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明確了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向、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打中了要害。這也標志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入到新的歷史時期。結合習近平同志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講話精神,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就成了值得探索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 新形勢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簡介:李綱,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yè),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青少年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32
習近平同志在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深刻闡明了怎樣辦好大學和培養(yǎng)“四為”人才等一系列事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目標,但是如何將這一要求落小落細落實,則需要多方面來著力。
一、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勢,加強黨領導工作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這個關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工作正是如此。因此,必須圍繞加強黨的領導,做好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第一個大勢,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處于網絡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這意味著學生的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不同價值觀對立叢生,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激烈,然而,思想是利益的外殼,在如何引導學生從蕪雜的輿論中不致于成為他國利益的犧牲品,就需要引導青年學生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特別是重點闡明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我們特有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適合自己特點的發(fā)展道路。
另一大勢是,“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在望,同時,我們國家也進入改革的深水區(qū)。面對國內外制約中國發(fā)展的勢力,只能依靠領導經驗豐富的中國共產黨的帶領,進行偉大斗爭才能破解。這一觀點必須要從高校層面來反復灌輸,以樹立青年學生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意識。
要因勢而新,首先是要加強高校黨的領導,圍繞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這一根本定位,樹立高校各部門、各單位思想政治工作“一盤棋”的意識,強化“大思政”的理念。從頂層設計上,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高校各級領導要用“帶頭沖鋒”的行動來表明對思政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即多深入師生中去,廣交師生朋友,加強關心一線思政工作者的實際困難,調動本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抓關鍵、重創(chuàng)新
抓關鍵,就是抓歷史虛無主義和西方迷信兩種反面宣傳的典型,旗幟鮮明,針鋒相對予以回擊。歷史虛無主義,典型的有兩種。第一種表現丑化、否定革命英雄的言論,如“狼牙山五壯士是逃兵”、“劉胡蘭精神有問題”、“邱少云違背生理學”等。這樣的謠言迎合了青年學生張揚自我的需要,因而傳播快,影響壞,但如果我們平時注意收集這方面的歷史事實特別是一些親歷者的言論去澄清,就能把這變成一次愛國主義再教育。
第二種表現以支流否定主流,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錯誤進行集萃,來否定黨的領導能力,否定領導權為特點的反面宣傳。對此,列寧曾經指出:“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挑選任何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因為問題完全在于,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選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甚至連兒戲都不如?!?這就需要傳授學生馬克思主義哲學辨證的分析方法,即任何事物都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利弊并存,優(yōu)劣共生的,但事物的性質是由事物主要矛盾決定的,以此辨別主流和支流。
此外,還需破除西方迷信,即要破除西方話語權,破除西方話語權,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師認識話語權特點。認識到“思想領導權的實現路徑就是話語權。話語權包括提問權、論斷權、解釋權和批判權等?!?特別注意“民主”、“專制”、“普世價值”、“憲政”、“軍隊國家化”這些典型的西式話語體系,從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去解釋,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從是否能夠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以及實現程度如何去對比中西政治差異。
具體實施上要結合教材內容,積累論據,正面宣傳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成就,采用與其他各國發(fā)展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的方法,“講好中國故事”,把中國在什么樣的基礎上,用多長時間,取得的成就如實呈現在高校大學生面前。這方面可以借鑒的材料也有很多,如《中國三部曲》、《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道路自信:中國為什么能》、《大國重器》等。除此之外,還要將西方的霸權主義、制度弊端,國家亂象也揭露出來。如《戰(zhàn)爭制造者們》、《誰在與民主為敵》、《自由主義到法西斯主義》以及一些美國社會矛盾沖突的新聞事件可以作為反面教育。
其次,要提高思政教學的質量和水平,還要眼里有“人”。思政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只有了解當前學生特點,才能走進學生思想世界,才能因勢利導,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產生共鳴,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師關注學生經常訪問的網站以及學生對一些熱點事件的看法的調查研究,另一方面參與到學生們經常接觸的社交網站中,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特別要關注那些政治評論名人、意見領袖的言論)、貼吧等。以此來把握大學生最關心的社會現象和最新的政治思想動態(tài)變化。但絕非尾巴主義,而是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能夠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第一時間做好思想引導,幫助大學生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
最后,做好理念創(chuàng)新、手段創(chuàng)新、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就是樹立大思政教育觀念,思政教育工作不僅是思政教師來做,不僅是教室里的工作,更是需要動員高校各條戰(zhàn)線各個部門一起來做,把思政工作同各個領域的管理工作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為思政工作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氛圍,產生協同效應。其次是手段創(chuàng)新,就是采取新穎的教學方式,如激情教學法(例如革命歌曲、文物、人物來進行講解)、實地教學法(帶學生去革命舊址參觀,聽革命后人講訴父輩革命故事、觀看實景演出等)以及體驗式教學法又稱之為紅色素拓,將革命歷史情景、精神融入素拓活動之中,這也需要高校其他部門的協同支持。
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可以依托朋輩影響做好思想政治引導。一方面,通過課堂表現,調查問卷,平時作業(yè)等,對于一些表現出思想偏激的學生,要進行重點關注。另一方面,通過組建馬克思主義理論社團,在學生當中,特別是黨員學生中(可以嘗試讓各班的團支書都參與進去)發(fā)現和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小骨干隊伍,培養(yǎng)好這些理論骨干,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
三、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上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學術的一致性重要意識
當前有一種現象,就是蓄意制造思想政治和學術的對立,把學術貼上客觀公正真實的標簽,而把思想政治歸為主觀的,虛假標簽,進而把馬克思主義歸為思想政治領。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如果接受了思想政治和學術的割裂的西方話語體系,那么就會信心動搖,自我懷疑、否定,導致工作上心虛氣短,沒有積極性。實際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學術具有一致性。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正是建立在對以往自然和社會學術成果的揚棄上,是當代最先進的理論,對此列寧曾說:“如果你們要問,為什么馬克思的學說能夠掌握最革命階級的千百萬人的心靈,那你們只能得到一個回答:這是因為馬克思依靠了人類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獲得的全部知識的堅固基礎;馬克思研究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必然導致共產主義,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據對資本主義社會所作的最確切、最縝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學所提供的全部知識而證實了這個結論?!?這樣的理論怎么不具備真理性呢?另一方面,從哲學對一般科學的指導作用來說,沒有先進的哲學理論作為指導,又怎么能做好學術研究呢?
