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目的 探究腦血管介入治療中的血管變異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以2436例腦血管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接受常規(guī)主動脈弓造影,分析主動脈弓病理解剖形態(tài)改變,比較不同分型患者血管變異的影響因素。結果 主動脈弓Ⅰ、Ⅱ、Ⅲ型分別占1090例、764例、582例;主動脈形態(tài)與高血壓病史、年齡存在相關性,與糖尿病、高血脂病史及性別無相關性。結論 主動脈弓有較多血管病理的形態(tài)改變,應重視高血壓患者和高領患者主動脈弓的改變,這對有效提高患者的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腦血管;介入治療;主動脈弓;血管改變
【中圖分類號】R322.1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8.0.01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和介入技術的進步,腦血管介入技術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早期溶栓和顱內外支架置入手速治療均取得良好療效[1]。顱內外血管,特別是主動脈弓的形態(tài)改變對患者的顱內外超選造影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以2436例腦血管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腦血管介入中的血管變異及其臨床意義,詳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納入研究對象2436例腦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402例,女1034例,年齡14~83歲,平均年齡(66.32±7.86)歲。其中老年組(≥60歲)782例,中年組(41~59歲)1112例,青年組(≤40歲)542例,包括TIA發(fā)作、腦梗死、腦出血以及后循環(huán)缺血患者。
1.2 方法
行Seldinger法[2]股動脈穿刺置管以后全身肝素化,全腦血管造影和主動脈弓造影,從股動脈穿刺置入動脈鞘,自動脈鞘將豬尾導管伸入股動脈至主動脈弓,進行弓上分支血管造影,左前傾斜30°~60°[3]展開主動脈弓造影,并采用數(shù)字減影方式獲得最佳圖像。
由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圖像評價并進行主動脈弓Casserly分型。以左側頸總動脈直徑為標準,按照主動脈弓頂至頭臂干開口距離分型,左側頸總動脈直徑以內、二倍以及超過二倍者次定義為Ⅰ型、Ⅱ型、Ⅲ型[4]。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主動脈弓Ⅰ、Ⅱ、Ⅲ型分別占1090例(44.7%)、764例(31.4%)、582例(23.9%)。男性Ⅰ、Ⅱ、Ⅲ型分別占596例、364例、298例,女性分別為494例、400例、284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主動脈弓分型與患者年齡具有明顯相關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主動脈弓分型與是否存在高血壓病史具有相關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存在高血壓病史的患者Ⅰ型490例,Ⅱ型304例,Ⅲ型350例,無高血壓病史的患者Ⅰ型600例,Ⅱ型260例,Ⅲ型232例。高血脂病史和糖尿病史均與主動脈弓分型無明顯相關性。
3 討 論
對腦血管病患者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具有簡便、微創(chuàng)、恢復快、低風險、并發(fā)癥少、預后效果佳的特點,并得到患者的廣泛認可。而在治療中,主動脈弓形態(tài)對手術治療的難易程度具有重要的影響。
主動脈弓的分型方法較多,2000年Casserly首次以優(yōu)勢側頸總動脈的直徑為標準[5],根據(jù)主動脈弓頂至頭臂干的開口垂直距離將其分成三種類型,并成為經(jīng)典標準。本研究中也應用該種分型方法,對左側頸總動脈內鏡、頭臂干開口于主動脈弓頂垂直距離進行測量。研究發(fā)現(xiàn),主動脈弓上分支血管的解剖變異類型對于臨床醫(yī)師掌握患者主動脈弓開口位置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對進一步進行超選血管,靶血管的準確進入以及提升手術療效至關重要。
研究發(fā)現(xiàn),主動脈形態(tài)與高血壓病史、年齡存在相關性,與糖尿病、高血脂病史及性別無相關性。所以在臨床治療中,應特別注意高齡合并高血壓病人,多數(shù)病人為主動脈弓Ⅲ型,弓與弓上各分支的夾角多為銳角,主動脈弓太高或延長,超選插管時會發(fā)生導管翻轉困難,不容易進入至主動脈弓,這回較大程度上增加放射治療的難度,影響治療效果。有文獻顯示,428例腦血管患者中存在50例上述三種分型意外的病人,在植入支架時,術后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的發(fā)生率以及術中操作失敗率均明顯高于正常主動脈弓患者。自從臨床開展橈動脈腦血管造影后,關于該種介入治療的報道逐漸增加,所以,臨床認為對這類變異的病人采用經(jīng)肱動脈入路或經(jīng)橈動脈入路是最佳的治療方式。
綜上,主動脈弓有較多血管病理的形態(tài)改變,應重視高血壓患者和高領患者主動脈弓的改變,這對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國玉,姜 威.190例腦血管介入中的血管變異及臨床意義[J].中外健康文摘,2013,(11):182-183.
[2] 李 肖,官泳松,周翔平,等.腦動脈DSA形態(tài)分析及其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5,23(3):248-251.
[3] 李建明,秦孝軍,王澤鑫,等.原始三叉動脈巨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一例并文獻復習[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0,26(11):1002-1004.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