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尚洲 王銀 潘向陽
在資產評估學歷教育中,企業(yè)價值評估是一門理論與實務兼具,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為提升教學效果,探索從教師教授為主的被動式教學向以學生自我學習為主的主動式教學法轉變,筆者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企業(yè)價值評估課程中探索了Group Study教學法,通過增加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和課后持續(xù)學習,可以強化學生互動學習和團隊學習,激發(fā)專業(yè)學習熱情,可以加深專業(yè)理論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有效結合,提高本科生社會交往和互助合作能力。
企業(yè)價值評估是資產評估專業(yè)的核心課程,理論性很強但同時也需要結合實踐才能融匯貫通,因而實踐性教學成為企業(yè)價值評估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嵇尚洲(2011)提出企業(yè)價值評估教學應采用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通過實踐課教學方法革新來改進教學效果。很多學者提出資產評估的實踐課應包括案例教學、模擬實驗、專業(yè)實習等方法,而案例教學是最常用的提升課程實踐性、增強學生互動的教學方法,但案例教學的效果也受到很多教師的懷疑。一方面,有研究從教師的角度分析,認為由于高校缺乏具有從業(yè)經歷的“雙師型”教師使得案例教學難以深入,學生真正從案例中獲得實踐知識的可能不大(趙劍鋒,2013)。另一方面,從學生角度而言,也有觀點認為案例教學的隨意性很強,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不高,不愿意主動參與討論(孫旖旎,2012;程玉英等,2012)。陳蕾等(2015)通過首都經貿大學資產評估課程案例教學的問卷調查發(fā)現,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規(guī)模引導學生根據興趣合理分組,以提高學生參與度和投入度;開展小組討論與問題辨析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協作與溝通表達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有明顯效果。陳蕾等(2015)已經采用GROUP STUDY合理分組的一些方法,但還是停留在小組討論階段。
小組討論在案例教學、模擬實驗等很多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會采用,很多人認為小組討論就是GROUP STUDY,導致這種教學方法未能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資產評估、企業(yè)價值評估教學研究中筆者沒有發(fā)現任何文章對GROUP STUDY在資產評估系列課程的應用進行研究,而這種教學方法卻是北美實踐性教學最為常用,并且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經歷高中階段痛苦的“填鴨式”教育,現在的大學生對互動體驗強烈的電子游戲的瘋狂熱愛就很容易理解了,而現有的教學方法仍然偏重“講述性”,輕視互動式體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獲得興奮點和滿足感,相較于單調乏味的課堂,學生更樂于從事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大部分學生的社交經驗和組織能力都來自于社團活動。而我們的教學中互動類教學卻過于稀少或流于形式。
GROUP STUDY是互動教學的重要方式,包括四大要素,即小組構成、小組學習計劃、小組考評以及小組學習地點。
1. 小組構成包括小組成員的知識背景、學習風格,以及成員數量等。小組成員知識背景相對統一有利于大家達成共識,團隊合作會相對容易;小組成員知識背景復雜則會帶來多方面的知識分享,有利于小組對問題形成正確認識。而學習風格主要指不同成員在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下形成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1983年由Peter Honey和Alan Mumford在總結kolb的理念基礎上,提出了四種類型的學習風格:行動型、反省型、理論型、實際型。
2. 小組學習計劃包括選舉小組領導、成員分工和學習承諾等,選擇一個好的小組領導非常關鍵,小組領導負責召集討論、組建微信群、安排討論地點和引導討論進程等。如按照案例討論 (Case Study), 市場模擬(Market Simulation)等需要對小組討論進程進行引導,選取估值計算中一些重點環(huán)節(jié)進行重點演練、比較和討論;Group Study首先從責任分工(Team Contract)開始,建立自我評價機制,小組間競爭機制(Jigsaw)。
3. 授課教師需要對各小組的案例討論、市場模擬等建立考評機制(Observation),在小組考評中需要把討論過程、成員參與的程度、解決問題方法以及外部資源利用等綜合在一起,結合最后的小組結果陳述進行打分考評,因此老師需要在各小組之間來回走動,參與討論,觀察小組的討論過程??荚u通常分為各小組互評和教師考評。
