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獻
在五位海外華人學者對教育的省察——《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中,陳晚女士透過《美國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話題》告訴國內(nèi)同胞:在美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絕大部分能克服困難、勇奪高分,令美國同學瞠目結舌,甚至嚇跑了美籍華人學生。但是一遇到學術匯報之類的活動,便基本上集體泄氣。即使筆頭考試拿了A的,也不能保證口頭考試拿到A。而那些筆頭考試不怎么好的美國學生,趁此機會輕松反撲。哪怕是筆頭考試得了C的,一旦站在臺上,也能如教授一般,滔滔不絕地發(fā)表長篇大論。
看來,中美學生PK,我們的學生在啃書本方面無人匹敵,而在練嘴皮子方面暴露出了問題。從中國大學終端輸出,反省小學語文教育,不難看出我們在口語交際訓練方面存在著不足。雖然課程標準已推行十年有余,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等觀點,早已耳熟能詳,但很多城市、學校、教師,仍視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不見,在引領學生“口語交際實踐”方面偷工減時、敷衍塞責,導致學生口語能力普遍低下。
建國初期,葉圣陶先生在組織編寫語文教材時,將“語文”替代“國語”作為學科名稱固定下來并沿用至今。葉老當年是這樣定義語文的:“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币庵刚Z文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不能偏重一方輕視一方。其中“文本于語”告訴我們,從語言的發(fā)展順序看,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先導和基礎,應優(yōu)先培養(yǎng)。正所謂“聽說”是我們的第一“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讀寫”是第二工具與載體,二者都是人之所需,不過聽說能力應培養(yǎng)在前。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材是按專題組織單元以文本為單位編排的,所以閱讀教學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時間,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教學次之再次之?;诖?,我們在充分重視口語交際教學的同時,重點抓住閱讀及識字寫字、習作、綜合性學習等課型教學,以此為平臺,悉心尋找最佳“讀、寫、動手操作”與“聽說”訓練結合點,創(chuàng)設言語表達“交際場”,引領其談疑問、談品味、談理解、談感受、談體驗、談心得、談遷移、談運用、談操作等,培養(yǎng)和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如此,我們的孩子,小時候在努力啃書本的同時天天練嘴皮子,培養(yǎng)和提升口語表達能力,逐漸變得自信、陽光、落落大方、說話得體、不卑不亢,長大后遇到“學術匯報”之類的活動時,他們怎么還會害羞、膽怯、慌恐、木訥,腹中知識像“茶壺里的餃子”倒不出,被筆試得C的美國同學輕松超越?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zhèn)中心小學 52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