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是學生進行學習、獲得知識的工具。教師合理有效地使用一本好的教材不僅能促進自己的教學,更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外研社版(New Standard English)的高中英語教材是以模塊劃分課文知識點,每個模塊分為聽力、口語、單詞、詞組、語法、寫作部分。本文旨在淺析此版本教材的優(yōu)缺點,旨在更好得利用好教材。
關(guān)鍵詞:高中英語;外研版教材;課程標準
新標準英語教材(即外研版教材)為山東省高中英語專用教材。根據(jù)新課標可知,教材和課程標準是緊密相連的。教材是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
一、英語教材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
我國對英語教材的研究與國外有很大的不同,國外的英語教材研究主要是針對英語教學法、英語教材評論和語言習得理論等多個方面,而國內(nèi)教材研究范圍則相對較窄,針對教材研究的著作很少,大多都是教材撰寫的綱要性文件。從國內(nèi)英語教材研究的角度來看,高中英語教材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維度上,即不同學年段英語教材的比較研究和不同版本英語教材的比較研究。
二、選擇合適教材的重要性
1.從教師方面看 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轉(zhuǎn)變,新課標教材的使用促使教師不斷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研究和領(lǐng)會教材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新理念、新要求,積極探索和實踐,創(chuàng)新了許多課堂教學模式:如①現(xiàn)場演出式的課堂模式。教師設計一些使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表演和情景對話,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信息的使用和接受能力。②合作學習式的課堂模式。通過學生小組對語言材料的討論和研究,讓學生自己分析和改正語言錯誤,互幫互學,互相促進地學習。這種形式更有助于學生放松緊張情緒,更投入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① 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得到提高。②年輕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斷提升,教學效果逐步顯現(xiàn)。包括筆者在內(nèi)的年輕教師經(jīng)過不斷的學習和反思,教學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學不僅深受學生的喜愛,也得到同行的普遍認可和欣賞,教學質(zhì)量也在不斷提高。
2.從學生方面看① 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能力培養(yǎng)及展示的舞臺。本套教材中,任務型活動的設計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實際生活情景中學習、運用英語。如Book 1 Module 1 Task Writing a brochure about your school,為了高質(zhì)量地完成這個任務,學生除了要認真學好本模塊中一些相關(guān)的語言知識外,還要搜集與學校有關(guān)的圖片及介紹。在這過程中,每個學生的特長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能力得到了提高。②為學生提供了個性發(fā)展的平臺。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材內(nèi)容以及針對具體教學內(nèi)容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多樣化和選擇性。本教材中設計了一些主觀性較強的問題或任務,如 Book 1 Module 3My First Ride on a Train后的問答題都為主觀性問題:(1)What sort of people do you think travel on the Ghan train?(2)What kind of towns and villages do you think the train passed? 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認識充分發(fā)揮想象能力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回答,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答案,這就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發(fā)揮③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氣氛濃厚。這套教材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習慣 ④ 有助于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信心。本教材教師用書中的評價建議較好地體現(xiàn)了編者注意愛護學生學習英語積極性的意圖,盡量采用鼓勵的方法進行評價,注重多元化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jié)性評價相結(jié)合的方式,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監(jiān)控、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策略,有助于學生增強英語學習的信心,不斷進取。
三、外研社教材的優(yōu)點和不足
其優(yōu)點在于,外研社教材即NSE 教材在模塊設計上相對較為清晰、簡潔和凝練;教材的語篇選用相對較為多樣化,其實踐性也相對較高,教材中閱讀文章的信息量和詞匯量也比較豐富充足,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教材在語法編排上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其不足表現(xiàn)在,NSE 教材有許多優(yōu)點的同時也不乏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教材中的的詞匯量偏大,復現(xiàn)率較低,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其次教材中的聽力材料雖然與單元話題較為貼近,也較為真實,但是篇幅過長,生詞量偏大,學生在進行聽力訓練時出現(xiàn)了許多困難和障礙;再次是教材在閱讀理解的題型設計上相對較為簡單,對于推理判斷類等較為重要的題型設置上不僅數(shù)量少而且問題難度也較小,這樣也就難以滿足學生對推理判斷類題型的訓練要求;另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受教學任務的限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閱讀而輕視聽、說,且對于課本中聽力活動的執(zhí)行量偏小,這不僅難以滿足學生的聽力需求,還會造成學生的聽說困難,學生“啞巴英語”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在課堂上。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5:20.
[2]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劉道義.與時俱進的中學英語教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1(6).
[5]何安平.語料庫視角下的高中英語教材與教法研究[M].北京:
作者簡介
李倩楠(1990-),女,漢族,山東省威海市,碩士在讀,聊城大學大學外語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英語)。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外語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