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思想,談話,演說,作文,這四步一步比一步難,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條理;思想可以獨自隨心所向,談話和演說就得顧到少數(shù)與多數(shù)的聽者,作文更得顧到不見面的讀者,所以越來越需要條理。語脈和文脈不同,所以有些人長于說話而不長于作文,有些人恰相反;但也有相關(guān)聯(lián)的情形。說話可以訓練語脈,這樣獲得的語脈,特別是從演說練習里獲得的,有時也可以幫助文脈的進展。所以要改進作文,可以從練習演說下手。但是語脈有時會混入文脈。在這種情形下,要改進作文,最好先讀給人聽,再請他看,請他改,并指出聽時和看時覺得不通的地方,但是這件事得有負責的而且細心的教師才成。其實一般只要能夠細看教師的批改也就很好。不過在這兩種情況下,改本都得再三朗讀,才會真正得到益處?,F(xiàn)在的學生肯細看教師的批改的已經(jīng)很少,朗讀改本的大概沒有一個。這固然因為懶,也因為從來沒有受到正確的朗讀訓練的緣故?,F(xiàn)在白話文的朗讀訓練只在小學里有,那其實不是朗讀,只是吟誦;吟誦重音節(jié),便于背,卻將文義忽略,不能訓練文脈。要訓練文脈,得用宣讀文件的聲調(diào)。我想若從小學時代起就訓練這種正確的朗讀,語脈混入文脈的情形將可減少,學生的作文也將容易進步。
再次是在作文時先寫出詳細的綱目。這不是從聲調(diào)上下手,而是從意義上、從意念的排列上下手。這是訴諸邏輯。細目最好請教師看看。意念安排得有秩序,作起文來應該容易通順些。不過這方法似乎不及前兩者直截而自然。還有,作文時限制字數(shù),或先作一段一段的,且慢作整篇的,這樣可以有工夫細心修改;但得教師個別的指正,學生才知道修改的路子。這樣修改的結(jié)果,文脈也可以清楚些。除了這些方法之外,更要緊的是多看、多朗讀、多習作(三項都該多在說明和議論兩體上下功夫)。這原是老生常談,但這里要指出,前兩項更重要些;只多作而不多看多讀,文脈還是不容易獲得的。
(選自《寫作雜談》,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