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后華
中國傳統園林是一種造園活動,它在自然山水環(huán)境的基礎上,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為物質手段,在有限區(qū)域內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游憩環(huán)境。中國傳統園林從苑囿的雛形發(fā)展成為別具一格的人工山水園林類型,歷經三千余年的歷史演進才日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華民族政治思想、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自然觀念發(fā)展的全部精華,是寶貴的歷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由此可見,傳統園林的造園,其所造之園實則是人工山水園林,并非純粹的自然山水。由于中國園林的造景一方面是自然風景的提煉、概括、典型化,另一方面又參悟于繪畫的理論和技法而以山、水、花木和建筑創(chuàng)為三度空間的立體布局,因此傳統園林空間必然是審美化的空間,也是人文化的空間,而非西方的理性化、數字化的認知性空間。傳統園林審美化的空間,在空間營造上注重空間詩情畫意的表達,在營造手法上講求空間的體驗性,在秉持非線性空間觀的基礎上講求空間界定的模糊性。
一、傳統園林的審美化空間理念
傳統園林空間是被審美化的空間,突出表現在賦予園林空間以情感,寓情于景,從而讓人在空間欣賞中能達到觸景生情。園林審美化的空間在塑造時就不可能像西方園林那樣布局嚴整、樹木造型方正,而是一切順應自然,做到參差錯落,力求與自然相融合,通過山水、建筑和樹木的穿插、組織來形成一個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氛圍,從而激發(fā)欣賞者的想象力,引發(fā)聯想和想象,進而在精神層面上達到共鳴。
傳統園林空間在設計思想上深受傳統山水畫理論的影響,園林空間布局上注重虛實相生,講求留白的處理,達到以小見大的空間效果。傳統園林的山水樹木所構成的空間環(huán)境,不僅是一種可見可觸的物質環(huán)境,更是蘊藉了深邃思想的精神環(huán)境,讓人在咫尺之空間,徹悟寰宇之奧理。正是傳統園林的審美化了的空間,它就能提供一種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發(fā)的境域事物之外,給予游賞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喚起以往經歷的記憶聯想,產生物外情、景外意,給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二、傳統園林空間的營造手法
(一)空間的體驗性
傳統園林空間是情感化的空間,它需要人全心地投入其中,體驗其間所蘊含的情感,才能真正領悟空間所傳遞的內涵。傳統空間在體驗性上采取的手法往往是給空間預設一個主題,然后借助山水樹木等組合表達出來。在主題的表述手段上,除了借助山水之外,詩、畫、楹聯、雕塑等多種文學、繪畫手法也參入其中。園林畢竟是由山水樹木、建筑所圍合的空間,它終歸是一種物境,不同于山水畫、山水詩,因而往往需要詩畫和匾額等手段來點睛,以提升園林空間的文化品格,從而增強園林的體驗性。例如,承德避暑山莊興建于康熙年間,原為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朝政的離宮別苑。山莊群山環(huán)抱,有豐富的山、水、林、泉等各種天然景觀要素,但以水取勝。建筑體、空間與自然環(huán)境非常協調,自成天然之趣。盡管如此,為了提升空間的體驗性,避暑山莊中仍有萬壑松風、梨花伴月、松鶴清樾、曲水荷香等預設主題,它們一方面起到組織園林空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引導、激發(fā)欣賞者對園林空間意境的體驗。
(二)以小見大與非線性化空間思維
傳統園林在空間思維上秉持的是非線性空間觀,即追求以小見大,在有限空間內創(chuàng)作出無限大空間感來??v觀中國所有時期的園林,不論是規(guī)模有限的私家宅園,還是氣勢恢宏的皇家園囿,大都期望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現出空間的無限,然此種“無限”又區(qū)別于西方空間中的“無限”。中國傳統園林中所追求的“無限”更多體現在空間感上面,是一種空間心理感覺,也正是如此,所以它才變化多端,在空間形態(tài)上更加多樣和混沌,這也使得傳統園林空間顯現出流動性的空間特質。西方園林空間則與之大相徑庭,往往是線性的,它是歐幾里得幾何學中比例、對稱、透視等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產物,于是西方園林空間給人一種棱角分明的秩序感,它雖然也強調變化,但是所強調的是空間的明晰性,強化園林空間的客觀尺度,在空間感覺上就必然呈現出靜態(tài)的秩序性特點。
