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衛(wèi) 李念勝 于志良 于海清
三種方式丁卡因麻醉在電子喉鏡檢查中的效果比較
王衛(wèi)衛(wèi) 李念勝 于志良 于海清
目的觀察及評價在電子喉鏡檢查時三種不同方式丁卡因麻醉的效果。方法121例需要進行電子喉鏡檢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成A組(38例)、B組(43例)、C組(40例)。三組均采用丁卡因麻醉, A組采用噴槍法, B組采用持續(xù)霧化吸入法, C組采用斷續(xù)霧化吸入法。比較三組的麻醉效果。結(jié)果B、C組惡心、嗆咳反應(yīng)患者數(shù)(3、2例)及無法完成全程檢查的患者數(shù)(1、0例)少于A組(9、6例),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與C組惡心、嗆咳反應(yīng)及無法完成全程檢查的患者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丁卡因用量(38.0±2.1)mg少于A、B組(50.2±2.2)、(50.0±0.0)mg,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丁卡因用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在三種麻醉方法中以間斷式氣動霧化吸入優(yōu)勢明顯, 值得臨床推廣。
霧化吸入;內(nèi)鏡;喉鏡;丁卡因
電子喉鏡檢查已成為喉部疾病診治的重要手段[1-4], 在檢查過程中, 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保證操作能否順利完成的重要前提。通常情況下, 是在鼻及咽喉部表面麻醉下進行。本科2015年5月~2016年7月采用兩種氣動霧化吸入裝置吸入1%丁卡因進行咽喉部麻醉, 經(jīng)與噴槍法相比較, 效果明顯,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2015年5月~2016年7月121例需要進行電子喉鏡檢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78例,女43例, 年齡18~75歲, 患者一般狀況好, 121例患者隨機分成A組(38例)、B組(43例)、C組(40例)。排除標準:意識障礙或無法配合者, 嚴重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者、三度及以上喉阻塞患者, 有普魯卡因等酯類麻醉藥過敏史者。
1.2 方法
1.2.1 準備工作 術(shù)前常規(guī)禁食4 h禁飲2 h, 操作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鼻腔段麻醉:選取鼻腔寬敞側(cè)采用丁卡因腎上腺素棉片(1%丁卡因10 ml加腎上腺素1 mg配成, 棉片以濕潤而擠壓無藥液下滴為宜)置于總鼻道內(nèi), 前起鼻閾后至鼻后孔, 5 min后更換1次。
1.2.2 咽喉部麻醉 患者取坐位, A組采用噴槍法, 采用耳鼻喉綜合治療臺配備的彎頭噴槍將1%丁卡因噴入咽喉部,每次持續(xù)約10 s, 間隔2 min后重復1次, 共進行5次, 噴藥時不斷調(diào)整噴槍角度及深度以確保藥液覆蓋所有檢查區(qū)域,喉頭部麻醉需牽拉患者舌部并在70°內(nèi)鏡引導下進行。B組采用持續(xù)霧化吸入法, 采用口含咀式氧氣驅(qū)動霧化吸入器吸入1%丁卡因5 ml, 氧流量5 L/min;囑患者采用稍深呼吸(呼吸頻率15~20次/min)的方式將麻醉藥液吸入氣道及咽喉部。C組采用斷續(xù)霧化吸入法, 其方法與B組類似, 不同之處在于吸入時采用吸入30 s, 間歇2 min后再次霧化吸入30 s的方法, 共吸入5次。
1.2.3 電子喉鏡檢查 各組患者在進行完最后一次丁卡因麻醉3 min后, 吐凈口內(nèi)分泌物即可行電子喉鏡檢查。檢查過程取仰臥位, 將電子喉鏡經(jīng)麻醉側(cè)鼻腔進入, 依次觀察鼻咽、咽喉部、聲門、聲門下區(qū)及兩側(cè)梨狀窩。觀察聲帶發(fā)“衣”音時形態(tài)、張力、對稱性、閉合情況及咽喉部有無占位。
1.3 觀察指標 ①喉鏡檢查過程中因惡心、嗆咳反應(yīng)以及因此造成無法配合完成預(yù)設(shè)的全部區(qū)域檢查的患者數(shù)。②麻醉過程中丁卡因用量(將丁卡因溶液消耗量折算成毫克)。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C組惡心、嗆咳反應(yīng)及無法完成全程檢查的患者數(shù)少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與C組惡心、嗆咳反應(yīng)及無法完成全程檢查的患者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丁卡因用量少于A、B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丁卡因用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麻醉效果比較
表1 三組麻醉效果比較
注:與A組比較,aP<0.05;與B組比較,bP<0.05
組別例數(shù) 惡心、嗆咳反應(yīng)無法完成全程檢查丁卡因用量(mg) A組389650.2±2.2 B組43 3a1a50.0±0.0 C組40 2a0a38.0±2.1ab
電子喉鏡檢查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 臨床上除用來檢查外, 還可以在電子喉鏡下完成一些治療或手術(shù)。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 在電子喉鏡檢查的過程中, 完善的表面麻醉至關(guān)重要。目前臨床上大多采用耳鼻喉綜合治療臺配備的噴槍依靠反復多次噴布丁卡因完成麻醉工作。
丁卡因是耳鼻喉科檢查最常用的表面麻醉劑, 使用非常廣泛[5], 霧化吸入丁卡因麻醉也有報道[6]。氧氣驅(qū)動霧化吸入是借助高速氧氣流通過毛細管時產(chǎn)生負壓, 將藥液由接觸小管吸出, 再被高速氧氣流撞擊成細小的霧滴, 形成藥霧噴出, 隨患者的呼吸而進入呼吸道。依靠這種裝置, 將丁卡因均勻地散布于咽喉部。陳金紅、梁鵬等[7,8]將氣動霧化吸入丁卡因用于氣管插管效果明顯。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 氧氣驅(qū)動霧化吸入患者耐受檢查情況明顯優(yōu)于噴槍麻醉法, B、C組惡心、嗆咳反應(yīng)及無法完成全程檢查的患者數(shù)少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與C組惡心、嗆咳反應(yīng)及無法完成全程檢查的患者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丁卡因用量少于A、B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丁卡因用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于丁卡因在臨床上有引起過敏以及休克的報道[9,10], 因此需要盡可能降低其用藥量。而C組低丁卡因用量降低了潛在的丁卡因中毒風險。從表面麻醉效果看不完全取決于丁卡因總量, 分析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藥物分布的范圍及均勻程度,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藥物接觸時間, B組、C組雖然都采用氧氣驅(qū)動霧化吸入這一方式, 但是C組藥物作用的累積效應(yīng)導致其麻醉效果優(yōu)于B組, B組療效比C組差, 分析為短時間內(nèi)咽喉部單位面積接觸藥量并未加大, 部分藥物會有患者隨唾液吐出或咽下, 因此大部分藥物并未在咽部發(fā)揮作用。
