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在陜西省彬縣的元朝村,曾有一句民謠傳播已久:“元朝村中山地多,廣種薄收難致富?!边@形象地道明了元朝村的困境。然而在今天,這個小山村可是大變樣了,當?shù)赜钟辛诵旅裰{:“一畝三分小雜糧,年年收入上萬元?!边@又道出了今日元朝村生活的滋潤。前后變化怎么會這么大?致富帶頭人、村支書車永林總結得好:“全靠有遠程教育,讓小雜糧種出了我們村的新天地!”
元朝村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再加上從前人心渙散、不思進取,因此窮帽子一戴就是多少年。前些年村黨支部換屆,沒有人愿意接手這個爛攤子。我們的帶頭人在哪里?帶著無奈,也帶著希冀,大家都盯上了村里的能人車永林。一張張寄托著希望的選票投進票箱,讓車永林成了元朝村的新當家人。
面對窮掉底的元朝村,重任在肩的小車決心要帶著村民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可這仗該怎么打,他心里是沒有底氣的。思來想去,他注意到了村里剛建成的遠程教育站點。“都說這里技術多,應該能找到適合元朝村的好項目?!彼活^鉆進站點,如饑似渴地學習起來。還真別說,他真在遠教平臺上找到了有價值的信息,了解到目前市場對小雜糧需求旺盛。于是,小車琢磨起來:“要想掙到票子,就得找準路子。元朝村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這小雜糧,種得!”
小車開始挨家挨戶動員村民種胡麻、蕎麥、高粱等多種小雜糧,不料大家卻不太買賬:“產(chǎn)量那么低,還不好種,這小雜糧種不得?!泵鎸渌?,怎么辦?小車決定來個現(xiàn)身說法,自己帶頭種給大家看。
就這樣,小車在自家的十幾畝地種起了小雜糧,也把致富的希望播撒進了土地。這小雜糧種起來的確很難,需要有專業(yè)的技術。但小車不怕,他將遠教站點當成了靠山,只要有工夫就在遠教平臺上查找適合當?shù)氐募夹g課件進行學習,學會啥新招了就在自己的田里進行實驗。有時碰到比較復雜的難題,他就干脆向縣遠程辦求助。這番“邊學邊種”的摸索還真摸準了路數(shù),一年下來,小雜糧獲得了豐收。算算賬,每畝比往年多掙了五百元。
這看得見的效益,一下激發(fā)了村民的熱情。第二年開春,不少人找到小車,主動要求種小雜糧。小車有了底,就按照遠教平臺上教的,把全村人組織在一起,成立了綠優(yōu)小雜糧專業(yè)合作社,走上了產(chǎn)業(yè)化合作的道路。為了讓村民能切實掌握小雜糧的種植技術,他安排分組,讓村民輪番到站點學習,逐漸成長為行家里手。同時大搞品牌化建設,為合作社的小雜糧注冊了“古豳”牌系列商標,讓元朝村的小雜糧來個“窗戶紙吹喇叭——名聲在外”。用他的話說:“遠教很厲害,高招真無限?!?/p>
就這樣,在遠程教育的幫助下,元朝村迎來了新生活。如今,小雜糧已經(jīng)成為全村的支柱產(chǎn)業(yè),每年幫村民增收七百多萬元。村里生產(chǎn)的“古豳”牌小雜糧不僅榮獲了中國楊凌農(nóng)業(yè)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的“后稷獎”,成了彬縣人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的必備禮品,更是通過電商平臺賣到了廣州、上海等大都市。這正是:遠程教育真給力,小雜糧種出大天地!
(作者單位:陜西省彬縣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