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標
摘要:危化品水上運輸是化工生產、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水路運輸具有運量大、運距遠、運費低等特點,因此水路運輸在?;犯鞣N運輸方式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因危化品具有怕水、怕熱、怕撞擊、易燃、易爆、腐蝕、毒害等特性,使其導致發(fā)生事故的因素、事故頻率以及處置難度明顯增加。筆者在此結合?;匪线\輸安全管理工作實際,就危險品水上運輸應急能力建設進行粗淺的分析。
關鍵詞:內河;?;罚粦惫芾?/p>
現(xiàn)階段,由于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消費需求,危化品的產量和運輸量不斷增加。在各種運輸方式中,水路運輸依靠國家政策和自身的優(yōu)勢成為?;愤\輸的主要運輸方式,另外?;纷陨淼亩鄻有?、高危險性、高危害性、以及處置的高難度性,使得危化品集散地、運輸樞紐港口碼頭等突發(fā)事故風險越來越高,這也引起相關部門和企業(yè)的高度重視。內河?;反a頭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多層次的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外加船載?;穼儆趧討B(tài)危險源,一旦發(fā)生事故涉及面廣,危害嚴重。近年來,安徽省各級海事機構積極加強了水上危險品運輸突應急管理工作。省及各地海事機構、港航部門初步制定了一系列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預案,建立了水上應急領導和指揮機構,加強了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初步形成了以地方海事監(jiān)管人員為主體的預警預防網絡,全省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體系初具雛形。
一、內河?;愤\輸應急管理存在問題
與大多數內河運輸省份一樣,安徽省在水上?;窇苯ㄔO方面還存在著相當多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主要體現(xiàn)為:水上?;窇鳖A案體系尚不完備,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待完善,應急保障體系的資金、物資和裝備的投入還嚴重滯后,各級領導對應急救援工作的管理指揮能力有待提高,應急隊伍人才匱乏、裝備落后、能力不強。地方和部門間還要加強協(xié)調配合,資源還沒有得到有效整合等。因此我們必須從認真履行法定職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認真做好水上交通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救援的管理工作。
二、加強水上?;愤\輸應急能力建設的幾點看法
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反應能力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能力。它既是人與設備的有機結合,又是軟件與硬件的相互統(tǒng)一。筆者認為,加強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反應能力,應重點加強以下四個方面建設。
(一)建設健全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
水上危險品運輸突發(fā)事件具有突發(fā)性、快速性和嚴重危害性,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健全完善應急指揮體系、提高應急反應效率,最大限度的減少水上危險品運輸事故的危害。
1.建立高效應急指揮網絡。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布局,形成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指揮網絡,以促進統(tǒng)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形成。不合理的應急指揮格局將會帶來應急工作的紊亂,降低應急工作效率。
2.確保應急指揮機構成員結構合理。指揮機構中,既要考慮相關部門代表的合理性,也要考慮?;愤\輸的特殊性,確保應急人員中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合理比例。
3.提高應急指揮機構工作效能。通過建立健全應急工作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完善落實應急會議制度、演習制度和培訓制度,提高應急指揮機構的指揮權威和指揮效能。
(二)建立周密完備的內河?;愤\輸應急預案體系
應急預案是突發(fā)事件進行應急處置的預定行動方案。它一方面是人們對突發(fā)事件應急規(guī)律認識程度的具體反映,另一方面又是應急行動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由盲目轉化為自覺的重要標志。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預案的制定過程,就是抗御水上危險品運輸災害的實踐經驗與水上危險品運輸風險預測有機結合,從而形成應急對策的過程。因此,它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前瞻性和指導性。一個好的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預案可以指導人們妥善地處置水上危險品運輸突發(fā)事件,對提高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能力無疑會起到重大作用。
1.當前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省、市、縣三級船舶載運?;贰⒏劭谖;分卮鬄暮κ鹿实葘m楊A案,同時加強對水運企業(yè)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的領導和檢查,盡快形成完整的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預案體系。
2.各地區(qū)、各部門要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僅要加強本地區(qū)本部門的應急管理,落實好自己負責的專項預案,還要按照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認真做好上下級、同級預案之間的銜接工作,形成分級響應、屬地管理的縱向網絡和信息共享、分工協(xié)作的橫向職能體系,確保應急工作中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協(xié)調配合。
