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鑫 張繼魯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眾的生活水平提高,新時代的民眾越加渴望提升自身及整體社會的文化綜合素質。同時,為了社會能夠健康持續(xù)的發(fā)展,政府也不斷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但是其后發(fā)現,建設的圖書館、書屋等閱讀設施并沒有帶來人們期望的效果。文章中淺談現代書屋建設設計中對環(huán)境的融入、不同人群的閱讀體驗需求、吸收不同的文化等方面設計創(chuàng)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促進書屋可持續(xù)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書屋設計;時代個性;生態(tài)設計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wěn)步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高,大眾越發(fā)渴望在社會發(fā)展中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這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社會的文化發(fā)展。一個社會的文化健康發(fā)展,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健全度是其中重要的指標,也是提高民眾文化素質的重要手段。在這些文化基礎設施中除了美術館、博物館、劇場外,其中圖書館的建設是提高民眾文化綜合素質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目前我國的圖書館的現狀是:在國家層次上有國家級別的圖書館,各省市有省市級的圖書館,各個院校也有自己獨立的圖書館,此外,隨著政府的投入,有的社區(qū)也有社區(qū)圖書室等閱讀設施,但是以普通市民和有針對性讀者為對象的中小型的地區(qū)性圖書館十分缺乏。我國是個地大物博且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色彩,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區(qū)域性書屋具備許多優(yōu)勢。同時,因為占地面積不大能夠減少大量的建造資金,而且各區(qū)域有特定的服務人群,便于書屋的管理,因而發(fā)展這類中小規(guī)模的書屋也是時代需要。
在地區(qū)性書屋建設設計中,個性化顯得格外重要??蓮漠數氐淖匀?、人文景觀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等地域特征入手,選取區(qū)域內視覺形態(tài)特征比較強烈的結構、形象、物質載體,作為設計元素進行重新設計吸收。如北京的“籬苑書院”,利用當地自然景觀,以自然環(huán)境作為主基調進行建造,為在城里工作的讀者造就一所親近自然的閱讀場所。書屋基地位于北京市外的一個離群山不遠的小村,在這個遠離市區(qū)的小村中,為那些長期長期在室內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舒適靜逸的閱讀空間。書屋是個長方形的建筑體,長30米,寬4.35米,6.3米高,總面積約為170平。建筑主體使用的是100×100和100×200的方鋼作為框架構件,墻體使用鋼化玻璃,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又能讓自然光照射在室內。書屋室內采用合成杉木做裝修,主體空間由大臺階和書架組成,書架設計在臺階的下面,而臺階就作為了主要的讀書空間。建筑內部是一個整體通透的大空間,空間內沒有隔斷,也沒有其它輔助家具,整個空間充滿完整性。
書屋的設計理念就是將人造的建筑與自然相互搭配,在喧嘩的社會中尋到清靜,讓人造建筑有機的和大自然相融合,在人造空間中營造出自然的清靜。書屋前的水邊棧道、用鵝卵石鋪展而成的小道,以及被當地樹枝編成的籬笆圍合的空間,讓書屋整體“印入”到自然環(huán)境之中。書屋內,被籬笆圍合的玻璃墻體即能遮陽但又讓空間內不缺自然光照,讀者可以在閱讀時沉浸在陽光之中,為長期在室內工作的讀者在大自然之中享受放松,打造出社會與自然相融合的清靜空間。
新的書屋建設,針對人群不同應當設計不同類型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書屋。設計中應當逐漸脫離傳統(tǒng)圖書館建筑肅穆、沉穩(wěn)的基調,注入一些個性的、具有時代性的設計理念,從而形成讀者與書屋之間的心靈互動,提高閱讀者的閱讀體驗,書屋的利用率也會隨之提高。同時,由于書屋對閱讀人群具有針對性,所以閱讀人群會具有某些共同點,因此,書屋還是區(qū)域性信息交流的據點,共同興趣愛好者的交友的場所。所以在建設中不能忽視這些個性化的設計點,擴大書屋的功能,讓書屋不僅僅是書與人的橋梁,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形成讀者—書屋—讀者的良性互動。
在書屋的設計中要體現讀者所共有的個性,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營造書屋的環(huán)境,從而形成書屋獨有的特色。例如“老書蟲書吧”,在北京,它是最受歡迎的外文書店,書屋建設在北京熱鬧的三里屯,可謂是鬧中取靜。由于這里曾是機電廠,所以建筑在整體的外形上保留著老式工廠房的設計風格,外墻的材料是混凝土,上面漆了一層淡淡的蘋果綠,簡單樸素。室內裝修偏向簡歐風格,讓人感覺到文藝的氣息,在天井上處又懸吊著中國元素的紅燈籠,讓整個空間充滿節(jié)日的氣氛。閱讀室寬敝明亮,書架從地面連接到屋頂,1.5萬本外文原著也放置在這能觸碰到屋頂的書架上。書吧整體分為三個房屋空間,兩間作為閱讀室,一間作為銷售。功能分布上,書吧內不僅僅是有閱讀空間,吧臺和餐飲區(qū)也融入了進來,滿足了很多文藝讀者的藝術美食夢。閱讀室多樣、自由、藝術化的設計為讀者營造出更多的自主空間,不僅滿足了閱讀者的服務需求,還提高了其存在感,人文之美、閱讀之美在這里渾然一體。
在書屋管理上,也應該根據不同類型書屋制定不同管理方式,對擁有較高知識水平的讀者可更加針對感受服務,對沒有閱讀習慣的大部分讀者可以讓其參與管理,讓其和書屋能聯系起來。據統(tǒng)計,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不足5本,而發(fā)達國家遠遠高于我們,如韓國人均閱讀量為12本,法國人均20本,日本人均41本,以色列更是人均63本,是中國人的12倍多。中國人均每天讀書量14分鐘不到,所以大部分人是沒有閱讀習慣的,更別說農村和普通市民。在區(qū)域書屋方面,可以更新管理模式,讓有時間空閑的大眾交替參與對書屋的管理和服務,增強對書屋的認同感,讓其能感受到書屋是屬于大眾的。群眾參與到書屋的管理服務上,可以直接的讓參與者提高閱讀興趣,同時,通過參與者可以對書屋有個很好的宣傳,在區(qū)域范圍內形成一張交織的網,這樣不僅提高書屋區(qū)域的群眾閱讀興趣,提高書屋的利用率,也可以促進書屋良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文建 李秦.《現代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原則、理論與趨勢》
[2]王虹.《終極目標與實現方式的改善》
[3]胡惠琴.《日本圖書館設計的時代性》
(作者單位:沈陽化工大學 工業(yè)與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