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亮
思道公——鄒氏錢塘支始祖
思道公是錢塘支始祖。清光緒甲午(1894年)科鄉(xiāng)試(江南)考生鄒鳳標的朱卷有詳盡的家世記載,追及始祖和先世,從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清代朱卷集成》卷一九四“鄒鳳標”條可查到:
始祖實,字誠明,先世本由山東鄒縣人,自七世祖諱思道,唐開元為杭州刺史,遂家焉,是為錢塘支。
鄒鳳標乃蘇州府吳縣附生,祖籍常州府金匱縣,屬無錫鄒氏。鄒鳳標朱卷上的記載與無錫鄒氏歷次修譜的描述是一致的。無錫鄒氏宗譜始修于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由北宋后期著名諫臣鄒浩的次子鄒栩主修,之后歷朝均有修譜記載。最系統(tǒng)最完備的一次修譜由清乾隆年問鄒一桂主修。鄒一桂,字原褒,號小山,雍正五年(1727年)二甲一名進士。選庶吉士,累遷編修、大理寺卿、內(nèi)閣學士,官至禮部左侍郎。工于繪事,有《小山畫譜》傳世。鄒一桂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十四歲致仕后汲汲于家乘,修成《龍涇支譜》后,又各敘其宗支,以求合訂,完成通譜。《小山公重修鄒氏家乘例》中表明:“舊譜向以誠明公為第一世也。思道公(注:山東鄒縣人)唐開元間為杭州刺史,遂家焉,七傳而后至誠明公?!编u一桂在《乘例》中也說明:“江西一派則誠明公伯諱、諷者,為臨川太守,家于宜黃,為江西始祖,亦自錢塘分出也?!睂W苑出版社2006年版《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匯編》卷七十一“鄒紹嶧”條,有“始祖諷,唐穆宗長慶二年為臨川刺史,因家宜黃”,也可印證。江西宜黃鄒氏也屬錢塘支,奉鄒思道為錢塘支的始祖。
思道公歸葬何處
《中華姓氏始遷祖世系大典》收錄民國16年(1927年)《范陽鄒氏重修族譜》,有《范陽鄒氏分房世傳》第一世“思道”:
其先汴人也,唐中葉官山陰縣令,開元間升江陰刺史,有功封幽州范陽響應公,后居杭州錢塘縣宿興里,卒葬余杭之拳山。
《中華鄒氏族譜》(武漢出版社,2011年)有“杭州錢塘思道公支世系圖”,“思道”條中說:“唐開國初貞觀年間舉孝廉,除江陰刺史,遷杭州刺史,遂由汴州徙杭州錢塘宿松里,歿葬馀杭拳山,為鄒姓通宗之祖?!眱烧哒f法是一致的:思道公死后葬余杭拳山。馀杭,禹杭,禹航,馀航,古今寫法不同,就是今天的余杭。拳山,查遍各版本《余杭志》《余杭縣地名志》,無此山名。
遍尋無著,偶見鄒氏三十一世裔孫鄒冠瀛重輯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刻印《常熟小山鄒氏支譜》,有新發(fā)現(xiàn),該譜開篇即寫道:“一世實,字誠明,官知越州,后隱居錢塘,配馬氏,繼王氏,墓在由拳山。”原來,鄒實墓在“由拳山”,不是“拳山”,那么鄒實的上幾代是否也葬“由拳山”呢?另有兩條旁證:
其一,鄒氏三十世裔鄒建烈、鄒鼎亨編《錫山鄒氏西南莊支譜》之《通譜世表》,一世謂鄒實:
實,字誠明,世居浙江之錢塘,仕唐為曲江令,改知越州。生于唐天復癸亥,享年九十有三,配馬氏,雄武軍節(jié)度使馬悼女,繼王氏,子一智,墓在由拳山祖塋之西。
其二,鄒氏三十二世裔鄒仁溥編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刻印《鄒氏家乘》對“一世祖”記載得更詳細:
實,字誠明,先世本山東鄒縣人。自七世祖諱師道,唐開元間為杭州刺史,遂家焉。世為錢塘人。五代時,后唐主引軍至鄒家口,召為飛熊將軍,遙領錢塘令。唐亡,隱居行義。宋乾德初,復舉知韶州曲江縣,后改知越州致仕,娶雄武軍節(jié)度使馬悼女,無出。繼王氏,子一,日智。公生唐天復三年癸亥,卒年九十三。葬由拳山祖塋西。
