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華
一、“古義”“今義”的界定及古今溝通的價值
1.“古義”“今義”的界定。
我們所說的古今溝通,就是古漢語詞義和現代漢語詞義溝通,從而更好地理解古漢語詞義。
“古今詞義”,指的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詞義,先秦對于漢代來說是古代,漢代可以稱今;先秦、漢代對唐代來說是古,唐代又可以稱今;漢唐對清來說來說是古,清代相對來說是今;清代對現代說來也是古,現代自然是今。而我們所說的“古今詞義”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指的是一個詞在文言文中的詞義和在現代漢語中的詞義。我們所說的“古今溝通”是把文言文的詞義和現代漢語詞義溝通。
2.古今溝通的價值。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是漢民族語言。語言的變化,并不是摧毀舊的,再建立全然不同的新的來替代,而是在舊的基礎上,不斷產生新的成分,從而使舊的不斷得以豐富。這樣看來,古代漢語詞義和現代漢語詞義是有聯系的,古今詞義的發(fā)展是有連續(xù)性的,古義和今義相同的地方很多。找到這種聯系,把古今詞義溝通起來,可以幫助我們利用已知的知識去理解未知,大大提高積累詞匯量的效率。
二、溝通古今詞義的方法
溝通古今詞義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在現代漢語雙音詞語素、成語語素、方言口語和專有名詞中找到某些古義保留的痕跡。第二種是找到古義與今義的發(fā)展脈絡,把它們聯系在一起,放在同一個引申義列里去溝通。
1.在現代漢語雙音詞語素、成語語素、方言口語和專有名詞中找到某些古義保留的痕跡,利用這些現代漢語詞語來進行古今溝通。
如“道”: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2)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過秦論》)
(3)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4)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5)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上面幾個例子中,“道”的古義在現代漢語詞語中都有一些存留的痕跡。例(1)中的“道”當“道路”講。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詞語“道聽途說”“道路以目”“怨聲載道”“鳴鑼開道”“道不拾遺”中還留存著。例(2)中的“道”當“方法、途徑”講。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詞語“志同道合”“歪門邪道”“生財有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中還留存著。例(3)中的“道”當“思想、學說”講。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詞語“尊師之道”“傳道”中還留存著。例(4)中的“道”當“道理”講。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詞語“頭頭是道”“坐而論道”中還留存著。例(5)中的“道”當“說”講。這一意義在現代漢語詞語“胡說八道”“微不足道”中還留存著。
2.找到古義與今義的發(fā)展脈絡,把它們聯系在一起,放在同一個引申義列里去溝通。
如“蓋”: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這里的“蓋”是覆蓋物的意思?!吧w”的本義就是“用蘆葦或茅草編織的覆蓋物”,后泛指覆蓋物。
現代漢語詞語中,鍋上的覆蓋物叫“鍋蓋”,茶壺上的覆蓋物叫“茶壺蓋”,人的兩膝上面的覆蓋物叫“膝蓋”,都是由“蓋”的本義“覆蓋物”發(fā)展出來的。因為覆蓋物是蓋在上面的,所以,現代漢語詞語中“蓋”有“覆蓋”“遮蓋”“掩蓋”之意。如果在才能上能夠比別人突出,超過別人,也叫“蓋”,如現代漢語詞語“蓋世無雙”“蓋世英才”的“蓋”的意義也是由“覆蓋物”發(fā)展來的。由古義與今義的發(fā)展脈絡我們可以看出,把古義與今義聯系在一起的,是“蓋”的本義。
3.古今溝通方法的實施。
前面說過,古今溝通是把古漢語詞義和現代漢語詞義溝通,從而更好地理解古漢語詞義?,F代漢語詞義是學生所熟悉的。所以無論初高中的那個年級都可以運用古今溝通的方法實施教學。例如。
(1)“質”: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在學習“質”的這一義項時。我們可以聯系“質疑”“質問”“質詢”等現代漢語詞語。
(2)“微”: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伏,幽微難明。(《張衡傳》)
在學習“微”的這一義項時,我們可以聯系“微言大義”“微妙”等現代漢語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