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明
有人說,南京是部線裝的歷史書,書頁里夾雜著金陵傳統(tǒng)、豐富的風(fēng)俗民情,尤其展現(xiàn)在老城南一帶。隨著城市改造的進程,那些散落在民間的記憶碎片被歲月的車輪碾壓在鋼筋混凝土下。但也不必過分失望,隨著占地十五萬平方米的老門東歷史街區(qū)的開放,一座展示舊時南京人生活原貌的民俗博物館逐步成為游者的又一去處。老門東位于中華門以東,秦淮河畔,箍桶巷與剪子巷的交匯處。北門牌坊為一門三進,四根挺拔的坊柱接連著石制的橫梁,石梁正面為干掛工藝敷設(shè)的精美石雕,頂上垛著屋脊,中間那塊坊額上的“老門東”三個大字氣勢恢弘,據(jù)說是從王羲之的碑帖《圣教序》中集字而來。
老門東的街道鋪著條形的石板,恰似金陵厚重的歷史默默承受著游人腳步的輕輕叩問,兩旁的建筑為青磚黛瓦,褐色的鏤空木格門窗為“中”字結(jié)構(gòu),頗有舊時江南的古樸風(fēng)貌。
因該地自古就是商賈云集之地,又鄰近馬道街沈萬三的故居,故商業(yè)氣息較濃,吸引了不少知名商號的入駐,如蔣有記、謝馥春、德云社、星巴克,等等。那些仿古的店面亦可謂入鄉(xiāng)隨俗了。當然,街上除了茶社,也不乏酒吧,門前的花草簇擁著茂盛的樹木,濃蔭下擺放著幾組桌椅,幾個老外品著啤酒閑聊,頗有異國情調(diào)。而茶社完全是中國式的,以郭德剛的“德云社”為典型,店牌為已故相聲大師侯耀文題寫,被一塊紅色的綢緞掩映著;茶館兩側(cè)暗紅色的門柱鑲著燙金小楷:“學(xué)笑藝為衣食雅諧共賞,奉高朋孝父母親和天下”,游者至此都會對其評頭論足一番。
街心有座涼亭,可謂一處袖珍公園,亭匾上書繁體的“積善亭”。積善就是積德,亦預(yù)示著“結(jié)廬市隱”,為人應(yīng)多做好事。亭柱亦有聯(lián):“閑情何必林泉覓,風(fēng)雅自由市井吟”,隱喻古城居民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自然心態(tài)。最好看的,是小亭內(nèi)外彌漫的白色霧氣,猶如仙境。這座亭子連著廊坊,廊坊接著青色的磚墻,有人在此捧書,有人逗著孩子,有人用手機拍著美麗的畫面,而我也用相機捕捉著每個生動的鏡頭。
不經(jīng)意間,我的目光落在一面黑白色的石壁上,那些凹凸不平,帶著滄桑的浮雕展現(xiàn)著老城南的凡俗市井。像理發(fā)(剃頭)、炸炒米、進館(上學(xué))、對弈(下棋)等,仿佛引著我穿越了時空,回到了童年。除了墻上的藝術(shù)石雕,還有一些模型雕塑,比如抽陀螺、踢毽子、放鞭炮、箍馬桶等南京元素都是按原型的比例打造的,你可以走入其中與老物件合影。
當然,老城南也非與世隔絕的,郵差是老城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的橋梁,他們串街走巷,把父母對子女的溫暖帶至遠方,再把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捎回來。古銅色的郵筒矗立在三條營的巷口,一個石雕的女孩用力踮起腳尖,正把信箋遞至“大檐帽”形筒蓋下的投信口,讓人頓生愛憐之情。我沿街南走,一柄大型的廣告?zhèn)阆?,吹糖藝人正埋頭“作畫”,黃色的“龍鳳呈祥”栩栩如生。此外,街上還有仿古的貨郎,車上掛著五顏六色的香囊荷包。
小街的南面是明城墻,若你站在城上縱觀門東街區(qū),有如天子腳下,皇城根地之境,市民安居,買賣興隆。
我駐足回望,以主街為軸,旁系小巷,巷子頗深,呈現(xiàn)一個“非”字形狀。隨便步入一條小巷,都可見到青磚鋪路、黛瓦覆蓋的民居,還原了舊時金陵人家的本來面目。這里宅第緊挨,獨門獨院,老門還未來及上漆,獅子頭嵌著古銅的門環(huán)。鐵制的門閂已然斑斑銹跡,鎖倒是新的,鎖著院內(nèi)不被人知的秘密。偶有幾間修繕中的房子,門卻虛掩著,我從門縫朝里望去,但見院內(nèi)古井、假山、綠色的桂枝結(jié)滿了一樹黃色的芬芳。淡淡的陽光淺淺的照在一面白墻上,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顯得安靜悠然。想必舊時普通的金陵人家能有此院落也頗為自得。
屋內(nèi)沒人居住,磚瓦多為老城改造時留下的,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按老城南的藍圖進行復(fù)建,規(guī)劃合理,布局完善。當然也有幾間商鋪對外營業(yè),經(jīng)營著字畫、古董和陶器等文化用品。當然也少不了一些傳統(tǒng)的秦淮小吃,游者在此品嘗著南京的老味道,體驗著舊時金陵人家的生活習(xí)俗,于我,不失為回味和懷舊之旅。確切地說,老門東就是一個踩著城南老宅的根基建造起來的民俗博物館,到處顯現(xiàn)古樸的風(fēng)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