霧化吸入是呼吸道給藥的重要途徑之一[11-13], 氧氣驅(qū)動霧化吸入霧滴更均勻穩(wěn)定、能有效分布于咽喉部氣道的所有空間, 不留死角, 并且更方便, 改變了噴槍法需要頻繁牽拉患者舌尖以及動用70°硬式喉內(nèi)鏡引導的不便。從實際效果看, 霧化吸入局部麻醉藥可以為電子喉鏡檢查提供良好的表面麻醉效果, 間斷吸入法是更好的選擇。
[1] 李進讓, 郭紅光, 孫建軍.電子喉鏡在食管檢查中的初步應(yīng)用.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1, 46(11):936-938.
[2] 章譽耀, 陳波蓓, 高金建, 等.小兒聲嘶2583例電子喉鏡檢查結(jié)果分析.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2013, 13(1):31-33.
[3] 范大川, 姚憲義, 李慧軍.電子喉鏡窄帶成像技術(shù)在喉部病變診斷中的價值.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1, 25(3):134-136.
[4] 文武林, 馬瑞霞, 楊志超, 等.電子喉鏡下喉部碘溶液染色診斷早期喉癌的臨床應(yīng)用研究.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6, 30(11):873-877.
[5] 柯尊斌, 劉大波, 韓峰, 等.丁卡因咽喉部表面麻醉過敏性休克搶救成功3例.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0, 24(11): 521-522.
[6] 楊國強, 湯德政, 王顯紅, 等.超聲霧化吸入與噴霧法表面麻醉在纖維喉鏡檢查應(yīng)用中的比較.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 2012, 6(14):4126-4127.
[7] 陳金紅, 葉煒, 熊祥生, 等.氣動霧化吸入丁卡因用于清醒氣管插管的效果.臨床醫(yī)學, 2014(11):82-83.
[8] 梁鵬, 尹萬紅, 劉斌.環(huán)甲膜穿刺丁卡因表面麻醉在ICU患者氣管插管中的應(yīng)用.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 2012, 11(1):76-79.
[9] 李淦峰, 盛迎濤, 李國賢.利多卡因氣霧劑與丁卡因在視頻電子喉鏡檢查中的應(yīng)用比較.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1, 11(3):344-345.
[10] 吳霞.1%丁卡因霧化吸入麻醉致過敏性喘息3例.臨床肺科雜志, 2010, 15(1):99.
[11] 霍敏琴, 楊梅, 游輝, 等.兩性霉素B霧化吸入清除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研究.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 2011, 5(13): 3909-3911.
[12] 葉子菁, 徐貽謀.局麻藥在電子喉鏡檢查中的應(yīng)用.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2, 14(31):221.
[13] 沈靜之, 蔣佟迎, 錢娟, 等.不同劑型丁卡因在硬管喉鏡檢查表面麻醉中的隨機對照研究.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3, 27(6):333-334.
Comparison of effects by three tetracaine anesthesia ways in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examination
WANG Wei-wei, LI Nian-sheng, YU Zhi-liang, et al.
Department of Pharmacy, Weihai City Central Hospital, Weihai 2644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evaluate effects by three tetracaine anesthesia ways in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examination.MethodsA total of 121 patients in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examination as study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38 cases), group B (43 cases) and group C (40 cases).All three groups
tetracaine for anesthesia, while group A received spray gun, group B received continuous aerosol inhalation, and group C received intermittent aerosol inhalation.Anesthetic effects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Groups B and C had fewer cases with nausea and cough reflex (3, 2 cases) and cases with incomplete whole examination course (1, 0 cases) than group A (9, 6 cases),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ases with nausea and cough reflex and cases with incomplete whole examination course between group B and group C (P>0.05).Group C had less tetracaine dose as (38.0±2.1) mg than (50.2±2.2) and (50.0±0.0) mg in groups A and B,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difference of tetracaine dos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Implement of intermittent aerosol inhalation for anesthesia shows remarkable advantages among the three ways, and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erosol inhalation; Endoscope; Laryngoscope; Tetracain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0.057
2017-03-23]
264400 威海市中心醫(yī)院藥劑科(王衛(wèi)衛(wèi)), 耳鼻咽喉科(李念勝 于志良 于海清)
于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