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愷思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2017年藝術的春天將因為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而生機盎然。該劇甫一播出,便熱度走高,好評如潮,街談巷議,有口皆碑。“不看這部劇,幾乎都沒法和人聊天了”,不少年輕的網(wǎng)民發(fā)出了如此的感嘆,拍攝花絮、內(nèi)容簡介、角色分析、“大數(shù)據(jù)分析”——許久不見的 “全民追劇”現(xiàn)象再度呈現(xiàn)。 “人民” “名義 ”“老戲骨” “全集”“大尺度”“說真話”等成為劇評的關鍵詞語。劇中有一個細節(jié):漢東省公安廳長祁同偉讓下面的分局放了嫖娼的法院副院長,基層回答: “今時不同往日,大家都認真了。 ”這個 “今時”就是中共十八大至今。這段時間正是媒體所說的“微時代”——即以微博、微信作為傳播媒介的代表,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方興未艾的時期。劇中的網(wǎng)民心態(tài)、網(wǎng)絡輿情、平臺直播、監(jiān)控技術烙印著鮮明的“即時色彩”。甚至有人提前在網(wǎng)上披露全部視頻,引發(fā)智能手機大量下載,而后又被迅速屏蔽。為什么能夠如此?竊以為與躍然熒屏的浩然正氣與劇本與表演的“接地氣”直接相關。正是少數(shù)腐敗分子“不收手”而變本加厲以至于“你死我活”的現(xiàn)實、正是反腐的責任感與“微時代”的傳播工具,共同鑄造出這一部反腐劇的里程碑。
一、呼喚“重大當代題材”
重大題材一般是指浩浩蕩蕩的社會主潮、影響巨大的歷史事件,要直接回答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毫無疑問,《人民的名義》堪稱受眾喜聞樂見的“重大當代題材”。該劇受追捧的緣由乃是“關心家國命運”的政治敏感與“喜聽黃鐘大呂 ”的審美心理。
戰(zhàn)斗正未有窮期?!袄霞o檢”們常說,自己電腦里的“首席收藏”,是“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每天打開電腦先看看“紀律審查”欄目是否有了更新。其實,這種關心在時下絕非只存在于紀檢監(jiān)察人員當中。甚至可以說與大家“中國夢”走向完全一致:正因為關心國家命運與個人前途,才對于作為大背景的政治生態(tài)比較敏感。那些“老虎”與“蒼蠅”難受之日,恰恰是廣大干部群眾揚眉吐氣、擊節(jié)鼓掌之時。
然而,虎一直在打,蠅一直在拍,網(wǎng)站的更新也從未停止,但熒屏上卻是許久并不見“互動”或“跟進”。調(diào)查顯示: 2014年國產(chǎn)電視劇總產(chǎn)量 500部; 2015年雖然降為四百多部,但“越拍越長 ”——平均集數(shù)已經(jīng)超過 40集; 2016年“網(wǎng)絡劇產(chǎn)量總時長已突破 12萬分鐘,同比增長 196%”。但是,萬眾矚目的“解渴又解氣”的正能量反腐劇仍然在觀眾的期待中。
留意一下近年來的反腐新聞:近年來十大億元貪官排名、某貪官贓款燒壞了驗鈔機、某貪官的唯一愛好是“夜深人靜數(shù)存折”、某貪官包養(yǎng)“三位數(shù)”的二奶、某貪官尖頭皮鞋兩百多雙、加上某些官員的“雷人語錄”幽默感賽過相聲以至于時常聽到這樣的慨嘆:生活里典型細節(jié)比劇作家的構(gòu)思都豐富,所以見諸于屏幕未必能夠追上生活的節(jié)奏。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見到《人民的名義》,的確像三伏天喝了冰水一樣痛快。不少觀眾說,雖然有預報,但是播出開始并沒有十分注意,何況又是地方臺首播。但是,只看了“危機中開幕”的第一集,就再也不能放下,戲劇期待十分迫切。更有觀眾說,明明在網(wǎng)上看到了“劇透”,知道了“大結(jié)局”,但是絲毫不影響追看的急迫,因為片子的“教育作用”與自己的社會愿景高度重疊,因為為人民代言的聲音正是社會進步的足音。
