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遼金時期渤海遺裔的政治境遇與文學表現(xiàn)

      2017-05-30 15:59:39李瑩
      關鍵詞:女真契丹文學創(chuàng)作

      李瑩

      [摘要]渤海國政權滅亡后,其遺裔在遼代保持了尚武的特征。兩百余年間,他們與契丹民族在合作與對抗中延續(xù)著本民族的文化。遼代末期,渤海遺裔和女真民族結盟共同抗遼,在金國滅遼建國和民族的漢化過程中起到了輔助作用。他們在與女真的博弈和聯(lián)盟中贏得了存續(xù)和發(fā)展的機會。隨著政治地位的下降,以及在民族融合的大趨勢下,渤海遺裔的血脈逐漸被稀釋,民族特征也漸漸淡化,直至最終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中??季窟|金時期的渤海遺裔,其中出現(xiàn)了以大瑟瑟、遼陽張氏、熊岳王氏和遼陽高氏為代表的詩人和文學世家。他們用詩文來展示其獨特的品格,延續(xù)了渤海國文學的歷史與傳統(tǒng)。

      [關鍵詞]渤海遺裔;契丹;女真;政治境遇;文學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K291,I206.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36121(2017)03011906

      渤海國作為唐朝的蕃國,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完成了自身的漢化進程,以“海東文化”聞名于世。這一政權的遺裔是一個具有生命力和進取性的群體,他們在政權更迭、地域變遷等巨大變故中依然保持了民族的剛猛性情和文化的優(yōu)勢地位。在與遼、金政權的博弈中,他們不斷遷徙、繁衍、融合,不但延續(xù)了渤海國的血脈,也使得由渤海國和渤海遺裔接續(xù)的文學歷史綿延了四百余年。

      一、渤海遺裔政治境遇變化的主因

      渤海國滅亡后,渤海遺裔在契丹政權的統(tǒng)轄下,面臨粗暴的民族壓制和文化滅絕。遼代末期,渤海遺裔與日漸強大的女真民族結盟,在其建國后取得了優(yōu)越的政治地位,使其文化優(yōu)勢得以保持和發(fā)揚。渤海遺裔在兩個政權中的政治境遇的巨大差異主要是由族源關系、歷史宿怨和現(xiàn)實形勢等三方面所決定的。

      (一)族源因素

      渤海國在建立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語言和民族心理的穩(wěn)定的民族共同體。渤海國的建國集團首領來自靺鞨七部中的粟末靺鞨,是肅慎、挹婁、勿吉文化的延續(xù)。渤海國建國集團以粟末靺鞨為主體,融合了包括白山靺鞨、漢、高句麗、室韋、契丹等在內(nèi)的眾多種族和部族,形成了一個“渤海民族”。遼國的建國主體契丹民族是東胡系鮮卑族的苗裔,是由南柔然的八個部族聯(lián)合而成。契丹曾臣服于突厥政權,后又歸附于唐朝政府。因此,以漁獵為生的渤海和以游牧為生的契丹是具有不同族源的少數(shù)民族。渤海與女真則在族源上具有更為親近的關系。女真民族源自黑水靺鞨,與粟末靺鞨同樣源自古老的肅慎民族。在渤海國時期,黑水靺鞨曾被編入渤海戶籍。入遼后,遷居遼陽的黑水靺鞨被視為渤海人,因此,渤海與女真的關系更為密切,曾被視為“一家”。

