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解璽璋
張恨水傳 ( 選章十二)
文 解璽璋
民國二十二年(1933)春,居京14載的張恨水,忽然有了南歸之意。他在《寫作生涯回憶》中寫道:“二十二年春,長城之戰(zhàn)起。我因為早已解除了《世界日報》的聘約,在北平無事(我在北平后十年來,除了《世界日報》的職務(wù)外,只作了《朝報》半年的總編輯,無關(guān)寫作,所以未提)。為了全家就食,把家眷送到故鄉(xiāng)安慶,我到上海去另找生活出路。而避開烽火,自然也是舉室南遷的原因之一。”
張恨水這里所說的“長城之戰(zhàn)”,即日本軍隊為侵占熱河,與中國軍隊在長城沿線及京、津、唐地區(qū)發(fā)生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軍事對抗。時間大致是在3月上旬至5月底,以《塘沽協(xié)定》的簽訂而告結(jié)束。這場歷時近三個月的戰(zhàn)火,就發(fā)生在北平門戶之外,當時,日軍前鋒已推進至順義附近,離北平城僅五十余里。北平居民因此而感到恐慌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這種不安在“九一八”事變之后就已經(jīng)逐漸感受到了。尤其是偽滿洲國的成立,熱河省被其劃入版圖,日軍遂在攻占山海關(guān)之后,開始以武力圖謀熱河,大約兩周之內(nèi),熱河即全境淪陷,致使華北屏障盡失,門戶洞開,平津震動。張恨水于“長城之戰(zhàn)”尚未打響之際,舊歷春節(jié)(1月26日)到來之前,便將家眷送回老家,正是擔心戰(zhàn)爭愈演愈烈可能使“母親受驚”,至于他的弟弟妹妹,則“因工作關(guān)系仍留在北平”。
自從把母親、發(fā)妻和弟妹接到北京,張恨水已有近十年沒在老家過舊歷春節(jié)了。這一次,安置好家眷,在老家過了春節(jié),他才偕新夫人周南和年僅1歲的小兒子二水來到上海。這里正有出版商翹盼他的到來,原因即《啼笑因緣》所帶來的無限商機。他們包圍了前來上海的張恨水,目的無非是勸他為《啼笑因緣》作續(xù)集。張恨水原本不想為此書作續(xù)集的,他從文學(xué)的角度考慮,認為“凡是一種作品,無論劇本或小說,以至散文,都有適可而止的地位,不能亂續(xù)的”。在他看來,《三國演義》《紅樓夢》《西廂記》《魯濱遜漂流記》的不同遭遇,恰好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為愛護自己的作品起見,這本書不僅“不能續(xù),不必續(xù),也不敢續(xù)”。 所以,自小說出版三年來,無論出版商怎樣苦口婆心地相勸,他都抱定了“不續(xù)”的宗旨,毫不動心。
然而,這一次南來,他到底還是作了續(xù)集。讓他改變初衷的,正是幾年來大量出版的各種“續(xù)作”。據(jù)當時一位名叫華嚴一丐的讀者統(tǒng)計,“續(xù)啼笑姻緣”便有三種,“反啼笑姻緣”亦有三種,另外還有兩種“新啼笑姻緣”,以及“啼笑姻緣補”“嘻笑姻緣”“關(guān)秀姑寶卷”“沈鳳喜十嘆唱本”之類,烏七八糟,不一而足。為此,張恨水在《啼笑因緣》續(xù)集序中特意說明:“一個著作者,無論他的技巧如何,對于他自己的著作,多少總有些愛護之志,所謂‘敝帚自珍’,所謂‘賣瓜的說瓜甜’。假使這‘敝帚’,有人替我插上花,我自是歡喜;然而有人涂上爛泥,我也不能高興?!?/p>
張恨水與周南、兒子張二水的合影
所以,為《啼笑因緣》作續(xù)集,對他來說,總是勉為其難卻又不得不為。后來,他曾就此種情形袒露過自己的心跡:
在我結(jié)束該書的時候,主角雖都沒有大團圓,也沒有完全告訴戲已終場,但在文字上是看得出來的。我寫著每個人都讓讀者有點有余不盡之意,這正是一個處理適當?shù)霓k法,我決沒有續(xù)寫下去的意思??墒巧虾7矫?,出版商人講生意經(jīng),已經(jīng)有好幾種《啼笑因緣》的尾巴出現(xiàn),尤其是一種《反啼笑因緣》,自始至終,將我那故事,整個的翻案。執(zhí)筆的又全是南方人,根本沒過過黃河。寫出的北平社會,真是也讓人又啼又笑。許多朋友看不下去,而原來出版的書社,見大批后半截買賣,被別人搶了去,也分外的眼紅。無論如何,非讓我寫一篇續(xù)集不可。我還是那句話,扭拗不過人情去,就以半月多的工夫,寫了短短的一個續(xù)集。我把關(guān)壽峰父女,寫成在關(guān)外作義勇軍而殉難,寫到沈鳳喜瘋癲得玉損香銷,而以樊家樹、何麗娜一個野祭來結(jié)束全篇。
《啼笑因緣》續(xù)集的確不長,只有十回,約六萬字,仍由上海三友書社出版單行本。1月31日,張恨水在上?!渡陥蟆返?張第7版刊登《啟事》,聲明自身權(quán)益:
鄙人撰著啼笑因緣續(xù)集,歸上海三友書社出版,已登報預(yù)告。近接各界來函,謂坊間亦有人發(fā)行續(xù)啼笑因緣,聞之頗深詫異。茲特鄭重聲明,除三友書社外,他家如有續(xù)啼笑因緣出版,完全非鄙人所作,亦未征得鄙人同意,誠恐為影射者所利用,特此奉覆函詢諸君,藉免誤會。
