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
摘 要:封建王朝建立國家機器后,有一批維持國家機器運轉(zhuǎn)的官員,根據(jù)這些官員的品級按照一定的標準領(lǐng)取俸祿,這是我國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一大特色。北魏早期百官無俸,不定期的班賞制具有局限性,隨著北魏統(tǒng)一北方,不斷漢化,到了孝文帝時期,建立了俸祿制。北魏俸祿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創(chuàng)造性的實行了“以品定俸”和“季祿制”被后代所繼承,其歷史地位不容小覷。
關(guān)鍵詞:北魏;俸祿;孝文帝;封爵
中圖分類號:K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5-0140-02
北魏建立伊始,剛剛脫胎于氏族部落制,還帶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特色,畜牧經(jīng)濟、射獵經(jīng)濟所占比重大,而此時期官員的收入是依靠掠奪模式下的戰(zhàn)利品再分配,即不定期的班賞制度,獲利的人群主要是拓跋諸部的宗室、勛貴,依附的部落豪酋以及漢地的宗主。他們隨軍出征獲得大量的賞賜,遂成豪富,而其他官員則逐漸貧困。班賞制度的實行源于拓跋族自身的民族特性,但其有明顯的局限性。隨著北魏統(tǒng)一北方,戰(zhàn)事的結(jié)束使得依靠掠奪的班賞制度很難再進行下去。隨著北魏漢化的加深,制度開始逐漸向中原王朝靠近,同時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俸祿制的班行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chǔ),孝文帝時,累數(shù)代之功,“稽參古式,憲章舊典”,在太和八年班行了俸祿制,這項制度不僅為北齊繼承且一直延續(xù)到了明清,影響深遠。
一、北魏俸祿雛形
太和俸祿制班行前,俸祿已經(jīng)初建形態(tài)。在孝文帝班祿詔頒行前,軍隊和地方都實行了部分俸祿制。在軍隊中據(jù)《魏書》卷五十八《楊椿傳》載:
“自太祖平中山,多置軍府,以相威攝。凡有八軍,軍各配兵五千,食祿主帥軍各四十六人。自中原稍定,八軍之兵,漸割南戍,一軍兵才千余,然主帥如故,費祿不少。椿表罷四軍,減其帥百八十四人。”
楊椿上書奏請之事發(fā)生在世宗朝,俸祿軍府主帥食祿是起自道武帝拓跋■平后燕之后,全國班行俸祿制是在太和八年,距其已經(jīng)有百年的歷史了。
在《魏書》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記載:“太安三年五月,以諸部護軍各為太守?!碧彩俏某傻鄣哪晏枺谖某傻蹠r期,部分胡族統(tǒng)治區(qū)取消了軍事管理,改為一般的地方行政。在軍府主帥中早已有俸祿制,那么護軍應(yīng)該也是有俸祿的,護軍轉(zhuǎn)為地方太守,將這一制度又帶到了地方。筆者認為是有可能的。司徒陸麗上書文成帝稱高允家貧,“妻子不立”,文成帝遂敕封高允長子“忱為綏遠將軍、長樂太守?!雹匍L樂屬于冀州,在十六國先后屬于后趙、前燕、前秦和后燕,道武帝在后燕故地置八軍,文成帝時期又有以護軍轉(zhuǎn)太守,文成帝讓高允子任長樂太守應(yīng)該是因為當時該地方職務(wù)是有俸祿的。獻文帝時期曾經(jīng)“詔諸監(jiān)臨之官,所監(jiān)治受羊一口、酒一解者?!