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經(jīng)歷抽象過程,發(fā)展抽象能力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片段及反思
◇劉 燕
教過四年級“三角形的認識”的老師都會觀察到這樣的現(xiàn)象:學完該內(nèi)容后,給學生一個直角三角形,要求畫出以直角邊為底的高,許多學生都會在另一條直角邊的旁邊畫一條不垂直于底的虛線(如圖1所示)。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做了有趣的測試:將同樣的直角三角形提供給三年級學生,請他們測量這個三角形的高,結果無一例外,全班同學都測量對了(如圖2所示)!這真是有趣的現(xiàn)象:老師不教,學生都會;老師一教,學生反而不會了。究其原因,是學生在學習該內(nèi)容時沒能真正理解三角形高的含義,深刻印在他們頭腦中的不是高的本質(zhì)屬性,而是高的外在形式——“虛線”。
圖1
圖2
概念是抽象思維的起點,在抽象思維的過程中,人們需要借助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xiàn)實。概念教學中,如果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的概念對象只是外在形式,缺乏對本質(zhì)屬性的理解和認識,那么必將直接影響抽象思維的能力。因而,在基本概念教學中讓學生經(jīng)歷抽象的過程,舍棄個別的、非本質(zhì)的屬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質(zhì)的屬性,經(jīng)過概括形成概念,才有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基于這樣的思考,在“三角形的認識”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以期讓學生經(jīng)歷概念形成的抽象概括過程,了解概念本質(zhì),發(fā)展抽象能力。
片段一:定義三角形,在抽象概括中積累活動經(jīng)驗。
1.復習舊知,喚醒已有感性經(jīng)驗。
師:低年級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三角形,判斷一下,下面的圖形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說一說為什么。
(出示圖3)
下面的圖形中哪些是三角形?
圖3
生:3、5號圖形是三角形,1、2、4、6號圖形不是三角形。
師:你怎么看出來2號不是三角形的?
生:它有四條邊,是四邊形。
師:1號、4號和6號圖形只有三條邊呀,你怎么還說它們不是三角形呢?
生:1號圖形有缺口,6號圖形沒有合起來。
生:4號圖形有一條邊是彎的。
師:低年級我們學過畫三角形,還記得嗎?請畫一個三角形。
(學生獨立畫,教師巡視并展示)
2.抽象概括,積累定義概念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師:以前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認”三角形、“畫”三角形,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會“說”三角形。這種“說”有特殊的要求,即按照你的說法,一定是三角形,不可能是其他圖形,并且盡可能“說”得簡潔,這又叫給三角形下定義。
(片刻思考后,學生有了如下回答)
生1:只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封閉圖形是三角形。
生2:我覺得他那樣說有個不好的地方,三角形的邊不能彎,所以應該這樣說:只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封閉圖形,并且邊是直的,這樣的圖形是三角形。
生3:這樣說好是好,就是有些啰嗦,可以更簡潔:只有三條線段、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封閉圖形是三角形。
(全班學生自動鼓掌)
生4:頂點可以不說,因為有三個角就有三個頂點了!只有三條線段、三個角的封閉圖形是三角形。
生5:角也可以不說,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封閉圖形是三角形。
(有的學生鼓掌,有的在思考)
生6:那別人畫出這樣的圖形怎么辦?
(生6板演:圖4)
圖4
師:我們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比較書上的定義,你有什么看法?
[齊讀課本中三角形的定義: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相鄰線段的端點相連)]
生5:書上用了“圍成”,比我們的“組成”更準確和形象,并且書上括號中的補充說明,也避免了出現(xiàn)誤解。
師:數(shù)學概念的定義,往往是經(jīng)過很多年才逐漸完善的,今天,你們在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里經(jīng)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互相補充概括出的三角形的定義已經(jīng)比較準確,老師為你們能夠勤于動腦思考并初步學會了怎么下定義而高興!
師:你認為在三角形的定義中哪些詞語重要?為什么?
生:“三條線段”重要,因為必須是三條,而且必須是直的、有端點。
生:“圍成”也很重要,因為如果不是圍成,像6號圖形那樣就不是三角形了。
生:“封閉圖形”和 “相鄰線段的端點相連”也很重要,否則像1號和黑板上那樣的圖形(指圖4)就不是三角形了。
師:看來同學們在總結、概括三角形定義的過程中對三角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反思:定義是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我在喚醒學生已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首先提出“說”(定義)的兩個要求:1.確切:一定是三角形,不可能是其他圖形;2.簡要:盡可能“說”得簡潔。提出了定義的要求,再由學生根據(jù)要求嘗試概括三角形的定義。觀察課堂中學生的表現(xiàn)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由三角形的特征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出發(fā),按照“確切”“簡要”的要求抽象概括,互相修正,逐步完善、簡化,最終得到了非常接近課本的定義。最后再通過與課本中的定義比較,完善認識。由于提出了“說”的要求,無須老師舉反例,學生自己就能展開更深入的交流討論。學習定義本身不僅僅是掌握定義,更要以學習定義為載體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為學生積累定義數(shù)學概念的思維活動經(jīng)驗。
片段二:測量高,在測量活動中感悟高的本質(zhì)。
師:同學們,和你們一樣,每個三角形都有自己的身高。你看,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正在爭論,都說自己更高。
(出示圖5)
圖5
師:你能幫它們量一量嗎?
(學生先獨立在練習紙上測量,再交流討論,并請一個學生用實物投影演示。學生都是測量AB邊和DE邊)
師:為什么你們都量這條邊(指未標“底”的直角邊),不量這條(指斜邊)?
生:不能斜著量。
生:要垂直。
師:原來BC邊和EF邊就像這兩個三角形的腳底。量高時一定要垂直于底邊!