張恨水偕家人來到上海之初,就借住在金剛鉆報報社樓上,他續(xù)寫《啼笑因緣》,大約就在這個時候。補白大王鄭逸梅曾在一篇文章中把張恨水蝸居上海的生活寫得活靈活現(xiàn):“約在一九三三年左右,恨水攜了他的次室避難,來到上海,這時他的至好王益知借寓《金剛鉆》報社的樓上,就讓出一間給恨水夫婦住宿。我這時正擔任《金剛鉆》報主編,也就和恨水天天見面。他日間忙于朋好酬應(yīng),到了晚上,才埋首燈下寫稿,往往寫到深更半夜。他的次室年齡很輕,又復(fù)嬌憨成性,經(jīng)常要恨水陪她出去購物。到南京路最熱鬧處,車輛來往不絕,她不敢穿過馬路,要雇人力車穿過去。她生了個孩子,僅一周歲,晚上她睡得較早,孩子不肯睡,便把孩子交給恨水,恨水左手抱著孩子,右手執(zhí)筆寫稿,孩子哭了,恨水不得已唱著歌,哄孩子安靜下來。她臨睡時,往往囑咐恨水,倘有小販喊賣火腿粽子,給買幾只。凡此種種,不僅成為人們的談柄,也可從中看到恨水寫作之繁忙了。”
《金剛鉆》報是二三十年代流行于上海的一張小報,其影響力僅次于刊行更早的《晶報》。因為不滿于《晶報》主持者余大雄挑撥文人打筆仗,借此擴大《晶報》銷路,自己坐收漁利,陸澹安、朱大可、嚴獨鶴、鄭子褒、施濟群、孫漱石及嚴芙孫等十人便發(fā)出倡議,每人出十元錢辦一張報。取金剛鉆之硬度可以刻晶之意,故稱之為《金剛鉆》報。既是文人同好所為,報紙的文人氣就重一些,張恨水選擇在此居住,除了老朋友王益知慷慨相助,也有些文人之間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的意味在。離開上海后他致信王益知還說:“益知我兄,鉆樓合處,樂共朝夕,一旦分手,倍覺黯然?!?/p>
既然住著人家的房子,總不能一點表示都沒有。而此時的張恨水,不僅要給三友書社續(xù)寫《啼笑因緣》,還要給《新聞報》寫《現(xiàn)代青年》,給《申報》寫《東北四連長》,給《世界日報》寫《第二皇后》,給上?!冻繄蟆穼憽稓g喜冤家》,給北平《晨報》寫《水滸別傳》,給《太原日報》寫《過渡時代》(同時刊載于《南京日報》),給《旅行雜志》寫《秘密谷》,算下來,總有六七部長篇連載在進行中,于是,他只好將前幾年曾在北平《新晨報》連載的舊作《劍膽琴心》拿了出來,這部作品當時只寫了十回,這次則擴充到三十六回,改名《鐵血情絲》,送給《金剛鉆》報連載,并由三星書局出版單行本。
連載前,該報曾發(fā)布預(yù)告指出:“張恨水君名噪海內(nèi),平津漢滬各報咸以刊登張君說稿為榮,同時擔任者有十余家之多。顧其作稿不因事冗而濫,尤為難能可貴。此次張君小駐滬瀆,僦居本館余屋,與同仁朝夕晤敘,因謂平生著作,以言情者維多,武俠說部曾著《鐵血情絲》十回,緣材盡中輟,至今未敢續(xù)也。濟公(施濟群)索而閱之,拍案叫絕。濟公于武俠小說家中,極稱贊平江不肖生,自向君輟筆而嘆為無武俠小說可讀。今讀張君制作,乃謂《鐵血情絲》實在《江湖奇?zhèn)b傳》之上。其書之佳,可以想見。茲由張君整理一過,共成三集,都三十六回。本報先刊第一集十二回,愛讀張君小說者,請拭目俟之。”
這部武俠言情小說自5月10日開始連載,至11月27日第一集結(jié)束。第二天,該報即刊發(fā)《鐵血情絲》全書三十六回單行本出版廣告。在這之前,9月1日出版的上?!督饎傘@月報》創(chuàng)刊號,已為此書即將面世廣而告之,指出:“本書敘武俠無神怪氣息,敘愛情有纏綿意致,論筆力不在《啼笑因緣》之下,講情節(jié)實在《啼笑因緣》之上?!?雖是廣告語,倒也說得很貼切。
5月31日,被稱為城下之盟的《塘沽協(xié)定》正式簽字,“長城之戰(zhàn)”即宣告結(jié)束,平津一帶暫時歸于平靜。于是,張恨水又動了離開上?;乇逼饺サ哪铑^。而促使他北歸的原因,除了時局的變化,很重要的一點,還有對上海生活的不適應(yīng)。他后來談到上海給他留下的壞印象:“我以為上海幾百萬人,大多數(shù)是下面三部曲:想一切辦法掙錢,享受,唱高調(diào)。因之,上海雖是可以找錢的地方,我卻住不下去?!?/p>
為了歡送張恨水北歸,5月12日,上?!缎侣剤蟆窞樗e行告別晚宴。舍予(非舒舍予)有《恨水之歌》一文,對這次晚宴作了極生動的描述:“張恨水先生將回平一行,新聞報館于十二日之夕,餞之于大西洋,列席均伉儷成雙。酒闌時,有人提議各歌一曲。張與其夫人對唱《烏龍院》一折,張唱張文遠‘思嬌娘想嬌娘’數(shù)句,張夫人則唱閻惜嬌。李浩然先生初不肯唱,后乃伏案哼《洪羊洞》一段?!?/p>
不過,張恨水并未直接回北平,路過南京,他在這里又耽擱了一個多月,回到北平已是6月中旬。6月17日,上?!毒蟆钒l(fā)表了他的雜感《危后北平市速寫》,其中透露了他的行蹤:“闌珊北返,幾有城市依然,人民已非之感,因繁華消歇,友朋半散落也,至平三日矣,將見聞速寫一斑,以作平市之鳥瞰?!?他對北平當時情形的描寫,文字極簡要:
(一)各城門各要道沙包,移置一旁。(二)日飛機每日必至,唯今昨(十二)大雨,未表示敬意。(三)各戲館晚上無戲,電影照開。(四)晚上九點后無市,十二點后,行人未便通行。(五)民房軍隊,大致已退。(六)城內(nèi)多中央軍。(七)五月二十后,知識階級亦多數(shù)赴津,今均回,唯眷屬半南行矣。(八)天安門已閉,故宮停止游覽,中南海黃何駐節(jié),亦停游覽。(九)中央公園,游人尚不零落。(十)倡門漸有起色。(十一)上等菜館澡堂照顧者多軍官,賴以維持。(十二)米面落錢,一元易銅子四百九十枚。