      (二)歷史因素

      渤海與契丹之間頗有宿怨?!捌醯ぶ茸媾c庫莫奚異種而同類,并為慕容氏所破,俱竄于松漠之間,其后稍大,居黃龍之北數(shù)百里,其俗頗與靺鞨同?!盵1]19隋朝時期,具有尚武氣質(zhì)的靺鞨族就與契丹人摩擦不斷。唐代萬歲通天元年(696),接受營州統(tǒng)轄的粟末靺鞨部族在契丹首領李盡忠率眾反唐之際借勢出走,脫離了契丹的管轄,獨立建國。渤海國與唐朝中央政權保持著密切的交往。作為唐朝內(nèi)屬國,渤海國通過學習中原的典章制度迅速地實現(xiàn)了封建化。但它對契丹始終心懷警惕,“其國西北與契丹相接,每相劫掠”[1]9。渤海國的文明程度和軍事實力為唐朝政府牽制了契丹各部,同時遏制了契丹勢力的擴張。渤海與契丹之間的嫌隙進一步加深,契丹也始終視渤海為心腹之患。隨著唐朝的滅亡和契丹勢力的興起,渤海國政權首當其沖成為契丹的進攻目標。后唐同光四年(926),契丹攻陷渤海國的扶余府,圍困了上京龍泉府,滅亡了渤海國。此后三年內(nèi),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將渤海國更名為“東丹國”,使其成為遼國政權的附屬行政區(qū)。遼景宗乾亨二年(979),東丹國政權徹底終結。遼國君主將渤海遺民盡數(shù)南遷,焚其舊都,毀其宗廟,渤海國文明自此化為灰燼。歷史宿怨使得渤海遺裔在遼國備受敵視,政治地位極低。

      然而,不同于渤海與契丹之間的敵對關系,渤海與女真在渤海國時期就在聚居和通婚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民族關系?!拔宕鷷r,契丹盡取渤海地。太祖敗遼兵于境上,獲耶律謝十,乃使梁福、斡答刺詔諭渤海人曰:‘女直(即女真)、渤海本同一家。蓋其初皆勿吉之七部也?!盵2]12遼國末年,渤海遺裔追隨女真滅遼建國,成為金國建國的重要的政治力量。渤海遺裔在金國的政治境遇得到了極大改善。渤海遺裔頗受重用,渤海世家女子與金國皇室世代通婚,金國許多君主身上都流淌著渤海民族的血液。女真民族借助了渤海遺裔軍事和文化上的支持,但在渤海遺裔的野心膨脹之際,尤其牽扯到繼承權的爭斗時,渤海遺裔則成為其打壓和分化的對象。

      二、遼、金政權對待渤海遺裔的政治策略

      渤海遺裔是東北邊疆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遼、金政權中都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軍事上,他們勇武剽悍,擁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在政治上,他們務實練達,諳熟禮儀典章制度;在婚姻上,他們身價不凡,世代與皇室貴族通婚;在文化上,他們博雅多才,具有較高的漢學修養(yǎng)。可以這樣說,渤海勢力是遼金民族政權中的重要變數(shù)。因此,在對待渤海遺裔的政治策略上,遼金政權采取的都是分化融合、連消帶打的策略,主要表現(xiàn)為:民族遷徙、血脈融合、軍事利用和入仕參政等四方面。他們既要籠絡人心、用其所長,又要防范戒備、排擠打壓,使其在政治、軍事和文化中發(fā)揮所能,又使其處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一)民族遷徙

      遼、金政權對待渤海遺裔的共同政治策略之一就是民族遷徙。渤海遺裔是曾經(jīng)建立“海東盛國”的民族力量。他們漢化程度較高,生產(chǎn)方式已經(jīng)由漁獵為主轉(zhuǎn)為農(nóng)耕為主,他們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固定在相應的土地之上。渤海國滅亡后,渤海遺裔失去了賴以為生的政權和土地,去向較為復雜:“一部分渤海人投奔新羅,以后融入于新羅族中;一部分留居故地與女真人雜居,以后融入于女真族中;大部分則遷居遼寧、內(nèi)蒙,于遼金史籍稱為渤海族,以后融入于漢族之中?!盵3]299遼國毀去渤海都城,根除了渤海遺裔的退路;通過遷徙遺民,打破了經(jīng)營已久的渤海勢力格局。遼代的東丹南遷極為激進,“把上京龍泉府所屬諸州縣人戶,從牡丹江流域遷至今遼陽地區(qū);將中京顯德府諸州縣從今海蘭江流域遷到今遼寧北鎮(zhèn)、熊岳一帶;將東京龍原府諸州縣從今琿春境內(nèi)遷至今遼寧鳳城等地;將南京南海府各州縣遷至今遼寧海城等地;將東平府各州縣遷至今遼寧新民一帶;將鐵利、定理府等民戶大體遷至今沈陽地區(qū);將渤海銅山居民遷到今開原一帶?!盵4]134135遼國通過遷徙和分化的方式重新設置了渤海遺裔的生存區(qū)域,又將數(shù)量眾多的漢民遷入遼東,從而達到消解渤海遺民勢力的目的。渤海遺裔幾經(jīng)輾轉(zhuǎn),飽受離鄉(xiāng)背井、顛沛流離之苦。由此可見,生存條件的惡劣也造成了遼代渤海遺裔文化和文學的斷裂。