兩種鄒氏家譜都說鄒實墓在“由拳山”“祖塋之西”,說明鄒實歸葬處的東面,還有幾代祖塋,唐代鄒氏列祖集中墓葬在由拳山。乾隆庚申年《小山公重修鄒氏家乘例》:“舊譜向以誠明公為第一世,而錢塘族譜誠明公而上,尚有六世,思道公乃第一世也。”復查《范陽鄒氏重修族譜》之《范陽鄒氏分房世傳》,錢塘始祖鄒思道至鄒實共七世,這七代人大多歸葬由拳山。由此推斷,鄒思道“卒葬余杭之拳山”,“拳山”乃“由拳山”之誤。
典籍中的“由拳山”
“杭郡志乘傳于今者,惟《咸淳臨安志》為最古?!保螒c《余杭縣志》)。查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二十四:
由拳山,在縣南二十六里,高一百八十丈九尺,周回一十五里。按《搜神記》云:由拳即嘉興縣。吳大帝時縣人郭暨猷與由拳山人隱此,因以為名。《郡國志》亦云:余杭山一名由拳,高峻為最,旁有由拳村,出藤紙。又《晉書》郭文隱于余杭山,常著鹿裘葛巾,自種菽麥。嘗有猛獸張口向文,文視其口中有橫骨,乃探手去之。猛獸明旦致一鹿于其室前。故亦云郭公山。今巖石中煉藥石灶猶存。
之后,明萬歷《杭州府志》卷五十載:“郭文煉藥石灶,在余杭縣由拳山巖穴中”。清康熙年間《余杭縣志》載:“極南有由拳,在縣南二十五里。按《搜神記》:由拳,即嘉興縣名。吳大帝時,郭暨猷自由拳來,隱居于此,故名。此山《郡國志》:余杭有山,一名由拳。旁有由拳村,出藤紙?!稌x書》:郭文隱此。又曰郭公山。”清雍正《浙江通志》卷十《杭州府下》、清嘉慶《余杭縣志》卷七山水,關于由拳山,大多引自《咸淳臨安志》的內(nèi)容。
關于由拳山的名稱,“二十五史”中,最早有唐太宗貞觀年間修的《隋書·地理志》載:“余杭縣有由拳山”。唐憲宗元和年間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於杭縣”條:“由拳山,晉隱士郭文舉所居,傍有由拳村,出好藤紙?!庇纱丝梢?,余杭的“由拳山”,早在唐代初年就名入史書,名列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地理總志。之后,宋代的個人撰地理志《太平寰宇記》《輿地廣記》《輿地紀勝》,明、清官修地理志《明一統(tǒng)志》《大清一統(tǒng)志》,直到《讀史方輿紀要》《清史稿》,都有關于余杭“由拳山”的記載,“由拳山”可謂名山,因為出產(chǎn)藤紙而出名。
由拳山藤紙以野藤(青藤、野葛藤、黃交藤)皮為原料,在水中浸泡,石灰煮爛舂搗、抄成。藤紙以潔白瑩潤、柔軟堅韌、受墨耐濕,不易蟲蝕見長。早在三國吳大帝時(222-252年)由拳山麓就產(chǎn)有藤紙。東晉成安元年(371年)范寧放任為余杭地方官時,給下屬頒發(fā)了“土紙不可惟作文書,皆令用藤角紙”。唐開元年間就列為貢品?!断檀九R安志》:“歲貢藤紙。按舊志云:余杭由拳村出藤紙,今省劄用之。富陽有小井紙,赤亭山有赤紙?!蹦纤文┠陞亲阅痢秹袅讳洝逢P于紙,引用了《咸淳臨安志》的材料:“紙,余杭由拳村出藤紙,富陽有小井紙,赤亭山有赤亭紙。”“劄”,為“札”的異體字。省劄,是中央政府的文件。宋理宗紹定年間趙升所著《朝野類要》卷四“文書”:“省劄,自尚書省施行事,以由拳山所造紙書押給降,下百司、監(jiān)司、州軍去處是也?!彼未袝∷脼橛扇匠霎a(chǎn)的藤紙,有明確的史料記載。因為用紙量增加,大量砍伐野藤造紙,使這一自然資源日漸枯竭。宋元以后,逐漸用竹子取代。用苦竹、雜竹、毛竹為原料造的紙不再具備藤紙的質(zhì)量,余杭中泰鄉(xiāng)一帶生產(chǎn)的黃白紙、黃燒紙、草紙等,都是日用的低檔紙。隨著由拳藤紙銷聲匿跡,由拳山也成了古書中的地名。
由拳山今為何處
