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對于我們許多孩子而言,魚鱗瓦的房頂,就是我們的樂園。老北京有句俗話,叫作“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說的就是那時我們這樣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動不動就爬到房頂上揭瓦玩,這是那時司空見慣的兒童游戲。我相信,老北京的小孩子,沒有一個沒干過上房揭瓦這樣調皮的事。
那時,我剛上小學,開始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上房揭瓦。我們住的四合院的東跨院,有一個公共廁所,廁所的后山墻不高,我們就從那里爬上房頂,弓著腰,貓似的在房頂上四處亂竄,故意踩得瓦噼啪直響,常常會有鄰居大媽大嬸從屋里跑出來,指著房頂大罵:哪個小兔崽子?把房踩漏了,留神我拿鞋底子抽你!她們罵我們的時候,我們早都踩著魚鱗瓦跑遠,跳到另一座房頂上了。
魚鱗瓦,真的很結實,任我們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瘋跑,就是一點兒也不壞。單個兒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會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鋪在一起,鋪成了一面坡房頂,就那么結實。它們是一片瓦壓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間并沒有泥粘連,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了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讓那時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漫長的日子過去之后,大院里有的老房漏雨,房頂?shù)聂~鱗瓦換成波浪狀的石棉瓦或油氈和瀝青抹的一整塊坡頂,說實在的,都趕不上魚鱗瓦,不僅質量不如,一下大雨接著漏,也不如魚鱗瓦好看。少了魚鱗瓦的房頂,就如同人的頭頂斑禿一般,即使戴上顏色鮮艷的新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
那時我們的院子里有三棵清朝就有的棗樹,我們可以輕松地從房頂攀上棗樹的樹梢,摘到頂端最紅的棗吃。也可以站在樹梢上,拼命地搖樹枝,讓那棗紛紛如紅雨落下。比我們小的那些小不點兒,爬不上樹,就在地上頭碰頭地撿棗,大呼小叫,這可真的成了我們孩子的節(jié)日。
打棗一般都在中秋節(jié)前,這時候,國慶節(jié)就要到了。打完了棗,下一個節(jié)目就是迎接國慶了。
國慶節(jié)的傍晚,扒拉完兩口飯,我們會溜出家門,早早地爬上房頂,占領有利地形,等待禮花騰空。那時候,即使平常罵我們最歡的大媽大嬸,也網(wǎng)開一面,一年一度的國慶禮花,成了我們上房的通行證。由于那時沒有那么多的高樓,晚霞中的西山一覽腳下。我們的院子就在前門西側一點,天安門廣場更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連放禮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粗硐家稽c點消失,等候著夜幕一點點降臨,就像等待著一場大戲上演一樣。我們坐在魚鱗瓦上,心里充滿期待,也有些焦急,不住問身邊的大哥哥大姐姐:禮花什么時候放呀?
心湖點點
魚鱗瓦的屋頂成了“我們”童年的樂園,在房頂上四處亂竄,從房頂攀上樹梢打棗,或爬到屋頂看國慶禮花……魚鱗瓦給予“我們”快樂,給予“我們”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