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再論古箏源流

      2017-05-30 21:21:40柳青壑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shù)版) 2017年2期
      關(guān)鍵詞:考證流變起源

      柳青壑

      摘 要:箏是古代臥式彈撥樂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它能夠在長期流變的過程中始終受到各階層人士的高度關(guān)注和傾心喜愛,并在近現(xiàn)代以來的各種樂類形式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充分反映和展現(xiàn)了其獨有的藝術(shù)風采和珍貴文化價值。由于文字史料的零星和簡約,關(guān)于古箏起源和流變的歷史殘缺不全,且許多說法存在諸多盲點和爭議,均需要通過新視角、新材料和新方法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考證研究。

      關(guān)鍵詞:古箏;起源;流變;圖像;考證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7)02-0090-05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7.02.015

      箏,又稱瑤箏、云箏、銀箏等,按中國古代樂器“八音分類法”屬于“絲”類樂器,按照“四分法”屬于撥奏弦鳴樂器,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因其年代久遠,現(xiàn)代多稱箏為“古箏”。古箏究竟“古”至何時,歷代說法不一,歷史上的“箏”和現(xiàn)存的“古箏”,到底有著怎樣的異同呢?由于文字史料的零星和簡約,關(guān)于古箏起源和流變的歷史殘缺不全,且許多說法存在諸多盲點和爭議,筆者試圖通過新材料和新方法進行必要的考證和論證。

      一、史料記載中的箏

      古箏最初見于史料是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音樂的一段話:“夫擊甕、叩缻、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1],這段文字為“秦箏源流說”提供了一定的史料證據(jù)。同時,《西京雜記》中記載了秦宮中的用樂情況:“復鑄銅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竽,各有所執(zhí),皆綴花瓣,儼若生人。筵下有二銅管,上口高數(shù)尺,出筵后。其一管空,一管內(nèi)有繩,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紐繩,則琴、瑟、箏、筑皆作,與真樂不異焉?!盵2];《鹽鐵論》中提到:“……往者……彈箏鼓缶而已”[3],記錄了齊魯大地上箏繁榮發(fā)展的盛況?!稇?zhàn)國策·齊策》中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箏”[4],說明戰(zhàn)國時期流行箏的國家不止秦一國。而由于戰(zhàn)國后期秦國崛起直至統(tǒng)一中國,后世便將箏的源頭和歸屬均歸為秦,如傅玄《箏賦》說箏“以為蒙恬所造”,故“秦箏”之說一直沿襲至今。

      箏名之由來的記載又有根據(jù)字音、字形命名的說法,如劉熙在《釋名》中說:“箏,施弦高急,錚錚然也”[5],認為古箏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古箏發(fā)音有“錚錚然”的音響效果,因此得名。又因“箏”字分為“竹”和“爭”兩部分,因此圍繞這兩字產(chǎn)生了諸多論據(jù):與“爭”字有關(guān)的記載大多認為瑟半為箏,如“父子爭瑟”、“兄弟爭瑟”等。有關(guān)“竹”字的來源也有多種說法:一種觀點是認為箏“從竹聲”,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箏,鼓弦筑身樂也,從竹,爭聲”[6];從箏的形制方面,東漢應劭《風俗通·聲音》中記載:“箏,謹按《禮記·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7],《集韻》說:“……名為箏,古以竹為之?!盵8]到了清代又有人認為“箏筑同源”,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提到:“古箏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變形如瑟,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盵9]這種觀點是由“箏”字“從竹爭聲”推測而來。在大量的音樂文物資料出土之前,學界認定古箏源頭的主要依據(jù),就是李斯《諫逐客書》中“真秦之聲”的記述,加之有如“蒙恬造箏”、“分瑟為箏”等百代傳頌的史話,以及歷朝歷代均有著古箏在秦地廣泛流傳的相關(guān)史料信息,以至于“秦箏說”和古箏源于“戰(zhàn)國說”成為約定俗成的共識。然而,隨著全國各地古箏實物和箏樂藝術(shù)圖像的相繼出土,越來越多的先秦時期的“新”材料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二、考古發(fā)現(xiàn)實證信息