而且,英美等國著名媒體如 BBC等都在迅速報道,并且說“不少人把它比作中國版的《紙牌屋》 ”。那部連續(xù)劇于 2013年2月在美國 Netflix網(wǎng)站首播,講述一對冷酷的美國國會議員夫婦在華盛頓白宮中運作權(quán)力的故事——王岐山同志多次向紀檢干部們推薦《紙牌屋》,非常重視劇中“黨鞭”這一政治角色。但是,從劇情看,《人民的名義》與《紙牌屋》確乎不是一回事,后者 “個人復仇 ”的色彩是異常濃厚,而《人民的名義》是大力度宣誓反腐并且化為堅實的行動。 “人民的名義 ”實質(zhì)上就是正義、是使命、是嫉惡如仇、是大義滅親,其“中國特色的自信”十分鮮明。
同時,看看近年來此起彼伏的“甄 ”“羋月”“如懿”,遍地嬪妃,哪里還有“后宮”!看膩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觀眾,期待黃鐘大呂弄潮聲,期待自己“最關心最逼近”的故事出現(xiàn)。所以,《人民的名義》此時開播,絕不是“橫空出世”的“偶然撞上重大主題”,而是制作者最高檢影視中心的精心策劃與受眾期待的“不謀而合”,正所謂“歷史的必然”。
二、散發(fā)地氣與熱力的真實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隨著黨和國家反腐的重拳出擊,隨著 “八項規(guī)定”的嚴防死守,十八大之后反腐工作強力推進成效顯著,對于官員工作和生活作風的要求標準也愈加細化,整個社會都在呼喚“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清廉官風。但是,總體來看,腐敗活動減少但并沒有絕跡,反腐機制建立了但還不夠完善,思想教育加強了但防線尚未筑牢,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重構(gòu)政治生態(tài)工作繁重。反腐紀檢領域的認識誤區(qū),如“節(jié)點拐點論”“聯(lián)手反撲論”“限時赦免論”“影響發(fā)展論” “小題大做論”“為官不易論”“打擊過頭論”“運動刮風論”等依舊存在。
如何在表現(xiàn)這樣的政治生態(tài)與社會環(huán)境?導演李路坦言:“我們要還原一個真實的反腐生態(tài)”,以積極姿態(tài)面對反腐斗爭。我們認為,這個“真實”就是散發(fā)著地氣與熱力的真實。具體考查,至少在兩個方面下了大工夫。
首先是導向意識:三觀內(nèi)涵的真實。劇中以沙瑞金、侯亮平、易學習為代表的“正能量群體”,令人信服地表現(xiàn)了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執(zhí)政理念,緊湊地告訴我們:黨性強、人格正比所謂的“眼皮活”“情商高”重要得多,有用得多。日前有一種理論,認為曝光就是“揭黑”“抹黑”,就是“負能量”。其實,摧枯拉朽與弘揚正氣、懲惡與揚善是一張紙的兩面,不可分割,反腐提高了執(zhí)政黨的威望,震懾了城狐社鼠,永遠是正能量。不少網(wǎng)站都推出了該劇十分犀利的“經(jīng)典臺詞”。例如第 1集里 “小官大貪”趙德漢面對“億元屋”徹底崩潰,求饒說“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這是不少貪官在懺悔錄中的“套路”——檢察官侯亮平怒斥:“你大把大把撈黑錢的時候,怎么沒有想到自己是農(nóng)民的兒子?中國農(nóng)民那么倒霉,有你這么個壞兒子! ”再如第 17集反貪局陸處長的臺詞:“貧富差距太大帶來的被剝削感 ,權(quán)力不受監(jiān)控帶來的不公平感 ,社會保障不足帶來的不安全感 ,這老百姓能不浮躁嗎 ?這社會風氣很危險啊 !”——這些臺詞,如果不是反貪局的干部說出來,恐怕有可能會被指責為“過度解讀”乃至“別有用心 ”的。但是,恰恰是這些臺詞,昭示了邪不壓正,“顯示了我黨反腐的決心 ”,贏得了受眾熱情的掌聲。