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英
“讓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的實踐智慧。所謂“讓學”,就是將學習的時空、權利真正賦予學生?!白寣W”由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他在《人,詩意地棲居》中深刻地指出,“教,所要求的是:讓學”。讓學,就是讓學生學、讓學生先學、讓學生能學、讓學生自學、讓學生樂學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習目標必須讓學生明晰、學習方法必須讓學生掌握、學習過程必須讓學生參與、學習錯誤必須讓學生反思?!白寣W”過程是學生自主發(fā)現、思考、交流、展示的過程,而“讓學”課堂是生動活潑、靈動有效的課堂。
一、關注起點,讓學生“先學”
“讓學”思想下的教學“以學定教”,要求教師充分研究學生,將教學建基于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斷將兒童由“現實發(fā)展區(qū)”導向“可能發(fā)展區(qū)”,進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例如,教學“統計”(用分類、做記號的方法收集、整理隨機事件中的信息)時,教師開始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黑貓警長打靶的情境(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靶子各一個,打中靶子的次序是不規(guī)律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看了黑貓警長打靶,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出了“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靶子各打中了幾下?”等問題。老師順勢讓學生進行統計,當學生通過數、交流體會到黑貓警長打靶又快又亂數不過來的時候,學生的認知沖突自然生成,怎么樣才能準確地統計出打中各種靶子的次數,成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起點。
又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廣泛接觸到百分數,因此筆者讓學生課前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數。通過調查、閱讀,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展開先行學習,在“先學”中,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百分數表示分率而不表示具體數量,因此百分數不能帶上計量單位;明晰了百分數的讀法與百分數的寫法;嘗試了百分數與分數的轉化;……正是在“先學”中,小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了完善和發(fā)展。先學不是限制學,而是讓學生充分經歷數學知識生成的歷程。在先學中,教師不斷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能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將數學的概念、法則、規(guī)律直接告訴學生,而應當讓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智慧地“甩手”,智慧地“讓學”,換來的將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由于受2的倍數的特征和5的倍數的特征的影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展開數學猜想:個位上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但隨著學生自己列式驗證,他們很快發(fā)現這一猜想是錯誤的。這時學生的內心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筆者適時助力,啟發(fā)學生借助計數器發(fā)現規(guī)律。于是學生紛紛在自己的計數器上按出3的倍數,并且展開小組合作,他們在計數器上交換數位上的數,驚奇地發(fā)現所按出的數都是3的倍數,例如:72和27、126和162、216和261、612和621,等等。這時筆者出示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順勢深入:1.觀察以上的數,你發(fā)現什么發(fā)生了變化,什么沒有發(fā)生變化?2.3的倍數的數的特征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3.再次展開你的合情推理、合理猜想。如此,在三個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展開小組討論、交流,他們經過深入觀察、分析、比較,終于生發(fā)出“3的倍數的特征可能與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有關”的數學猜想。經過舉例、驗證,學生終于證實了這一猜想的正確性。
三、關注體驗,讓學生“樂學”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傳統的數學教學偏重于數學知識以及解題技能、技巧的傳授,如此,孩子們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數學潛能。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首先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地展示圓柱的側面沿著高展開和沿著側面的斜線展開,孩子們看到一個彎曲的面逐步被展開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多媒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紛紛產生動手操作的欲望。在動手實踐中,孩子們逐漸理解了圓柱側面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在他們的頭腦中逐漸形成圓柱體側面展開圖的鮮明表象,圓柱側面積公式也自然地誕生。海德格爾曾經提出,“讓學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讓熱愛,另一個是‘讓實踐”。筆者以為,這里的“讓熱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樂學”。而所謂的“讓實踐”,筆者以為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觀察、操作、實驗中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即讓學生“會學”“能學”!
這里需要把握的是“讓學”的度,讓學不是“似讓非讓”,也不是“全線退讓”,更不是“讓亦不讓”,而是能夠把握“讓”與“導”的動態(tài)平衡。在“讓學”中,教師是一位向導,是一位伙伴,是一位參謀、顧問,在“讓學”中,學生實現生命的智慧生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曹埠小學)
責任編輯: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