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洋
1
對瀘西,原本沒有太多的印象。
當然,這也許是因我偏居滇東北一角閉塞的緣故。不過想想也不盡然,事實上紅河州我是去過兩次的,分別到了建水、河口、蒙自和彌勒,看過蒙自碧色寨火車站、西南聯(lián)大舊址、中共地下黨活動舊址等一些歷史文化遺跡,還吃過蒙自的過橋米線。
去瀘西參加文學交流活動的,除了我,還有陳衍強、彭靜、陳永明、尹馬、姚國劍和曾明沿等昭通的作家詩人和畫家。加上彌勒縣文聯(lián)主席劉玲和瀘西縣文聯(lián)主席王清雅,兩輛車像是兩匹脫韁的野馬,奔馳在前往瀘西的高速路上。雖已進入深冬,但因為紅河州地處滇南,氣候宜人,我反而感覺一路上都冒著春天的新芽,吹著初春的和風。劉玲和王清雅兩位縣文聯(lián)主席一直在交流著文聯(lián)工作的經(jīng)驗和體會,有自豪,有苦衷,兩人說得熱烈,說得認真,說得動情,這讓我有些感動,從她們的話語和眼神里,我分明能夠感受到她們對于做好文聯(lián)工作的真摯情感和倔勁。文藝戰(zhàn)線,有這樣的領頭羊,怎能不說是一件幸事。劉玲雖是彌勒縣的文聯(lián)主席,卻是地道的瀘西人,也是一個有情懷的作家,主要寫散文,我在《散文百家》等雜志就讀到過她一些不錯的美文。說起瀘西,她也是一臉的激動,給我們說了好多關于瀘西的美景美事。熱心的劉玲還帶我們順道領略了一位藝術家在當?shù)卮蛟斓囊唤M頗具特色的建筑群“東風韻”,清一色的紅磚砌墻,沒有一根鋼筋支撐,不規(guī)則的若干圓頂建筑,室內(nèi)魔幻的光影變化,都讓我們大開眼界。她本來很想一起前往瀘西交流,但苦于運動時腳受輕傷不便行動,不得不在彌勒下車,依依惜別。
王清雅主席三十出頭,面善,嬌小,柔和,干練,笑容可掬,一看就是個有激情的人,交談中得知她剛從縣委辦副主任崗位提拔到縣文聯(lián)工作兩個月,熱愛文學。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子,卻是個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很強的人,又有一顆為文藝工作者服務的熱心腸。為了促成這次文學交流活動,一方面與昭通的作家詩人們主動對接溝通,另一方面,又積極主動向縣里領導請示匯報,對接座談會及交流活動事宜,從她給我們看的活動方案,便可看出其在縣委辦工作長達十年、對公文和活動組織訓練有素的功夫。方案上活動時間、地點、議程、參加人員、注意事項等做得十分細密。單從這些文案,便足以看出王主席對組織好這次交流活動的認真和重視程度。這多少讓我們有點誠惶誠恐,覺得我們此瀘西一行,太過于打攪人家,真有點過意不去。我們到底能給瀘西的文學同仁們帶去點什么,哪怕是一點點一絲絲有用的啟發(fā)也好。但就是這一星星點點的好,我也著實心里沒底。但王主席堅持要讓我們多講講,無論是文聯(lián)的工作經(jīng)驗,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心得,都行。還說“昭通作家群”影響很大,一定要多講一些自己的經(jīng)驗。這更是讓我有些惶惶,昭通作家群是有很多前輩,獲得過一些大獎,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績,但對于我們這些還行進在文學道路上的寫作者而言,還真是怕誤了瀘西的文學朋友們。
