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吟舟
(哈爾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摘 要:在高校專業(yè)外語教學中,外國文學教學對大學生外語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外國文學的教學質量卻不能盡如人意。經過長期考察、精心研究、反復思考,提出整合教學資源的三大策略:整合外國文學的課程設置、編撰完善外國文學的配套教材、提高外國文學任課教師素質,以期從根本上提高外國文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質量;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5-0098-03
Abstract: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comprehensive ability. However,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foreign literature is not always satisfactory. After the long-term investigation and careful stud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of the three strategies: 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of foreign literature, compile and improve the supporting literature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er,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Keywords: foreign literature; quality of teaching; improving; strategies
外國文學教學,在高校專業(yè)外語教學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外國文學是外國語言的精華和文化結晶。通過外國文學教學,可以讓外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接觸到外國語言的精粹之作——外國文學史上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目前,高校專業(yè)外語教學中,外國文學由外國文學史和外國文學作品選讀兩部分組成。通過對外國文學史的梳理和代表作品的講授,一方面,可以促進大學生對外國人文知識的積累和對外國人文思想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閱讀、講解及研討提升大學生對外語語言的感受能力及對外語地道書面語言的積累。最重要的是通過研讀外國文學作品,可以提高學生外語閱讀能力、外語寫作能力和外語文本的分析能力,即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由此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外國文學這種高效的教學作用,是任何課程無可替代的。下面,以日本文學教學為例,探討如何整合教學資源,提高外國文學的教學質量。
在高校專業(yè)外語教學中,日本文學也是由日本文學史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兩部分組成的。按照《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1]的要求:通過日本文學課的教學,不僅僅是要提高大學生的日本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而且還要擔負起開拓大學生視野和陶冶大學生情操以及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素質和氣質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應該使大學生掌握文藝批評的初步方法,為日后撰寫文學方面的學術論文、進行日本文學研究或是教學打下一定的基礎?!陡叩仍盒H照Z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為我們充分詮釋了日本文學課在專業(yè)日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在高素質日語人才培養(yǎng)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整合外國文學的課程設置,解決課程設置不科學造成的弊病
外國文學中的日本文學,是高校專業(yè)日語本科三、四年級的主干課程,其中包括日本文學史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兩門課程。按照《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的要求:日本文學史最好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兩門課同步進行。也就是說,教材要配套,教師要統(tǒng)一,進度要保持基本一致??墒牵壳?,各大院校的課程設置,完全不能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存在著明顯的弊病。
很多院校將日本文學史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程設置在不同的學期。有的院校先開設日本文學史課,再開設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認為這樣可以讓大學生對日本文學史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更是為了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的教師銜接這兩門課知識點的統(tǒng)籌方便。這種課程的設置,看似合理,但是,弊病也很明顯。
弊病之一,授課內容很容易出現重復現象。在上文學史課的時候,當教師講到某個時期的文藝思潮時,教師往往會給學生挑選講解這一時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經典段落或作品梗概。而當學生上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時,很有可能接觸到同樣的內容。例如,在日本文學史課上,講到日本大正時期的文藝思潮時,會提到日本大正時代的代表性作家芥川龍之介及其作品的特點。在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時,芥川龍之介及其作品還是會被介紹一遍。雖然兩種課的側重點不同,詳略有異,但是,對大學生來說,都是似曾相識、大同小異。因此,對學生會失去了新鮮感,而影響學生的興趣,降低教學效果。
