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前幾年在中國全面鋪開的新課程改革可謂是國家實現(xiàn)素質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的重大舉措與有效途徑,它以具體的教材改革為切入點,帶動了整個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面革新,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一次“揚棄”,使我國教育從傳統(tǒng)走向改革,再到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之路。教材改革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使得我們英語教師不得不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外語教與學的理論和方法,以避免盲目性。使用和研究英語新教材且與以往教材相比較,筆者發(fā)現(xiàn)使用新教材必須注意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探究;學生;合作;理解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1-0031
一、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
1. 獨立即自主,探究即探討研究。獨立探究能力就是指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深入到科學有趣的新教材中,進行有理思考,科學質疑,大膽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的能力。在高中英語學習中,獨立探究能力是全方位、多層面的。這包括詞匯探究能力、語法探究能力、語篇探究能力、寫作探究能力及認知探究能力、文化探究能力和學習策略探究能力等。有探究必有學習,獨立才能主動。如:教材Introduction部分的match the words with their definitions和Function這兩部分的設置,就非常有利于學生獨立探究能力的發(fā)展。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呢?獨立探究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部分,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內在要求,它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和學生終身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思維,拓展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激活知識儲備,使學生從刻板的機械記憶中解脫出來,代以形象的思維,真正成為學習實施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它符合新教材的課程特點和性質,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適時進行自我總結和補救,并大膽創(chuàng)新。
2. 如何利用新教材培養(yǎng)獨立探究能力呢?我們可采取以下形式:(1)課堂應盡可能多地采?。簩W生中心模式,鼓勵他們獨立學習、獨立思考。(2)科學布置課外作業(yè),力求有獨立性和思維度。(3)上好閱讀課、寫作課,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4)合理開發(fā)和利用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圖書館和網(wǎng)絡等多種教學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學習的條件。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合作: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人與自然之間的合作、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合作。對于今天的學生,我們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應該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合作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彼此協(xié)調溝通,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但它并不非排斥獨立探究能力,而是更有利于獨立探究能力,二者互相促進、并行不悖。
現(xiàn)行SEFC教材中“口語”(Speaking)部分提供了較多讓學生團結合作學習的機會。這一部分提供的語言素材大多是專題性會話,如對某個話題發(fā)表評論、交換看法、展開辯論,或提供建議,表達意義等。說明活動主要是提供主題、情景和功能意念項目,讓學生根據(jù)所提供的語言素材、情景與任務要求,自己組織語言,進行說話、討論、辯論、采訪或報告等。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是新課程理念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它有利于優(yōu)化每個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過程,從而使他們學會做人和共處;它是學生高效學習過程的必備能力,可以彌補獨立探究策略所遺留的空白;以學促合,以合求學。它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交流、相互吸收,使個人能力深入到集體效應上來,從而有利于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和共同進步。
對于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應采取多種形式。如:1. 科學合理地開發(fā)教材資源,充分利用work in pairs, discussion等共同合作學習活動。2. 在學生中間開展多種形式的學法交流會、總結會等,以求共同提高。3. 利用英語角、小品比賽等提高其共同參與意識。4. 結合教材內容,布置一定量的合作才能完成的課外合作。5. 營造和諧的課堂和教學氛圍,促進師生平等交流。
三、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隱性理解能力
英國科學家、哲學家波蘭宜曾把知識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而我們要講的隱性理解能力是一種嚴格依據(jù)語境,全面運用詞匯、語法知識,真正把握語言邏輯,深層提煉語言的理解能力,也可稱為理性理解能力。它建立在扎實的語言、語法基礎知識之上,同時要求學生的理解能力、語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邏輯能力等,但扎實的語言、語法知識并不等同于較高的隱性理解能力,隱性理解能力是學生思維升華的結果,也是學生英語能力的綜合指標。
近幾年高考英語試題的閱讀理解題信息量大,知識面廣。對于某些深層理解題,考生極不容易把握。針對這種情況,平時除了培養(yǎng)學生多讀、多練外,可以充分利用每單元的閱讀內容,在對課文的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以討論的形式來進行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隱性理解能力。新教材中的Everyday English 就是提高學生隱性理解能力的好形式。一定的隱性理解能力可完善學生的理解體系及英語能力結構,是學生認知和建構語言系統(tǒng)的“催化劑”;它可使學生在應對各類考試時思路流暢、步驟清晰、快速高效;能使學生在閱讀時,潛意識地提煉語境意義,言之成理,提高閱讀速度和質量,能使學生從語言邏輯的準確性上確保語言理解的正確性。
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應當有意識地訓練和提高學生的隱性理解能力,特建議以下方法:1. 夯實詞匯、語法、基礎知識并熟練運用。教學中不應側重向學生的外在灌輸,而應側重學生的內在消化;要用啟發(fā)式,激發(fā)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的各環(huán)節(jié),使語言知識能融于他們心中。2. 要求學生平時養(yǎng)成善于深度思考,精確翻譯和表達輸出的習慣。3. 注重語篇整體理解能力的訓練。要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內驅力,努力從所學語言知識中獲取新的語言理解能力,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邏輯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語言是隨著民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
現(xiàn)行SEFC教材材廣泛,大部分語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特別是其中的文學作品,學生從中能了解生動鮮活的材料。在語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了解不同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例如:高一課本中有一單元設計到的話題“節(jié)日”(Festival),具體涉及“節(jié)日的誕生”“節(jié)日的主題”“如何慶祝節(jié)日”以及“節(jié)日所反映的一個民族習俗和文化”。節(jié)日是一個民族歷史的濃縮,民族精神的發(fā)揚、民族未來的寄托,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有助于學生認識各種節(jié)日表現(xiàn)形式,了解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引起他們對節(jié)日文化的思考。再如:有一單元的中心話題是“身勢語”(Body language),具體涉及“什么是身勢語”,“如何理解身勢語”“身勢語的跨文化性”等,通過這單元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各種文化背景下的身勢語的異同。
如:不同國家對眼神交流和基本手勢的不同理解和表達。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提高了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
總之,新教材的學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其心理發(fā)展的需要;采用話題、功能和結構相結合的方法設計了教學活動;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作了系統(tǒng)的安排,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系統(tǒ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幫助他們發(fā)展學習策略;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體現(xiàn)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注重滲透社會和自然科學知識,使教材具有學科融合性和拓展性。新教材通過語言素材將情感態(tài)度、文化意識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魏琴梅.提高英語課堂效率的有效學習[J].甘肅教育,2009(8).
[2] 劉翠榮.淺談新課改下的英語課堂教學[J].教育藝術,2010(5).
[3]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寧夏中衛(wèi)市沙坡頭區(qū)第三中學 7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