對瀘西這塊土地,我是充滿敬仰的,在去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課,查閱了一些關于瀘西的資料,知道瀘西是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民族風情多姿多彩的地方。早在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瀘西地界就建了漏江縣。經(jīng)過千百年時光蹉跎,歲月更替,1949年2月6日,中共瀘西縣委在永寧城子村正式成立,同時成立瀘西縣解放委員會,行使縣人民政府職權。1949年3月,中共瀘西縣委、瀘西縣解放委員會進入瀘西縣城接管工作。我深知,這么幾行冷峻的短短的文字,是難以展現(xiàn)一個鮮活的瀘西的,但也絕對掩蓋不了瀘西的輝煌與博大。
據(jù)古籍所載:瀘西“山川郁積磅礴之氣;名勝繡景不可勝數(shù);古跡林立錯落不勝枚舉”。好在,沿途王清雅主席給我們介紹了瀘西的種種,阿廬古洞自不必說,云南第一洞,鐘乳布陣,形態(tài)奇詭,洞中有洞,傳說神奇,曲徑通幽,宛若仙界。從她的口中,我們還知道了瀘西盛產(chǎn)的水果和蔬菜,知道了正在建設中的黃草洲濕地公園,知道了自杞國的一段歷史。對瀘西這塊土地上傳唱千年的《創(chuàng)世紀》古歌謠,阿烏兵器舞,壯族蟲繭巴烏,苗族蘆笙舞以及刺繡、剪紙、木雕、石雕,還有“三庵、六閣、七寺、八廟”等瀘西名片有了初步了解,讓我們對瀘西地面上的烽火臺、驛站、哨所、鑄幣和礦冶遺址、土官祠等歷史遺跡心生敬畏和向往。她還自豪地告訴我們,瀘西有個國內(nèi)一流的足球訓練基地,正準備建設瀘西機場和高速公路,這些或建或在建或正欲打造的基礎設施,仿佛為瀘西插上了翅膀,正欲起飛。王清雅,也仿佛成了一位瀘西的形象代言人,瀘西的人口,山川風物,歷史和風土人情,脫口而出,如數(shù)家珍。
聽著王主席的介紹,我們的旅途正在輕盈縮短。透過車窗,遠山輪廓清晰,隨著車子的進行起伏變得像是一幅幅電視畫面上輕盈而過的簡筆畫,或舒展或密集,或輕柔或硬朗。那些山,看上去少了些巍峨,卻不兇險,不會給人以急促之感,這大抵是滇南山之特點。在這樣的小山和小壩子交錯分布的環(huán)境里,人的心情也隨之平緩和起伏,給人更多的是和諧與寧靜,是生機與活力。這些山,不像咱們的烏蒙群山那樣,高聳插天,連綿入云,巍巍如神,美是美了,雄是雄了,卻讓當?shù)鼐用耧柺堋暗責o三尺平”的苦。好在,咱烏蒙山人適應了,也就這樣熬憋著,堅韌著,幸福著,也一樣過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窗外小山上的桉樹也是有些看頭的,乳白色的桿,間雜著青的皮,筆直地挺立在冬之微風中,尖上那一帶葉子,一直在陽光下綠亮亮地晃著,在風中發(fā)出嘩啦啦的聲響。路兩旁的村莊,大都修了別墅式的小洋樓,每家門前還有一塊菜地,種上了紅的、白的、黃的、綠的蔥蒜、白菜、青菜等滇南農(nóng)村的時鮮蔬菜。尤其壯觀的是,那一片一片的蔬菜大棚,彰顯著瀘西在發(fā)展蔬菜產(chǎn)業(yè)上的氣魄和大手筆。乘車穿過這片色彩斑斕的紅色大地,天空顯得更藍了,空氣顯得更清新了,心情也更舒暢了。
去瀘西,我們的車子正在穿過一片從未在夢里見過的大地和風景。這大地,厚實,廣袤無垠。這風景,縹緲,卻真切。
2
民以食為天,感受一個地方,大抵是從“吃”開始的。到瀘西,也不能免俗。
瀘西氣候溫潤,沒有昭通那么寒冷??h城不大,但晝夜車水馬龍,顯示著這個小城的繁華熱鬧。晚上,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很難想象,這座滇南小城要在古代,會是一個怎樣寂靜的夜晚。當然,這只能是一種想象,時代的洪流是擋不住的,也不能阻擋。瀘西小城的每一塊石頭,每一幢古樓和民居,都早已浸潤著歷史的千百種味道,通天接地,與歷史和這里獨有的文化同呼共吸,連為一體。
