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厘清概念的基礎上,以活動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提出基于移動課件的非正式學習活動設計的思路與框架,并以研究生的非正式學術交流活動、場景類學習活動為例,介紹了移動課件的設計工具與方法,提出了基于移動課件非正式學習活動實踐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移動課件;非正式學習;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2-0032-04
在現代開放教育過程中,傳統課堂教學已經不再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唯一方式。先進的信息技術允許人們在課堂授課之外,通過靈活、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獲得知識,尤其是基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等智能終端設備的非正式學習,集學習與娛樂于一體,受到人們的追捧。非正式學習可以發(fā)生在不同的場合、不同地點和時間,再結合移動終端的便捷性,把學習融入到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滿足不同人群對知識的需求,是實現終身學習的重要方式。
一、非正式學習與移動課件
(一)非正式學習
非正式學習是相對于學校教學等正式學習而言,二者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有學者從工作場所的角度對二者之間關系進行了論述,并指出了每一種學習活動都是正式性與非正式性并存[1]。最重要的是,非正式學習對于終身學習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占據了個體學習知識需求的70%[2]。其最大特點是非正式學習的學習形式是伴隨社交過程發(fā)生的,而且整個學習過程是由學習者自我調控的。從廣義角度理解,非正式學習與混合式學習很相似,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學習形式達到獲取知識的目的,其主要的學習形式有:
1.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的成員往往都是具有相同興趣與共同學習目標,彼此之間可以通過網絡或者面談方式進行學習、案例分享。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習者,經驗不一樣,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俗話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他學習者也可以反饋不一樣的想法。通過參考大家的意見或建議,重新建構自己的認識,就會有新的收獲,彼此共同成長。
2.個人知識管理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每天都產生巨大的信息數據,學習者要如何從中篩選并整理出自己所需的信息,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是在學習型社會提升自我所必備的技能之一。有效的個人知識管理不僅可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率,也可以使得信息管理規(guī)范化、條理化。另一方面,知識管理的過程,也是學習者“消化信息、生成知識”的過程。例如可以使用云筆記記錄自己平時生活靈感、讀書筆記、學習筆記,以便在非正式學習過程中利用。
3.場景性學習
非正式學習主要是學習者隨時隨意隨地發(fā)生的,所以相對于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并沒有固定的學習場所、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它可以是一場世界咖啡式的交流,也可以是一場探討式的圓桌會議,或者是一場分享式的讀書交流會,甚至是一場激烈的頭腦風暴。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學習過程,可以很好地拓展學習者的知識視野。
(二)移動課件
移動課件是依據學習內容設計的移動多媒體學習課件,主要是基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平臺,通過網絡版或是單機版客戶端呈現學習內容?;谝苿诱n件的非正式學習研究是移動學習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移動課件也同樣具有移動學習相關的特點。
1.學習個性化
移動課件學習個性化主要體現在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興趣選擇合適課件,同時選擇合適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以及為自己安排合適的學習進度。另外一方面,優(yōu)秀的移動學習平臺也將提供良好的學習服務支持,學習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使用相關的功能。
2.短小精
基于移動終端的微學習需要短小精悍的學習資源。其中,“短”即時間短,換言之,時間長度控制在學生注意力相對集中的時間范圍內,學習者在該時間范圍內對移動課件包含的相關知識有一個宏觀的認知,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學什么、如何學;“小”即文件容量小、主體??;“精”即移動課件所要呈現內容是圍繞某個知識點,如日常生活的一個常識、課本上的一個難點等,通過精心設計的課件把問題說明白即可。
3.便捷性
