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名
摘要:丹寨民族高級中學美術教師秉著傳承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宗旨,對本縣民族民間文化進行調研實證,將瀕臨失傳的苗族印染工藝(蠟染)引進學校課堂。經(jīng)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拓寬了人才培養(yǎng)渠道,奏響了活潑多彩的校園生命樂章。從某種意義上說:丹寨民族高級中學蠟染藝術特長班是在一個微觀的具體領域,體現(xiàn)了實踐中國民族教育走出大山、走向現(xiàn)代化、走向世界的進程。
關鍵詞:苗族;蠟染;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122;G5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615(2017)04-0121-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26
蠟染是丹寨縣古老的民間藝術,丹寨縣也是素有蠟染之鄉(xiāng)的貴州的發(fā)祥地之一,這里的蠟染技法純熟、優(yōu)美,成就了丹寨特有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傳統(tǒng)。丹寨苗族蠟染技藝主要分布在揚武鄉(xiāng)、排調鎮(zhèn)一帶;以揚武鄉(xiāng)的排倒、排莫村為中心,整個區(qū)域約50多平方公里,二十幾個自然村寨,一萬多人口。苗族蠟染技藝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新唐書·南蠻傳》上記載:應州(今黔南、黔東南一帶,丹寨也在其內(nèi))少數(shù)民族首領謝元琛曾帶領一個身穿苗族蠟染(卉服鳥章)服裝的樂隊去朝見唐太宗。苗族蠟染技藝有點蠟和畫蠟兩種,工藝流程為:布料制作、蠟液制作、藍靛制作、畫蠟、浸染、脫蠟、縫合等十來道工藝。圖案可分為“幾何紋”樣和“自然紋”樣兩大類。幾何紋比較抽象概括,最具代表性的有“渦妥”紋;自然紋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鳥魚蟲作圖案的素材,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作,活潑流暢,造型生動,富于夸張,鄉(xiāng)土氣濃,富有童話般的夢幻色彩。苗族蠟染技藝主要制作日常生活用品,有女性盛裝和童裝、床單、背面、背包、背帶、挎包,喪事用的壽被等。上世紀1983、1984年,丹寨苗族蠟染能手王阿勇兩度被邀赴美國作蠟染技藝表演,被外國友人稱為“東方的藝術家”,稱蠟染為“東方第一染”。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但當前,在強大經(jīng)濟一體化浪潮中,面對來勢迅猛的西方化、漢族化、單一化、消費化,處于弱勢的少數(shù)民族無力應對,只有隨著潮流改變自己。愈來愈多的少數(shù)民族的年青一代外出打工,遠離自己的傳統(tǒng)。而不少地方學校也很少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由此青年人對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缺乏必要的知識和認同感。蠟染藝術也面臨著現(xiàn)代社會的沖擊,越來越無人傳承。
作為地處民族地區(qū)的民族高級中學,我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可謂責無旁貸,學校秉著傳承少數(shù)民放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宗旨,組織課題組成員探索實踐教學,走出了一條傳承蠟染藝術的民族特長班之路。
一、深入調研,論證開設苗族蠟染班的可行性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課題組成員走遍全縣的各鄉(xiāng)鎮(zhèn)、村,對縣內(nèi)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數(shù)民族進行走訪調研,為對全縣的蠟染民間文化做充分的了解,我們做了如下工作:
1建立以校長為組長的丹寨民高民族民間文化教育開發(fā)領導小組,從人力、物力、財力、管理、制度等方面給予充分的保障。
2在全校師生中開展搜集、整理、探索苗族蠟染民族民間文化的活動,讓苗族蠟染文化藝術走進課堂做前期的意識準備。
3動員師生,對丹寨的苗族蠟染、民俗、信仰、禁忌、技藝等進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
4采集、搜集、整理丹寨苗族蠟染的民間傳說,故事,歌謠等。
通過以上工作的調研,充分掌握了民族民間文化的資源和人口資源,為民族民間文化走進課堂準備了原始資料。
二、蠟染藝術班的實施及其教學實踐過程經(jīng)過較為充分的籌劃準備,學校憑借地域文化優(yōu)勢,開辦苗族蠟染工藝班,并把苗族蠟染工藝班納入“民族特長班”學校的總課程之中,定人定時負責,制定有工作計劃和教學目標,精心挑選有一技之長的教師授課。
丹寨蠟染紋樣眾多,分為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指導教師圍繞六種紋樣組織教學。
(一)教學目標
宏觀上:傳承民族文化,傳承民間藝術。培養(yǎng)學生藝術特長,培養(yǎng)生存技能,拓寬就業(yè)渠道。微觀上:學會點蠟技法,掌握丹寨苗家傳統(tǒng)的蠟染圖案,結合現(xiàn)代的繪畫圖案點制蠟染包;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蠟染繪畫技能發(fā)展到獨立創(chuàng)作成品的水平。