我們是天擦黑時入城的,像一群風塵仆仆從山上趕回的羊,急于進村入舍。一路上,盡管目睹了瀘西沿途的美景,聽了不少關于瀘西的故事,但飛鳥終究是要歸巢的,何況人,我們也一樣盼著早一點踏入瀘西這座披著神秘面紗的小城。事實上,我看到每一輛進城的車和每一個人,都一樣急急匆匆。
晚餐在當?shù)匾晃幕碎_的元勝圓食府,我們品嘗了瀘西地道的菜肴,給我的一個明顯感受是,當?shù)氐目谖毒谷慌c我們昭通極為相近,喜酸好辣,重口味,想去想來,這跟當?shù)氐牡乩須夂蚝蜌v史文化密切相關。瀘西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境內(nèi)大部地區(qū)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雨適中,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高原季風氣候,四季如春,早在西漢元鼎六年便建制設縣,明清時期為廣西路、府、州治所在地,曾是滇東南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有過“商旅絡繹,車馬輻輳”的繁榮景象,自古就是商賈往來之重鎮(zhèn)。而昭通作為云南北大門,秦開五尺道,漢筑南夷道,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美譽,是古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雖然海拔稍高,氣候冷涼一些,但總體差異不是很大。因此,兩地在飲食上的一脈相承,也就不足為奇了。像羊湯鍋、苦蕎粑粑抹蜂蜜、苦蕎茶、蕎絲、青玉米粑粑、野生菌、油香、干洋芋片、酸辣子這些菜肴,和昭通有相近之處。但像瀘西傳統(tǒng)名菜東山老火腿、燉酥肉、燉甜肉、象眼肉、蒸排骨、千張肉、茨姑片湯、雞絲卷粉、血旺豆腐、炸小烏芋、香酥、骨頭參燉乳餅、康寶元、老砍刀等美食,又有著獨特的瀘西味道,而這種味兒,是說不出的,除非自己親自去品。尤其讓瀘西人值得驕傲的是,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期間,瀘西縣陸續(xù)向峰會供應生鮮蔬菜13車次72.44噸,使瀘西蔬菜生產(chǎn)基地成為峰會的“菜籃子”,一時間名揚全國,成為一大知名品牌。
說到吃,午街鋪鎮(zhèn)鳳舞村的殺豬飯也是極有特色的。這是一個撒尼人居住的村寨,寨子依山傍水,周圍山清水秀,水泥路通到一家一戶,村中多是青瓦白墻的磚瓦房,樹叢掩映下,也冒出了不少的小洋樓,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菜園,筑了泥墻,或扎上一道竹柵欄,白墻上畫了撒尼人的圖騰老虎等圖案,還畫了男女青年載歌載舞慶祝豐收的喜悅場景。撒尼人是個善舞的民族,熱衷于跳虎舞、大三弦、霸王鞭等粗獷野性的舞蹈?!耙路淮籂€箱,民歌不唱肚難裝;該唱調(diào)時就唱調(diào),還有幾年桂花香?”這就是當?shù)厝说闹彼肋~性格。
村里有個農(nóng)家樂,一個長方形四合院,木頭搭架,竹籬為墻,四方桌,圓草墩,殺豬菜,熱氣騰騰,奇香撲面。來的都是客,吃個半飽,店家漂亮的老板娘就領著五六個撒尼姑娘端著酒碗過來,把張桌子團團圍住,以歌聲表達對遠方客人的熱情歡迎。一時間,不容分說,敬酒唱歌:“玉米酒喝啊,一杯兩杯莫嫌少,十碗八碗不嫌多,來來來,來喝酒……”“管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喝”。如此熱情,讓客人不喝都覺得過意不去了。室內(nèi),在敬酒唱歌,室外,一撥又一撥的旅客圍著一堆篝火跳起了大三弦,有村子里的男女青年領舞,會跳的也在跳,不會跳的也在跳,借著幾分酒勁,旅客們把一天的疲勞和煩憂都跳到了九霄云外,跳得大汗淋漓,跳得云里霧里,跳得一身輕松。
