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
“有觀山富,沒觀山厝。”眉山觀山村,雖地處偏遠,卻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秀美的自然風光。村內(nèi)共有20多座百年古大厝,素有“閩南民居大觀園”之稱。
觀山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眉山鄉(xiāng)境內(nèi),是“中國最美休閑鄉(xiāng)村”,也是“南安第一僑鄉(xiāng)”。為清中憲大夫、印尼商界領(lǐng)袖李功藏故里。源始于宋元,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放眼觀山村,南洋風格建筑格外醒目,閩南特色紅磚皇宮式大厝隨處可見。不僅如此,坐落在眉山國家生態(tài)林保護區(qū)皇旗尖山脈的生態(tài)茶園又是觀山村的一大亮點。正值秋茶采摘時期,走進茶園,陣陣清香飄散在山頭,一抹抹綠色在薄霧中彌漫,讓人如癡如醉。
大自然厚愛這座小村莊,私心地給予它多面的美麗,蔥郁的大樹,清澈的溪流,清新的空氣,讓這座小村莊出落得像個窈窕的仙子。它不僅美,歲月還賜予了它更多的內(nèi)容,觀山村有其獨有的歷史文化積淀。
觀山村,地處偏遠,卻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素有“閩南民居大觀園”之稱。村內(nèi)共有二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閩南古大厝,南洋風格建筑隨處可見,還有閩南風格的燕尾脊;南洋風格的“番仔樓”“八角樓”“雨傘厝”;蘇聯(lián)風格的“石印厝”;古厝內(nèi)精美的洋磚、木雕、石雕、磚雕,以及泉州末代狀元吳魯?shù)让沂?,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閩南古大厝中最有名的就是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樓。
池塘湖大厝是印尼愛國華僑李功藏年幼隨父漂洋過海、南徒駿業(yè),于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衣錦還鄉(xiāng)建造,為二進五開間雙護厝的皇宮起大厝,但是在拼花、雕飾等細節(jié)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建筑之時,訪精工,聘良匠,艱難締造而成。落成之時,安金刻柳,畫棟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飛天??⒐び谇骞饩w乙未年,歷時五年,占地一畝多。大厝屋脊高翹,外墻青草石和白石再加紅磚壘砌,讓人驚嘆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厝內(nèi)花罩、飛罩、花窗、浮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gòu)件、木構(gòu)件都實屬難得一見。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龍鳳魚蝦,花草魚鳥,這里都能找到,造型優(yōu)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大厝廳堂名家詩文書于屏,“觀察”“選魁”“選元”匾額懸于堂,木斧木刀列于側(cè),人文華彩、肅穆莊嚴。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錦屋華堂兮,蔚為壯觀。
池塘湖番仔樓是清光緒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鄉(xiāng)所建,建筑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nèi)外、中原地區(qū)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師傅維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聯(lián)合設(shè)計,所聘工匠先養(yǎng)3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wù)求精良,“每一塊墻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nèi)的地板磚則是千里迢迢從南洋運來的”;這些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侖倉珠淵港渡口,當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只好雇人工搬回。值得一提的是,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24個人用肩頭抬,沿著崎嶇不平的陡峭的山路,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余公里,經(jīng)過兩天的努力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筑工地。原來這個地方是滑坡地,為了使樓房堅固,特從坡底下開始筑擋土墻,擋土墻共分四層,為了擋土墻的堅實不變,砌體后面填用的土是經(jīng)過篩選后再用的,然后打?qū)?,由此?jīng)過百余年的風風雨雨的洗禮,砰前墻依然筆直如新。
番仔樓四四方方,上下兩層,共有56個拱,線條硬朗??杉毧此切┪魇焦靶卫戎?,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里鋪著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花崗大石條打造。為了使拱牢固堅實,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紅糖加工成粘合劑,然后砌拱。師傅精心琢磨,細心鋪設(shè)地板,百余年來,走廊四周,任憑雨水澆淋,總是滴石不穿。還有屋頂,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池塘湖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10年,耗資10萬兩白銀,池塘湖番仔樓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nèi)中”的建筑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jīng)歷分不開的,此樓故名“番仔樓”。
李功藏先后還在泉州府金魚巷建造皇宮式李府大厝,并買下現(xiàn)在仍有不少后人居住的老宅地塊。及在廈門鼓浪嶼購置別墅。
自古馳名于廈泉等地的閩南話俗語“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說的便是李功藏的個人功績和所修建的池塘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來到觀山,沒有到這兩座古厝參觀,你真的枉此一游。
西金大厝位于觀山村上訓(xùn)下杉腳,由印度尼西亞華僑李功瑞出資,始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耗時三年多建成。其中所用石料來自豐州石龔白石,水泥、鋼鐵、五金、水管全由南洋運回。目前是閩南地區(qū)保存較為完整的閩南古厝之一。建筑為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主體建筑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筑為二進五開間的布局。前后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墻之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古厝門前墻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棱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隨處可見的木雕、石塑、磚雕、灰雕及玻璃雕,工藝精美,多數(shù)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偨ㄖ娣e約680平方米。
整個觀山村,房屋依山而建,布局其中,錯落有致。村里的古厝實在太多了,“頂新厝”“中新厝”“下新厝”“雨傘厝”“石印厝”“大墘居”“乙堵大厝”“豐墘流芳”“杉腳西金大厝”“上訓(xùn)大厝”“董墘大厝”“坪墘大厝”……等各式各樣的閩南古大厝,古大厝不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華僑南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后都藏著故事,凝結(jié)著最草根的民間智慧。
觀山村有許多閩南古大厝文物,眾多的歷史文物向人們述說著觀山村燦爛輝煌的往事,帶游客細細領(lǐng)略觀山的歷史淵源、博大胸懷和閩南建筑的精妙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