      金國政權對渤海遺裔的遷徙政策主要出現(xiàn)于其統(tǒng)治后期。伴隨著皇位繼承權的爭奪,渤海遺裔的政治地位幾經(jīng)沉浮,逐漸遠離朝堂中心,民族聚居的格局進一步被打破。金國后期,皇帝將居住在遼陽地區(qū)的5000余渤海戶及30000渤海兵遷入山東境內(nèi)。金熙宗皇統(tǒng)年間,渤海遺裔的勢力進一步受到遏制,他們世襲的軍權和土地也被剝奪,皇帝將“渤海猛安謀克承襲之制,浸移兵柄于其國人?!盵2]993金熙宗皇統(tǒng)九年(1149),朝廷將部分渤海遺裔遷徙至燕南地區(qū)。于此同時,渤海遺裔的政治影響力也逐漸降低。他們?nèi)胧硕嘁钥婆e晉身,以文臣的身份出現(xiàn)在政壇。最后,在民族融合的大形勢下,渤海遺裔完成了與漢族和女真民族的同化,徹底消失于歷史中。

      遼代的遷徙政策出現(xiàn)于渤海遺裔入遼時期,配合粗暴的手段和命令,表現(xiàn)得比較急進。而金代的遷徙政策出現(xiàn)在統(tǒng)治后期,采用逐步深入和滲透的方式,緩和卻有效地消解了渤海勢力的影響。遼、金政權采取的民族遷徙政策雖然有著時機和手段上的差異,但其態(tài)度和目標卻是一致的。由此可見,渤海遺裔在遼、金政權中始終是受到防備和約束的群體。

      (二)血脈融合

      遼國對于渤海遺裔的拉攏和安撫主要針對王族和右姓。他們通過聯(lián)姻獲得渤海王族世家的支持,消納對立與反抗的意志。遼國皇室中許多后妃都出身渤海王族,孕育了具有契丹和渤海共同血統(tǒng)的子嗣。其中,東丹王耶律倍迎娶渤海大氏為王妃,生子耶律隆先;景宗有后妃來自渤海遺裔,生女淑哥;圣宗有后妃大氏,生有臨海公主長壽,最著名的,是天祚帝的文妃大氏,生有蜀國公主和晉王敖盧斡。在渤海和契丹的通婚中,遼國皇室以婚姻和血脈牽制渤海王族右姓遺裔,但政權繼承人中未見擁有渤海血統(tǒng)者,可見其民族隔閡與戒備之深。