(二)教學策略
依托丹寨豐富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憑借本鄉(xiāng)本土的資源優(yōu)勢,共同的民族感情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帶學生下鄉(xiāng)回鄉(xiāng)實地參觀學習,請民間藝人作現(xiàn)場表演和指導;也可以派老師下鄉(xiāng)向民間藝人拜師學藝;還可以請文化層次較高的民間藝人到學校進行特長教育。
(三)教學過程
1向學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工藝作品,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民間藝術的濃厚興趣。
2教學生開始學習制作簡單的民間蠟染繪畫習作,掌握制作蠟染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3通過基本功的訓練,使學生具備獨立創(chuàng)作的能力。
4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大賽及縣內(nèi)外各種大型的宣傳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
(四)教學方法
以嘗試制作民族蠟染工藝品為載體,通過不同階段不同步驟的教學,教給學生方法:
展示——參觀——演示——動手實踐——構圖落幅——草圖觀摩——習作定稿——上酒,入缸浸染——脫蠟——清洗——曬干——修剪成品
(五)作品的形成過程和方法
過程:用三寸竹柄一頭夾扎著銅片的蠟刀和以杉木制作的木染缸,布料用苗家紡織的土花椒紋布,或選用白棉花布,染料主要為當?shù)剞r(nóng)民自己栽種和泡制而成的藍靛,置于染缸中,供多次浸染使用。制作時,將繪好的蠟花布投放藍靛的染缸中,經(jīng)多次浸染后,取出晾干,煮沸脫蠟,漂洗干凈,按需縫制成品。
方法:(1)選布:一定要洗滌干凈。(2)剪裁:有的布要刷漿,即將布剪裁好,并在背面刷一層漿,使之平坦,便于點蠟。(3)點蠟:注意蠟有蜂蠟和石蠟之分,前者質地較堅實,后者質地較松脆,可單獨使用,也可兩者混合使用。點用的蠟盛于容器內(nèi),在火上加溫至60°以上才能使用。點蠟用以筆為柄的銅蠟刀,因銅能保持蠟的溫度;也有的用糯稻草蕊或竹篾絲代銅刀,點蠟時一般是將白布鋪于桌面,多不安排底樣。(4)染色:染色前在染缸內(nèi)放入一定比例的藍靛和酒,加以調合,使其發(fā)酵出色。點過蠟的布放入染缸前要用清水泡透后浸染15分鐘,取出后晾15分鐘,稱為一“封”,這道工序一般要經(jīng)過8“封”至10“封”才算完成。(5)脫蠟:脫蠟前用冷水漂除布上浮色。然后將布置入沸水中去煮,使蠟溶化,并在沸水中涮盡布上蠟的殘漬。(6)清洗:染成后將花布在沸水和冷水中清洗,除去布上浮色,然后晾干。
(六)基于本民族文化生活蠟染創(chuàng)作的輔導法
鼓勵學生搜集民間傳說、故事、宗教等文化知識,觀察日常生活,培養(yǎng)民族文化意識,用苗家蠟染、挑花、刺繡等技法表現(xiàn),并輔導學生。
1營造想象力的空間
藝術來源于生活,引導學生平日熟悉本民族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從苗家的盤古開天傳奇故事,到自由未來的理想世界,從廣闊的宇宙日月,到身邊草木魚蟲的微觀世界;從風俗禮儀歡樂的節(jié)日,到純真情感的內(nèi)心世界等進行描述,便會使學生聯(lián)想綿綿。例如蝴蝶、錦雞表示愛情伉麗……在教法中大量運用概括、添加、喻意、抽象變形、綜合、虛構等藝術手法,使學生作品更富有迷幻般的悠遠空間感和古拙之美。
2構圖落幅的輔導
蠟染的紋樣樸實生動,多變化,主要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鳥、蟲、魚等物,但卻不是對自然物的如實摹擬,而是通過對它們的觀察、體驗、提練,并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些紋樣常見夸張、變形、奇妙組合的手法,充滿了天真爛漫的童稚之趣。如將錦雞的尾巴畫成一束蓓蕾,將公雞冠畫成一朵花,或一株石榴,或一只桃子;將鳥的身軀畫成魚的身軀,將鳥的翅膀畫成蝴蝶的翅膀,等等。此外,在點蠟時讓學生在上漿的白布上安排底樣,簡單的紋樣用指甲畫出輪廓,復雜的紋樣用細針該畫,圓形以反扣的碗作樣??捎弥衿?、稻草作尺子,用竹筒作圓規(guī),將花鳥剪成剪紙作樣,然后再用細的蠟染刀刻畫。
構圖追求完整圓滿,平衡對稱,變化和諧。民間蠟染都是平面構圖,所有紋樣都擺在一個平面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表現(xiàn)物體的立體感,天上地下一年四季不同的東西都可以出現(xiàn)在一個畫面上。
3完善畫面的造型輔導
學生在造型上往往無從著手,老師可提醒學生運用少兒簡筆畫的表現(xiàn)手法,在紙上下筆,激勵學生大膽把物象夸張、變形或描摹本地區(qū)的服飾圖案等,如蠟染、刺繡、挑花的服飾圖案。并適當介紹民族圖案的含義、特征及在畫面的運用,并強調學生注意調整畫面的氣勢和動態(tài),使之構成有民間藝術味的特點。如有的蝴蝶紋就被描繪為魚身蝶翅,翅上又長出花枝;有的只有蝶身,翅由花葉組成;蝶首長出長須,須上又長出花葉。有的鳥紋描繪成鳥首鳥魚身、鳥首蝶身、又長出花葉。有的鳥紋描繪成鳥首魚身、鳥首蝶身、鳥翅魚身等顯示其民間藝術造型的獨特。
4充滿民間色彩的運用
蠟染作品的感染力和視覺的沖擊力就是靠色彩來傳達的,但在這一階段的學生色彩技能還很單薄,色彩的想象力卻很豐富、大膽。在教學中著重從本民族的民間色彩加以輔導。如具有濃重、響亮、鮮艷的苗家盛裝、藍底白花的蠟染藝術服飾,大紅配大綠的挑花刺繡等直接用到畫面上來。再適當?shù)慕榻B幾種肌理效果的制作方法:如揉紙的折紙、扎紙、壓紙;拓印法的板印、拓印、膠礬、沖鹽、彈色等技法運用到布制用品,并利用冰裂紋形成的特殊美。