師:公正的裁判們,請告訴我它們誰比較高?
生:三角形ABC比較高!
師:聽到你們的回答,三角形DEF說:“我不服氣,你們?nèi)酥挥幸粋€腳底,我們?nèi)切慰刹恢挂粋€呢,你們看!”
(課件演示兩個三角形翻轉,如圖6)
圖6
師:現(xiàn)在哪條邊相當于腳底?
生:AB邊和DE邊。
師:你能測出以AB邊和DE邊為腳底時它們的身高嗎?
(學生再次獨立在練習紙上測量、交流討論、實物投影演示,學生都是測量CB邊和FE邊)
師:為什么你們都量這條邊(指直角邊),不量這條(指斜邊)?
生:要垂直于腳底AB邊和DE邊!
師:現(xiàn)在誰比較高?
生:三角形DEF比較高。
師:你們猜猜,三角形ABC會說什么?
生:不服氣,不服氣,我們再換一個腳底比一比,然后再翻個跟頭。
(生笑)
師:現(xiàn)在它們會以哪條邊為底比身高呢?
生:AC邊和DF邊。
(出示圖7,課件演示兩個三角形再次翻轉)
圖7
師:你能測出以CA邊和FD邊為腳底時它們的身高嗎?請把你們量的邊畫出來。
(學生再次在練習紙上獨立測量、交流討論、實物投影演示)
師:為什么這次你們既不量這條邊(指斜邊),也不量這兩條邊(指兩條直角邊),而是在中間畫了一條線來量?
生:因為那兩條都不垂直于腳底。
師:現(xiàn)在誰比較高?
生:還是三角形DEF比較高。
師:三角形的高與我們?nèi)说纳砀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生:我們?nèi)酥挥幸粋€身高,三角形有三個。
生:因為三角形有三條邊,都可以做腳底。
師:(邊比畫)在三角形中,像人的腳底一樣的邊我們不叫“腳底”,而是稱為“底”;像身子一樣的邊也不叫“身高”,而是稱為“高”。以三角形的三條邊為底,分別有三條高。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直角三角形的高,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學生沉默)
師:我們學過的三角形除了直角三角形還有——
生:銳角三角形的高和鈍角三角形的高是怎樣的呢?
生:我很想試著畫一畫、量一量。
師:那我們就再一起來試著畫一畫、量一量銳角三角形的高吧。
(教師指導學生畫銳角三角形的高,略)
師:鈍角三角形的高同學們課后可以探討。
反思:三角形高的教學是個難點。在以往聽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四年級學生很難從文字表述上抽象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盡管學生能背出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但一旦動手量或畫的時候就顯得困難重重,常畫一條不垂直于底的虛線,認為是高??傊?,學生對三角形高的外在形式“虛線”印象深刻,而沒有真正理解高的本質(zhì)屬性。高,究其本質(zhì)是一個距離,是垂直于底邊的那條線段的長度,虛線只是表示這條線段所在的位置。
考慮到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測量身高的活動經(jīng)驗,如從頭頂量到腳底的垂直距離、測量時尺子要垂直于腳底等,我換了一種教學思路:讓學生運用量身高的活動經(jīng)驗遷移,幫助給三角形量“身高”。創(chuàng)設三角形比身高的童話情境,由易到難,先從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為底的高量起(因為其高所在位置是顯性的),再以一個形象的比喻——三角形“翻跟頭”,讓學生看到三角形的三條邊都可以做“腳底(底)”,再讓學生分別測量以另一條直角邊和斜邊為底的高。其中以斜邊為底的高的測量是難點,因為其所在位置沒有線條標識,順理成章讓學生用虛線將其所在位置標識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感悟了高是“從頂點到底邊的垂直距離”這一本質(zhì)屬性,無論畫與不畫,它都是存在的,畫只是將其標識出來,從而為學生理清了三角形高的本質(zhì)屬性及其外在形式之間的關系。最后引導學生聯(lián)想提出有關銳角三角形的高的問題,指導和規(guī)范學生畫高的方法。在測量高的操作活動中,學生共計測量和畫出了兩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銳角三角形的9條高,積累了有關三角形高的大量感性認識,為下一步抽象概括定義奠定了基礎。
片段三:定義高,在概括活動中發(fā)展抽象能力。
師:你能說說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嗎?
(討論交流)
生:從最高點到邊的垂線段長度。
師:可是如果換個位置呢?就如同人,如果躺著,你總不能這么說吧!我們都是說從頭頂?shù)侥_底的距離,三角形的高如何能說得更準確一些呢?
生:三角形的高是指從角到邊的垂直距離。
生:有三條邊,應該講清“三角形的高是指從角到對邊的垂直距離”。
(全班給予掌聲)
師:補充得很好,可是我們知道,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生:我知道了,應該講清“三角形的高是指從角的頂點到對邊的距離,一定要垂直”。
(全班再次給予掌聲)
師:很好,你們已經(jīng)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打開課本,看看書上是怎么描述的。
反思:由于在上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多次感悟了高是“頂點到底邊的垂直距離”這一本質(zhì)屬性,此時的抽象概括水到渠成。學生能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說明學生對概念已經(jīng)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了對本質(zhì)屬性的認識,學生測量和畫高時,不論是什么三角形,都能把握關鍵,測量準確、畫得準確。
張奠宙教授認為“數(shù)學的對象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思想材料進入頭腦必須經(jīng)歷過程,這樣思想材料才能成為他(學生)的材料(涂榮豹語)。在基礎性概念的形成階段,讓學生經(jīng)歷從許多事物中抽出共同本質(zhì)屬性的抽象過程,經(jīng)歷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在一起并概括、建立概念的過程,概念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本人的思想材料,學生才能發(fā)展出以概念為思想材料的抽象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