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南巡幸駕曲阜,親至闕里孔子故居,賜御筆“萬世師表”榜書,懸于大成殿中。翌年下詔摹拓此匾,頒發(fā)給天下文廟,“萬世師表”四字亦因此成為孔子的最佳代稱。而今,“萬世師表”也是全臺首學(xué)臺南孔廟大成殿內(nèi)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塊匾額。7月,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展,以紀念孔子。
孔子(前551—前449),祖先為受封于宋國的殷商后裔,生于魯國,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世敬稱孔子或孔夫子。他是東周時期的思想家與教育家,曾刪詩書,贊周易,訂禮樂,修春秋,成為后世科舉取士必讀教材,影響華夏文化至為深遠。鄰近的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等地區(qū),亦受其學(xué)說沾溉,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孔子被孟子尊為“圣之時者”,意思是其思想能適用于各個時代。孔子的言行、事跡,與周游列國的見聞,皆保存于《論語》《孔子家語》,或散見于《史記》與諸子百家經(jīng)史故事。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藏品中,頗多與孔子相關(guān)的作品。除了繪畫、版畫中的各類孔子肖像,書法中諸多漢隸名作、歷代碑刻、經(jīng)典箴言,以及御筆書匾等,也都是漢代以來尊崇儒術(shù)所留下的歷史軌跡。本次共選展35件,分“圣賢小像”“刻碑崇圣”“歷代尊儒”和“經(jīng)典圖繪”等四個單元,援以向這位數(shù)千年來,以圣德雨露滋養(yǎng)華夏文化的萬世師表致敬。
涉及到孔子畫像的藏品在展覽第一部分,包括《至圣先賢半身像》《圣君賢臣全身像》《圣廟祀典圖考》等。
《至圣先賢半身像》基本是“標(biāo)準(zhǔn)像”般的存在,里面含一百二十對幅,每個人物均是畫成冠服半身像,每個畫像都有各自題簽。這本冊子原來是故宮南熏殿的舊藏。明代崇禎皇帝曾將歷代帝后、賢臣圖像放置在文華殿、武英殿;到了清代,這些圖像則被放到了南熏殿。這里面除了孔子,他的弟子顏回、宰予、冉求、仲由等也都收錄在內(nèi)。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單元中的兩件“孝經(jīng)”,一件為宋高宗所書,一件為明代文徵明所書?!缎⒔?jīng)》傳為孔子所陳述,它的教化意義歷來為統(tǒng)治者所重視,因此傳世的《孝經(jīng)》繪本不少。尤其到了南宋,高宗趙構(gòu)經(jīng)常親自書寫四書五經(jīng)章句,再命令畫師們按著意思繪制成圖,令其更有宣傳作用。
展出的這件《宋高宗書孝經(jīng)馬和之繪畫》冊,原是手卷,因破損嚴重改裝成冊。一圖一文,總共有畫十五張,書十七幅,這次展的是“開宗明義”。
《明文徵明楷書孝經(jīng)仇英畫卷》和它很相近,文徵明在卷后題跋中認為,仇英的臨摹對象是北宋初年畫院道釋人物畫家王瑞的《孝經(jīng)圖》。
第二單元以“廟堂三巨制”開篇——《乙瑛碑》《禮器碑》及《史晨碑》現(xiàn)存于山東曲阜的孔廟,合稱為孔廟三大名碑,歷來為書家所推崇。展出的是臺北故宮院藏拓本。三件作品與孔廟密切相關(guān)。《乙瑛碑》記錄的是前魯相乙瑛上書,請求在孔廟設(shè)置一位卒史主持、管理并守護孔廟諸多事宜;《禮器碑》則記述了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設(shè)各種禮器的事跡;《史晨碑》分為前、后碑,前碑記錄了東漢魯相史晨奏請祭祀孔廟的事,后碑則記載了史晨祭祀孔廟和饗禮的盛況,傳為蔡襄所書。
展覽通過幾件歷代藝術(shù)家所書儒家經(jīng)典箴言作品,來表現(xiàn)對儒家儒術(shù)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