紳婚姻堅持傳統(tǒng)的“門當戶對”的婚配觀念,但在科舉制成熟的時期,功名成了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但同時科舉又是一個變量。此時的“門當戶對”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如宗韻所言:“官宦家族、準官宦家族和潛在官宦家族三類家族是‘表面上不像同類而實際上卻是同類的分子,他們均有‘官的介質(zhì)。”{1}在為子女擇偶一事上,擁有科舉前途的男性更容易獲得高于自己門第的婚姻,這種觀念在彈詞長篇中多有表述。如《珍珠塔》中方卿的姑父陳廉與姑母陳方氏的婚姻就是這種擇偶取向的典型案例。陳廉本是方卿父親的書童(寶卷本中為測字為生,偶然被方卿祖父賞識),方卿祖父見他在讀書上頗有天分,遂助他攻書科舉。彼時方家還是高門顯宦之家,書中講述方卿祖父為宰相,父親為尚書。有這樣的家庭背景,方卿祖父卻把女兒陳方氏嫁給了剛剛科舉得中的陳廉,很明顯是看重陳廉本身的能力和在科舉為官上的前途。而陳廉之后又選擇將女兒陳翠娥許配給方卿,同樣是出于對方卿科舉前途的期望和信心而做出的決定,而具有決定性的一點是陳翠娥是陳廉的獨女,陳廉必須借助女兒的婚事來確保陳家門第的穩(wěn)定和延續(xù)。
與陳方聯(lián)姻相類似的案例還有《玉蜻蜓》中的金張聯(lián)姻。金貴升之父曾任文選司之職,{2}其母也曾誥受皇封,如此看來,金家也是仕宦門第。而張家更是威勢赫赫,當家人張國勛曾任吏部尚書,從這一層面上來看,金張兩家社會層級雖類同但不完全相對。張國勛卻為獨女擇婿金貴升,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金貴升聰敏早慧,十三歲就考中秀才,可見前途遠大,所以張國勛一句“我膝下無兒單此女,指望沾你金門將來戴鳳冠”{3}的話,就說明金張聯(lián)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保證家族在科舉仕途上的地位來考量的。
(二)以科舉為導向的教育觀念
明清兩代的士紳家族大部分以科舉立家,家族的傳承和發(fā)展與子弟科舉的成績是緊密相連的。江南地區(qū)士紳家族數(shù)量龐大,科舉觀念深入人心,加上長久流傳的文教傳統(tǒng),選擇以科舉為導向的教育觀念是非常自然的趨勢。而除去對子弟攻書科舉的教育觀念外,家族中女性的教育也要為這一目標服務。
第一,對男性的教育觀念:一意務科舉。前文論及科舉是一項高競爭性的人才選拔制度,能夠最終蟾宮折桂的成功者鳳毛麟角。所以科舉除了需要學子個人的努力和天資,還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但由于科舉是與選官直接掛鉤的,所以科舉其實是個人和家族的相互成就、共榮共衰的過程,明清兩代能揚名一時或長盛不衰的家族,必然有杰出的子弟科舉登科。這種情況由不得蘇州地區(qū)的士紳家族不重視子弟的科舉教育。
在傳統(tǒng)評彈長篇中,不管是青衿秀才還是紳衿官宦,甚少提及他們治生營產(chǎn)之事。窮困如徐惠蘭、方卿,哪怕寄居墳堂,依靠年老仆人供養(yǎng)或向親友借貸艱難度日,也從不思索其他維生之道,只一意攻書科舉。這種描寫與時人認為另謀他業(yè)會導致讀書分心而科舉失敗的觀念有明顯的關系,這是在許多筆記小說、文人書籍中都有所流露的。何況治生一事在傳統(tǒng)觀念中本非士子之事,而屬內(nèi)闈女眷之職。是以明末學者唐時升的文集中,贊揚的基本上是“不問生產(chǎn)有無”、“治生之事若不屑意”、“博士為人大度,不問家人生產(chǎn)”的“高潔之士”,{4}而這種觀念長久地留存在了世俗文學中。清代錢泳也曾頗贊揚廣東嘉應州“男人在家讀書,女人支持家務,或開張店鋪,或出門營生,以養(yǎng)其夫,一切米鹽瑣屑之事,俱不使其夫知之”{1}的風俗,并認為正是因為這種家庭新分工促成了廣東省中嘉應州文風最盛、科甲最多。