而劇中對于趙姓衙內(nèi)的巧取豪奪心狠手辣、育良書記的拉幫結(jié)派權(quán)利私授、祁同偉的飛揚跋扈無法無天、高小琴的背靠大樹作奸犯科,一一做出了深刻地揭示。所以,形象生動地告訴我們: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確立,人民立場的夯實與堅守,不是靠口號與文件去“落實”的,而是讓老百姓心悅誠服。在這里,“講政治”就是突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的浩然正氣,這里的“導向”就是人民的名義與人民的正義。即便對于普通觀眾,該劇的教育與警示同樣是實實在在的?!傲继锶f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八尺 ”——無休止的貪欲正是軟刀子割頭,陸亦可臺詞引用的這兩句《增廣賢文》可謂恰到好處。
其次是新聞意識:生活原型的真實。不少觀眾說,前兩集斗智斗勇的 “危機中開幕”,一下子把人抓住了。因為一看就知道寫的是貪污 2.3億的國家能源局原司長魏鵬遠。歐陽菁用行賄的卡買名牌服裝,原型來自南京浦口區(qū)反貪局的真實故事。高小琴那個富麗堂皇的“山水莊園”,不能不讓我們記起當年王寶森擅自動用財政資金建造的“虎峰山莊”與前不久曝光的萬慶良經(jīng)常出入的隱秘會所“聚芳園”。而王寶森的結(jié)局與祁同偉一樣:畏罪自殺。第40集里吳慧芬尖銳地“勸告”高育良:你必須找一個新的“靠山石”了——“老書記”在反腐高壓下已經(jīng)是“風化頁巖”,觸碰即粉碎,靠不住了——即刻讓我們記起某“大師”對原鐵道部長劉志軍說“幫你在辦公室弄一塊靠山石, :保證你一輩子不倒! ”更有紅通、拆遷、信訪、企業(yè)改制、土地糾紛、懲治懶政、“美女蛇”、包養(yǎng)情婦、虛假廣告、乃至小學生抄作業(yè)付錢,都能夠在生活與過往的新聞里找到“本事”與“原型”。為李達康做表情包而甘做鐵粉的觀眾,盛贊李“活活就是個市委書記”,因為我們不少干部群眾都見過或者聽說過身邊李達康的音容笑貌。而大家所以欽佩易學習的質(zhì)樸謙和、剛正不阿,因為他做的一切無不與百姓的冷暖唇齒相依,而這樣的干部身邊就有。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接受《聯(lián)合早報》訪問時說:“劇中情節(jié)和現(xiàn)實緊密結(jié)合,以前人們認為不可能搬上電視熒幕,現(xiàn)在都出來了。這體現(xiàn)黨中央和政府反腐敗的信心和決心,現(xiàn)在不怕揭短亮丑,可以把現(xiàn)實問題赤裸裸展現(xiàn)在社會公眾面前。 ”[1]
三、“中國最會演戲的人”
據(jù)媒體報道, 2017年4月19日,因與熱門電視劇中人物長相相近,某男子竟然招來一頓拳打腳踢。打人者周某怒不可遏:“你為什么要加害檢察官? ”“入戲”太深的周某早就對身邊的朋友說:“如果再讓我見到他,肯定好好教訓他一頓! ”與之相反又相同的是:一個在會所鬧事的閑散人員居然聲稱:“你們無權(quán)處理我,我認識李達康書記! ”[2]一句話,《人民的名義》的“網(wǎng)紅程度”,恐怕只有“雄安新區(qū)”話題可與之比肩。從藝術角度考察,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真實:藝術再現(xiàn)即審美觀念的真實——演員真的把角色“演活了”。
雖然反腐劇有了十幾年的間歇,但也有自己清晰的發(fā)展軌跡:開始是“抹白鼻子”的臉譜化,搭眼一看就是壞蛋;后來貪官總是是“善于偽裝的能人 ”,真面目常常因為一個細節(jié)而凸顯,大家看不了三集一定能夠猜出結(jié)尾。而在《人民的名義》里,人物常常是立體化、多側(cè)面的。不讀小說,單憑第一印象,恐怕十有八九會給人物“排錯隊 ”。例如開始亮相之際,李達康、趙東來、呂梁都“不像好人 ”,蔡成功倒像是被欺負的“弱勢群體”,而高育良教授更像是為弟子“背鍋”的書生。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xiàn),人物的復雜性絕非“一目了然”。