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月月
摘 要:隨著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傳播,以話劇為主的歐美戲劇及其文化觀念逐漸被介紹到中國,我國的舊劇——傳統(tǒng)戲曲及其觀念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從而引起了中國戲劇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當時,一些資產(chǎn)階命派和愛國進步知識分子,為了開啟民智,適應中國社會變革,在提出“改良戲曲”的口號同時,把探索中國戲劇出路的目光投向西方,發(fā)現(xiàn)并逐漸接受了切近時代生活、具有現(xiàn)代審美意識的話劇這種戲劇樣式。正是在這種蛻舊變新的戲劇觀念的演進中,伴隨著西方話劇在中華大地上的播揚醞釀、落土生根,中國現(xiàn)代戲劇觀念與審美意識應運而生。
關鍵詞:春柳派;演??;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8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88-01
春柳社是中國現(xiàn)代戲劇運動的重要先驅。他們主要師承日本新派劇,并以日本為中介,將西方戲劇美學與中國戲劇改革初步結合,從而引起了中國戲劇從舊到新的《蛻變》。開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話劇的角度高度評價春柳社是勇敢而毫無顧慮地,去革舊有戲劇的命,另行建設新劇的先鋒隊,一切藝術的方法,所有演北劇的動作、調子、道具全不同了。所有北調的代表與簡捷的方法,全都改為模仿與寫實了,沒有上下場,而用幕布與布景了。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東京,春陽社在上海演出的文明新戲,正式宣告中國新興話劇的誕生。
《黑奴吁天錄》(五幕劇,曾孝谷編)是新興話劇第一個創(chuàng)作的劇本,這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個歷史性轉折,是中國戲劇從古典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發(fā)展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春柳社的戲劇活動可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是在日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錄》和《熱血》等劇。后期是1912年陸鏡若在上海成立新劇同志會。
陸鏡若、馬絳士、歐陽予倩、吳我尊、羅曼士等掛出“春柳劇場”的牌子演出《家庭恩怨記》《不如歸》《猛回頭》《社會鐘》等劇目,從春柳社到新劇同志會的春柳劇場,形成了中國現(xiàn)代話劇的第一個戲劇流派。
《黑奴吁天錄》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個大戲,劇本由曾孝谷根據(jù)林紓、魏易同名翻譯小說改編。原著為美國女作家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描寫黑奴湯姆被白人轉賣的悲慘遭遇,揭露美國種族壓迫的罪惡。春柳社在當時高漲的民族思想激勵下,看重原著反抗民族壓迫的主題對原著作了改編,把情節(jié)主線轉移到性剛烈,有才識的黑奴哲而治一家的抗爭上。全劇五幕,有完整的文學劇本,不用幕外戲、獨白、旁白等傳統(tǒng)戲曲手法,而以口語對話和舞臺動作為基本表演形式。幾場主要的戲場面細致感人,如分別一場,哲而治牽掛妻兒不忍離去,意里賽對丈夫纏綿不舍,夫婦相持哭之慟,最后哲而治還是決意遠行,小海雷哭著追父送別,回來扶起哭倒的母親,兩人又一起凝視遠方,幕徐徐落下,是精彩的話劇手法。
《熱血》是春柳社出演的第二個大戲。原作是法國浪漫派作家薩都的劇本《杜司克》,日本新派劇作者田口菊町譯編成日本新派戲劇《熱血》,陸鏡若又改編成四幕劇《熱淚》,以后在中國演出仍名《熱血》。春柳社受到當時留日學生中革命意氣的影響,不知不覺把一個浪漫派的悲劇排成宣傳意味比較重的戲,種種壯烈場景博得滿場彩聲?!稛嵫费莩鐾耆勒談”?,每一幕的銜接很緊;故事的排列、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的安排比較集中;動作是貫串的,沒有多余的不合理的穿插,沒有臨時強加的人物,沒有故意迎合觀眾的噱頭,在表演方面也沒有過分的夸張。
《黑奴吁天錄》和《熱血》的演出是春柳社戲劇活動氣勢蓬勃的開始,春柳社在演劇藝術上得到鍛煉,并形成了嚴肅、細膩、旨趣高尚的藝術風格。春柳社的年輕人全憑一股熱情,湊一幫人,弄幾個錢,就在那從來沒有人航行過的大海里頭去漂去,會不會遇風暴,觸暗礁,毫無顧忌。只是想象中一個美麗的島在吸引著他們。其后期的核心人物陸鏡若是獻身于我國早期話劇運動的卓越開拓者。他留學日本帝國大學文科,課余從日本新派劇的藤澤淺二朗學習演劇,蓋其心摹神追于歐西演藝,得其精髓矣,能演、能編、能排,還能談些理論。參加春柳社后,他與歐陽予倩等以申酉會名義演出鳴不平、熱血,也曾改譯日本新派劇《猛回頭》《社會鐘》《云之響》。1912年回國組織新劇同志會,出演《家庭恩怨記》等許多劇目。陸鏡若在貧病交困中始終抱著堅強的事業(yè)心和向上的精神,以他的表率影響著新劇同志會在清貧動蕩中保持了對藝術的認真態(tài)度和嚴肅的生活作風。
春柳社重視劇本的質量,盡可能使其具有藝術性,講究情節(jié)的完整性,通過人物命運的悲歡離合,反映一定的倫理道德觀念或社會問題,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家庭恩怨記》是其代表作。春柳社演劇風格嚴肅,更貼近西方戲劇的模式,并且以悲劇為主??偟乃枷雰A向是積極的健康的,但比較溫和,直接反應時事政治的劇目不多,更多以家庭題材為主。春柳社注重細膩的人物性格刻畫和感情描寫,反對“言論派”的做法,主張人物個性化,在演技上也較為高超。
因以上特點,春柳派在藝術上為中國話劇奠定了最早的基礎,然而在取得相對較高的藝術成就的同時,也顯得曲高和寡,缺乏關心時政的緊迫感,沒有深入到市民社會中去。難以在激勵的商業(yè)競爭中立足,1915年陸鏡若病逝,也是文明新戲全面走向衰落之際,春柳派也隨之曲終人散。
參考文獻:
[1]王曉依.試論中國戲劇的起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02).
[2]周安華.論中國戲劇之起源——中國戲劇起源研討會紀實[J].戲劇藝術,1988(04).
[3]宋偉.中國戲劇起源初論[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