看到這種情形,初回北平的張恨水,沒有馬上赴安徽接回其家眷,直到數(shù)月之后,形勢漸漸穩(wěn)定下來,他才到安慶,接了家眷,返回北平。此前,他的老友郝耕仁為給夫人求醫(yī)治病,曾將長女郝漾(君儀)送到安慶讀書,與張家眷屬住在一起?,F(xiàn)在,他既要接了家眷離開此地,就不能把一個女孩子單獨留下。為她的前程計,遂順便將她帶到北平,安排在北華美專就讀。這一次,他把原配夫人徐文淑留在了安慶,并在安慶元寧巷為她購置了一處房產(chǎn),此后,她一直住在那里,直到去世。
如果說,民國二十二年(1933)的張家南歸,還有一點試探性質(zhì)的話,那么,民國二十五年(1936)的舉家南遷,卻是形勢所迫,有了不得不離開此地的理由。先是前一年的9月,成舍我在南京的《民生報》因為得罪了汪精衛(wèi)而被迫???。他自然不肯罷休,就邀了一班朋友,要在上海創(chuàng)辦一份“大眾化”的報紙,并且聲稱“以日銷百萬為目的”。于是,他便想到了張恨水,希望他能前來幫忙。張恨水礙于情面,如約而至,但他以不能久住上海為理由,與成舍我“約以三個月為期”, 張友鸞戲稱之為“唱個‘打泡戲’”。
《立報》是9月20日創(chuàng)刊的。成舍我辦《立報》,主要依靠他在北平世界新聞??茖W(xué)校培養(yǎng)的學(xué)生,采編人員、事務(wù)人員,乃至排子房工人,多由這些人來擔任。但是,一張報紙要在社會上產(chǎn)生影響,不能沒有名編輯和名記者,成舍我既是辦報的行家里手,深知此事之重要。所以,《立報》三大副刊都請名家主持。張友鸞受邀擔任總編輯,并主持副刊《小茶館》,另一個副刊《言林》,則由復(fù)旦大學(xué)新聞系的創(chuàng)始人謝六逸先生主持,而張恨水“于十月間到上海,替《立報》編一個副刊,叫《花果山》”。其間,他依《世界日報》的舊例,寫了一個長篇《藝術(shù)之宮》在《花果山》上連載。小說“寫一個守舊的女子,為家窮而去學(xué)校當模特。完全是以一個悲劇姿態(tài)出現(xiàn)的。自信和他人寫模特不同”。
張恨水與兒子張伍及孫女
實際上,張恨水到達上海的時間應(yīng)為9月4日。民國二十五年(1936),他在《時事月報》第15卷第2期發(fā)表《危城偶憶》一文,明確記載著“自從去年九月四日,離開那古城的懷抱,整整是一周年了”。在上海,他與張友鸞同住四川北路附近的德鄰公寓。在他所承諾的9至11月內(nèi),除了連載小說《藝術(shù)之宮》,幾乎每天都有雜文、隨筆在《花果山》上發(fā)表,有時甚至不止一篇。他調(diào)動自己的內(nèi)存,把《花果山》經(jīng)營得花繁葉茂。有一組《小說人物論》,便是他多年閱讀古典小說的心得。文章不長,但引經(jīng)據(jù)典,議論風生,常有新解,很為讀者所欣賞?!痘ü健烽_辦之初,他特意寫了《關(guān)于〈花果山〉》一文,說明自己的編輯思想,以及對稿件的要求:“這里既是個游目騁懷的所在,仿佛杭州城里的城隍山,開封城里的中山市場,而我們也無非在這里擺些說書攤,把戲棚子而已。講經(jīng),論道,演說,全用不著。至多說兩句相聲,也總以說戲迷傳的口吻出之。很不愿發(fā)什么議論。破口罵人,那是一百輩子不來哉!” 報紙出版一個多月后,針對來稿中常有“許多近于斗爭”或“對某一問題,某一個人,某一機關(guān),帶著諷刺意味的指摘”的稿件,他又寫了《我們的態(tài)度》一文,重申《花果山》的性質(zhì)或“滋味”,指出:“甜、酸、苦,都不妨有,可是我們不愿有那刺激性的辣?!?/p>
到了12月初,約期既滿,張恨水就打算回北平了。包天笑在他的《釧影樓回憶錄》中記載了張恨水辭去《立報》編輯一事:“有一天,成舍我和張恨水兩人,惠顧到我家里來。我覺得奇異,想他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便直捷問道:‘兩兄光臨寒舍,有何見教?’恨水先開口,便道:‘有一事要相懇。我此次只身南來,家眷還在北平,前日接到家書,須要我回去一行,而這個《立報》副刊《花果山》,可否請公庖代一個月,一個月后,我就回來了?!卑煨κ菆蠼缜拜?,在舊派小說家中,他的資歷也算是很老的,當時他賦閑在上海,已無意再出江湖,因之說道:“貴館人材濟濟,《花果山》可以請那一位先生兼任,我在新聞界已是落伍的人了。”但是,成舍我邀之再三,說得十分懇切,包天笑就答應(yīng)他們暫代一個月,“誰知張恨水施了他的金蟬脫殼之計,他并不是回到北平去,這個猴子跳到南京,和張友鸞諸位,辦《南京人報》去了,而我一直做他的臨時代辦”。
張恨水離開上海,先去了南京。恰在此時,他得到一個事發(fā)突然,卻又事出有因的消息。在《寫作生涯回憶》中他憶及當時的情形:“一夜之間,接到北平去的兩個急電,叮囑緩歸。那時,平津一帶,迭次出事,冀東已出現(xiàn)偽政府。我知道事情不妙,就中止北行。過了幾天,得著家信,說是日本人捉拿北平文化界人士,有張黑名單,區(qū)區(qū)竟也忝列榜尾?!绷頁?jù)11月14日上?!毒蟆穲蟮溃骸斑?nèi)帐髂撤皆忻麊?,擬逮捕北平新聞記者十人,大率皆知名人士,如當代小說大家張恨水先生,《世界日報》《立報》主人成舍我先生……”