      金國同樣采用聯(lián)姻的方式將王族和渤海世家的政治利益捆綁在一起。不同于遼國政權中的邊緣化地位,渤海遺裔中的女性在金國政權中影響較大。她們具有較高的漢學修養(yǎng)和政治智慧,甚至一度左右國家的政治走向。其中,渤海遺裔中的遼陽大氏、李氏和張氏與女真王室關系密切。在金國的十位君主中,有四位具有渤海血統(tǒng),他們分別是:海陵王完顏亮、世宗完顏雍、廢帝衛(wèi)紹王完顏永濟和宣宗完顏珣。海陵王的生母慈憲皇后來自大氏,世宗的生母貞懿皇后來自李氏,衛(wèi)紹王的生母元妃來自李氏,宣宗的生母昭圣皇后來自劉氏。其中,貞懿皇后是一位頗具膽識和手段的女性。她本是桂州觀察使雛訛只之女,入宮選為睿宗后妃。睿宗去世后,她居上京,“內(nèi)治謹嚴,臧獲皆守規(guī)矩,衣服飲食器皿無不精潔,敦睦親族,周給貧乏,宗室中甚敬之。后性明敏,剛正有決,容貌端整,言不妄發(fā)?!盵2]27602761她拒絕改嫁,受戒為尼,贏得宗室認同。她步步為營,為長孫娶渤海劉氏,為兒子世宗續(xù)娶渤海張氏,聯(lián)手渤海世家將世宗推上帝位。貞懿皇后的政治表現(xiàn)一方面鞏固和提升了渤海世家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世宗統(tǒng)治前期外戚干政的現(xiàn)象。因此,世宗后期和章宗時期,渤海世家因卷入皇位繼承問題而受到打壓和清算,逐漸失去了政治話語權。

      (三)軍事利用

      渤海遺裔的軍事能力不容小覷?!安澈Jr,有兵數(shù)十萬,以謀勇雄于時。迨遼滅之之后,每用其遺民以服兵役,戰(zhàn)則命為前驅(qū),故其時有渤海軍之設,且以渤海人統(tǒng)之,有所謂渤海軍都指揮司、渤海軍詳穩(wěn)司?!盵5]719遼人利用渤海勢力的軍事能力為己所用。金人則采用“猛安謀克”制,給予渤海遺裔部分軍隊管理權限?!督鹗贰け浦尽份d:“金之初年,諸部之民無它徭役,壯者皆兵,平居則聽以佃漁射獵習為勞事,有警則下令部內(nèi),及遣使詣諸孛堇征兵,凡步騎之仗糗皆取備焉。其部長曰孛堇,行兵則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謀克之副曰蒲里衍,士卒之副從曰阿里喜?!盵2]992猛安謀克是以血緣和地域為基礎而設置的組織,具備軍事和行政的雙重職能,與世家利益相關聯(lián),可以世襲。內(nèi)部成員平時為民,戰(zhàn)時為軍,具有機動性和自足性。遼金時代,渤海遺裔的軍事實力既是其生存和延續(xù)的基礎,又是受到壓制和戒備的根源。

      (四)入仕參政

      少數(shù)渤海遺裔在遼國出任官職,雖未得重用,卻為契丹民族漢化和渤海民族延續(xù)做出了貢獻。據(jù)文獻記載,留在東丹國的渤海舊臣大素賢出任東丹王耶律倍的左次相,渤海政堂省少卿裴璆以東丹國使者身份出訪日本,渤海王族大詔佐、大臣高正祠、文成角、高保乂、列周道、烏濟顯、王繼遠等人均接受東丹授予的官職??梢?,多數(shù)渤海遺裔官員只供職于東丹國和遼代東京,僅少數(shù)渤海王族和右姓在遼國獲得參政機會,另有部分渤海遺裔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

      遼國對于渤海遺裔的壓制和敵意使得渤海民族內(nèi)部怨憎橫生。作為剽悍勇猛的尚武民族,渤海國遺裔中的部分力量始終牢記仇恨,不斷尋機反抗契丹,試圖擺脫控制,重新建國。在10世紀中期,渤海遺裔烏氏曾經(jīng)在牡丹江下游建立定安國,定都兀惹城,長期進行反遼斗爭。他們曾與北宋政權接觸,試圖聯(lián)合反擊遼國。此外,有渤海遺裔燕頗、王裔大延琳、古欲興兵反遼。遼天慶六年(1116),渤海后裔高永昌以“渤海大皇帝”自稱,一度率領手下占據(jù)東京道五十多州府。