例如高育良的幾乎瀕臨“精神分裂”的掙扎:他甚至走到了沙書記的樓下要去舉報高足祁同偉,但是終于止住了腳步,因為自己“屁股上有屎”。再如貪官丁義珍,居然在美國怒吼自己也要人的尊嚴,讓人感到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馬克思一百多年前就精辟地提出“莎士比亞化”,他強調(diào)要“用最樸素的形式把最現(xiàn)代的思想表現(xiàn)出來”,即“更加莎士比亞化”,不能“席勒式地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 [3]。眾所周知,在劇本創(chuàng)作與戲劇表演當中,能夠真實地把握并再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不容易。而《人民的名義》里一幫“老戲骨”為我們奉獻了精彩的藝術。演員的面孔不斷變換而各有張力,但無不透露強烈的生活氣息。老演員許文廣為了演好戲份并不多的丁義珍,反復揣摩角色,從穿戴、舉止、語氣上精益求精,為了飛機上與空姐的幾句英語對話而“做了好長時間的準備”,終于把一個混跡官場多年、老道圓滑的副市長演活了。老演員張豐毅去找云南省委朋友學演省委書記,而“達康書記”的扮演者吳剛承認,自己以往當過的最大的“官”,是《潛伏》里的情報處長陸橋山,并不熟悉省委常委的生活。但是,其表演之所以“老少通吃”、為許多 90后、 00后喜歡,以至于“粉絲團”席卷全國,正是因為藝術底蘊的深厚,使得這位老演員能夠迅速把握住正義感、“工作狂”與“太大膽”“獨斷專行”的尺度,處處拿捏得恰到好處,演繹了一代人對于“當下中國”的理解。其前妻歐陽菁很不喜歡他的“政治說教”,而廣大觀眾卻是由衷佩服這位坦坦蕩蕩、磊落凌厲的共產(chǎn)黨人。再如祁同偉,在“暗殺侯亮平”一幕中,同樣是唱“智斗 ”,但是彼時的“胡司令”嗓音已經(jīng)有點沙啞,色厲內(nèi)荏的緊張悄悄地暴露了出來。
盡管編劇與導演為了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的需要,設置了不同的戲份,但是總體看來,該劇的推進迅速,節(jié)奏感鮮明,劇情推動十分有力。例如“一一六事件”的引爆、侯亮平機場攔截歐陽菁的驚心動魄、趙瑞龍鴻門宴暗殺的殘虐險狠、陸亦可爭分奪秒搶證人的機智無畏、“跪式窗口”的細節(jié)貫穿始終無不真實可信,扣人心弦,發(fā)人深省。
內(nèi)容決定形式,劇情挑選演員?,F(xiàn)在看來,這樣一個“寫到副國級”的重大題材,必須由一班“中國最會演戲的老戲骨”與成熟的中青年演員擔綱——與老藝術家配戲,陸毅的壓力可以理解,但其表演的稚嫩一目了然。再年輕一輩的 “小鮮肉”們,領悟角色已經(jīng)不易,表現(xiàn)得了大起大落、藤蘿交葛的轉(zhuǎn)型期社會嗎?可以說,作為“當代劇中最宏闊的一部戲”,一味追逐 “小鮮肉”而僅僅關注市場是短視的,至少是對藝術的忽略。同時,對于該劇的喜愛也說明了受眾審美意識的成熟?!斑_康書記”深有感慨:“網(wǎng)友們?nèi)绱讼矚g這部戲,喜歡李達康,我真的沒想到。說明現(xiàn)在中國人觀影素質(zhì)之高,出乎人的想象。 ”
當然,后來也有不同的聲音,例如“青天意識”并非“法制”、平行蒙太奇過多而影響了觀劇體驗、個別演員的表演尚欠火候等等。但是,所有的瑕疵都無法撼動一個事實:這是一部觀眾渴盼既久的反腐力作,其力度與深度、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開辟了一片“微時代”反腐劇的新天地。
“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賊不生。 ”“主旋律”同樣可以贏得受眾與市場,意味著該劇政治與經(jīng)濟意義。而藝術表現(xiàn)的到位,使得該劇必將載入當代影視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