弊病之二,因為日本文學史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程設置在不同的學期,時間間隔太長,當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上,講到某一部文學作品時,學生很難回憶起該作家作品所屬的時代背景。而這時的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的教師,還要再做一遍時代背景的講解。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弊病之三,滿堂灌文學史,大學生會覺得枯燥、沉悶而提不起學習興趣,因而影響教學質量。
一些院校與上述做法恰恰相反,先開設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認為這樣可以讓大學生對日本文學先有一個感性認識,為日本文學史的學習奠定一些基礎。可是,這種課程設置,最大的弊病就是給大學生造成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雖然教師在講授作品時會簡單地作一些時代背景和文壇流派介紹,但是,終歸不系統(tǒng)。因此,既浪費教學時間,教學效果也不好。
有一些院校做得比較好,將日本文學史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兩門課程設置在同一學期,但是由不同的教師分別擔任兩門課的講授任務。這種課程設置的弊病是銜接困難。眾所周知,大學教師是不坐班的,有課就上,沒課就回家自己備課。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課程銜接的困難。而且,即使兩門課的老師共同備課,也要時時磋商,課課溝通,才能恰到好處地掌握對方的進度、避免內容的重復。這樣非常容易使雙方教師陷入相互掣肘的困境,而出現疲憊、反感情緒,影響教學效果。
鑒于上述課程設置的種種弊病,經過縝密思考的應對策略是,將日本文學史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合二為一,變成“日本文學史與名著欣賞”一種課,由一個教師擔任授課任務?;蛘甙凑瘴膶W史的不同階段和教師的研究專長,不同階段,由不同教師來擔任講授任務。
日本文學史和日本文學作品選讀這兩門課是相輔相成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日本文學史,是大學生學習日本文學作品選讀的基礎。在全面掌握了日本文學的發(fā)展進程和流派特點的前提下,大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名篇、經典作品展開閱讀和賞析。將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合二為一,統(tǒng)一教師,便于教師統(tǒng)籌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連續(xù)性。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講解日本文學史的同時,穿插講授各個文學時期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這樣,既銜接恰當又避免教學內容重復,新鮮的知識點是調動大學生興趣的良藥妙方,可以大幅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編撰完善外國文學配套教材,解決教材選取不合理造成的問題
目前,國內各大院校日語專業(yè)所采用的日本文學教材,無論是日本文學史還是日本文學作品選讀的教材,都普遍存在著三個明顯的問題:第一,側重點失衡。第二,內容陳舊,沒有時代感。第三,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2]。
鑒于所述日本文學教材存在的問題,任課教師的應對方法大致分為兩類:有些責任心不強的教師,就只固守、依賴歷史延續(xù)下來的這種問題教材。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倦陳腐的教學內容和殘缺的知識體系,對文學課提不起興致,影響教學質量。一些責任心強的教師,則僅僅以此類日本文學史教材為授課線索,根據自身深厚的日本文學素養(yǎng)和豐富的日本文學教學經驗,幫助學生梳理總結日本文學史的基本脈絡和發(fā)展規(guī)律;日本文學作品選讀也不使用此類問題教材,而是根據日本文學史的授課進度,選取與之相匹配的名篇佳作印發(fā)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日本文學名篇名著的閱讀理解,引領學生循序漸進地欣然地進入日本文學殿堂。這類教師的做法是值得肯定和大力推薦和表揚的??墒?,這樣一來,任課教師的工作量無疑就增大了。而且,對一些經驗不足的新教師來說,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因此,大范圍推廣這種做法是不切合實際的。
由于上述日本文學類教材的種種缺陷所引發(fā)的現實問題,經過認真研究、反復思考的應對策略是,編撰完善的日本文學配套教材,從根本上解決日本文學課的“糧食”問題。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fā)霉的大米,再能干的巧婦也難作出香噴噴的米飯。
在編撰完善日本文學配套教材時,無論是日本文學史還是日本文學作品選讀,應該注意的總體原則是:第一,適當重視中日文化交流的內容。例如:《八犬傳》與《水滸傳》、芥川龍之介與中國等。這樣,既可以讓大學生了解中國古典文學對日本文學發(fā)展的影響,又可以借中國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拉近大學生與日本文學史之間的距離,引發(fā)大學生對日本文學史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第二,更新內容。在書中適當加入一些由于時代變遷,批評家對作品及作家的不同評價,讓大學生感知到,不同時代給同一文學作品的不同烙印,引導學生對日本文學深入探究的好奇心,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第三,適當突出日本近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例如:日本的私小說與源于法國的自然主義文學、芥川文學與西方文學等。真正做到《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中對日本文學的教學要求:在廣闊的日本文化和人文背景中講授日本文學,在世界文學范疇里研究日本文學。開闊的知識視野,會令大學生有耳目一新、精神振奮的感覺,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在編撰日本文學史教材時,一定要考慮到不僅要盡量能夠讓任課教師易于把握日本文學的整體脈絡,而且要方便大學生的自學。因此,文學史的脈絡一定要清晰,內容一定要通俗易懂,語言難度一定要與學生的語言能力保持一致,在謀篇上,重點一定要突出,在結構上,一定要井井有條。