      由遼入金的渤海官員頗受重視,在政治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推動了女真民族的漢化進程。渤海人楊樸在遼國登第,后充任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的智囊,助其制訂相應的禮儀制度。他提出了以“金”為國號的建議,因女真民族的發(fā)祥地有水中產(chǎn)金的傳說,且“金”克鐵,而“遼”意為“鑌鐵”,故此以“金”為國號,蘊含人杰地靈和克遼致勝的雙重寓意。渤海遺裔追隨金太祖起兵,在金國曾受重用,其中以大臭累、張浩、張汝弼等為代表。世宗后期和章宗時期,隨著政治影響力的減弱,渤海世家子弟多以文化精英的面目示人,通過科舉和恩蔭的途徑入仕,擔任清貴的翰林學士或文化官員。

      女真民族與渤海遺裔之間既有合作又互有防備;既要利用渤海的軍事實力,又要防止渤海勢力重新興起。高永昌反遼時曾向完顏阿骨打求援,最終不但未能得到幫助反被對方鎮(zhèn)壓。金國采取懷柔手段稀釋渤海的民族血脈,剝奪其民族聚居區(qū)域,削弱渤海遺裔的軍事權利和政治影響力,而使其徹底與其他民族融合。遼、金對待渤海遺裔采取或強硬或懷柔的政治策略,在恩威并施中進行嚴密的防控,不斷分化和瓦解其民族力量。

      三、遼金時期渤海遺裔的文學表現(xiàn)

      遼國以其游牧民族的進取心和戰(zhàn)勝欲控制了北方的土地,建立了雄踞一方的國家,開國君主以英武睿智的姿態(tài)開啟了“鑌鐵”王朝的輝煌,然歷經(jīng)二百余年,子孫后代同樣難逃亡國破家的命運。渤海遺裔在遼國的艱難處境使其很難發(fā)揮文化優(yōu)勢,對渤海遺裔的文學表現(xiàn)的文獻記錄更是鳳毛麟角。

      (一)遼代渤海遺裔的文學表現(xiàn)

      在遼國的政治危機中,作為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后妃,渤海王族后裔大瑟瑟用詩歌展現(xiàn)出開闊的政治視野和與朝廷休戚與共的情感。金毓黻先生《渤海國志長編》云:“文妃,姓大氏,小字瑟瑟,王裔也。聰慧嫻雅,詳重寡言。乾統(tǒng)初,天祚幸耶律撻葛第,見而悅之,納入宮中。三年冬,冊為文妃。生蜀國公主、晉王敖盧斡。妃自少時工文墨、善歌詩。見女真之禍日迫,而天祚醉心畋獵,不以為意。一時忠臣多所疏斥,時作歌詩以諷諫。詞頗激切,不避權貴。天祚見而銜之。”[5]481大瑟瑟以貴族女性的家國體驗入手,表現(xiàn)出清醒理性的政治責任感。在契丹政權的末世,她的兩首詩歌成為渤海遺裔發(fā)出的最深沉的聲音,為遼國歷史提供了一個哀傷的注腳。作品《諷諫詩》和《詠史詩》中,她規(guī)勸君王,有著屈原式的深摯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結局?!吨S諫歌》錄于《遼史本傳》(又契丹國志文與此小異,且無兮字),詩云:“勿嗟塞上兮暗紅塵,勿傷多難兮畏強鄰。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選取賢臣。直須臥薪嘗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盵6]72詩中以“塞上風塵”和“奸邪當政”點出敵兵壓境,奸臣當?shù)赖默F(xiàn)實,試圖喚起君王的警醒。這首騷體詩歌脫離了后宮女子抒發(fā)怨情的藩籬,具有刺世嫉邪的態(tài)度?!对伿吩姟返呐行愿鼮樯羁蹋娫疲骸柏┫喑瘉韯ε屮Q,千官側(cè)目寂無聲。養(yǎng)成外患嗟何及,禍盡忠臣罰不明。親戚并連藩屏位,私門潛蓄爪牙兵??蓱z昔代秦天子,猶向空中望太平?!盵6]72透過借古喻今的形式,她揭露遼國天祚帝統(tǒng)治時的腐敗,體現(xiàn)出如許穆夫人般的家國情懷,詩歌視角宏闊,情感深沉,勇氣可嘉。