南宋《咸淳臨安志》“由拳山”條目所載郭文故事,源于《晉書》卷九十四《隱逸》:“郭文,字文舉,河內(nèi)軹人也……洛陽陷,乃步擔入?yún)桥d余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晉書》說郭文隱居地是大辟山。北宋太平興國年問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由拳山,本余杭山也,一名大辟山……山謙之《吳興記》云:晉隱士郭文,字文舉,初從陸渾山來居之。王敦作亂,因逸歸入此處。今傍有由拳村,出藤紙?!绷磉€載有“大辟山”條,并引《晉書》郭文隱大辟山事跡??磥碛扇脚c大辟山有相關性。
“由拳山”就是“大辟山”嗎?嘉慶《余杭縣志》如此解釋:“按《府志》云:《寰宇記》由拳山、大辟山兩載,而由拳下仍云一名大辟山。蓋其分乃偶誤也。按:《郡國志》文,《寰宇記》引注由拳山下。蓋二山相去無幾,當時原統(tǒng)為一山也。所云去縣道里,與《咸淳志》不同,各據(jù)其時縣治言之耳?!?/p>
也就是說,由拳山與大辟山是兩座山,但兩山山脈相連,有時統(tǒng)為一山,有時按地區(qū)分治劃為兩山。
大辟山,今為何山?清雍正《浙江通志》,余杭縣“大滌山”條:“謹按:《晉書·郭文傳》:文辭家游名山,步擔入?yún)桥d余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則大滌。舊名大辟,唐以后乃為大滌。羅隱詩云‘蒼蒼大滌山是也?!贝蟊偕皆谔埔院蠓Q為大滌山。《大清一統(tǒng)志》也載:“大滌舊名大辟,唐以后乃易其名。羅隱詩‘蒼蒼大滌山是也。《寰宇記》即以由拳山當之,恐未確?!?/p>
綜上所述,大辟山,唐代之后稱為大滌山,與由拳山不是同一座山,但有相關性。
另有天柱山?!睹饕唤y(tǒng)志》卷三十八,“天柱山在余杭縣西南一十八里,四隅陡絕,聳翠參天,為道家第五十七福地也”。《大清一統(tǒng)志》“天柱山,在余杭縣西二十里,與大滌山相峙”。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三十一冊:“大滌山,一名天柱山,一名大壁山……大滌、天柱,兩山相峙,亦一山二名。舊亦有稱為天柱山大滌洞者?!?/p>
大滌山、天柱山、由拳山,其實是逶迤相連的群山之中的幾個山峰,岡脈相連,從地質(zhì)上同屬天目山的余脈,古時統(tǒng)稱為余杭山。自號大滌子的清初畫家石濤曾畫《余杭看山圖》,以鳥瞰式俯視的角度,展現(xiàn)這一片余杭山的地理景貌。
再查余杭、臨安歷代古舊地圖,大滌山、天柱山、由拳山的地理位置又復如何?
由拳山,查咸淳四年(1268年)宋版《咸淳臨安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之《余杭縣境圖》《臨安縣境圖》,不載。在《九縣山川總圖》上標有洞霄宮、天柱山、九鎖山,字跡清楚;“由拳山”字跡漫漶不清,只能隱約辨認。但查同治六年(1867年)據(jù)南宋原刻本摹繪的補刊本《咸淳臨安志》附圖《九縣山川總圖》,洞霄宮、天柱山、九鎖山、由拳山自北而南,山峰依次而標,字跡清晰,一目了然?!断檀九R安志》附圖是上西下東左南右北繪制的,與現(xiàn)代地圖方位不同,這是已知最早標識“由拳山”的古地圖。
明萬歷七年(1579年)《杭州府志》附圖之《余杭縣圖》,自北往南列出的地名,分別為洞霄宮、天柱山、何嶺、菖蒲嶺、由拳嶺,這是我所知最早標識“由拳嶺”的地圖。與《咸淳臨安志》所標由拳山位置對照,由拳山應為由拳嶺一帶的山峰。
洞霄宮在大滌山中,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創(chuàng)宮壇,北宋時為道教“三十六洞天”第二十四,屢毀屢建,明代洪武初還重建過,明清均為著名道觀,民國末才成廢墟。洞霄宮代表大滌山的位置。因此,明萬歷《杭州府志》所標余杭山,從北往南依次為:大滌山、天柱山、何嶺、菖蒲嶺、由拳嶺。查浙江圖書館藏民國35年(1946年)元月初版《余杭縣全圖》(薛祚鴻審定,韓憩桐監(jiān)制,毛維翰繪圖),在余杭西南,從北往南標著洞霄宮、九曲嶺、何嶺、菖蒲嶺、由拳嶺,跟明萬歷《杭州府志》的附圖完全一致,而且是采用現(xiàn)代測繪技術,比例尺為十萬分之一。從明代至清代官方的地圖看,由拳嶺的名稱和位置沒有任何改變。