這樣的鳳舞村,又怎能舍得離開。
3
一個地方,如果沒有文藝滋養(yǎng),沒有一批作家藝術家為這片山水抒懷,為這方水土洗塵,為這塊寶地呵護魂靈,那是多么的蒼白和遺憾。
如此說來,瀘西,自然是幸運的。
還記得天擦黑時,在鳳舞村開的那個關于文學的座談會。本來,上午已經(jīng)在縣委二樓召開了昭通和瀘西兩地的作家藝術家交流座談會。原本以為只是一個兩地文藝界人士交流心得的松散型座談會,沒想到竟然來了幾位縣領導。除了頭天晚上前來與大家見面的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唐衛(wèi)平,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現(xiàn)任縣政協(xié)主席段立青,副縣長周宏偉全程參加了上午的座談會。有在黨政部門工作多年的經(jīng)歷,我十分清楚年末歲首,縣領導們十分繁忙,加之又是周末,縣委和政府的領導親臨這樣一個文藝方面的座談會,如此的重視程度,還真是讓我們?yōu)橹袆?,也為瀘西縣的文藝家們感到幸福。要知道,文藝這種東西,管不了吃穿,在一些地方,極少數(shù)領導可能更愿意去出席一個工農(nóng)業(yè)項目的開工儀式或者其他能見實效的活動,至于這類文藝的會議,想來就來下,不想來就推掉,反正無大礙。因此,瀘西縣主要領導對文藝工作的重視,讓我們肅然起敬。
本來天色已晚,作家藝術家們參觀完鳳舞村古村落后,就已六點多,照說,這已是當?shù)爻酝盹埖臅r間,可是大家似乎還沒有疲倦,還在興奮不已,我理解,這種興奮,是對于文學的興奮,是對于藝術的興奮,是對遠道而來的朋友的極大熱情。座談會安排在鳳舞村委會二樓的一間大會議室,桌子圍了一大圈,坐了五十來人,沒有會標,沒有高檔的燈光和音響,一個村上用于講解的移動擴音器,兩只話筒在文友間搶得熱烈。每一個發(fā)言只有五分鐘,可是每人都超時了,都有很多講不完的文學話題??v觀瀘西的文學創(chuàng)作,感覺寫詩的較多一些,縣文聯(lián)老主席楊俊就送了我一本他主編的《行走在阿廬大地上》的詩集,收入了十六位當?shù)卦娙说拇碜髌?,那些詩,或詠物,或抒懷,或透著古典美,或彌漫著現(xiàn)代氣息,手法各異,風格迥然,展現(xiàn)出了瀘西詩人追求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更浸透著瀘西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深深愛戀。瀘西文學作者分布在各行各業(yè),還有幾個是農(nóng)民作家,多年來在干農(nóng)活或打工的間隙,一直堅守文學創(chuàng)作,像趙仕會這樣的優(yōu)秀作者,發(fā)了不少作品,還加入了省作協(xié),精神可嘉,成果喜人。尤其讓我感動的是,當?shù)匾晃焕献骷覘钣烂?,老人家年逾七旬,一輩子致力于挖掘當?shù)刈澡絿涂谷彰麑垱_的歷史文化,創(chuàng)作了六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張沖演義》,撰寫了數(shù)十萬字關于自杞國的文章。這種扎根泥土,默默耕耘,淡泊名利,潛心創(chuàng)作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本土文學人。正好老人家看了我參與文學原創(chuàng)的36集反映昭通熱血男兒參與滇軍出征的抗日電視劇《鍛刀》,見到我時,激動得手都有些顫抖,像是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親人,和我說了一大堆關于滇軍抗日的事。