      箏為木制樂器,在歷史上又長期以俗樂樂器的身份流傳,因此既不便于保存,又鮮有公侯王爵將之作為陪葬品。當代考古發(fā)現(xiàn)的先秦時期的箏僅有1979年江西貴溪仙水巖春秋崖墓群2號、3號墓出土的兩件十三弦箏和1991年江蘇吳縣長橋戰(zhàn)國墓中出土的十二弦箏,這三件珍貴文物的面世,既展現(xiàn)了古箏早在春秋時代的南部地區(qū)已經(jīng)有成熟完善的形制結(jié)構(gòu),也反映出早期史料文獻記載中存在著嚴重缺陷。在考古出土的箏的實物數(shù)量有限的情況下,畫像磚石、石窟壁畫等“像”和“圖”能夠盡量真實地還原當時的社會音樂風貌,為我們重新根據(jù)多種資料信息探討研究古箏源流提供了契機。

      (一)江西貴溪春秋墓十三弦箏

      1979年,江西貴溪仙水巖春秋崖墓群出土了兩件十三弦箏狀樂器(如圖1)[10],原始發(fā)掘報告稱其為“木琴”[11],黃成元認為在史料記載中稱為“頌琴”,且這兩件樂器形制、系弦法與后世箏完全相同,對于上翹的琴首(如圖2)[10],黃成元先生認為“這恐怕與船型箏一樣,是受武夷山木排、竹排的影響而形成的?!盵12]《呂氏春秋·貴因》中有:“適越者,坐而至,有舟也”[13]的記載,越地自古傍水而居,因此舟船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這種有向上翹起的琴頭的樂器很可能是上古時期越地箏的形制特色。且這兩件樂器的形制、系弦方式、弦數(shù)與后世箏相近,可初步斷定這兩件十三弦琴為箏的早期實物。李純一先生認為這兩件樂器是“戰(zhàn)國早期古越族崖墓出土的十三弦箏”[14],明確了該器為箏。后經(jīng)考古學多重檢測,貴溪崖墓的“碳14側(cè)定、年代側(cè)定(B、P)2595±75年,樹輪校正年代為距今2650±25年。”[12]也即相對年代為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之間。最新出版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江西卷》中,也將這件樂器定名為箏,年代為春秋時期:“出土古箏極罕見,貴溪兩座崖墓出土的古箏是今天所見僅有的春秋時期的物證,也是研究古箏的最早的實物資料”[10]。那么,這兩件樂器起碼可以說是春秋時期的箏,具體來說箏至少已有2600年的歷史。

      (二)酒泉丁家閘宴居行樂圖

      圖3這幅壁畫畫的是墓主人在屋檐下觀看樂舞表演,左側(cè)上部為一組奏樂圖,四名樂伎跽坐一排,從右到左分別演奏箏、琵琶、長笛和腰鼓。這組奏樂圖在樂器史上較為著名,原因是此圖樂隊中的彈琵琶伎樂,是繼遼寧捧臺子東漢壁畫琵琶圖之后琵琶發(fā)展史上的又一件珍貴史料,因此常被考證琵琶的音樂史學家引用。此圖的珍貴之處不僅僅在于五弦琵琶圖像,還體現(xiàn)在那個彈箏人身上。圖中彈箏人坐在首位,且是男子,蓄須戴冠,身著彩袍,身前置箏一臺,右手彈奏、左手按弦。畫中箏面較為籠統(tǒng),琴碼不辨,隱約可見數(shù)條箏弦。此箏體積比瑟小,比琴略大,但箏面水平,沒有弧度。彈箏人將箏的一段置于腿上,另一端隱約可見一支柱狀的箏架,這是我國古代使用箏架的最早例證。此外,畫面中的箏和長笛是中原地區(qū)的傳統(tǒng)樂器,而梨形琵琶和細腰鼓是當時西域地區(qū)盛行的樂器,這種樂隊編制體現(xiàn)了古代河西一帶文化交融的基本社會音樂風尚,且有西涼樂的特點。