移動課件運行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上,不僅體積小、重量輕,具有良好的移動性能,更重要的是移動設備已經普及和大眾化,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移動課件學習資源。
二、移動課件非正式學習活動設計的理論基礎
(一)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是基于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分析人類主體與環(huán)境客體(包括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在基于活動的實踐過程。換言之,活動理論研究的基本內容是人類主體的內部心理活動及其與外部環(huán)境的實踐活動[3]。人類主體與環(huán)境客體及二者交互的過程可以理解為一個整體,包含了主體、客體、共同體、工具、規(guī)則和分工,如(圖1)所示。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作為主體,要將學習資源中所包含的知識技能進行內化,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與學習者的學習能動性離不開關系,尤其是學習者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主動性。
圖1 活動系統結構圖
(二)混合學習
通俗理解,混合學習是指在線學習與線下面授的有效結合。但從廣義角度理解,尤其是從非正式學習的角度理解,不僅僅是表現在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多種學習理論的混合。
非正式學習過程十分注重社會性交往,必然受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該理論認為個體的知識是在個體與客體環(huán)境的交互過程中建構的,這種交互過程主要體現在個體對自然環(huán)境的探索,及其社會交往活動。首先是個體基于自身已有知識結構,在某個時間范圍內對外部事件發(fā)展的認知,比如在科研過程中常用的歸納法,這個歸納過程讓個體的知識結構得到更新,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獲得了新的認知,便可在以后處理同一個事件的時候,少走許多彎路。整個過程就是由外到內,再由內到外。個體就是在循環(huán)實施這個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只不過不同的人在這個過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工具和不同的技術,然后形成不同的思路或解決方案。
在許多非正式學習活動中,往往都是就某些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展開討論,比如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換句話說,學習不應該脫離實際情況而學習。有意義的學習應該發(fā)生在真實的情境,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習者不是面對一堆純粹的符號、抽象的概念或是文本游戲。情境學習理論的關鍵在于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移動課件具備了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可以把實際情境有效地呈現出來。同時允許學習者采用第三方社會性軟件開展協作學習,交流互動,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三、移動課件非正式學習活動設計的思路
非正式學習可以作為正式學習的補充,如課前、課后的交流探討,以及關于某個問題的小組學習。因此,非正式學習活動的設計與正式的學習活動設計大同小異,考慮到非正式性質,整個學習活動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尤其是鼓勵成員之間交流與合作。但核心要素是缺一不可,需要考慮活動的教學目標,活動的任務、流程與規(guī)則,還包括活動共同體的設計及其成員的分工等。
此外,移動課件的非正式學習活動也是有其自身的特點的,比如活動的氛圍,還有活動的學習資源,除了移動課件之外,通過移動設備查詢互聯網,可以獲得更多學習資源。最突出的特點是整個學習活動是無教師指導、學習者隨機自主的,因此,整個活動的規(guī)則與流程都是由成員自己規(guī)定,而且需要征得所有成員的同意,這也將導致活動的效果受學習者自身條件與學習資源的限制。
移動課件非正式學習活動設計的思路是:
1.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角色應該是引導者、監(jiān)督者或者提供咨詢服務的,這一點體現在非正式學習活動的教學目標、任務清單,以及與學習活動相關的實踐是由教師設計和確定。
2.非正式學習活動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這一點是體現在學習活動過程的規(guī)則、流程,以及共同體的設計與分工由學習者成員來完成。
3.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盡可能提供學習服務支持與學習資源,比如場所、多媒體設備、移動設備、網絡環(huán)境和軟件安裝等。其中,活動教學目標可以參考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方法,由低級到高級,包括認知與技能等目標;活動任務則是圍繞教學目標,或者與教學目標相關的問題,所設計的一系列彼此關聯任務,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
四、移動課件非正式學習活動設計個案分析
(一)非正式學術交流活動