我們不知道當時是否真有一張“黑名單”,張恨水或“忝列”其中。但北平形勢異常緊張,卻也是事實。自《塘沽協(xié)定》簽訂之后,日本強劃冀東二十五縣為“非武裝地帶”,成為向華北擴張的第一步。民國二十四年(1935)初,駐熱河日軍入侵察哈爾省東部,制造察東事件,打開了侵犯華北的大門,進而全面干涉華北政治,謀求華北五省脫離南京政府,實行區(qū)域自治,導(dǎo)致華北局勢急劇惡化。一直鬧到11月24日,殷汝耕突然發(fā)難,宣布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不再接受南京領(lǐng)導(dǎo),打國民政府一個措手不及。日軍亦加緊調(diào)兵遣將,把部隊由錦州移向榆關(guān),并在平津一帶舉行大規(guī)模軍事演習,作出武力支持冀東偽政權(quán)的姿態(tài)。這一年,平津人是在慌恐不安中度過的,日本人到處生事,制造事端,進步人士,或與日本人有過糾紛,或者發(fā)表過反日言論的人,常常莫名其妙地就“失蹤”了,有的是遭遇綁架,有的就被暗殺了。5月1日晚,天津《國權(quán)報》社長胡思溥在日租界被暗殺。第二天凌晨,天津《振報》社長白逾桓也在日租界內(nèi)被暗殺。一時間,這種恐怖氛圍在平津四處蔓延,張恨水已感覺“北平終非樂土,又動了全家南遷之意”。
到了11、12月,情形更加嚴峻。11月8日《申報》刊載天津來電,據(jù)稱日本人搞了個百余人的名單,必要時隨時拘捕。時隔兩日,《申報》繼續(xù)報道,被捕人數(shù)已經(jīng)多達三四十名。在這種情形之下,張恨水既聽說他的名字上了“黑名單”,自然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他很清楚,自“九一八”之后,他的小說和言論,抗日的火藥味甚濃,是很為日本人不滿的。為此,坐鎮(zhèn)平津的日本特務(wù)頭子土肥原曾經(jīng)想要拉攏他。在北平行醫(yī)的日本人矢原謙吉在《謙廬隨筆》中記載:
即如無報無勢之文豪如張恨水者,以其嬉笑怒罵頻頻,土肥原亦奉之惟謹。在張以抗日義勇軍故事寫入其《啼笑因緣》續(xù)集后,更變本加厲,力圖得其好感。張語余,土肥原曾請人攜張著之《春明外史》與《金粉世家》各一部,婉懇“賜予題簽,借留紀念,以慰景仰大家之忱”。而張固傲骨狂士之流,居然改贈以《啼笑因緣續(xù)集》一本,上題:
土肥原先生囑贈
作者時旅燕京
來人大駭,謂張曰:“君何故欲觸土肥原之怒?今日與此輩為敵,獨不以妻兒為慮乎?”
張笑曰:“土肥原有來懇我題簽之雅量,即有任我題何簽,贈何書之雅量。否則,王莽謙恭下士之狀未成,而反為天下讀者人笑也?!?/p>
后,土肥原果又請人向張致意,力贊其“描寫生動如畫,真神筆也!”
張恨水既調(diào)戲了土肥原,他當然知道土肥原笑臉背后的兇險?,F(xiàn)在既傳有這樣一份“黑名單”,他也就不能再回北平去了。民國二十五年(1936)初,他把全家遷到南京,在舊南京城北的唱經(jīng)樓附近安下了家。先前曾有“南城熱鬧北城荒”的說法,自打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來,新朝權(quán)貴和稍有資產(chǎn)者,都爭向城北經(jīng)營一席之地,于是,城北遂日漸繁盛起來。但多少還保留著一點昔日的田園野趣,這恰是張恨水所中意的。他說:“我必須歌頌?zāi)暇┏潜保諘缍捠?,生定了是合于秋意的?!痹诹硪黄恼轮?,他又說到城北的好處:“因為城北的疏曠、干燥、爽達,比較適于我的性情。” 他曾這樣描述住所窗外的景致:“雖然所居是上海弄堂式的洋樓,卻喜我書房的兩層樓窗之外,并無任何遮蓋。近處有幾口池塘,圍著塘岸,都有極大的垂柳,把我所討厭看到的那些江南舊式黑瓦屋脊,全掩飾了。楊柳頭上便是東方的鐘山,處處的在白云下面橫拖了一道青影。紫金山那峰頂,是這一列青影的最高處,正伸了頭向我的窗子里窺探。我每當工作疲倦了,手里捧著一杯新泡的茶,靠著窗口站著,閑閑的遠望,很可以輕松一陣兒,恢復(fù)精神的健康?!?/p>
張恨水選擇南京為全家南遷的落腳之地,是有所考慮的。他固然不肯在上海居住,卻又離不開上海,因為要靠了在上海發(fā)表文字來養(yǎng)家糊口。而南京不僅離上海很近,交通、郵電、通訊亦十分便利,更兼這里離家鄉(xiāng)不遠,算是留有一條退路。而另有一個讓他留在南京的原因,是這里聚集了不少新老朋友,不大容易寂寞。他“在南京住下兩三個月,除了寫稿子,只是和朋友談天”。那時,他們這班朋友大約有二三十人,常聚的如張友鸞、張慧劍、易君左、盧冀野、潘伯鷹、郭冷廠、陶榮卿、周邦式等。聚會之地,“大概不外四五處,夫子廟歌場或酒家,黨公巷汪劍榮家(照相館主人,亦系攝影記者),城北湖北路醫(yī)生葉古紅家,新街口酒家,中正路《南京人報》或《華報》,中央商場綠香園。除了在酒家會面,多半是受著人家招待外,其余都是互為賓主,誰高興誰就掏錢,誰沒錢也就不必虛謙,叨擾過之后,盡管揚長而去”。
朋友之間的雅集是張恨水最享受的。數(shù)年之后在重慶,他還記得初到南京時在葉古紅家過舊歷除夕的情景。他在《除夕苦憶》一文中寫道:“舊歷除夕,聚飲于葉古紅家。葉川人,好與新舊斗方名士游,慧劍兄所謂詩醫(yī)也。其家在湖北路之東,面臨外交部花園。城北故曠闊,景致蕭疏,時雪花如掌,凍霧迷天,宇宙銀裝,荒林積素。葉于小樓上,盛陳年飯,案上巨瓶插臘梅天竹高三四尺。電炬通明之下,更燃紅燭如椽,銅柱雙擎。屋角白銅巨爐,鏤花做蓋,其中煤火熊熊,滿室生春。玻璃窗上,雪花撲打,水汗淋漓,于窗隙窺外交部大廈,真是瓊樓玉宇。加以斷續(xù)爆竹聲,城南北遠近相應(yīng),年味盎然也?!比~的妻子魏新綠與張恨水的妻子周南是一對“閨蜜”,她們相約做了一身“天津女兒新年裝”,二人此時“穿桃花袍,著紅襪紅履,且于鬢邊插巨朵紅花,周身盡赤”。再看兩個男人,一個“哀樂中年,唯作微笑”,一個“齒豁頭童,睹其艷妻,樂不可支”。這時,“友人郭冷廠、陶榮卿等三五人來圍坐把盞,即席賦詩,余得一律,不復(fù)盡憶,中有‘已無余力憂天下,只把微醺度歲闌’之句,蓋余固別有感慨也”。夜深了,“古紅豪興大發(fā),撤席作竹戰(zhàn),予不善此,與新綠坐爐邊剝花生,談梨園故事。天將明,雪稍止,葉著仆呼一轎式馬車來,送客歸寓”。