      (三)石窟造像中的箏圖

      從已發(fā)現(xiàn)的箏圖像和出土實物來看,箏的形制自春秋至今整體變化不大。從唐朝發(fā)現(xiàn)的箏圖與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箏可以看出,箏的面板自唐朝開始已有弧度,箏在唐朝基本定型。后世箏的變化主要是琴弦數(shù)目、放置方式、演奏形式等方面的區(qū)別。近古時期的箏圖除北宋時期遼、金等國的石窟雕刻和造像外,大多數(shù)箏圖已經(jīng)較為清晰,幾乎不需辨認,僅個別箏圖需要加以說明。如北京云居寺遼西廊經(jīng)幢石雕彈箏伎樂人(如圖4)[15],該箏雁柱和琴弦均不可見,但通過箏與人的大小比例以及明顯“兩頭微垂”呈拱形的面板可以判斷是箏無疑。從圖像中可以看出兩個箏足,類似于今天的箏架,可見這一時期箏的放置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

      三、圖文互證古箏源流

      根據(jù)當代的考古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實物及圖像對古箏的起源和流變做出了與史料記載相同或相悖的闡釋,因此研究樂器史絕不能忽略這些文字以外的材料。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提出了“二重證據(jù)法”,既研究古代歷史時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史料記載相印證,這種治學方法是現(xiàn)代公認的研究史學的思路。以圖證史,為古箏的發(fā)展史提供“第二重證據(jù)”。

      如上所述,江西貴溪仙水崖墓十三弦箏為春秋時期的箏,比李斯或蒙恬的生活年代還要早幾百年。另如江蘇吳縣長橋戰(zhàn)國墓出土的十二弦箏也以實物證據(jù)揭示出箏在戰(zhàn)國時代的江南水鄉(xiāng)已經(jīng)繁衍成熟的歷史事實。故無論是對于其產(chǎn)生的時間,還是對其發(fā)源的地點而言,單一的“秦箏說”已經(jīng)陷入了無語和無力之境地。世代流行的“秦箏說”的依據(jù),其實并非建立在李斯對箏源進行詳考基礎(chǔ)上的認定,而是以李斯對箏這件樂器存在于當時社會的音樂文化活動中這一簡單的描述附會而成,眾說紛紜之下并沒有人作細致認真的邏輯推理和確考,我們固然不能否認秦國的國力及秦地對箏的熱愛在促進古箏發(fā)展方面的巨大作用,但簡單地將此“秦箏說”作為中國箏的唯一源頭,的確存在較大的漏洞和偏頗。

      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秦地之箏最初可能是一種五弦的竹制樂器。如《楚辭·愍命》有“挾人箏而彈緯”[16]之句,注解說箏是“小琴也”。琴有七弦,“小琴”之句說明箏曾有過比琴還要小或弦數(shù)比琴還要少的形制?!墩f文》說箏是“鼓弦筑(竹)身樂也”[6],“鼓”通“五”,“筑”通“竹”,應說箏是五弦竹身的樂器;《集韻》有“……名為箏,古以竹為之”[17]之句。但史料記載中的五弦樂器是否就是后世所說的箏呢?林謙三曾考證說“古時的箏、筑都不像后世的箏樣,而可能是個棒性的東西,二十圓竹筒刨為兩半的形狀”[18],牛龍菲先生也認為古秦箏與箏是兩種形制:“‘箏字之所以從‘竹,是因為由‘擊筑演化而來的‘五弦之琴,原先也曾以‘箏名之的緣故。今人所謂之‘箏,并不是‘琴之系統(tǒng)的‘秦箏?!盵19]史料記載中的箏、琴、瑟、筑都曾出現(xiàn)過五弦的記載,因此多數(shù)人認為早期的臥式彈撥樂器形制相近:“最早的筑,與琴、瑟、箏等樂器區(qū)別甚微,統(tǒng)為琴之系列”[20],如前文第三章所述,箏在產(chǎn)生之初經(jīng)歷過一個臥式彈撥樂器混淆不分的時期,史學家們在缺乏考古資料的情況下,在對文獻梳理的過程中產(chǎn)生一些推論。

