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流
摘 要:作為一種類型劇,農村劇在中國的發(fā)展始終緊貼著時代的脈搏。在農村劇中,反映東北農村生活的電視劇作品顯得尤為突出,無論是收視率還是口碑總能收獲不錯的成績。筆者以新世紀以來的幾部東北農村劇為例,從兩方面分析了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出現的新變化、新思路,希望以此能為今后的農村劇創(chuàng)作提供一些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新世紀 東北農村劇 女性形象
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類型,農村劇的特殊性在于,幾乎其他主要的電視劇大國(如美、日、韓等)都沒有具體分出一類劇集稱其為“農村劇”,農村劇在中國的發(fā)展始終與整個社會和時代的大環(huán)境息息相關。而在這一類型當中,東北農村劇顯得格外突出。從早些年的《雪野》、“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再到后來的《劉老根》《馬大帥》《圣水湖畔》,以及近些年的《女人的村莊》《鄉(xiāng)村愛情》系列等,東北農村劇在收視率和口碑上始終保持著不錯的成績。因此,以東北農村劇為樣本,來觀照這一類型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流變,筆者以為是可行的。為了厘清概念便于研究,這里所說的東北農村劇,主要是指反映東北地區(qū)農村生活的作品。
有論者說得好:“面對人生的苦難和歷史責任,不同經歷、不同個性和不同追求的人會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痹趥鹘y(tǒng)社會的語境下,廣大農村女性作為弱勢群體,飽受壓迫與剝削。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國家的層面提倡“婦女能頂半邊天”,農村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較早期的農村劇中,我們看到的女性形象仍然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即人物更多地體現出一種對于傳統(tǒng)價值觀的維護。比如曾轟動一時的《籬笆·女人和狗》系列中的女主人公棗花,她可以說是體現了一種女性對于傳統(tǒng)觀念束縛的逆來順受。以棗花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把對丈夫的忠貞與對老人的孝敬作為生活的唯一目標,對所遭遇的不公,抱著一種聽天由命的態(tài)度。然而這樣的形象在今天的語境中實際上是悲劇性的,創(chuàng)作者實際上“是以一種理想美好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展現一個充滿溫情與美好的鄉(xiāng)村世界”??上驳氖牵率兰o以來的東北農村劇里,觀眾越來越多地看到一些新穎的女性形象。在接下來的文章里,筆者將從兩個方面來闡述這種人物塑造上的變化。
一、堅忍執(zhí)著、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
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許多農村女性也不再滿足于相夫教子,而是開始敢于追求自我,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我們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也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點,并在女性形象塑造上予以體現。對于農村女性來說,要獲得自我解放,首當其沖的就是感情的選擇問題。從新世紀以來的東北農村劇中,可以看出女性形象已經開始在思想意識上初步覺醒,敢于大膽面對自我的情感,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帶有喜劇風格的電視劇《插樹嶺》中,主人公馬春善良美麗,性格潑辣。父母在村主任的安排下早已為她安排好婚事。但馬春并沒有盲從長輩的意志,而是選擇放棄了包辦婚姻。在劇中,這當然給她乃至她的家人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但創(chuàng)作者最終設計這個年輕的農村女孩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事業(yè),還當選了全省十大杰出青年。盡管一路走來馬春遭遇了重重阻礙,以及傳統(tǒng)意識所造成的對于女性的偏見,但她毫不畏懼,堅持自己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認為這充分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一種進步,也順應了時代的變遷。
再如電視劇《鄉(xiāng)村愛情》系列中的謝大腳,同樣也是一個相當出彩的女性形象。首先,謝大腳性格豪爽,好打抱不平,這就跳出了以往農村劇中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溫良賢淑”的窠臼,而是更多地表現出了人物的個性。其次,謝大腳同樣在自己的情感生活中非常主動,非常執(zhí)著。比如為了擺脫不幸婚姻的束縛,她在與前夫李福的斗智斗勇中敢于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離婚以后,沒有為傳統(tǒng)世俗的眼光所限制,而是大膽地表達對村主任王長貴的好感,最終與自己心愛的人結合。應該說,馬春、謝大腳這樣的女性形象,凝結了農村在經濟發(fā)展變化中的心理層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是典型的農村“新女性”形象。這也讓我想到了多年前一部農村劇《女人不是月亮》中的女主角扣兒,同樣也是不甘于只做個賢妻良母,最終選擇了去大城市發(fā)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小有名氣的模特。實際上還有很多類似的女性形象,在新世紀以來的東北農村劇中頻繁出現。我認為在這類女性人物身上,觀眾能夠看到新的生活所帶來的女性意識的一種覺醒。
二、獨立自主、積極向上的女性形象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踏入原本屬于男人的世界。農村女性也不例外,她們有了新的追求、新的理想。這其實也體現了一種精神上的婦女解放。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類普遍解放的重要標準??障肷鐣髁x者傅立葉曾說:“某一歷史時代的發(fā)展總是可以由婦女走向自由的程度來確定,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币虼?,理所當然的,女性的地位與命運,也越來越成為創(chuàng)作者所關注的焦點。深受觀眾喜愛的東北劇則更加強調了全新和多樣的女性視角敘述。比如《鄉(xiāng)村愛情》中的王小蒙,就是一個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女性形象。在高考落榜后,她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毅然選擇自主創(chuàng)業(yè),最后和家人一塊兒辦起了豆制品加工廠,帶領著身邊的鄉(xiāng)親共同致富。這種獨立自主的個性在以往的同類型劇中是很少見的。