這種生活情致張恨水自然是心領(lǐng)神會。他是一個有名士才子情結(jié)的人,雖說才子袁枚的“愛住金陵為六朝”不為他所認同,但南京城市山林景色,仍為他所喜愛。他將北平與南京相比較,認為“北平以人為勝,金陵以天然勝;北平以壯麗勝,金陵以纖秀勝”。閑暇之時,常常走出去,領(lǐng)略南京的風光。他說:“我居住在南京的時候,常喜歡一個人跑到廢墟變成菜園、竹林的所在,探尋遺跡。最讓人不勝徘徊的,要算是漢中門到儀鳳門去的那條清涼古道?!彼矚g那里的清幽、荒涼,還帶一點零落蕭條的景象,“長約十五華里,始終是靜悄悄地躺在人跡稀疏、市塵不到的地方”。這正是一種文人本色,似乎只有這樣,才足夠詩意。在另一處他又表示:“我最喜歡荒江?!彼f:“當此冬日,水是淺了,處處露出赭色的蘆洲。岸上的漁村,在那垂著千百條枯枝的老柳下,斷斷續(xù)續(xù),支著竹籬茅舍。岸邊上三四只小漁舟,在風浪里搖撼著,高空撐出了魚網(wǎng),凄涼得真有點兒畫意”。在南京,下關(guān)是少有人去的,因為南京人對下關(guān)并不感到興趣,但他卻可以為了《古文觀止》上的一篇《閱江樓記》,穿城而過,專門去瞻仰這座已經(jīng)不在的樓?!拔矣心巧祫艃海J且粋€人坐公共汽車出城,走到江邊去散步”。就為了這點兒詩意,有兩次,他“發(fā)了傻勁兒請地道南京文人張萍廬兄導(dǎo)引”,在城南的舊街舊巷游了兩整天,“我覺得不是雨淋泥滑,在秋高氣爽之下,那些冷巷的確也能給予我們一種文藝性的欣賞”。而他所欣賞的,正是它的“荒落、冷靜、蕭疏、古老、沖淡、纖小、悠閑。許許多多,與物質(zhì)文明巨浪吞蝕了的大半個南京,處處對照,對照得讓人感到十分有趣”。
當然,熱鬧之處他也未必就不肯去。比如“上夫子廟吃茶”,就是他所熱衷的一種享樂。他甚至坦言:“十次出門有九次是奔城南的,也不光是為了報社在那兒,新街口有冷氣設(shè)備的電影院,花牌樓堆著鮮紅滴翠的水果公司,那都夠吸引人。尤其是秦淮河畔的夫子廟,我的朋友,幾乎是‘每日更忙須一至,夜深猶自點燈來’,總會有機會讓你在這里會面?!痹诜蜃訌R,他常去的茶樓是奇芳閣。這個地方有什么好處呢?他先講到這里的茶博士,“左手抱了一疊茶碗,還連蓋帶茶托,右手提了把大錫壺來。碗分散在各人前,開水沖下碗去,一陣兒熱氣,送進一陣兒茶香”,他說:“這是趣味的開始?!苯又恰肮献?、鹽花生、糖果、紙煙籃、水果籃,有人紛紛的提著來攬生意,賣醬牛肉的,背著玻璃格子,還帶了精致的小菜刀與小砧板,‘來六個銅板的?!嫌腥苏f。他把小砧板放在桌上,和你切了若干片,用紙片托著,撒上些花椒鹽”。這當然就是趣味的繼續(xù)了。而高潮馬上也到來了,“有點心牛肉鍋貼,菜包子,各種湯面,茶博士一批批送來。然而說起價錢,你會不相信,每大碗面,七分而已。還有小干絲,只五分錢。熟的茶房,肯跑一趟腿,替你買兩角錢的燒鴨,用小鍋再煮一煮”。他驚嘆:“這是什么天堂生活!”
再看夜晚的夫子廟,就更加熱鬧了。“九點多鐘了,大家出了酒館,紅藍的霓虹燈光下走上夫子廟前這條街,聽著兩邊的高樓上,弦索鼓板,喧鬧著歌女的清唱,看到夜咖啡座的門前,一對對的男女出入,臉上涌出沒有靈魂的笑,陶醉在溫柔鄉(xiāng)里,我們敏感的新聞記者,自也有些不怎么舒適似的。然而我們也不免有時走進大鼓書場,聽幾段大鼓,或在附近露天花園,打上一盤彈子,一混就是十二點鐘,原樣兒的公共汽車,已在站上等候,點著雪亮的車燈,又把你送回城北”。不過,他“有時偶然也會風雅一點兒,如邀伴兒到后湖劃船,在莫愁湖上聯(lián)句作詩之類,只是這帶酸味兒的玩意兒,年輕朋友,多半不來。這里面也免不了女性點綴,幾個文理相當通的歌女,隨著里面叫干爹叫老師,年輕的幾位朋友,索性和歌女拜把子。哄得厲害”!這一年的初夏,上?!毒蟆肪驮l(fā)一篇來自南京的投稿《張恨水南京得女弟》,其中講到張恨水“某日于夫子廟某茶社席間,晤名歌者鄭瑞坤女士,鄭素佩恨水之為人,又因某名記者之介,得執(zhí)弟子禮,師事恨水。故鄭于月之十五晚,假夫子廟六華春茶社宴先生焉。到者均京中時下副頁編者。聞此次尚為恨水生平第一遭,不可不留紀念。茲已由《華報》劇刊出專號,至執(zhí)筆諸人,則有張慧劍、張萍廬、張悠然、郭冷廠、吳禊云、陶镕青、潘鳧工、施白蕪、胡丹流諸人云”。這段記載與上面張恨水的自述或許表現(xiàn)了張恨水生活的另一面,不過,他一再解釋和聲明:“他們這關(guān)系完全建筑在純潔的友誼上。”他在另一處也表示:“我們別假惺惺裝道學(xué),十個上夫子廟的人,至少有七八個與歌女為友,不過很少人自寫供狀罷了。”