他說他親自到了臺兒莊、禹王山等地采風,實地察看了當年抗戰(zhàn)遺址,在他的呼吁下,值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江蘇邳州戴莊鎮(zhèn)禹王山抗日阻擊戰(zhàn)遺址紀念園已建成開園。楊老還委托我們收集昭通抗日將士陣亡名單,他說收齊后,將一并送給紀念園展陳。楊老對滇軍抗日將士的這種緬懷之情,深入骨髓,感人至深??h作協(xié)主席何繞生是個經(jīng)歷豐富的人,雖然一直在工商、新聞等行業(yè)和黨政部門擔任領導職務,十分忙碌,但心中一直駐著文學這顆種子,生了根,發(fā)了芽,出了兩本書,發(fā)表過不少作品,一直堅持筆耕不輟。本來有陪同央視采訪的工作任務,但他一直堅持全程參加完文學交流的座談會和采風活動,臨別時,還給了我們昭通一行朋友一個緊緊的擁抱,甚是感動??h文聯(lián)副主席汪月圓,是個清秀的女孩子,剛從縣委辦調(diào)到文聯(lián)工作不到一月,這個平時熱愛散文創(chuàng)作的姑娘,組織文藝活動也是一把好手,會場的布置,采風活動的安排,都井井有條,感覺她身上有股使不完的勁,耗不盡的激情。蔣惠云,這個清瘦的女詩人,寫了不少詩文,也發(fā)了不少作品,雖然在縣委辦這樣忙碌的地方工作,但其對文學、攝影和繪畫遠遠超過了對公文的熱愛。我們離開瀘西后,還不斷看到她的作品發(fā)表。聽說昭通一行寫作者過來,蔣惠云激動不已,原來她本是昭通鹽津人氏,兒時喝著鹽津的水吃著豆沙古鎮(zhèn)的豬耳粑長大,真是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拉著我們一行的手,像是見到了老家的大哥兄弟一樣親熱。她還邀請我們一行人到她家深宅大院“蜜蜂故事館”小坐,她的先生以經(jīng)營野生蜂蜜等農(nóng)特產(chǎn)品為主,打造了“滇峰食客”這個當?shù)匦∮忻麣獾钠放?,也是個地道的熱情好客的瀘西人。此一行,我們還有幸認識了馬麗亞、李聰林、馬喜成、段金生、張沖明、趙永勝、姚建明等一些書畫家、攝影家和作家朋友,還在他們的帶領下,一同參觀了縣博物館和書畫展,讓我們?nèi)轿活I略了瀘西的文學藝術和歷史文化。還有一同參加座談會和采風活動的瀘西文友們,因為時間短,還認不全,也沒有一一交流,但通過文藝作品,我們都已經(jīng)成了神交已久的朋友。
回昭通后,見王清雅主席發(fā)微信,才知道她們換了新的宣傳部長,通過求證,知道新的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叫王英。王清雅主席說,王英部長一樣關心文藝工作,說話間,透出了滿滿的歡喜和信心。有這樣的好部長一如繼往關心文藝,瀘西的文朋詩友,顯然是幸福的、幸運的。
在這塊洋溢著春的氣息的大地上,我們時時處處感受著瀘西人的熱情,尤其文學的盛宴更是讓我們刻骨銘心,這種因為文學發(fā)酵的熱情,一直包裹著我們,讓我們里里外外都彌漫著瀘西的氣息。
4
去瀘西,城子必去。
城子是個古村落,很適合拍照。
一個小壩子,一圍群山環(huán)繞。壩子不大,卻有水緣。一條大河淌過,彎成弓形,正好與城子古村來一個緊緊的擁抱。山不大,卻有靈性。那些山,有著國畫的輪廊,起伏有致,韻味十足,是典型的滇南地區(qū)的個性獨特的山,不以個體山雄奇顯勝,卻以連綿起伏、凹凸有致構成別樣風景。城子古村落,就貼在這樣的山坡上,享盡了背靠山巒,河流懷抱的極盡風水。