那么,由拳嶺今為何處?我與友人專程踏勘了位于余杭、臨安交界的群山,在余杭、臨安交界的宮里村洞霄宮遺址,看到了大滌山、天柱山兩山對峙的景象,然后我們圍繞古余杭山逶迤山峰的周邊,完整走了一圈。我們在臨安上田村獨龍塢找到了“蒼步嶺”,百度地圖作“倉步嶺”。從臨安境翻過蒼步嶺是屬于余杭的上銅山,這個“蒼步嶺”可以斷定就是“菖蒲嶺”,是同音相轉(zhuǎn)的結(jié)果。民國35年的余杭地圖上明確標出菖蒲嶺往東就是余杭的上銅山,位置與今天完全一致?!吧n步嶺”往南,在民國35年的余杭地圖“由拳嶺”的位置,自今天的余杭區(qū)中泰街道紫荊村銅嶺橋到臨安市板橋鎮(zhèn)上田村田塢里的彎曲山路,現(xiàn)在已修成盤山公路了,在今天的余杭、臨安地圖上,均標為“牛肩嶺”。2016年,當?shù)卣撕贾軬20峰會的東風,整修牛肩嶺公路,并在余杭、臨安的山路分界處修了一個涼亭,上書牛肩亭?!坝扇瓗X”與“牛肩嶺”,用當?shù)氐姆窖钥谝糇x來,也很相似,應是韻同聲近轉(zhuǎn)音所致。
查古舊地圖得知,蒼步嶺、牛肩嶺的叫法,從晚清就開始了。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浙江輿圖局《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所載《余杭縣五里方圖》標天柱山、胡嶺、蒼步嶺、由拳嶺。已將“何嶺”“菖蒲嶺”轉(zhuǎn)音為“胡嶺”“蒼步嶺”。民國5年(1916年)繪制的《臨安縣城地形圖》標為“蒼步嶺”“牛肩嶺”,今天的地圖與民國5年的地形圖叫法一致。新中國成立后的地圖上,“由拳嶺”的名稱不復存在,一概寫成“牛肩嶺”,因為后者更適合新中國的地名特點,也適合當?shù)卮迕竦南笮斡洃?。由拳山的名稱也從此在歲月中消逝了。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在“安樂山”條下寫道:
又由拳山,在縣南二十六里,一名余杭山,高三百八十丈,周十五里?!吨尽吩疲喝龂鴧怯恤唛嗾?,自由拳來隱此,故名。亦日郭公山,以晉郭文隱地也。自臨安而東南,由此可達富陽。
《杭州地名志》(杭州出版社,2013年):“牛肩嶺,在余杭區(qū)西南端,中泰街道政府駐地西南,西與臨安市交界。海拔288米?!迸<鐜X從臨安往東達到余杭,往東南可達富陽,與顧祖禹的說法完全吻合。由拳嶺是連綿的余杭山最南端的山嶺,由拳山則是由拳嶺的山峰。郭文的傳奇故事在余杭山都有傳頌。余杭山從北面的大滌山、天柱山、何嶺、菖蒲嶺,逶迤而來,南至由拳山,由拳山位于臨安、余杭、富陽三縣交界的通衢之地。
折回五代十國時的鄒實:他原為后唐的飛熊將軍,后唐是繼后梁之后以中興唐祚為號召的一個王朝,一度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鄒實在鄒家口參加了著名的后唐滅梁之戰(zhàn),因戰(zhàn)功“遙領”了錢塘令的虛職,本以為可躍馬揚鞭,兵指錢塘,哪知只是春夢一場。936年,在石敬瑭勾結(jié)契丹主聯(lián)合圍攻下,后唐末帝李從珂在洛陽玄武樓自焚而亡。后唐既亡,鄒實只能一路遁逃,最后逃回祖居之地,或許就在由拳山祖塋一帶。由拳山一帶三縣通衢,遇急難方便遁逃。洞霄宮本是道教的洞天,大滌山、天柱山、何嶺、菖蒲嶺、由拳山,連綿的群山,也適宜隱修。當年郭文就因為王敦作亂逸歸于此,后來南宋趙構也曾落魄逃難至此?!疤仆?,隱居行義”,群山之中,足以藏身,卻不忘行俠仗義,顯出武將本色。北宋建國四年之后的乾德年問,天下太平了,宋太祖啟用賢良,鄒實才到韶州曲江縣、越州等地任職,退休后,頤養(yǎng)天年,得享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