      江西春秋崖墓出土的兩件十三弦箏和江蘇出土的戰(zhàn)國十二弦箏都是“箏形如瑟”,沒有五弦樂器?!讹L俗通·聲音》中記載:“箏,謹按《禮記·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盵7]《禮記·樂記》的成書年代學界有所爭議,一般認為是戰(zhàn)國時期的公孫尼子所撰。而如其述,戰(zhàn)國時期的秦箏已經(jīng)是“箏形如瑟”,并且長久以來“不知誰作”,《戰(zhàn)國策》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箏”[4]的記載,這些都說明箏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在民間廣泛傳承的事實。由上可見,史料文獻中有當時秦、齊兩國民間風行彈箏的記載,而楚國則有出土十二弦箏的實物,說明這一時期不僅出現(xiàn)了思想文化領(lǐng)域里的“百家爭鳴”,也存在有音樂藝術(shù)百花園里的“百家箏鳴”。

      根據(jù)西漢時期的史料記載“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無要妙之音,變羽之轉(zhuǎn)”[3],說明箏在漢代的用樂方式粗獷、音色粗糙、不能轉(zhuǎn)調(diào),而東漢盛行的諸多漢賦及唐詩宋詞等文學作品中描繪的秦箏不僅優(yōu)美動聽,且細膩婉轉(zhuǎn),箏樂是如何衍變的呢?這一點從各地箏樂的流傳情況可窺見一二,如“潮汕平原的客家族,至今稱箏為秦箏,在這一地區(qū)流傳的手抄箏譜,仍叫‘秦箏樂譜”[21],客家箏曲有獨特的風格,客家流行的秦箏樂譜是否是秦地流傳不得而知,但仍說明當時“秦箏”這個說法的普及性;陜西箏派認為秦箏是“箏道本源”,而據(jù)《榆林府志·文藝志》記載,康熙九年(公元1670),由江南來的榆林堡同知譚吉聰(字舟石,浙江嘉興人)對江南小曲十分喜好,來榆時帶了家眷、歌伎和所用樂器等,閑暇時,常令其為他們演唱求樂。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后,榆林城內(nèi)“文藝其繁”,經(jīng)常是“夜半曲聲聽滿城”,凱歌樓上常有“羌笛吹新調(diào),秦箏弄急弦”[22],江南時調(diào)小曲的風格也影響了當?shù)毓~樂:“榆林小曲來源于江南小調(diào)……引入榆林城內(nèi)的江南小曲便通過不同傳播渠道傳播開來,并不斷豐富發(fā)展”[23]。陜西箏派的箏樂在明清時期會因江南時調(diào)小曲的傳入有所改變,那么不能排除兩千多年前秦地的箏會受到南方古箏影響而改變的可能。另據(jù)考證,“秦箏”一詞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定義,在先秦時期秦箏尚可指代秦地之箏,而秦國逐漸強大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秦箏”即具有更加廣泛的指代性意義。如有學者指出:“‘秦不限指陜西,而是指代中國。早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有‘支那‘China的稱謂,這就是‘秦的音譯。秦箏,即是中國箏之代稱。”[24]如同世界各地習慣性的將中國人稱為“唐人”,如果箏在秦繁榮發(fā)展,那么后世很有可能用“秦箏”來指代箏,唐詩中多用“秦箏”指代箏,而到宋詞中“汝不聞秦箏聲最苦”則指的是一種音樂風格了,“秦箏是一種流派,一種風格,是流而不是源”[25]。