城子的特點,是那些民居。全是土掌房,從山腳沿山坡趁勢而上,前一戶人家的樓頂,即是后一戶人家的場院,就這樣一級級相連,一戶戶相通,從山腳第一戶人家進去,穿過四合院,七彎八拐,上幾道青石板鋪就的石梯或者松木板搭就的木梯,就可以像孫悟空神出鬼沒般上到另一戶人家。如果興致大好,甚至可以穿越到山頂上的第十七級人家。如此神奇的建房格局,真可謂家家相通,戶戶相連,總是讓人想起《地道戰(zhàn)》里那些橫七豎八的地洞。你還別說,這城子村的民居建筑,還正是有著攻防戰(zhàn)事的考慮。可見,城子,這里的歷史決不像現(xiàn)在的云淡風輕,只會滋長情調(diào)與浪漫。
城子村的歷史是悠久的?!稄V西府志》記載:明洪武十四年,穎川侯傅友德,平西侯沐英克云南改路為府,以土官普得領之。傳至昂貴,肆戾不法,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土官照磨趙通奏聞,下其議巡府御史林符核實,逮貴下獄,革職。改土歸流,領師宗、彌勒、維摩三州十八寨所。城子古村,屬彝族先民白勺部的聚居地,隨著歷史的演進,大批漢族居民逐漸遷入。明朝成化年間,土司昂貴在此建造土司衙門,改城子古城舊名“白勺”為“永安府”,一時間,這塊風水寶地得以脫胎換骨,當?shù)厝速囈陨娴耐琳品咳缬旰蟠汗S般冒出了一大片,規(guī)模宏大,形成府城,一躍成為滇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之一,盛繁極至。
位于城子村的至高點,后人在昂貴土司府遺址建了高大氣派的靈威寺。參天古木,一級級向上延伸的石臺階,高深的院墻,精致的門樓,無不顯盡這個四合院的氣勢與恢宏,彰顯著這座看似平凡的小山頭的不凡之處,昭示著城子曾經(jīng)的古老與輝煌。
走在城子古村,一條條古街巷通向村莊的深處和高處,或橫或豎,或直或彎,無不透露出這個古村落的神秘。地上清一色的石板鋪就,經(jīng)過村民和游人經(jīng)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時光的影子。
抬頭看那房頂,總是給人以神奇的感覺,無非就是碗口粗的當?shù)乩鯓渥髁?,疏密有致地搭在土墻上,鋪上橫梁、劈柴、木棍和松針,再鋪上當?shù)睾秃玫恼衬喾涓C土,攤平后人工用棒槌反復捶實,土掌房的頂,就這樣筑成了。奇就奇在這種看似粗糙的建筑,實則極為牢固和實用,那樓頂你走上去就像走在磚混結構的樓房頂上,穩(wěn)當,踏實??词悄嗤翂簩?,本以為會在雨水季節(jié)漏雨,或者成稀泥狀。其實不然,當?shù)匾淮鬆敻嬖V我們,因為是用當?shù)氐恼惩练磸蛽舸驂簩?,多層堆疊,很是細密,即使偶有木頭腐壞,另換上一根,毫不礙事。哪里真的漏雨,再壓一層泥上去,一切安好。城子村的土掌房,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除承襲了當?shù)赝琳品總鹘y(tǒng)的四方墻體土木夯頂,層層相連戶戶相通的特點外,像“李將軍第”這種漢式門頭、坡頂、門頭下方斗拱等建筑構件齊全、完整的民居,大量吸收了滇中地區(qū)漢族人傳統(tǒng)四合院落的建筑風格,深得漢式建筑之精髓。今天,當你走到城子古村落,還能看到高大森嚴、氣派雄偉的四合院,合理的布局,高雅的格調(diào),高大的門樓,還有那飛檐翹角,雕龍畫鳳,那精美木雕,無不體現(xiàn)出城子先民高超的建筑藝術和兼收包容的開放胸襟。
我們?nèi)サ漠斕?,正值深冬,但陽光明媚,一戶人家正請了村里的壯年男女幫助蓋房,五六個男女在房頂上忙得滿頭大汗,有的挑土,有的灑水,有的灑松針,有的用棒槌夯土,那棒槌七上八下,打擊得啪啪直響,發(fā)出的聲響像是一首粗獷豪放的彝王曲。旁邊的一戶人家正在搭木架,一根根巨型圓木或方木縱橫交錯,一看就是大興土木的架勢。后來一問,才知是當?shù)卣诮y(tǒng)一恢復一批古院落,自然讓人欣慰,地方政府重視古村落的保護,群眾歡迎,功德無量。