(二)思政教師重要離不開重視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毛澤東同志曾在《紅軍宣傳工作問題》中在改進宣傳工作的辦法中專門提到,宣傳隊整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從理論上糾正官兵中一般對宣傳工作及宣傳隊輕視的觀點,“閑雜人”、“賣假膏藥的”等等奇怪的稱呼,應該從此取消?!?/p>
高校思政教師也有類似的境遇,一般人認為思政教育沒有專業(yè)性可言,照著書念就行,隨便什么人都可以去教,教的內容也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當然這些評論反映了一些高校輕視思政教育造成的惡果。實際上,要把思政課上好,其難度不比專業(yè)課老師小,甚至還要大。加上學生已形成的世界觀就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有逆反心——他們或者是抱著不信的態(tài)度,或者是認為自己都懂,或者認為這課太虛,無用。其次,這門課程的內容涉及三觀教育,而大學生的三觀不像是學習其他專業(yè)知識那樣,白紙一張,而是滿是涂鴉,如果說其他專業(yè)課主要是“立”,那么思政教師的工作常常是要先“破”后“立”。世界觀本身就是冰凍三尺的結果,要“破”談何容易。因此,提升思政教師的地位顯得尤其重要。在當前思政教育高度受重視的情況下,解決這一問題更為緊迫,這就需要從源頭上,提高思政教師選撥門檻,注意思政教師的專業(yè)化以及教學的實際效果的考察,保障教學工作需求。
(三)切實加強思政教師隊伍監(jiān)督
權利和義務應當相匹配。思政教師一方面在地位提高同時,也要相應接受更嚴格的監(jiān)督。絕不允許吃飯砸鍋的人混入其中。因為思政教師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即三觀的教育、不僅要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豐富論據教好書,更重要的是身教。有的思政老師臺上講馬列唯物,但自己卻信菩薩基督。有的更是頂著思政教師的身份把“亂說”當敢說,嘩眾取寵,這種人雖然少,但是因為黨員、教師的身份,造成的影響極壞?,F在不是還有人津津樂道于馬克思說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來否定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嗎?這樣的思政教師不也會成為別人口中思政教師不相信思政的典型嗎?因此,加強監(jiān)督首要的就是要清理這類徒有虛名的思政教師。
(四)打造高校思政教師思政工作合力
拿破侖曾說過,兩個馬穆魯克兵絕對能打贏三個法國兵,一百個法國兵與一百個馬穆魯克兵勢均力敵;三百個法國兵大都能打勝三百個馬穆魯克兵,而一千個法國兵總能打敗一千五百個馬穆魯克兵。這也啟發(fā)我們對于思想政治工作這項黨的極端重要的工作,也是需要一大批組織起來的政治可靠,學識淵博的思政工作者,因為單個思政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力量是分散的,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才能做好。過去主流思想政治被邊緣化,歷史虛無主義猖獗,網絡陰暗風肆虐的重要原因,部分原因就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去形成一個經過嚴格培訓的有組織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團隊,互通信息,互相呼應和錯誤言論爭論,去提高大學生的辨別能力,去回應他們對熱點問題的疑惑,導致大學生被敵對勢力控制的網絡水軍“洗腦”、弄的“魂飛魄散”,或者是注意到這一點,但囿于客觀條件,無法將分散的思政工作者的力量組織起來。因此,這就需要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變過去的短期培訓為長期的培訓,從注重知識方法的傳授偏向人心的凝聚。長期的培訓(例如,暑假一個月)給學員之間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朋友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大家有著思政教師的相同身份,有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目標,又在一起學習交流,很快就成為朋友,此外,再定期舉辦論壇等活動方式,讓思政的老師常聚聚,分享交流,進一步交流經驗、鞏固友誼。這樣的友誼不僅是人心的凝聚,其背后更是高校思政力量的凝聚。
注釋:
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侯惠勤.思想政治話語權初探.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12).
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
毛澤東新聞工作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