      除此之外,與渤海遺裔相關的文學性文字當屬定安國國王烏玄明的《上宋太宗表》?!盀跣?,右姓也。其先人于國亡后,保聚故地,建定安國而為之王。”[5]463定安國本是渤海國中分裂出的小國,渤海國政權崩潰后,他以渤海人身份進行抗爭。太平興國六年(981),遼乾亨三年,定安國王向宋太宗呈上表文,表達對于時局的憂慮和結盟抗遼之意。表云:“定安國王臣烏玄明言:伏遇圣主洽天地之恩,撫夷貊之俗,臣玄明誠喜誠,頓首頓首!臣本以高麗舊壤,渤海遺黎,保據(jù)方隅,涉歷星紀。仰覆露鴻鈞之德,被侵漬無外之澤。各得其所,以遂本性。而頃歲契丹恃其強暴,入寇境土,攻破城砦,俘略人民。臣祖考守節(jié)不降,與眾避地,僅存生聚,以迄于今。而又扶余府昨背契丹,并歸本國。災禍將至,無大于此。所宜受天朝之密畫,率勝兵而助討,必欲報敵,不敢違命。臣玄明誠懇誠愿,頓首頓首。元興六年十月日,定安國王臣玄明表上圣皇帝前。”[5]875表文以四言與雜言錯雜的形式展現(xiàn)了堅定的抗遼態(tài)度。雖然最終定安國聯(lián)宋抗遼的抱負未能實現(xiàn),但在文字中體現(xiàn)了渤海遺裔的政治態(tài)度。遼代渤海遺裔的文學文獻的稀少的確加大了考察其文學發(fā)展風貌的難度,然而可見渤海遺裔的文脈仍在延續(xù)。

      (二)金代渤海遺裔的文學表現(xiàn)

      金代的渤海遺裔因其較高的政治地位而推動了文學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渤海世家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因而對漢族的禮儀制度和藝術形式十分推崇,培養(yǎng)出眾多的具有較高漢學修養(yǎng)和藝術品位的子弟。渤海遺裔中的文學家族以遼陽張氏、熊岳王氏和遼陽高氏為代表,且三家之間彼此聯(lián)姻,代表了金代渤海遺裔文學發(fā)展的最高成就。

      遼陽張氏歷史悠久,政治影響力最大,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身仕五朝的太傅張浩。他重視漢族文化的傳播,力主實行科舉制度,為金國的漢化和“借才異代”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在教育子嗣上也極為用心,幾個兒子都是仕途通達,人才閑雅的英杰。長子汝為,進士及第,有散文《游靈巖寺記》傳世。文章通過以移步換景的方式表現(xiàn)殿、閣、林、泉的景象,抒發(fā)“浮生偷閑”的感受。三子汝霖,進士及第,仕途順遂,晚年加封銀青榮祿大夫銜,封莘國公,謚號“文襄”,有《春溪》詩傳世。詩云:“黯黯春愁底處銷,小桃無語半含嬌。東風不管前溪水,暖綠溶溶拍畫橋?!盵7]456詩歌境界圓融溫潤,明媚流轉(zhuǎn),頗有趣味。四子汝能,有《金贈光祿大夫張行愿墓志》。文章以樸實的文字追述了渤海遺裔張浩家族的傳承和行跡,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五子汝方,自號“丹華老人”。他曾以秘書郎身份與外甥王庭筠入內(nèi)廷品鑒書畫,舅甥二人的書信合成《香林館記》一文,書寫其為官、為人之態(tài)度。遼陽張氏兄弟雖然僅有數(shù)首作品傳世,卻具備了一定的藝術品味和修養(yǎng)。