3.對預案實行動態(tài)管理,應急管理部門、港口企業(yè)、運輸企業(yè)都要經常開展應急演練或演習,以便發(fā)現(xiàn)預案的不合理之處并進行修改,不斷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快速便捷的應急管理運行機制
危險品水上運輸應急管理運行機制中,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是兩項最根本、最關鍵的要素。應急管理包括突發(fā)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險品水上運輸突發(fā)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樣, 其形成有一定的過程。危機發(fā)生前,一般會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先兆并采取適當的措施,則可能防止危機的發(fā)生。
1.要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將對危機的事前預測、控制納入日常管理中。例如開展全面的水上交通重特大事故隱患和重大危險源排查工作,就是一項重要的預警預防措施。近年來,安徽省陸續(xù)建成了合裕航線水上交通綜合管理系統(tǒng)和六安、滁州、黃山等水上電子監(jiān)控等管控系統(tǒng),2010年以來在沿淮、合裕航線建成6個AIS基站并已基本實現(xiàn)全覆蓋,今后可逐步實現(xiàn)危險品船舶即時定位、事故報警、移動通信、調度管理、歷史軌跡回放等功能,對入網船舶實施24小時動態(tài)的適時安全監(jiān)控和科學調動。先進管理技術的使用,可以有效解決危險品船舶的動態(tài)監(jiān)控難的問題,可對船舶的動態(tài)進行全天候監(jiān)控,提高安全監(jiān)控的效率。
2.建立完善快速反應機制,以便預防和控制危機。由于危險品運輸事故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且事態(tài)的發(fā)展受到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應急過程中采取的處置措施不同,會對事件的發(fā)展產生很大的影響。為應對危機,應當在平時進行主動監(jiān)測,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當危機一旦發(fā)生,則應當盡快采取措施,隔離、控制危機,盡量減少危機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四)專家和訓練有素的應急行動人員相結合的應急反應隊伍
1.應急隊伍人員構成。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反應是一項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廣、專業(yè)性強的綜合性工作,建設一支與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工作內涵相適應的專家隊伍,是搞好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工作的客觀需要。這支隊伍應由法律、環(huán)保、水產、水上危險品清除、化學品處理、航運、保險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當然,每個應急反應層面不可能都設有這樣的專家隊伍。建議國家及省海事局可在某一海事機構設立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技術中心,建立統(tǒng)一的專家隊伍。這支隊伍對上可以作為各級應急指揮部的參謀機構,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對下可以作為水上危險品運輸應急的咨詢機構,為應急機構和相關企業(yè)提供技術支持。
2.合理使用社會應急力量。一支專業(yè)和兼職相結合的應急防治隊伍,應是船舶?;愤\輸應急的骨干力量。在積極建立專職應急隊伍的基礎上,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合理調用社會應急力量,形成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管理、分散配置的社會型水上危險品應急力量。水上交通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應遵循專業(yè)救援人員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方針,合理分布,確保應急救援工作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重點加強海事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合理分配海事救援力量,積極擴大海事救援力量覆蓋范圍,提高應急救援效率。逐步建立社會化的水上應急救援機制,充分發(fā)揮軍隊及社會力量在水上交通應急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專群結合,軍地結合”的水上交通應急救援體系。
三、結語
內河運輸一旦發(fā)生事故,將會對船舶、船員和周圍環(huán)境造成難以估量的危害。慘痛事故使人們深切感受到水上危險品運輸事故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的重要性,并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提高危險品水上運輸應急能力。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危化品港口管理中存在著職責不明確、運輸企業(yè)安全意識淡薄、涉及法律法規(guī)標準體系不健全等實際因素,故內河?;愤\輸應急管理需要廣大港口管理者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應對當前經濟發(fā)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徐贊杰.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水運,2008.
[2]江彥橋.海洋船舶防污染技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