很顯然,初來南京兩月間,張恨水過得還是很愜意的,此時他甚至動了“在南京近郊,買點地,蓋幾間簡陋的房子”的念頭,只是因為,他對南京士大夫階層沉醉于“六朝金粉”的氛圍之中,國難當頭,絲毫不肯振作而感到不滿,便有些躊躇和徘徊,遂把這件事擱下了。恰在此時,老朋友張友鸞也辭了上?!读蟆返牟钍?,來到南京。他在大學(xué)學(xué)的是新聞采編和報業(yè)管理,又有十年辦報經(jīng)歷,總想著有一天不再做伙計,自己辦一張報。民國二十二年(1933),他曾經(jīng)做過一次嘗試,以個人積蓄辦了一張《南京早報》。他表示:“我只是書生辦報,天真地幻想,用小小積蓄作開辦費,報一出,賣報和廣告費的收入,就可以供周轉(zhuǎn)。其實大謬不然。《南京早報》出版以后,賠累不堪,我的積蓄完了,我妻崔伯蘋變賣首飾支持我?!?局面既已如此,這張報紙也就很難再維持下去了。不得已,他把報紙送給了兩位四川朋友,自己又做了成舍我的“伙計”。先在《民生報》,后在《立報》,身份都是總編輯。現(xiàn)在既然離開了成舍我,他的心思便又回到自己辦報上來,不免有些蠢蠢欲動,卻苦于沒有資金,于是,便慫恿張恨水把積蓄拿出來,在南京辦一張小型報。張恨水十余年來干過幾家報紙,一直也是做“伙計”,端別人飯碗的,既有不愉快的時候,也常常由于辦報理念不同而發(fā)生矛盾,影響盡興發(fā)揮。因此,辦一張自己的報,確是他多年的愿望。不過,真做起來,他還是有些猶豫,擔心萬一虧損,會影響一家三十余口的生活。據(jù)張正在《魂夢潛山——張恨水紀傳》中介紹,最后還是她母親胡秋霞幫助父親下了決心。他既決心要辦,也就把自己大部分積蓄拿了出來。經(jīng)過兩個月的籌備,大約用了四千元,“在中正路(今中山南路八條巷口)租下了兩幢小洋樓(后來擴充為三幢),先后買了四部平版機,在《立報》鑄了幾副鉛字,就開起張來,報名是《南京人報》”。
《南京人報》先于4月7日出了一張試刊號,第二天便正式創(chuàng)刊。出人意料的是,第一天就出了奇跡,這張四開四版的小報,在這個不足一百萬人口的南京市,竟賣了一萬五千份。張恨水說,這件事“猶如我寫《啼笑因緣》一樣,震撼了一部分人”, 各位同人因此也備受鼓舞。張友鸞歸結(jié)為張恨水的聲望所具有的極大的號召力之緣故。張恨水固然承認他是賣了老命的,但他強調(diào):“張友鸞君和全部同人(我們那個報,叫伙計報,根本沒有老板),沒有一個人不使出了吃乳的力氣。”而且,許多朋友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例如遠在北平的張友漁兄,無條件地給我寫社論。一度盛世強兄在北平和我打長途電話,也是義務(wù)。而張萍廬兄編了一年的《戲劇》,只拿了一個多月的稿費”,這些都是張恨水始終不能忘懷的。
創(chuàng)辦《南京人報》,原本是約了張慧劍共同經(jīng)營的。張慧劍當年便有“副刊圣手”之稱,因他與張恨水、張友鸞都是安徽人,又都姓張,便被稱作“三個徽駱駝”。上海《晶報》當時還登過一條新聞,題為《三張共肩人報》,作者署名“神獒”,其實是老朋友秦墨哂寫的??上?,張慧劍因故未能參加,“三張”也就剩下了“二張”。辦報之初,“二張”是有分工的,張恨水自任社長,兼編副刊《南華經(jīng)》,張友鸞任副社長兼經(jīng)理,不久又兼總編輯,負責處理日常事務(wù),為的是給張恨水留出更多時間寫小說。
《南京人報》是一份個人出資創(chuàng)辦的小報,資金雖不足,規(guī)模亦不大。按照通常的做法,張恨水可以找一個后臺做靠山,從而得到經(jīng)濟上的援助,代價是要為后臺“說話”,維護他們的利益。張恨水自然不肯接受,而寧愿以自己半生硯田所得而勉力維持。張友鸞十分稱許他的這種做法,認為:“在舊社會,創(chuàng)辦一份報紙,資金來源都是不明不白的,象他,把自己的血汗掙來的稿費做資金,報紙辦得好不好且不說,然而確是十分干凈的?!?在這種情況下,報社能夠正常運轉(zhuǎn),全靠報館同人同舟共濟,同甘共苦的一點精神,沒有人計較工薪的多少。張恨水后來寫道:“除了印刷部是照其他報社一律待遇,總編輯才拿四十元一個月的薪水,副社長支薪一百元,還編一個副刊,又寫一篇小說。普通編采人員,月支二十元?!睆埡匏簿筒蝗绦囊X:“我那時的思想,雖還達不到‘新聞從業(yè)員有其報的程度’,可是全社的人,多少分一點錢,我卻是白盡義務(wù),依然靠賣稿為生。我并不是那樣見利不取的人,因為有個奢望,希望報業(yè)發(fā)達了再分紅。自己作誅心之論吧,乃是‘欲取姑予’。不過‘予’的數(shù)目很可笑罷了。”
既然是“窮辦報”,張恨水只能“賣老命”。他在《南京人報》,每天除了必要的社務(wù)之外,還要編寫副刊《南華經(jīng)》的稿子,撰寫兩部連載小說,同時刊登在報上。張友鸞的弟弟張友鶴當年也在編輯部工作,多年后,他還記得當時的許多情景:每天“九時許,恨水先生來了,他是來看‘南華經(jīng)’副刊大樣的(他主編這一版);同時要寫兩篇長篇連載小說,一篇是《中原豪俠傳》,另一篇是《鼓角聲中》,每天約發(fā)一千字;還要審發(fā)第二天排的‘南華經(jīng)’稿子”。他繪聲繪色地描述張恨水的音容笑貌:“張恨水先生當時四十開外,身體較為高大,胖墩墩的。未見其人,已聞其聲,嗓門很高,帶著京腔徽調(diào)。他撩起夏布長衫,拿著摺扇,登上樓來,嘴里還說著:‘今天可真熱!’一來編輯部,他首先是翻看當天各家報紙,拆閱給報社和他私人的信件,然后和報社其他負責人談?wù)?,了解報紙出版時間和發(fā)行情況。他灑脫豪放,談笑風生,有時高興起來還要哼哼京戲?!