傳統園林是通過以小見大的設計手法來達到空間的“無限感”的。以小見大的設計手法其實就是利用了人對空間體量的不同心理感受來實現的。先抑后揚就是很常用的手法之一,在傳統園林中,往往入口處、重要的景點處并不是讓你一下子看透,而且通過建筑屏蔽、植物遮擋等方式,讓你從心理感受上對空間產生狹窄感,并對主體空間產生期待感,然后經過走道等過渡空間的引導,突然見到主體空間,形成豁然開朗的感覺,歷經這樣的先抑后揚處理,前后空間感受迥異,從而實現以小見大的空間感受。
另外,傳統園林空間對虛空空間的利用也是以小見大實現的重要手法。園林中建筑門窗、梁枋以及各種虛空的界面都可以成為拓展園林空間大小的重要手段。例如,利用門窗的規(guī)整造型作為園林風景的取景框,可以實現框景的目的,結合人的游走和欣賞,從而讓園林景觀被門窗分隔成一個個畫面,在視覺審美上豐富和擴充了園林空間的內涵。同樣地,利用園林空間虛空地方將園外之景色引入到園內,形成借景的藝術效果,讓園內外景色融為一體,在視覺體量上用園外之景填補園內的虛空,在空間感受上實現了擴大園林空間的目的。這些框景、借景等手法,其實利用的就是空間之間的相互滲透,通過分隔中有透景、透景中有層次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礎上增加了前景或中景,增加了原來景色的景深,從而讓人感覺園林空間距離更加深邃,空間更大。
(三)流動的空間序列
傳統園林空間是流動的,不是靜觀的對象,這就是所謂步隨景移的體現。傳統園林的空間多是閉合而內向,空間之間卻并非靜止,而且以一個流動的序列將空間演變?yōu)闀r空一體的園林環(huán)境。將這些閉合的園林空間聯系在一起的手法就如同古人所言的“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發(fā),前后呼應”,方形成一個完整的園林空間。園林空間序列的設計手法,就是精心安排游歷路線,如同作詩文那樣,路線的空間被安排為起承轉合那樣有節(jié)奏,空間感受上要有開始、過渡、高潮和結尾,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從而讓人產生別有意趣的空間體驗。當然,園林空間序列的安排畢竟不同于寫詩、做文章,還要考慮到具體的空間圍合,如景墻的高矮、寬窄、漏透等,植被的遮擋和開敞等,地面鋪貼的尺度大小等,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就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始終保持空間流動,園林時空一體為空間序列處理的最高原則。
(四)園林的聲景空間
傳統園林空間是全息的,它是可觀、可游、可居、可留的場所,而不僅僅只是視覺觀賞的對象,因此人的眼耳口鼻五官所及都是園林空間的范疇,其中聲景就是最為典型的空間。聲景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同山水、植物、建筑一樣,是在中國傳統哲學和園林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并滲透于物化的園林景觀之中,可謂“聲情并茂”,與古典園林的環(huán)境渾然一體,構成了自然與人文和諧交融的絕妙交響曲。
傳統園林中聲景空間主要由風雨、水等自然環(huán)境構成,同時花鳥蟬鳴的動物之聲也是聲景營造的重要資源。這些不同聲景能使人對同一空間產生不同的審美情緒,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從而引發(fā)人們的審美遐思。對山水、植物和建筑圍合的物化園林環(huán)境來說,聲景更像是虛擬化的園林空間,它是對虛化園林空間的心理拓展和補充,也成為園林空間的有益延伸。
三、傳統園林空間的營造手法的現代應用
現代景觀設計發(fā)端于西方工業(yè)文明,是西方理性文化的產物,它強調空間的幾何化,主要講求空間的靜觀和視覺體驗。這些過于理性的空間設計、線性的幾何化的設計思路,雖然具有普適性的優(yōu)點,但是在尊重景觀地域文化、強調生態(tài)效應上仍有不足之處。中國傳統園林空間注重體驗性,講求流動性,能夠在以小見大中拓展空間內涵,尤其是這種直覺化思維、非線性的空間價值觀,對今天的景觀設計在營造生態(tài)化的空間、追求土地最優(yōu)效應上是有很大啟發(fā)價值的,同時它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對今天景觀空間設計文化的健康發(fā)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