雹趶埌诐缮蠒G曰:“稽同前典,班祿酬廉。”②提出了在北魏官僚系統(tǒng)中實行俸祿制度。《資治通鑒》記載張白澤上書事發(fā)生于皇興四年。③此項諫言被顯祖納之,但是此后沒有更多的史料證明在獻文帝朝就在整個官僚系統(tǒng)中建立了俸祿制。筆者認為應(yīng)是沒有執(zhí)行或者只是僅僅在地方草創(chuàng)并沒有制度化,否則也就不會有在太和八年頒布的班祿詔了。據(jù)《魏書》卷七《高祖紀》孝文帝延興三年二月甲戌:“詔縣令能靜一縣劫盜者,兼治二縣,即食其祿;能靜二縣者,兼治三縣,三年遷為郡守。二千石能靜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遷為刺史?!?“祿”和“兩千石”可以看出在延興三年地方上已經(jīng)有了俸祿。應(yīng)該就是軍府“食祿”的延伸。不管怎樣,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 班行俸祿制之前就已出現(xiàn)了官“祿”的記載。俸祿制便是在總結(jié)之前相關(guān)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加以定型和成熟化的產(chǎn)物。
二、俸祿制的實行
太和八年六月丁卯,孝文帝詔曰:“置官班祿,行之尚矣?!吨芏Y》有食祿之典,二漢著受俸之秩。逮于魏晉,莫不聿稽往憲,以經(jīng)綸治道。自中原喪亂,茲制中絕,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永鑒四方,求民之瘼,夙興昧旦,至于憂勤。故憲章舊典,始班俸祿?!雹?/p>
同年九月戊戌,詔曰:“俸制已立,宜時班行,其以十月為首,每季一請?!庇谑莾?nèi)外百官,受祿有差。
1.季祿制?!懊考疽徽垺闭f明北魏的俸祿制度是按季度發(fā)放的?!懊坑谒臅r請祿,無不減贍給其衣食?!雹谒臅r即指四季,官員俸祿的領(lǐng)取以每年十月為開端,每個季度可以領(lǐng)取一次。這就是北魏首創(chuàng)的季祿制,同秦漢以來形成的“月食”取俸的制度不同,并為后來的北齊以及隋代所繼承。
2.以品定俸。《魏書》卷七《高祖紀》:“于是內(nèi)外百官,受祿有差?!闭f明官員所領(lǐng)取的俸祿是不等的,同書《魏書》卷一百一十《食貨志》中記載:“太和八年,始準古班百官之祿,以品第各有差?!泵鞔_表示了俸祿是按照官員“品第”的不同來發(fā)放的?!扒笆缆毚谓詿o從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別制也。”③北魏首創(chuàng)的品級制度,根據(jù)官品的差別制定俸祿的等級,拋棄秦漢以來以秩石定俸的制度,并且直到明、清還被競相沿用。
3.職俸?!敖癜俟僬堎?,人樂長闊,并欲厚重,無復(fù)準極。得長闊厚重者,便云其州能調(diào),絹布精闊且長?!雹?“魏初至于太和,錢貨無所周流,高祖始詔天下用錢焉。十九年,冶鑄粗備,文曰‘太和五銖,詔京師及諸州鎮(zhèn)皆通行之。內(nèi)外百官祿皆準絹給錢,絹匹為錢二百?!痹凇疤臀邈彙敝埃f明北魏官員的俸祿應(yīng)該是以絹布帛為主。在太和十九年以后,俸祿的部分以錢支付。
