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寄情自然達觀于山水,造就了“外師造化”“自然無為”的審美觀。中國濕地水墨善于表現(xiàn)廣茂的濕地植被,達到水乳交融的山水意象?!暗啦贿`自然,乃得其性”,這正是中國山水畫追求“道法自然”的境界,也是追求含蓄蘊藉、曲徑通幽“天人合一”的文化性格。
關(guān)鍵詞:濕地 中國山水 水墨畫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9-0037-03
儒、道、釋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濕地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秉承了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無行無為”的思想。東晉時,人們開始用山水畫描寫大自然的山川,宗炳在所著的《畫山水序》中云:“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zhì)有而趣靈?!绷η笕藗兎潘善v的身心,對自然規(guī)律即“道”的感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濕地山水畫的作品里力求把握天地之境界,重意象而非具象,始終如一地貫穿著道的法則,濕地水墨畫之外獲得心靈的升華與慰籍,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
一、道法自然,虛靜合一的思想澄懷觀道,締造空靈的境界
中國濕地水墨畫受到道家超脫自由,主張心靈的放松和境界的澄明的哲學恩想的影響。畫家澄懷觀道,修養(yǎng)空靈的心懷。繪畫之道與老莊之道是相通的,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鼻f子:“靜而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北宋前期山水畫注重寫實,米芾與米友仁則創(chuàng)立米家山水,以空靈、寫意、意象的“云山”畫法,米友仁經(jīng)常“每靜室僧趺,忘懷萬慮,與碧虛寥廓,同其游蕩”。惲南田說:“作畫貴簡,簡之又簡則脫盡塵滓,靈光獨回?!敝浒?,守其黑,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中國畫這特有的布白方式,濕地水墨畫用筆講究空白,講究“象外之趣”,講究“計白當黑”?!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边@是有與無、虛與實的關(guān)系。虛無蘊含著無限的可能,白是無畫之處是靈氣往來生命流動的地方,可以是水,云,天空等。畫中虛實黑白,相互對立融合的和諧美,倪贊的山水畫經(jīng)常大面積留白,表現(xiàn)平遠的湖水空幻朦朧,筆墨寥寥,卻使人感覺到湖水的廣闊無垠。這種體察山水的變幻,澹泊的心胸去體物感物,精神獲得自由融會自然的道家思想根植于濕地水墨畫家的內(nèi)心,自覺地創(chuàng)造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富有神韻、含蓄且空靈的濕地水墨作品。
二、見素抱樸、淡雅的筆墨抒寫濕地,呈現(xiàn)散淡悠然的水墨效果
中國的山水畫,從設(shè)色上分,大體包括重彩的“青綠山水”、淡雅的“淺絳山水”和極少用色的“水墨丹青”。無論是重彩的青綠,還是淺絳或水墨,都講究薄施而有厚的意味,要淡而知味,于簡中求層次。隋唐山水畫雖已具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但仍是青綠賦彩的傳統(tǒng)形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山水畫受到儒道思想的影響,“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薄独献拥谑隆?。老子指出“見素抱樸,”“素”是洗凈鉛華,不施彩飾。淡可生雅,虛華的事物不符合“道”,違背著“大樸”。不飾華麗,故有用色者,淡雅有韻致者勝?!皹恪笔堑鬁嗐?,而不事雕鑿。莊子說“淡然之極,而眾美從之”,士大夫?qū)徝廊の对诓粩嗟母淖?,中國山水畫中淡雅的筆墨,輕煙淡彩逐漸成為畫家用筆、用墨的典范,唐代畫家王維提出“水墨為最上”的主張之后,水墨便逐漸取代色彩的地位,中國繪畫幾乎就是水墨的天地了。古語有“一陰一陽謂之道”“萬物負陰而抱陽”,“水墨畫的一黑一白,負載天地,”水墨為上“計黑當白”已極盡變化。在宋以后的山水畫作品中,用色崇尚淡雅求真趣,蘇軾也有“寄至味于淡泊”的話,五代北宋,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山水畫派,都善用墨。他們以墨輔筆,寫一片江南景色。荊浩講:“筆墨精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書法用筆及墨的追求,使筆墨結(jié)構(gòu)自身就達到了美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近代畫家黃賓虹,用前人用墨的經(jīng)驗,提出了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積墨、焦墨、宿墨、“七墨法“。李可染先生講:“水墨勝處色無功”不需要濃烈的色彩,以墨求神韻來體會筆中有意,墨中有情。中國濕地水墨本著山水畫的源流,超脫了絢麗耀眼的色相,尋找豐富的水墨濃淡表現(xiàn)力,簡淡色彩的一派天然之妝,表現(xiàn)濃麗的色彩也將會隱沒于輕煙淡藹,云霧空濛之中。濕地水墨表現(xiàn)的氣韻,虛靈中如詩如夢的筆墨恰如洗盡鉛華、拙于一枝一葉規(guī)矩的如實描摹,見素抱樸,復歸自然的“拙樸”符合中國人散淡悠然的人文情懷。畫家將道家的“見素抱樸”、澹泊質(zhì)樸融進畫里,形成以水墨渾厚氤氳之氣的濕地風格。