      熊岳王氏家族以儒學修養(yǎng)和文藝才能知名。王遵古,字元仲,號“東海散人”,正隆五年(1060)進士,有“遼東夫子”之稱。王遵古傳世的文學作品中包括散文兩篇和詩歌一首,其中,《昌寧公廟記》被收入清代孫星衍的石刻目錄《寰宇訪碑錄》;《廟學碑陰》被收入清代張金吾輯集的金文總集《金文最》;詩歌《過太原贈高天益》可見于元好問的《中州集》。王遵古之子王庭堅,字子貞,有七絕《野菊》傳世。王遵古第三子王庭筠是渤海遺裔中最著名的文學家,以其才華風度著稱于世,詩詞文均有作品傳世?!吨兄菁肥珍浟怂脑姼枳髌?8首,《中州樂府》收錄詞作12首,《金文雅》和《金文最》中收取了他的散文作品5篇,另有眾多書畫作品傳世。王庭筠的作品有著散淡的性情和清峻的氣質(zhì)。他是藝術境界和品位最貼近漢族士大夫的渤海遺裔藝術家。王庭筠的嗣子王萬慶,字僖伯,自號“淡游”,是精通詩、文、書、畫的全才,《金文最》中收錄了他的散文《李山風雪松杉圖跋》《雙溪小稿跋》和《與夾谷行省書》。

      遼陽高氏家族中,高衎與其孫高憲均有作品傳世。高衎,字穆仲,歷仕三朝,其作品僅留《蘇文忠公書李太白詩卷跋》。高衎長子守義于大定十六年進士及第,次子守信以父蔭補官。三子守禮任宣徽使,與熊岳王氏為姻親,娶王遵古之女為妻,生子高憲。高憲,字仲長,高衎之孫,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高憲進士及第。他自幼就學于外家,詩、詞、書、畫深受舅父王庭筠的影響。《中州集》錄其詩歌8首,詞作存世2首。除了三大文學家族之外,世家子弟李獻可有表現(xiàn)清新客愁的七絕作品,張澄有抒寫郁憤的詩歌,王澮有詠物之詞。這些作品充實了渤海文學的內(nèi)涵,從中可窺見渤海遺裔文學內(nèi)涵的豐富和多樣。

      渤海遺裔與遼金政權間存在著現(xiàn)實而多變的關聯(lián),彼此在對抗中有合作,在排斥中有融合,呈現(xiàn)出多民族雜居和演進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功利性特征。渤海遺裔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出頗具價值的文學作品,孕育出以政治見識聞名于遼代的后妃詩人和以文學成就顯揚于金代的文學家族。雖然民族融合的大勢使得渤海遺裔最終消逝,但他們的文學作品卻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特別的一筆。

      [參考文獻]

      [1]魏征.百衲本二十四史·20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2]脫脫,等.金史·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孫進己.東北考古研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4]黃斌,黃麟福,黃麟書.渤海國史話[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5]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M].臺北:華文書局,1968.

      [6]閻鳳梧,康金聲.全遼金詩[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1.

      [7]元好問.中州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責任編輯]李獻英

      猜你喜歡
      女真契丹文學創(chuàng)作
      梅卓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30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曹文軒的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
      當代作家(2018年11期)2018-11-27 05:00:00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脫胎于契丹字和漢字而自成一格
      “一國兩制”由契丹人首創(chuàng)?
      紅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1
      論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虛構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讀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鳳翥契丹
      抚松县| 孙吴县| 疏勒县| 临泽县| 九江市| 漾濞| 当涂县| 两当县| 龙南县| 遵义县| 康保县| 临沂市| 兰考县| 永登县| 子洲县| 错那县| 永胜县| 博野县| 互助| 司法| 峨眉山市| 万荣县| 阿克陶县| 新郑市| 临安市| 清原| 兖州市| 二连浩特市| 襄汾县| 林州市| 察雅县| 呼伦贝尔市| 龙川县| 洪雅县| 越西县| 蒙自县| 炉霍县| 祁连县| 顺义区| 长宁县|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