走到上臺人家,正好一對中年夫婦在擰玉米,男的把玉米棒子背上樓,倒在曬臺上,女的則把一根根玉米棒子扔進正在轉動的機器,只聽喀嚓喀嚓聲此起彼伏,卻不見地上堆著機器擰下來的玉米粒,我好生好奇,上前詢問才得知,原來,每家每戶的樓頂上都留有一個小孔,剛打下來的玉米粒,直接通過小孔,嘩啦啦淌進了樓板下房子里的糧倉里。這種玩法,說句實話,我還真是第一次見識。
再轉身好奇地看看旁邊的一個圓形圍子,外面用竹籬笆包圍,里面全裝滿了玉米棒子,直徑一米來長,兩米來高,每家每戶的樓頂上,都豎著三五個這樣的圍子,要是從高空俯瞰,還會誤以為是炮筒呢!其實不是,就是當?shù)厝罕妰Σ赜衩装糇拥囊粋€簡易“糧倉”,可別小看了這圍子,既通風透氣,還能享受適量陽光,保證玉米棒子不至于霉爛。在今天看來,這些生存技藝似乎不起眼,但我想,就是當年叱咤風云的昂貴土司,也不一定會想到,他的后人竟然會有如此發(fā)明創(chuàng)造吧!是啊,歷史,從來都是普通的勞苦大眾創(chuàng)造的,這話,到了今天,依然是那樣有生命力。
去城子村最好的季節(jié),是在秋天,每戶人家都在墻上懸掛了一串串金黃色的玉米棒子,每戶人家樓上,都堆上三五個玉米圍子,加上村子里一層一層遞進上升的土掌房,那橫的豎的線條縱橫交織,錯落有致,整個小山頭上千余幢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土掌房挨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奇特的畫面,有油畫之厚重多彩,亦有國畫虛實結合、變化莫測之水墨氣韻。
無疑,這樣的古村落,成了攝影家的天堂,成了驢友們的最愛。每一天,總是有無數(shù)的旅友慕名而來,或自駕車前往,或飛機轉火車轉汽車轉面的,或三五成群,或只身一人,或全家出游,或攜帶情侶漫步。或看夕陽西下,或看旭日東升,或看紫氣升騰,或看輕嵐彌漫。在城子古村落,不用刻意去看什么,不一定去看雕梁畫棟的深宅大院,不一定去深究姊妹墻的歷史演變,盡可以隨便走走,與村口的老爺爺老奶奶擺擺龍門陣,給奔跑而過的流著鼻涕的小娃娃拍張照,跟著穿過村莊的一頭老牛隨便走,看幾條悠閑的狗在村中漫游,等等,不一而足。總之,每一個人在城子,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心境,或失意,或失戀,到了城子,都會被城子的寧靜消解。即使正春風得意,狂傲不羈,到了城子,也會對得意下另一種不同的定義。
這就是城子,有人說,真想在這里租下一院民居,與心儀的人兒,談一場感天動地的愛戀。其實,來到城子的人,又有誰沒有經(jīng)歷一場或輕或重的戀愛呢?
快離開城子時,我們來到了滇軍六十軍184師師長張沖上小學念書時的學堂,說學堂,其實就是一個小院落,正面一間簡易的土掌房,上下兩層,一樓上課,二樓人住,里面還供了張沖雕像。因為剛寫完抗日電視劇《鍛刀》不久,曾認真查閱過滇軍的抗戰(zhàn)史,對張沖十分崇敬,我懷著一顆虔誠之心,上樓看了其早年休息讀書的簡易之所,這位曾經(jīng)在臺兒莊戰(zhàn)役和禹王山戰(zhàn)役中讓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英雄,竟然就從城子古村這間簡易的土掌房里走出去。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漢子鐵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衛(wèi)國的精神長城,這種血脈,直到今天,還一直在城子村流淌、蔓延,怎不叫人感慨。
于是更加敬佩這里的居民,其實,他們每一個平凡人,又何嘗不是城子村的英雄。
暫別,英雄的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