三、意象天成、返璞歸真,師造化創(chuàng)情景交融的濕地藝術(shù)
中國山水畫“出神入化”,“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重意似,而非絕似?!盾髯印駥W》:“神莫大于化道?!敝袊鴿竦厮嫳磉_的“化境”與自然之道是不能分開的,達到返璞歸真的效果。濕地水墨畫,不是特別看重自然形象的真實性,要求畫家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不是對濕地的直接描摹,而是把濕地景物作為寄情對象。將對濕地的觀賞、認識和感受,以寫意的方式表達出來,與自己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認識相融合。先醞釀為胸中意象,再以高度的筆墨技巧和畫家對自然的感悟,使用墨色和簡練抽象的線條結(jié)構(gòu)來表現(xiàn)濕地景物的變化,濕地水墨畫家在濕地寫生創(chuàng)作中將“傳移模寫”運用游刃有余,如在畫蘆葦與大雁時既可以借景又可以舍景,不必以蘆葦?shù)淖匀痪拔餅椤澳L貎骸边M行面面俱到的刻畫,畫家運用散點透視法,采用“以小觀大”的方式,完全可以登高遠眺濕地的周邊,隨意推遠或拉近,任意割舍或獲取某些地方,借濕地景物充分抒發(fā)畫家的內(nèi)心感受,提升畫面的意境?!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人與濕地統(tǒng)一的氣韻和意境是道家主張“有法與無法相融化一,處處是法,而又處處不見法”的寫照,把不同濕地景點同繪在一幅圖中,春夏秋冬繪一卷,以游動視點巧妙地組織濕地的云淡風清,葦塘流水等景物,已遠遠超出了濕地本身的范疇,追求藝術(shù)表達的自由,在這種寫意觀念的指導下,南北濕地景物自由組合,四季蘆葦可成一圖,繪畫上升到一個哲學的高度,創(chuàng)造出濕地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四、結(jié)語
道家崇尚樸素、追求自然的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文人明志修道,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王羲之諸書家雅集蘭亭,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鳖檺鹬扒r竟秀,萬壑爭流”,歷代學道先賢長期游歷和臥居山水間,道家中的老子、莊子最崇尚自然山川,《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熬由频?,心善淵,與善仁。”“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苯柚酱ù蟮貑l(fā)靈性,怡人胸襟,滋養(yǎng)元氣,舒緩和消解人的焦躁和浮滑之氣,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濕地充滿了生機,蘆葦蕩水面開闊波光跳蕩、溪流潺緩,一望無際的葦塘綠茵漫漫、芳草萋萋?!拔囊暂d道、畫以載道”,濕地山水畫中注重筆墨的濃淡干濕的變化、布局和設(shè)色的簡淡處理,恰如其分的表現(xiàn)出霧靄云煙意象、迷離玄遠的酣暢淋漓意境。
張建國 《脊梁》 245×195cm 2017年
參考文獻:
[1]饒尚寬譯注.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徐復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4]薛永年.中國美術(sh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陳傳席.山水畫史話[M].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1.
[6]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李耳.道德經(jīng)[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8]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1.
[9]趙學敏.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家園[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5.
[10]朗惠卿.中國濕地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1]趙魁義.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
[12]柯英.濕地[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