鄣亞麗
經(jīng)常有家長帶著4個月齡~12個月齡的寶寶來門診看耳朵,緊張地問:“醫(yī)生,我家寶貝總是抓耳朵,你看耳朵都抓破了,都是血痕。怎么回事,是不是中耳炎,會不會影響聽力?”這時我會用耳鏡仔細的檢查寶寶的耳道及鼓膜,然后做出判斷,給出意見和建議。寶寶為什么會頻繁抓耳朵,事實上可能會有很多種原因。
中耳炎
年幼的寶寶不會說話,如果耳道沒有流膿、滲液,寶貝不哭鬧,寶寶即便患了中耳炎也很容易被忽視的。
中耳炎是小兒常見病之一,發(fā)病率較高,其原因與小兒的耳部解剖、生理和病理密切相關。嬰幼兒時期,咽鼓管的發(fā)育不完善,咽鼓管又短又直,管腔比較寬,咽鼓管的生理性狹窄處還沒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這樣,咽鼓管的另一端即鼻咽部開口端就幾乎與鼻底相平。由于咽鼓管的這一特點,嬰兒患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的細菌很容易沿著咽鼓管咽口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癥,所以,嬰幼兒急性中耳炎大部分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
由于這一特點,也使哺乳的嬰兒易患中耳炎,如在平臥位給嬰兒哺乳時,尤其是哺喂太多、太急,發(fā)生嗆奶,可使奶液進入中耳,誘發(fā)中耳炎。通常,寶寶會抓耳,同時伴有哭鬧,或者伴有發(fā)熱。
當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膿液流出來時,寶寶疼痛會緩解,這時可能抓耳朵減輕了,但耳道開始流膿了。
可能有耳屎
耳屎,醫(yī)學術語叫“耵聹”,因為耳道分泌的差異,性狀也有很大的差異,耳道里的耳屎也會引起各種不適。大多數(shù)小朋友的耳屎是成小塊狀、小片狀,然后自行脫落,這樣的耳屎不容易堵塞,但有時候小塊的耳屎會在耳朵里隨著頭部的移動滾動,而發(fā)出聲Ⅱ向,引起不適。
有的油性耵聹非常稀,會順著耳道像水一樣流出來,用棉簽輕輕的轉(zhuǎn)動,即可將耳朵清理干凈。有的耳屎不掉出來,也不流出來,就要高度重視了,容易形成耳結,又叫耵聹栓塞,會造成耳悶、耳痛等不適。
耳廓及耳道濕疹
耳部濕疹主要發(fā)生在耳廓前后皮膚、耳廓后溝或耳周皮膚,甚至耳道的外1/3處,濕疹外形可以是很小的斑點狀紅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也可以表現(xiàn)為丘疹、水皰、糜爛、漿液性滲出、黃色結痂等。
一般癢感明顯,因此小兒會不停地搔抓耳部,有的小兒可能因此影Ⅱ向睡眠和食欲。這樣的寶寶通常面部、頭頸部也有濕疹生長。
游泳性耳炎
這是外耳道的感染。在嬰兒游泳或盆浴的過程中,耳道出現(xiàn)液體堆積時,或者耳道受到不當?shù)拿藓灢潦?、刺激時,會引起這種感染。保護性皮膚層被逐漸損壞,就會產(chǎn)生適宜細菌生長的環(huán)境。游泳性耳炎的其他跡象還包括,發(fā)黃、潮濕、分泌臭味和紅腫等。
出牙期
嬰兒在出牙期也會拍打、拉扯自己的耳朵。這是因為嬰兒錯誤地把牙齦腫脹的疼痛當成了耳朵疼痛。出牙期的其他跡象還包括流口水、咀嚼東西和容易發(fā)怒。一個正在出牙的嬰兒可能還會有輕微的發(fā)燒,但根據(jù)美國兒科學會所說,這種情況下的發(fā)燒通常都不會超過101華氏度(約等于38.3攝氏度)。
好奇
好奇是寶寶的天性,耳廓突出,活動雙手非常容易抓扯到,寶寶會覺得非常好玩有意思。另外,寶寶的聽覺不斷在發(fā)育,聽見美妙的聲音,也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
門診因為“抓耳朵”來就診的寶寶,大多數(shù)都是沒有任何陽性體征,即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耳部疾病的跡象,聽力檢查未見異常。抓耳朵的情況通常在寶寶1歲以后逐漸消失,家長要勤剪指甲,避免寶寶無意中抓傷耳廓。但是各位家長一定要定期帶寶寶進行耳鼻喉科體檢,尤其是習慣性耵聹栓塞的寶寶,要定期到專科醫(yī)生那里去清理耳道,否則會引起耳痛、耳悶甚至影響聽力。
總之,如果寶寶頻繁不明原因地抓耳朵,還是應該到專科醫(yī)生處進行診斷鑒別,以利于盡早發(fā)現(xiàn)寶寶耳部疾病,早期預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