睆埡匏畬懽鞯那樾我步o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寫道:“恨水先生寫稿用的紙張,并不是印好的格子紙,而是幾十張一疊的竹紙。竹紙是個什么樣兒呢?薄薄的,帶有藕粉色的如同有光紙那樣質(zhì)薄的紙,如果把整疊的竹紙拉開,一張紙約有二尺來寬,長度與現(xiàn)在的教科書差不多。用鋼筆在這種紙上寫字是不成的,會戳破。恨水先生是用毛筆書寫,拿著整疊的竹紙,而不是抽出一張來寫。他用的文房四寶很一般;桌上放著方形有蓋的硯臺,旁邊置一錠墨。要寫字時,自己磨墨,用‘小大由之’這樣普通的毛筆在硯臺上掭幾筆,蘸飽墨,自右至左,由上而下豎著寫。他寫小說稿,估計已是心中有數(shù),寫到發(fā)排夠用了,就把它裁剪下來,然后又在下面的稿紙上寫上三四行,以便第二天有個依據(jù)好繼續(xù)寫下去。恨水先生寫的是行書,剛勁有力,字體大小比三號鉛字略大一點,倒也干干凈凈,很少涂改。排字房工人排他的文章并不感到困難,打出的初樣錯別字是不多見的,這也由于某個固定工人排他的稿子,時間長了,習慣他的寫法了?!?/p>
雖然緊張繁忙,卻也不乏輕松風趣的場面。多年的編輯記者生涯,不僅練就他快寫文章的本領(lǐng),而且不怕干擾,無論編輯有事找他,還是外客來訪,他都能應(yīng)付裕如,并不耽誤寫作,有時還能調(diào)節(jié)編輯部的緊張氣氛。張伍在回憶錄中講到一件事:一天午夜,張恨水正在陪客人談話,忽然,編輯急得在樓下大喊,《南華經(jīng)》將要付排,卻還有一小塊版面空著,需馬上填補,問張恨水怎么辦。張恨水在樓上問明情況,讓客人稍候,對樓下編輯說:“別急,我說你記,版面夠用了就喊停?!庇谑牵驹跇强谘缘溃?/p>
樓下何人喚老張,老張樓上正匆忙;
時鐘一點都敲過,稿子還差二十行。
日里高眠夜里忙,新聞記者異平常;
今生倒做包文正,日斷陰來也斷陽。
齒牙半動視茫茫,已過中年底事忙;
應(yīng)是要當姜白發(fā),還圖八十遇文王。
直到樓下編輯喊“?!?,他才意猶未盡地將“詩興”打住。社長以即興口占打油詩的方式為報紙補白,固然表現(xiàn)了他的詩思敏捷,也透露出他骨子里文人的風雅。多年后,左笑鴻也提到過張恨水告訴他的一件往事:“有一位新聞界的同業(yè)對自己的詩才也很自負,那天要和恨水比一比。恨水欣然應(yīng)允。擬好了題目,商定用七律,聯(lián)句,前一句落音后一分鐘內(nèi)聯(lián)上。這簡直是不許停留,沒有思索的工夫。于是開始了。第一人說了頭一句,第二人立刻接上一句,并再說一個上句。兩人斗得相應(yīng)(當)緊張,一會兒就是一首。一首完了再接一首。那位同業(yè)有些支持不住了,可是恨水又說出了第三首的起句。那位說了兩句之后,看了看表說:‘喲?我忘了,還有約會呢,我得走了?!f完拿起帽子就往外跑。恨水追到門邊,說:‘我續(xù)上了。’念出了續(xù)句。那位一邊跑一邊說:‘來不及了,明天我再來?!Y(jié)果,從此沒再聯(lián)句了。” 這種文人之間酬酢游戲的風雅之舉,不僅博得觀者的喝彩,也給編輯部帶來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大家疲憊的精神因此為之一振,仿佛喝了一杯咖啡,重新煥發(fā)了活力。
張恨水在《南京人報》,既做著社長,編著副刊,還要分出一些精力寫兩部小說。一個副刊同時連載一位作者的兩部小說,在張恨水,亦不多見。此前在《新民晚報》副刊《小說?!芳啊渡虾.媹蟆酚羞^,這次又見于《南京人報》的《南華經(jīng)》。這兩部書,一部《鼓角聲中》,一部《中原豪俠傳》,前者寫受到日本人威脅的北平,后者雖說是一部武俠小說,但“更寫得近乎事實”,而且“是以辛亥革命前夕,河南王天縱的故事,作影子”。民國二十六年(1937)底,由于南京城陷落,《南京人報》被迫停刊,這兩部小說都未能寫完,就此中斷??箲?zhàn)后期,自民國三十四年(1945)8月11日起,重慶的《萬象》周刊把《鼓角聲中》翻出來再次連載,似乎仍舊半途而廢。因此,關(guān)于這部小說,人們了解得很少,其中大約寫到了上海明星電影公司到北平拍攝電影《啼笑因緣》的一些場面,僅此而已。
至于《中原豪俠傳》,卻又是另一番遭遇。據(jù)張恨水在此書出版單行本時所作自序介紹,雖然南京陷落,終止了小說連載,但他在病中是將其結(jié)束了的。只是后來,“變質(zhì)的《晶報》”,冒名盜印他的舊作,“把《南京人報》上的《中原豪俠傳》,改一題目,將我的簽名,制鋅板登出來,說是我的新作”。這種魚目混珠的手法,對社會和讀者是有欺騙性的,雖然重慶、香港、漢口的報紙一再為他刊登啟事,卻也鞭長莫及,無可奈何,難以消除其惡劣影響。恰在此時,《南京人報》的同事,正在《萬象周刊》做編輯的劉自勤,把這部小說的剪報拿來,勸他交給《萬象》出版。他“自己校瞄之下,覺得也還可用,就把殘缺的地方,補寫若干,成了這二十六回的舊稿新書”。
張恨水同意出版《中原豪俠傳》的單行本,或有以正視聽的用意,卻也給后人了解此書提供了方便。張恨水一生寫過百余部小說,而武俠小說僅有兩部,一部《劍膽琴心》,民國十七年(1928)至民國十九年(1930)連載于北平《新晨報》,截止到前十回,后由張恨水補寫至三十六回,以單行本問世,由三星書局出版。另一部即《中原豪俠傳》,至于《啼笑因緣》和《啼笑因緣》續(xù)集,并非武俠小說的套路。即便是《中原豪俠傳》,也與舊武俠小說的寫法不同。此時的張恨水,無論是文學(xué)觀,還是社會政治觀念,都受到新思潮的影響,因而,對于武俠小說,也就不肯再走老路。解決的辦法,是把武俠放到社會中去,用他的話說:“我對武俠小說的主張,兜了個圈子說回來,還是不超現(xiàn)實的社會小說?!?/p>