總之,在蠟染繪畫創(chuàng)作課的輔導中,根據(jù)丹寨的生活環(huán)境,有意識地往本民族民間文化學習,繼承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方向發(fā)展,使學生更熱愛本民族,也發(fā)揮學生自主的能動性、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通過這一過程的努力,達到民族地區(qū)學生審美意識的教育和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取得的成效
經(jīng)過多年來艱辛曲折的努力與付出,學生蠟染工藝班,為校園增色不少,成為學校探索民族教育的一大亮點。經(jīng)過嚴格有序的訓練,蠟染特長教育綻放異彩,不但豐富了學生校園文化生活,而且主動面向社會、服務社會、用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藝術方式展示了時代新貌。蠟染班學生在第十屆、第十二屆全國中小學生書畫競賽中再獲州級獎9人次、省級獎7人次;另外,7人獲國家級獎,受到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的表彰。
《丹寨民族高級中學探索西部民族特長教育調查報告》在2005年榮獲縣、州、省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07年我校被評為貴州省首批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項目學校;2011年蠟染班學生的《蠟染繪畫作品系列》在貴州省中小學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中榮獲佳績,學校榮獲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教學成果獎。
2001年以來,共有百余名特長班學生考取四川美術學院、貴州大學、云南大學、貴州師范大學、云南藝術學院等省內(nèi)外院校深造;為丹寨培育和開發(fā)以苗族文化和苗族風土人情為特色的旅游市場作了人才儲備;進入社會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的有20余人,因為有了一技之長,他們成為激活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一支生力軍。如蠟染工藝班的楊春池、韋金蓮、王祖霞等,與民間藝人楊芳共同創(chuàng)辦了“揚武鄉(xiāng)苗族蠟染手工技藝”,取得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并在2006年多彩貴州“兩賽一會”活動中榮獲縣級一等獎,州級二等獎,省級優(yōu)秀獎。
我們憑借富有特色的地域民族傳統(tǒng)文化資源優(yōu)勢,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引入課堂,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促進了學生的智力開發(fā),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不僅為學生自主發(fā)展、就業(yè)謀生提供教育平臺,還能使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并逐步改變長期以來學校教育背離少數(shù)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和脫離民族學生生活實際的狀況。
四、結語
就我校開辦民族蠟染特長班而言,十余年來,我們欣喜的發(fā)現(xiàn),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特長得到培養(yǎng),走出大山有了希望。在今天的丹寨民中,民族蠟染畫交織成一道亮麗的風景。事實證明,將苗家蠟染藝術引入課堂,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拓寬人才培養(yǎng)渠道,奏響活潑多彩的校園生命樂章,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是在一般意義上的辦一所普通高中,而是在一個微觀的具體的領域,實踐中國民族教育走出大山、走向現(xiàn)代化、走向世界的進程。
誠然,因社會對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認識和重視的不夠,保護資金難以籌措,特長班開設存在著經(jīng)費嚴重不足,我們在實施過程中仍遇到不少問題和困難。故此建議:
1加大對民族文化的宣傳和教育,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民族文化傳承和重要性。
2加快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如有必要可立法保護。
3適當?shù)呢斦度?,募資并資助少數(shù)民族重要文化形式的搶救,并喚起社會各界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關愛、尊重與保護。
參考文獻:
[1]安正康,蔣志伊,于信之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民間美術[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2]馬正榮貴州蠟染[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
[3]楊文斌苗族傳統(tǒng)蠟染[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