在編撰日本文學作品選讀教材時,在不影響文學史整體脈絡的前提下,力爭選取一些既有藝術性又有思想性的文學作品,在選擇純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要關注通俗文學作品;重視近現代作品的同時,也不能忘了古代作品;除了小說,也應該涉獵其他體裁。總之,在作品的選擇上,既要有知識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有鑒賞性又要有研究價值。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熱情,為日本文學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可能性,為日本文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
三、提高外國文學任課教師素質,解決教師素質薄弱對教學的局限性
“什么日本文學,就是高中的語文課,只是課文改成日語了而已?!睙o意間聽到大學生對日本文學課的抱怨,心里一震。這實際上是對高校日本文學教學尤其是對任課教師素質的一種犀利的批評。大學生的話,一點兒都不夸張,就拿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程來說,由于一些任課教師自身素質薄弱,在講授日本文學作品選讀課時,確實就是讀一遍課文、講解一下時代背景和生詞難點、總結一下故事梗概等等,根本沒有達到《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的要求:“把日本文學置于廣闊的日本文化背景中去研究,置于世界文學的范圍內去講授……同時要理解各種文藝理論和研究方法”[1]。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對調動大學生對日本文學課的興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3]。因此,要想達到日本文學教學大綱的上述教學要求,日本文學任課教師素質的提高就成了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問題。提高教師素質對教師來說有內外兩個途徑。
外部途徑有兩個具體渠道:第一個是,給日本文學教師提供一些國內進修、國際提高的機會。第二個是,利用各大院校的日本外教,采取日本文學課合作備課、合作教學。
內部途徑也有兩個做法:第一個做法是,教師自主更新現有知識體系,積極主動關注日本文學相關研究的學術前沿信息,例如,日本文學界最近提出的芥川龍之介文學國際化的問題。盡可能廣泛地涉獵掌握世界文藝理論界的新動向,如可以解讀作家創(chuàng)作心理的原型理論、可以闡釋寫作特點的陌生化理論、可以詮釋讀者心理的接受美學等。日積月累,教師就可以厚積薄發(fā),以新鮮的信息和理論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日本文學教學的作品選讀課中,可以適當地引入西方的文藝理論,引導學生利用西方文藝理論的各種流派和不同觀點,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理解日本文學作品,還可以開展各種討論活動,讓大學生各抒己見,對日本文學作品展開不同層面的剖析,使大學生在日本文學的課堂上,能夠充分體驗到文藝批評理論視閾下的思維樂趣[4]。第二個做法是,教師自主更新教學觀念,不要認為日本文學教學只是梳理一下日本文學的發(fā)展歷史、講解一些日本的名篇名著,實際上,日本文學教學也是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文素養(yǎng)的普及課,更是日本語言的實際應用的最好范例。只有教師提高了對日本文學的認識,才能充分向大學生展示出日本文學特有的寓教于樂的功能性,才能讓學生充分享受日本文學的饕餮盛宴,豐富學生的閱歷,提高學生的認可度,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從上述日本文學教學改革的例子可以得出結論:整合外國文學課程設置、編撰完善外國文學配套教材、提高外國文學任課教師素質三大策略,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的。其中,整合外國文學的課程設置,將外國文學史和外國文學作品選讀課合二為一,可以避免銜接掣肘和課程內容重復,始終以新鮮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打下基礎;在此基礎上,輔之以完善的外國文學史及配套的外國文學作品選讀教材,以文學史為基礎,引導大學生構建外國文學的知識體系,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以名著、名篇的解析欣賞為手段,幫助大學生學習領會外國語言中復雜的應用方式和文化差異,鍛煉大學生的外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大學生親身體會到外國文學在外國語言學習中不可替代的強大作用,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外國文學的積極性,增加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可能性;外國文學任課教師素質的提高,使教師可以靈活運用自身的學識資源,既培養(yǎng)大學生對外國文學的文學興趣和文學鑒賞能力,又可以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外國文學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跨文化實際交際能力、提高外語的綜合素質,從而最終達到提高外國文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學習外語,就是為了以外語為工具達到與世界各國相互交流溝通的目的。因此,掌握外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就成為了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而外國文學恰恰是外國語言運用得最貼切、最生動的教材。精粹的語言,高度的藝術性,凝練的人生感悟,集中于咫尺書間。通過外國文學的學習,不僅能夠掌握外國語言技巧、提高語言的實際交際能力,而且還能夠從外國文學當中汲取到豐富的間接人生經驗。因此,外國文學教學,在大學生外語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具有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作用。因此,希望通過上述教學資源的整合,從根本上消除當前嚴重影響外國文學教學質量的桎梏,有效地提高外國文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孫立春,連永平.高校日本文學課教學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J].文學教育(上),2015(1):126-128.
[3]林娜.關于高校日語專業(yè)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知識經濟,2009(16):146.
[4]蘭立亮.西方文論與日本文學選讀課教學[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