4. 學習地點的選擇也非常關鍵,北美的圖書館一般設有專門的討論室,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微信等方式越來越常見。GROUP STUDY在企業(yè)價值評估課程中的使用可以促使學生對估值中的一些復雜環(huán)節(jié)保持持續(xù)討論,可以不斷對市場中價值評估的動態(tài)信息進行及時討論,尤其對于課程論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在團隊相互學習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比傳統教學方法延續(xù)更長時間,更好地提升項目質量和業(yè)績(Dillenbourg, 1999;Gross Davis, 1993;Soliman and Okba, 2006)。團隊教學也有助于學生開發(fā)社會交往能力、認知能力和推理能力,表現為較好的語言交流、承擔責任和愿意合作(Schlichter, 1997)。團隊每個成員的作用和交互作用決定團隊的效率和成功,團隊如何構成可能會影響學習的結果(Webster and Sudweeks,2006; Martin and Paredes, 2004)。因而采用合適的方式組成團隊可能會解決很多問題(Muehlenbrock,2006),對于團隊成員多樣性的研究已經關注到團隊成員的心理特征、個性以及價值觀的差異,偏好和信仰(Harrison et al., 2002)。團隊不同的構成方式中有一種是根據成員的不同學習風格來劃分,在很多研究者看來這種方式組建團隊似乎是非常有效的(Al-Dujaily and Ryu, 2007)。Group study可以讓不同風格的學生互相幫助,通過合理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不同學習風格的人的學習狀況有較大差異,合作型或者主動型的學生更容易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而被動型的學生進入深度學習較難(Esma Colak, 2015)。學習團隊的異質性對相互補長取短,不同的學習風格對團隊的復合型思考非常重要(Maria Kyprianidou.etc, 2012)。
筆者利用自己2015-2016第二學期同時教授5個班企業(yè)價值評估課程的機會,選擇了102名學生,共分為12個小組,在教學中開展GROUP STUDY,從團隊構成、學習風格、知識背景、學習環(huán)境、討論時間以及學習效果等對團隊學習的過程及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從團隊人員數量上,團隊人數分別有10人以上,8-10人,6-8人,5-6人。學習小組是讓學生自由組合,然后再調查不同小組的知識背景和學習風格等基本信息。
分組 團隊數量 總人數10人以上 2 23 8-10人 4 37 6-8人 4 31 5-6人 2 11
從學習風格上,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是主動溝通性、被動接受型和思考溝通型。
學習風格 比率 人數主動溝通型 16.67% 17被動接受型 16.67% 17思考溝通型 66.67% 68
從知識背景和學習特長方面,主要有三種背景,分別為數理背景、公司金融背景和文學背景。資產評估專業(yè)學生主要知識背景都是大學專業(yè)課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財務管理、會計學等公司金融知識,其他知識背景的學生相對較少。
知識背景 比率 人數數理背景 16.67% 17公司金融背景 66.67% 68文學背景 16.67% 17
從小組學習環(huán)境來分,主要通過微信、教室、寢室來進行小組討論。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小組討論采用微信群方式越來越方便。
討論環(huán)境 比率 討論組次微信 59.02% 36教室 19.67% 12寢室 21.31% 13
從討論時間看,最長的為半天,最短的20-30分鐘,一小時左右的比較常見。
討論時間 比率 討論組次20-30分鐘 39.34% 24 1小時 57.38% 35半天 3.28% 2
案例討論的評分由老師打分和學生自評綜合而成。案例資料會事先分發(fā)給學生,學生通過課外的學習和討論,再到課堂參加案例討論,匯報小組討論結果,因而小組的討論結果是綜合了課堂和課外兩方面的學習過程。
筆者把單一學習風格人數占團隊總人數60%以上的定義為同質性風格團隊,設為虛擬變量,值為0,其他的則視為異質性團隊,值為1;把單一知識背景占團隊總人數60%以上的視為同質性背景團隊,設為虛擬變量,值為0,其他的則視為異質性團隊,值為1。再通過對12個小組的課堂案例分析進行打分,研究風格特征、知識背景對團隊學習效果的影響。
通過對12個小組的各項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筆者對相關數據進行POOLED OLS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學習風格、知識背景和小組成員數都與學習效果顯著相關,其中小組成員數量與學習效果負相關,而學習風格和知識背景均與學習效果正相關,我們的研究結果與北美學者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圖1 組成團隊學生的學習風格、知識背景以及人員數量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筆者的研究涉及了團隊構成、團隊評價與學習地點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團隊成員數量與學習效果的研究與國外研究基本一致,國外研究發(fā)現團隊成員5-6人最為合適,我們的小組構成中5-6人也恰好是最小規(guī)模分組,所取得的學習效果也是最好的,而人數較多的小組學習效果普遍下降,這提醒我們今后在小組人員數量上要控制在5-6人。
筆者發(fā)現廣泛的知識背景對于小組學習效果有利,現在大學生知識背景和興趣愛好都較為接近,因此組建團隊時要形成復合的知識背景并不容易。在實踐中通常會采取把相似背景同學置入同一小組的做法,按照我們的研究結果以及國外相似的研究,這種做法都是不合適的。