      從目前發(fā)現(xiàn)的考古實物和文字記載來看,江南有實物而無史料記載,秦地有相關(guān)的史料記載而出土實物,根據(jù)江西貴溪春秋墓出土的箏來看,春秋中期的箏已有完備的形制,我們可以推斷,箏很有可能在春秋早期甚至更早的時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在此簡述如下:

      其一,關(guān)于箏的起源時間。這一問題史料文獻中沒有詳細記載,前代學人一般均附會李斯“真秦之聲”的說法,籠統(tǒng)地界定為戰(zhàn)國時期。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新材料來看,箏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成為隨葬品,且形制形態(tài)也已較為成熟完善,那么,從孕育形成到成為實用樂器,及至作為厚葬風的附屬品,肯定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故極有可能它生發(fā)的歷史還需向前追溯。西周“禮樂制”的出現(xiàn),也標志著我國以“樂”為統(tǒng)領(lǐng)藝術(shù)文化體系的誕生,針對日漸繁多的不同質(zhì)地、不同音響屬性之各種不同樂器的歸類而出現(xiàn)的“八音”分類法,就充分反映了當時樂器繁盛發(fā)展的歷史信息,而根據(jù)上述實物證據(jù)和多種資料的綜合分析,我們不妨大膽地推論,古箏極有可能在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

      其二,關(guān)于箏的發(fā)源地。從古至今多數(shù)人都認為箏源于秦,從李斯的“真秦之聲”到《舊唐書·音樂志》中說“箏,本秦聲也”,這種說法一直被認同。當江南一帶不斷出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箏遺存后,黃成元、項陽、盛秧等學者都認為越地箏的源頭并非秦箏,也有學者提出了箏有可能由越地傳入北方的假設:“‘王翦遂定荊州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越的國家都滅亡了,哪還有什么‘箏的記載呢?而秦國打了勝仗,掠得了‘越箏,在全國推廣,他當然可以把掠奪來的‘越箏作為自己的‘秦箏了”。[26]而魏軍《秦箏源流再證》一文否定此說,堅稱:“箏是由北方即西北秦地開始誕生,并逐漸進入中原、齊地而后入荊楚?!盵27]對此筆者認為,上述兩件樂器形制完備,且都出土于江南地區(qū),說明箏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成型并在江南地區(qū)廣泛流傳,而李斯《諫逐客書》中“真秦之聲”的記述,是說箏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在秦地盛行或已形成了一種地域性特征,并非專指箏的發(fā)源時間,故就目前所見資料而言,箏的發(fā)源地應不只秦地一處。

      第三,關(guān)于箏的弦數(shù)衍變。最早的記載見于《禮·樂記》:“箏,五弦,筑(竹)身也”,后世根據(jù)其他文獻資料得出“箏弦遞增”的理論?!杜f唐書·音樂志》說:“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28]。京房是西漢時期的樂律學家,以“六十律”聞名于世,即使京房所造的十三弦箏與貴溪春秋墓中的十三弦箏律制有所不同,也不能說明十三弦箏是西漢根據(jù)十二弦箏增弦才產(chǎn)生的。從上古時期這兩個箏的實物可以看出,箏春秋早期已有十三弦,而根據(jù)《宋史·吳越世家》有“太平興國三年,錢俶來朝貢七寶胡琴五弦箏各四”[29]的說法,可見在宋代還保存有五弦箏的實物,“箏弦遞增論”并非無懈可擊。