再比如關注環(huán)境保護的東北農村劇《圣水湖畔》中的楊葉青,還有那部《女人的村莊》中的村主任張西鳳,他們都是在我國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嶄新的鄉(xiāng)村女性形象。作為所在村子的帶頭人,她們一心一意為老百姓干實事。而作為女干部尤其是農村里的女干部,她們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敢于打破陳規(guī),挑戰(zhàn)男權文化,以一種聰明、能干、獨立的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這對于以往農村題材電視劇作品中對于女性的認知與塑造是一種可貴的突破。盡管上述這些女性,在劇中都經歷了感情與事業(yè)上的重重阻礙,但她們最終還是靠著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包括男性在內的尊重與認可??梢哉f,在她們的身上,體現了新時期東北農村女性獨立進取的理想與追求。事實上,女性的獨立幾乎必須以事業(yè)上的獨立為前提。恩格斯曾有過這樣的論斷:“沒有經濟的獨立,女性解放運動便無從談起。追求女性解放首先追求經濟上的獨立,然后才是人格、政治上的獨立,還必須有思想上、感情上的獨立?!币虼?,女性要想獲得真正的獨立,就必須擁有經濟上的獨立,這也是女性想要獲得其他平等權利所具有的必要條件。
此外,這種獨立自主還體現在人格上的獨立。還是以《鄉(xiāng)村愛情》來舉例,在這部劇當中,與丈夫一道經營加工企業(yè)的王小蒙是一個很典型的新時代農村女性形象。她年輕,受過教育,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觀念。在劇中,王小蒙無論在個人感情還是事業(yè)發(fā)展上都相當有主見,體現的是完整獨立的人格形象,而絕非依附于男性的傳統(tǒng)女性。這是一個非常具有主動性的人物,創(chuàng)作者有意讓王小蒙的公公謝廣坤作為其事業(yè)發(fā)展的阻力出現。但有趣的是,往往是在事業(yè)與家庭發(fā)生兩難的時候,王小蒙更多時候選擇了事業(yè)優(yōu)先,甚至丈夫謝永強也對此無可奈何。即便是在婆家、丈夫都反對自己的時候,王小蒙仍然一門心思投入在工廠建設上。當然,創(chuàng)作者為了刻畫王小蒙這一形象性格中的積極主動,有些矯枉過正,讓不少觀眾認為作為妻子和兒媳的王小蒙很多時候顯得不通人情,這就是另一個范疇的問題了。
電視作為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其所傳播的內容對社會的影響不可輕視。有國外學者研究發(fā)現,男性在黃金時段電視劇節(jié)目中出現的次數要遠遠超過女性。女性經常被描繪為年輕、迷人、富有愛心、情緒化,而且更多是出現在愛情和家庭類的節(jié)目中,甚至是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與此相反,電視對男性的描述則常常是強勁有力的。從這一點來看,以《鄉(xiāng)村愛情》等為代表的新世紀以來東北農村劇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能夠拋開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體現了一種開放、平等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通過對新時代農村女性形象的刻畫,作品對傳統(tǒng)“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起到了一種顛覆作用,它也從側面表現了當下農村女性的多元面貌與多樣追求。
三、當下東北農村劇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缺失
對于一個健康的社會而言,男女兩性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應該是和諧的、合作的。正如法國學者莫洛阿所說的:“沒有兩性的合作,絕沒有真正的文明?!钡钱斚聳|北農村劇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卻有一種過分強調“對抗”的趨勢。創(chuàng)作者似乎傾向于把長期以來飽受壓制的女性,塑造成戲謔男性、潑皮刁蠻的女性形象。這實際上是一種創(chuàng)作上的倒退。它只是把原先占主導的男性換成了女性而已。甚至有些創(chuàng)作者有意無意地將男性塑造成無理取鬧、懶惰無能,以此反襯女性的“強勢”。這無疑又陷入性別化塑造人物的窠臼之中了。它并不利于農村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比如同樣屬于東北農村劇的《女人當官》中的何小利、王紅粉,這樣的女性形象失去了人物形象所應該有的真實感,其實質是從一個極端滑向了另一個極端,是不可取的。嚴重點說,這可以算是對于現實的粉飾與美化。實際上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地位的提高,在我國農村還是任重而道遠的。
此外,廣義來講,農村女性形象還包括女童在內??紤]到地區(qū)間發(fā)展的不平衡,許多父母背井離鄉(xiāng)去城市打工,他們的子女就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在留守兒童中,女童是一個數量龐大的存在。從媒體的報道來看,留守兒童尤其是留守女童往往更容易遭受到種種負面影響甚至是身體與心理上的傷害。但目前的東北農村劇,還沒有出現對女童群體的形象塑造,這也是值得創(chuàng)作者深思的。
總而言之,為農村劇這一類型的長遠發(fā)展考慮,我們的創(chuàng)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從現實中汲取養(yǎng)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廣大農村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而對于生活在那里的女性來說,精神上、心理上的變化,甚至比物質領域的變化還要大。從這一點而言,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終究還是要回到現實主義的劇作上來。著名文藝批評家仲呈祥先生說得好:“文化化人,藝術養(yǎng)心?!睂σ徊績?yōu)秀的電視劇作品而言,其藝術魅力的源泉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劇中人物形象的藝術魅力。從這一點而言,未來農村劇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女性人物塑造,還是任重而道遠。筆者在此也真誠地希望,能夠看到更多有現實感和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出現在今后的農村劇當中。
參考文獻:
[1] 胡智鋒.影視文化論稿[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2] 俞燕.論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題材電影中的女性形象[J].四川戲劇,2014(2).
[3] 吳金娜,朱旭輝.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中女性形象的演變[J].電影評介,2011(14).
[4] 王躍輝,李廣強,尹恒.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中農村女性角色轉換[J].新聞世界,2010(6).
作 者:何 流,碩士,山西傳媒學院導演系講師,研究方向:電視劇劇作理論。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