4.北魏官員除了按品級發(fā)放的職俸以外,還有恤。恤或稱為■,最先見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給■吏五十人”④南齊建元年間虞玩之上表中提到“又將位既眾,舉■為祿”⑤,同時史書并沒有解釋恤的具體包括的內(nèi)容,僅能從南朝■祿的內(nèi)容來推斷可能是一種力或者是指代役的收入,周一良先生[1]和唐長孺先生[2]持此觀點。北朝直到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才有了關(guān)于恤的記載,太和十八年尚書左丞公孫良和右丞乞伏義因為不稱職被孝文帝“官府祿恤,盡皆削奪”⑥,說明在中央任職的官員是享有恤的。“我家入魏之始,即為上客, ……自爾至今二十年,二千石、方伯不絕,祿恤甚多?!雹叨⒎讲畱?yīng)為高級官吏,祿恤甚多,說明恤同職俸一樣也是依據(jù)品級而各有差,官愈高,恤愈厚。恤不僅發(fā)放于官員,北魏宗室也享受恤,其范圍據(jù)《魏書》卷七十八《張普惠傳》載:“令給親恤,止當世之有服。”說明只有皇帝的五服親眷才可以享有,宣武帝時期,甄琛上書稱:“請取武官中八品將軍已下干用貞濟者,以本官俸恤?!闭f明低級武將是有恤的,其他的地方低級官員有恤與否不能確定。此外,官員除了恤以外,還有酒和肉類的廩食,史載“有司奏斷百官常給之酒” “有司又奏內(nèi)外百官及諸蕃客稟食及肉悉二分減一”,⑧可見當時酒和肉也是對官員除職俸以外收入的補充。
5.地方官員其他收入?!段簳肪硪话僖皇妒池浿尽分杏涊d太和九年:“諸宰民之官, 各隨地給公田。刺史十五頃, 太守十頃, 別駕八頃, 縣令、郡丞六頃, 更代相付, 賣者如律。”“隨地給公田”地方官員于所在州郡辟出一定數(shù)量的公田作為俸祿的補充形式正式頒布,在此之前有《通典》卷三十五《職官典》載:“后魏孝文帝五年, 州刺史、郡太守并官節(jié)級給公田?!鄙w在“隨地給公田”詔令發(fā)布前,地方上已經(jīng)有了不同的因公職而獲取俸祿田的形式。北魏時期地多人少,荒蕪?fù)恋亟钥蔀楣铮绕涫菗?jù)上《魏書》卷一百六《地形志》所載,南汾州吐京郡只有三十二戶,東豫州安陽郡僅有戶廿二。戶少就意味著荒地多,“隨地給公田”可以有效地補償小郡太守俸祿的不足。官員任期滿后公田須得“更代相付”如果對公田進行買賣是要觸犯刑律的。杜佑《通典》卷一《田制》提到“職分田起于此”。 唐長孺先生也指出:“把公田按照原有俸祿等級給予百官, 叫他們自己收取賦稅,當是祿田的開始。”[3]不過宣武帝時期,公田開始遭到破壞。據(jù)杜佑《通典》卷二《田制》所錄《關(guān)東風俗傳》云:“魏令職分公田,不問貴賤,一人一頃,以供色襪,自宣武出獵以來,始以永賜,得聲賣買?!笨芍吝t到宣武帝時,文武百官平均都有了一人一頃公田,且很快就成為可以任意買賣的永業(yè)田了。孝文帝規(guī)定的“賣者如律”的政策已經(jīng)失效。“隨地給公田”并不見載于前史,為北魏所獨創(chuàng),應(yīng)是后隋代公廨田和唐代職田制度的發(fā)端。
《魏書》卷七《高祖紀》載:太和十年十有一月“議定州郡縣官依戶給俸?!奔锤鶕?jù)其所統(tǒng)地民戶數(shù)量之多寡而確定其領(lǐng)取俸祿的額度。據(jù)《魏書》卷一百六《地形志》記載,魏郡有122 000戶,南汾州吐京郡只有三十二戶,東豫州安陽郡僅有戶廿二,各州郡之間戶籍人口差距巨大。根據(jù)黃惠賢先生[4]的考證,太和二十三年《后職員令》中,下郡太守為正六品,下縣縣令為正八品,按北齊官職和俸祿多循北魏舊制,北齊下郡太守年俸220匹布帛,下縣縣令年俸50匹,那么南汾州安陽郡一年租調(diào)約為帛22匹,粟44斛,遠不足以支付郡太守及縣令的俸祿。孝文帝時薛虎子上疏:“其小郡太守,數(shù)戶而已。一請止六尺絹,歲不滿匹?!雹岜蔽嘿旱摪醇景l(fā)放,一年四請,那么小郡太守俸祿為24尺,當時布帛一匹40尺,小郡太守年俸不足一匹,與下郡太守年俸220匹相差甚遠。其要求“依戶給俸”制改革,文明太后以“俸祿已行,不可以小有不平便虧通式?!雹釠]有采納。