筆者發(fā)現學習風格對學習效果的影響與通常認識有所不同,通常認為小組中主動溝通型的人越多小組學習效果越好,我們的研究發(fā)現卻并非如此,學習風格的多樣化更為重要,不同學習風格的人集合在一起更容易取長補短,善于交流加冷靜思考會使得每次小組討論的質量更高,因此異質性的學習風格對于GROUP STUDY更有利。
GROUP STUDY在國內的研究不多,我們的教學實踐還帶有實驗性質,在團隊學習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組建團隊時,教師本身缺乏經驗,團隊采取老師主導組建還是學生自主組合,老師主導團隊組建有利于貫徹團隊合作的總體策略,但由于對于學生的學習風格等具體信息不明,比較難以操作;學生自主則變成自組織,缺少總體把握和控制。
團隊課外活動完全是小組同學的自發(fā)學習過程,學習過程面臨無法監(jiān)督和檢查的問題。筆者發(fā)現我校開展的金融案例大賽在學生中影響很大,而為比賽組建的團隊凝聚力很強,經常主動找老師請教問題。這個現象反映了團隊的學習也需要激勵,如果我們最后對團隊學習的結果給予優(yōu)厚的獎勵,對團隊自發(fā)學習會有非常大的激勵作用。因此筆者在動員學生組建團隊時,鼓勵他們以此來形成金融案例大賽團隊,或者爭取參加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大賽,讓GROUP STUDY真正成為學生大學期間的長期學習形式。
團隊學習要能長期持續(xù)下去,保持團隊的凝聚力非常關鍵。團隊凝聚力需要有一個可以隨時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最好有一位指導老師能長期跟隨,這顯然不太現實。但是微信群給團隊學習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空間。利用微信群一位老師可以同時指導3-5個學習小組,隨時了解不同小組面臨的問題,并且參與討論,微信群這種移動互聯網學習方式為團隊學習開創(chuàng)了新的學習空間。
團隊學習中如何平衡積極型的學生和消極型的學生也很重要,主動溝通型學生通常在團隊學習中付出更多,而被動接受型通常缺乏主動參與意識,造成團隊合作的不平衡。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制定比較詳細的團隊分工,發(fā)揮每一個成員的特點,積極型學生多做組織工作,而消極型學生可多做資料收集等案頭工作,相互配合。
團隊學習的另一個難點在于考評,我們強調考評方式一定要包含考評機制(OBSERVATION),要把討論過程作為考評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只看結果。某種程度上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在案例討論、模擬實驗等環(huán)節(jié)增加老師,可以把教學團隊、助教等資源充分調動起來,教師相互之間可以雙向合作,支持對方的互動教學。
GROUP STUDY方法的初步運用已經取得較好效果,筆者也希望此文能對企業(yè)價值評估的教學帶來一些啟迪。
[1]趙劍鋒.案例教學模式在資產評估課程中的實施與探索[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 2013(12).
[2]郭曉利, 馮力, 郭平. 團隊教學法的研究與應用[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 2010(5).
[3] 楊慧瀛.“基于項目的團隊學習”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針對經管類課程[J]. 北方經貿, 2012(5) : 155-156.
[4] 陳蕾,王敬琦,朱寧潔. 資產評估課堂實踐教學的差異化探索:資產評估基礎課程的例證[J].中國資產評估, 2015(8).
[5] 趙劍鋒.案例教學模式在資產評估課程中的實施與探索[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 2013. 11(4) : 58-61.
[6] 陳蕾,王敬琦.資產評估課堂實踐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資產評估, 2014 (12):21-26.
[7] 孫旖旎.資產評估專業(yè)企業(yè)價值評估課程案例教學實踐探討[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12(6).
[8] 阮萍.資產評估案例教學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5) .
[9] 程玉英, 劉麗, 周曉輝.資產評估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 2012(4).
[10] 周娟.資產評估課程案例教學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下),2009(7).
[11] Esma Colak, 2015, 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learning approache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Issue 59, 2015, 17-34 .
[12] Maria Kyprianidou.Stavros Demetriadis.Thrasyvoulos Tsiatsos. Andreas Pombortsis,2012, Group formation based on learning styles: can it improve students’ teamwork?,Education Tech Research Dev (2012) 60:8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