第二,對女性的教育:重才更重德。江南地區(qū)在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活躍的才女群體,說明士家女性除了接受傳統(tǒng)的德容言功的教育之外,在詩書琴畫等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水準。例如明末清初開始出現(xiàn)的女性彈詞作家群體,以及蕉園詩社、隨園女弟子這樣的才女群體,均以蘇、杭兩地為主要活動區(qū)域。這在傳統(tǒng)長篇中留下了深刻的反映,如《雙珠球》中的陳美云、《四香緣》中的真懷玉、《雙珠鳳》中的霍定金和《再生緣》中的孟麗君滿腹詩書,居然經(jīng)過奇遇能考中狀元,雖然是文學創(chuàng)作,但也不全是憑空幻想。
但提高女性的教育水準,更多的是為了夫家服務。傳統(tǒng)彈詞中的女主角最后無非也是金殿賜婚、夫榮妻貴的結局,由于女子最終都要回歸家庭,那么杰出的才華就不是必須的了。在“女主內(nèi)”功能越發(fā)重要的明清時期,{2}女性知識水平的提高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更好的承擔為人妻、為人母的職責?!墩渲樗分械年惔涠鹪姇酝ǎ惲畢s對女兒說:“你所作詞章雖則甚好,但女兒家略識幾個字就罷了,何必吟詩作賦……那磨穿鐵硯非你事,這刺繡金針你應為,(凡為女子者)行到人前休露齒,客來屏后莫相窺……”{3}而《玉蜻蜓》中眾多的女性角色在行文中也明顯表現(xiàn)出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比如金張氏出身高門,但全篇卻沒有任何細節(jié)表現(xiàn)過她吟詩作畫,其父張國勛對她強調(diào)的也是“三從四德”、打理門戶的要求。
總體來說,明清兩代的士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女性具備較高文化素養(yǎng)和教育水平有利于子孫后代的啟蒙和教育,但他們又希望將女性的才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以便于將女性限制在家庭中為男性服務。
四、結 論
明清兩代江南的科舉氛圍非常濃厚,尤其是以蘇州府為中心的地區(qū),數(shù)量眾多、接連出現(xiàn)的科舉家族讓普通民眾看到了科舉的魅力。而憑借科舉晉身的士紳也在日常生活中用各種方式向平民傳達科舉所造成的身份地位差距,例如晚明時期與蘇州府相鄰的松江府,出現(xiàn)“寒畯初舉進士,即有田數(shù)十頃、宅數(shù)區(qū)、僮數(shù)百指,飲食起處,動擬王侯?!眥4}想來蘇州也相差不遠。同時,功名對集聚社會財富有明顯的作用,如蘇州下塘徐氏在徐履祥中嘉靖十三年進士后,該家族迅速進入鼎盛時期,子侄相繼登科,財富快速增加,時人記載“富甲三吳,宅大而廣……江西會館、陶家池、花步十房莊、六房莊、東園、桃花墩諸處,皆其宅墓也?!眥5}
科舉的魅力便是這樣傳導到民眾之中,并深刻地影響了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為了追求科舉,不僅士紳家族,包括普通民眾也在無意識中調(diào)整觀念。除去上文所論述的婚配、教育觀念,更深刻的影響在于社會評價體系的變化,生活于弘治、嘉靖年間的黃省曾,曾在《吳風錄》中講:“至今吳中縉紳士夫多以貨殖為急”、“書生惟藉進士為殖生階梯,鮮與國家效忠”。{1}而平民則認為貪而富者,“謂之能吏,市人慕之,鄉(xiāng)黨尊之,教子弟者勸之。有為吏而廉者,出無輿,食無肉,衣無裘,謂之無能。市人賤之,鄉(xiāng)黨笑之,教子弟者戒之。”{2}所以生活在明清兩代的平民家庭,常有“父兄先營事業(yè)于前”{3}以及終日勞作、綜理家產(chǎn)的母親和妻子,便是希冀子孫業(yè)儒科舉,改變家庭社會身份。
這種科舉功名熱的大眾心態(tài)經(jīng)過提煉和整理,被如實地反映在了彈詞長篇中。而且蘇州評彈是一門與蘇州地方社會深度互動的曲種,也是天然與正統(tǒng)觀念較接近的民間曲藝,所以在反映大眾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tài)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并且由于蘇州評彈在清代的興盛,從而獲得了文人的關注和主動參與修改,社會觀念的變化也同步反饋到了彈詞長篇中。這正是彈詞長篇作為史料補充的重要性所在。
(責任編輯:吳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