      至于越地的史料文獻記載中沒有出現(xiàn)“箏”的字眼,如前所述,箏在南方可能是以“頌琴”等其他名稱存在的。而史書記載中的“秦箏”也未必是箏形制的樂器,如有學者指出:“今人所謂之‘箏,并不是‘琴之系統(tǒng)(‘其形如瑟)的‘秦箏”[20],在經(jīng)歷了由“從竹、爭聲”向木制樂器的衍變及各類臥式彈撥樂器定型以后,“箏”字最終確立與其相對應的樂器。綜上,箏的起源時間目前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而箏的起源地不能粗略地定為秦地或越地,我們不能武斷地說秦箏是箏的鼻祖,也不能說秦箏之源是江浙流傳過去的箏衍變而成。審慎地說,箏的起源應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箏在形成的初期很可能是以兩種甚至多種形態(tài)同時出現(xiàn)并行發(fā)展,二是古代長期流行的十二弦箏可能是以南方“十二弦箏”之器,冠“秦箏”之名得以流傳開來的。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發(fā)掘,也許還會有新的“古箏源頭”的證據(jù)。

      參考文獻:

      [1] (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2543.

      [2] (晉)葛洪.西京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19.

      [3]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散不足[M].北京:中華書局,1992:353.

      [4] (西漢)劉向編著.戰(zhàn)國策[M].山東:齊魯書局,2005.

      [5] 中國舞蹈藝術(shù)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83.

      [6] (漢)許慎.說文解字[M].(宋)徐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2013:93;98.

      [7]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1:311.

      [8] 趙振鐸.集韻校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9]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 王子初.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江西卷[Z].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62.

      [11] 程應林,劉詩中.江西貴溪崖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0(11).

      [12] 黃成元.公元前500年的古箏——貴溪崖墓出土樂器考[J].中國音樂,1987(03).

      [13] 呂氏春秋[M].莊適,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30.

      [14] 李純一.先秦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208

      [15] 王子初.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北京卷[Z].鄭州:大象出版社,1998:220

      [16] 楚辭今注[M].李誠,熊良智,湯炳正,李大明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53.

      [17] 曹正.關(guān)于古箏歷史的探討[J].中國音樂,1981(01).

      [18] 〔日〕林謙三.東亞樂器考[M].錢稻孫,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

      [19] 牛龍菲.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1:281.

      [20] 岳巖.瑟、筑[J].中國音樂,1985(02).

      [21] 魏軍.秦箏源流三證—質(zhì)疑箏源于越地及西漸之說[J].中國音樂,2007(03).

      [22] 高峻,張俊誼.榆林方志通覽[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

      [23] 張志斌,張堅.榆林小曲探微[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03).

      [24] 李世斌.實踐理論體系——關(guān)于“陜西箏派”的問答[J].秦箏,1993(01).

      [25] 項陽.考古發(fā)現(xiàn)與秦箏說[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3(04).

      [26] 李科友.貴溪崖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49.

      [27] 魏軍.秦箏源流再證[J].交響,1990(01).

      [28] (晉)劉昫.舊唐書·音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6:1076.

      [29] (元)脫脫,阿圖魯.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猜你喜歡
      考證流變起源
      圣誕節(jié)的起源
      奧運會的起源
      清明節(jié)的起源
      萬物起源
      中國漫畫(2017年4期)2017-06-30 13:06:16
      高職院校技能競賽保障體系
      蕪湖《商務日報》檔案之發(fā)現(xiàn)及初步研究
      今傳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2:47:19
      基于考證與實操并舉的會計專業(yè)改革與實踐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1:51:29
      淺談民歌《茉莉花》的流變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56:07
      霸王別姬:在流變中書寫性別
      唐宋草書流變與唐宋文化轉(zhuǎn)型
      洪洞县| 吉木乃县| 澄江县| 嘉义县| 共和县| 阿合奇县| 邵东县| 石嘴山市| 盐亭县| 黄石市| 德化县| 两当县| 安岳县| 神池县| 青川县| 景宁| 三穗县| 华宁县| 彭阳县| 绵竹市| 望奎县| 晋城| 塔河县| 南充市| 兴化市| 河东区| 上虞市| 九江县| 河津市| 赤峰市| 连云港市| 安宁市| 金坛市| 柯坪县| 汤原县| 舞阳县| 临夏市| 蒙自县| 阜平县| 德保县| 青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