20世紀60年代,張恨水的全家福
再看《中原豪俠傳》,張恨水除了不寫口吐白光、飛劍斬人頭之事,還試圖貢獻一種新的意識。在他看來,舊武俠小說最大的問題,只是提倡小仁小義,甚至夾雜著一些奴才思想,已非司馬遷筆下朱家、郭解者流,自然更不見容于時代潮流。因此,他很希望自己的這部小說,能傳達一些民族意識,改善民間社會對傳統(tǒng)俠義思想的依賴,把他們崇拜的小仁小義的江湖英雄,轉(zhuǎn)變?yōu)榇笾掖罅x的民族英雄。然而,當時公開發(fā)表抗日小說是不被允許的,他的另一篇小說《風雪之夜》以北平為背景,寫義勇軍的故事,在《中央日報》連載,就遭遇了“奉命停刊”的命運,被腰斬了。所以,這部《中原豪俠傳》,就將故事背景放在辛亥革命前夕,以“中州大俠”王天縱為原型,虛構(gòu)了秦平生這個角色,演義出一段為民族大義而奮斗犧牲的故事。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這部小說在《南京人報》連載之后,比《鼓角聲中》還叫座,可見他對舊武俠小說的改造,以及新武俠小說的嘗試,是得到讀者認可的。
就在《南京人報》辦得風生水起,如火如荼,讓許多同行眼紅之際,中日之間的全面戰(zhàn)爭終于爆發(fā)了。民國二十六年(1937)7月7日,發(fā)生了盧溝橋事變,日軍很快占領(lǐng)平津,進攻華北;8月13日,日軍又在上海挑起戰(zhàn)火,中國守軍奮起反擊,拉開了淞滬抗戰(zhàn)的序幕;8月15日,日軍飛機轟炸南京,幾天之內(nèi),參加轟炸南京的飛機就達到八百架次以上,南京城由此便籠罩在戰(zhàn)爭的陰云之中。為躲避戰(zhàn)火,張恨水把全家遷到離城十幾里的南京西郊上新河去住,自己每天下午步行到報社辦理事務(wù),照應(yīng)版面,直到次日紅日東升,方才下鄉(xiāng)。到家后,睡一覺,吃點東西,又趕快進城。他后來回憶:
這時,南京人跑空了,沒有人看報,更也沒有廣告,報社的開支,卻必須照常。我身為社長,既是家無積蓄,又沒有收入,那怎么辦呢?讓我先感謝印刷部全體工友,他們諒解我,只要幾個維持費,工薪自行免了。甚至維持費發(fā)不出來也干。他們?yōu)榱丝箲?zhàn)而堅守崗位,不愿這‘伙計報’先垮,而為‘老板報’所竊笑。這實在難得之至!編采同人更不用說,除了幾個膽小的逃去蕪湖(后來又回來了),全體十之八、九同人,拍拍頸脖子,‘玩兒命,也把《南京人報》苦撐到底’。張恨水有這樣的人緣,那還有什么話說,我就咬著牙齒,把《南京人報》辦下去。
張恨水故居,磚塔胡同中部
他每天由鄉(xiāng)下趕著進城,常常遭遇空襲?!澳暇┏墙迹緵]有什么防空的設(shè)備,隨便在樹蔭下,田坎下把身子一藏,就算是躲了警報了。飛機扔下的炸彈,高射炮射上去的炮彈,昂起頭來,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種震耳的交響曲,自然也就不怎么好聽。但深入其境的,是無法計較危險的,因為甜甜的情形都是如此,除非不進城,要進城就無法逃避這種危險。炸彈扔過,警報解除了,立刻就得飛快的奔到報社”。此時,張恨水感到了平生未曾有過的壓力,“到了報社,立刻把腦子分作兩下來運用,一方面是怎樣處理今晚上的稿件,一方面是明天社中的開支,計劃從那里找錢去?這個時候,不用說向朋友借錢有著莫大的困難,就是有錢存在銀行里,也受著提款的限制,每日只能支取幾十元”。這種緊張恐慌中的掙扎,自然支撐不了很久,到了9月下旬,他就病倒了。這一病,沒想到居然很重,惡性瘧疾,加上胃病、關(guān)節(jié)炎,他不得不臥床休息,報社里的事,只好交給朋友和他的四弟(張牧野)負責。
就在他臥病期間,大約10月間,大妹張其范帶著自己一家、二哥張嘯空(心恒)一家,與小妹張其偉,共十口人,逃難來到南京。張其范在《回憶大哥張恨水》中講到當時的情形:“盧溝橋事變,日本鬼子打進北京城半個月光景,二哥病故,丟下寡嫂幼侄,情景凄涼。我和惜秋(作者丈夫)拖著兩家十口人,逃到南京。適逢大哥病在床上,他見嫂侄戴孝,揣測二哥已死,足足痛哭一個多小時。叫二嫂、侄兒到床邊,深切安慰,并替他們籌劃今后的生活出路?!?這時,“一家之中,集合到將近三十口人。不說生活負擔,不是個病人所能忍受,而每當敵機來空襲的時候,共有十七、八個孩子,這就讓人感到徬徨無計”。這種情形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曾寫到:“家人聞警報驚起,披深色之衣,各揣小兒奔菜圃防空壕。予及四弟,則立壕口樹下,以作監(jiān)視。”
11月12日上海失陷,南京形勢更加緊張。張恨水的病不僅不見好,反而更重了。家人便將他送到蕪湖弋磯山醫(yī)院醫(yī)治,不久,全家人也隨之遷到安慶元寧巷。在這里,張恨水的病情稍有恢復(fù),南京則已危在旦夕,安慶也成了一座危城,張恨水只得帶領(lǐng)全家回到故鄉(xiāng)潛山,落腳于嶺頭老宅。
(完)
責任編輯/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