相對于全國性的學術論壇或者會議,小范圍的交流活動會顯得更有活力,如研究生學術沙龍。為了創(chuàng)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導師十分鼓勵研究生開展各種交流活動,尤其是提倡不同專業(yè)、不同領域的學生進行學術交流,而且參與活動的成員彼此之間關系都非常好,不會有太多拘束與緊張,各個成員都能夠暢所欲言,即便說錯話,也不會顯得尷尬,這就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活動氛圍,交流的效果事半功倍。下面對移動課件在研究生學術沙龍中的應用進行介紹。
1.選擇主題,即研究生學術沙龍所要探討的主題。由導師自己的科研項目當中,從某個角度確定一個主題,或者是科研過程中所要解決的某個關鍵問題,也可以是研究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所得、體驗和方法等等。
2.為了提高效率,通常將探討的主題及其相關內容制作成移動課件,供成員在活動之前了解并分析,成員如果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如關于問題的更好的解決方法,可以預先做好準備,在活動過程中即可直接討論。本案例中我們采用HTML5在線工具制作移動課件。
HTML5可以在移動設備上支持多媒體,可用于制作手機端課件。為了簡化HTML5頁面制作,出現了一大批典型的HTML5在線制作工具,包括兔展(rabbitpre.com)、初頁(ichuye.cn)、人人秀(rrxiu.net)、Epub360意派(epub360.com)等。本次案例中采用的是兔展工具,案例的主題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所要解決的某個關鍵問題,分別通過背景介紹、問題來源、解決方案、效果展示五個方面來分享,每個子內容主要通過圖文結合來展示,內容展示之后可以進行朋友圈分享、評論評價,工具后臺有簡單的數據統計功能。
3.討論階段,一般情況下,即在學術沙龍過程中,可以一邊討論,一邊對移動課件進行修改完善,各個成員各抒己見,導師提出寶貴的建議,最終可以把活動之前的移動課件完善成一個成熟的解決方案,并通過微博、朋友圈進行分享,可以在以后的科研項目、教學課程中使用。
(二)場景類學習活動
場景類學習活動與學習者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習者在不同的場景通過移動終端獲取各種各樣的有價值信息,并且在現實生活中能快速應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比如考駕照、文化旅游等。博物館參觀是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下面對移動課件在博物館參觀中的應用進行介紹。
大多數參觀者往往是將眼光停留在藏品的精致上,而忽略了藏品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要知道博物館所展覽的并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藏品。為了能夠讓參觀者對藏品及其背后的歷史文明有所了解,可將藏品及其歷史文明的介紹通過移動課件進行呈現,內容包括:藏品設計的作者介紹;藏品的時代、背景與設計;藏品的藝術、學術價值。每當參觀者駐足享受一件精致的藏品時,參觀者可用手機掃描與藏品關聯的二維碼時,即可查看與藏品對應移動課件,通過圖文介紹或視頻講解,來了解藏品的歷史文化。
五、應注意的問題
相對于所有的學習方式,一定程度上非正式學習與大眾的學習、生活的關系更緊密,尤其是基于移動終端的學習活動,其靈活性與便捷性,更能滿足人們對知識學習的需求。對于基于移動課件的非正式學習,繼承移動學習優(yōu)勢的同時,其自身也存在不足,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增強吸引力
非正式學習的場景往往是變化的、碎片化的,甚至是處于嘈雜的環(huán)境,因此,基于移動課件的非正式學習必然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不管是移動課件的設計,還是非正式學習活動的設計,都必須考慮如何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
(二)充分利用移動終端的優(yōu)勢
移動學習繼承了在線學習的特點,但它又具備了獨特的優(yōu)勢,即靈活與便捷,這對于非正式的學習活動而言,理應是優(yōu)勢,但在學習活動實踐過程中,往往被忽略掉。
(三)滿足多元化的需求
非正式學習具有很強的目的形與實用性,因此,移動課件及其非正式學習活動的設計應當盡考慮不同層次學習者的實際需求。最基本的就是移動終端可以搭載多種平臺,而移動課件則是盡可能做到一次開發(fā)、多個平臺都能使用。
[參考文獻]
[1]馬頌歌,吳剛.工作場所學習的類型辨析—歷史淵源與理論模式[J].遠程教育雜志, 2016(1).
[2]張衛(wèi)平,浦理娥.國內非正式學習的研究現狀剖析及對策[J].中國遠程教育,2012(7).
[3]程志,龔朝花.活動理論觀下的微型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J]. 中國電化教育,2011(4).
[4]吳軍其,齊利利,胡文鵬,袁永波. 微課件的學習活動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 2012(9).
[5]余勝泉,毛芳.非正式學習——e-Learning研究與實踐的新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 2005(10).
[作者簡介]劉權緯,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教學資源中心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技術教育應用。
[責任編輯 吾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