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 欣
又一次流傳千年的聚會
——馬遠筆下的《西園雅集圖》
□ 尚 欣
所謂“雅集”,是指文人雅士吟詠詩文、議論學(xué)問的集會。由于集會活動參與主體的文人特質(zhì),使集會上升到“雅”化的層次。雖然不同時代,“雅”的含義也不盡相同,但雅集一直乃歷代文人所津津樂道之事。首創(chuàng)“文士雅集”圖像者,當推東晉時期的顧愷之。據(jù)《歷代名畫論》記載,顧愷之曾作有《陳思王詩圖》,即《圖畫見聞志》《廣川畫跋》所記的《清夜游西園圖》。
北宋末年,由于文人畫興盛,“西園雅集”故事再次成為畫家們喜歡的題材,尤其是李公麟、馬遠等人,以駙馬王詵等16名士“西園雅集”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西園雅集圖》,更成為新的繪畫典范。
歷史上,李公麟、劉松年、僧梵隆、馬和之、趙伯駒、馬遠、錢選、趙孟、戴進、商喜、唐寅、仇英、尤求、程仲堅、李士達、石濤、丁觀鵬、徐揚以及現(xiàn)代的傅抱石、張大千等人,都有過這一繪畫題材的作品問世。據(jù)梁莊愛倫考察,歷代著錄《西園雅集圖》畫作共有47幅,其曾見到過存世的《西園雅集圖》41幅,共計88幅;衣若芬女士說,她“所見又不只于此”??梢姶祟}材的經(jīng)久不衰。
宋代有很多繪畫世家,其中最為出名的恐怕要屬山西的馬家。自北宋后期的馬賁開始,馬家先后有五代人在皇家畫院供職。馬氏家族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畫室或作坊。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蘇軾兄弟、黃庭堅、李公麟、米芾、蔡肇等16位名士,于駙馬王詵宅邸西園集會。馬遠據(jù)此所繪,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這次非常值得留戀的雅集的具體情形。長卷共分四段。右面起首近景部分作翠竹垂柳、溪水石橋,書童正下船搬運物件,一小童在舟中正欲撐篙而去,對岸行旅則驅(qū)驢緩緩而行。
轉(zhuǎn)過溪橋竹林坡岸,便是王駙馬的西園,文人高士此時已經(jīng)沉浸在雅集的興會之中。首先是蘇軾形象的出現(xiàn),作居前策杖、徐徐過橋情形,面容沉郁而凝重,似乎有無限心事。兩小童一攜琴、一捧扇相隨。
第三段為眾人觀看米芾揮毫作書的情形,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圍觀,共有文士僧侶14人,侍女、書童等7人,這一段顯然為全卷的高潮所在。
最后一段則作彈琴、策杖獨行、遠望的文士情形,當為米芾所記載的三位高士形象,后有兩童正燒火烹茶。
馬遠創(chuàng)作的《西園雅集圖》,雖是參照西園雅集故事而繪制出的長卷,但從圖中出現(xiàn)的人物看,與李公麟所繪《西園雅集圖》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馬遠將作書者改為米芾;使蘇軾以單獨策杖徐行的形象出現(xiàn),顯然有抬高蘇軾的因素在;后段數(shù)人則改為三人,米芾題壁以及其他二位名士談話的形象均已不存;且將16六位名士變?yōu)?8位,侍女、書童的人數(shù)也大大增加了,這都是馬遠以李公麟原作為范本,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后獲得的結(jié)果。
雖然不盡同歷史人物符合,但在畫面中,確實取得了人物形象更加凝練、事件更加集中的效果。雖然作品的主題是北宋末期的西園雅集故事,但作品內(nèi)容的集會形式,已經(jīng)是南宋文人士夫雅集的具體顯現(xiàn),體現(xiàn)的是南宋時期文士雅集的真實情貌。
馬遠《西園雅集圖》的構(gòu)圖以及表現(xiàn)出來的風格特色,不同于北宋末年李公麟所處時代的審美崇尚和風格特色,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追求。馬遠將自己最擅長的江浙山水特征融入了畫面,畫面中物象的表現(xiàn)非常豐富,甚至細微的小草也被一一刻劃出來,樹木、雜卉多以筆寫出,山石以大斧劈皴法為之,極顯江南方勁瘦硬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特色,將“邊角之景”及“水墨蒼勁”的技法有機地融合起來,與李公麟時期的畫風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此作中,人物形象的表現(xiàn)技法也十分簡潔:衣紋用釘頭鼠尾描,勁暢有力;五官等細部用筆點戳而成,亦頗為生動自然。對人物的刻畫,確實極具特色,將李公麟創(chuàng)立的白描技法作了新的發(fā)展。
《西園雅集圖》(局部) 北宋·李公麟
《西園雅集圖》(局部) 南宋·馬遠
《西園雅集圖》南宋·馬遠 絹本設(shè)色 29.3cm×302.3cm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shù)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