地方官員似乎還有一種特殊的收入方式,且可能只限于縣令。《魏書·卷六十九《裴聿傳》記載:
“以操尚貞立,為高祖所知……時高祖以幸與中書侍郎崔亮并清貧,欲以斡祿優(yōu)之,乃以亮帶野王縣,幸?guī)乜h,時人榮之?!?/p>
“時人榮之”的應(yīng)該是皇帝特敕的縣令可以享有“■祿” 。在秦漢時“■”是作為一種低級的職役吏。到了北魏“■”開始淪落為具有人身依附性質(zhì)的類似于隸雜戶和佃客部曲之流。由于史料記載缺失,只能初步推測縣令在當時的“■祿”所得應(yīng)該是比中央高級官員的俸祿要多。之所以不兼任更高的官職,可能是 “■祿”為縣令所獨取。這應(yīng)該是地方官員,尤其特指縣令的一項特殊的收入來源。
三、班行俸祿的阻礙
俸祿制頒行以后,一些從征戰(zhàn)掠奪中獲利的官員反對俸祿制,出現(xiàn)了司徒、淮南王拓跋他奏請“依舊斷俸”。時 “文明太后令召群臣議之”?;茨贤跛鄡?nèi)容史書并未記載,但是時任中書監(jiān)的高閭對其提議進行了有力的批駁。 “閭表以為若不班祿,則貪者肆其奸情,清者不能自保?!雹佟顿Y治通鑒》對此事件記錄從略②,其唯詳載于《魏書》卷五十四《高閭傳》,高閭提出自堯舜圣王設(shè)官分職以來,歷代皆有俸祿,而拓跋他所奏依“舊”斷俸,是北魏前期的“臨時之宜,良非長久之計”。提出了班行俸祿制可以有效地抑制貪腐,“臣受其祿,感恩則深。于是貪殘之心止,竭效之誠篤?!惫賳T可以更好地為北魏政府服務(wù)。最終馮太后和孝文帝接受了高閭的意見,“詔從閭議”。
四、俸祿的削減
北魏班行俸祿制后,國家的財政由于巨額的俸祿支出而變得緊張,而平城的改建、新都洛陽的修建,對外的征伐以及修建佛教建筑等,國家的財政變得愈加緊張。這迫使俸祿制不能按太和八年的設(shè)想班行。太和十九年五月“甲申,減閑官祿以裨軍國之用?!雹圪旱摰南鳒p還曾在全國范圍推行。據(jù)《魏書》卷三十一《于忠傳》:“初,太和中軍國多事,高祖以用度不足,百官之俸四分減一。”至此可知,北魏遷都洛陽至孝文帝去世這六年時間里,至少進行了兩次俸祿削減,包含了全國各級官員。此后,減俸政策被繼續(xù)遵奉,史載張普惠“以肅宗不親視朝,過崇佛法?!鄙鲜柙唬骸皽p祿削力,近供無事之僧?!雹軗?jù)上可知,由于財政緊缺,減俸政策被作為俸祿制度的一種調(diào)整手段在宣武朝仍推行,從頻繁見諸史籍的“食半” “減半”等字眼亦可見官員經(jīng)濟受損程度。孝文帝頒定俸祿制度之后四十余年,至孝莊帝時,因局勢動蕩和財政危機加劇,俸祿制度被迫取消,自此至東魏滅亡再未恢復(fù)。
在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四百年亂世中,北魏百年的政權(quán)存續(xù),使得先代俸祿制度得以保留,并加以創(chuàng)新改革,其制度是北齊北周,乃至隋、唐前期的京官祿、職田、公廨田與公廨錢等制度的源流。張白澤上疏獻文帝首次提到了“班祿酬廉”。俸祿的班行對于當時混亂的吏治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研究北魏的俸祿制度對于封建社會俸祿制度的變遷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5.
[3]唐長孺.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fā)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黃惠賢.中國俸祿制度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