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全
摘 要: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果無“德”其他方面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認為德育與學科教學是密不可分的,作為語文教師更不能忽視德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適時貫穿德育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道德教育;滲透教學
眾所周知,為現(xiàn)實所迫,語文教師(其實遠不止語文教師)教學的迫切愿望是,提高學生分數,獲得好名次好評價。似乎忽視了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學科,也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不僅是德育處、班主任的事情,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樣是上語文課,同樣是講課文,教作文,搞活動,能不能同時開展思想道德建設呢?
一、將愛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
愛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沒有人會拒絕愛。既然如此,在課堂上傳輸愛的火焰也理所應當。本著這樣的認識,我認為將愛貫穿到教學的整個過程,這將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你對待學生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那么即使再頑劣的學生,你的愛也能喚起他內心深處的良知。沐浴在愛中成長的學生,他們會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學習,去支配自己的行為,去把這份愛傳遞下去。特別在語文教學中這種愛的播灑更為重要,所以每新學期伊始,我的第一堂課都是與學生的談心課,讓他們感受老師和他們就像朋友一樣,會與他們共同快樂的學習。并且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時時處處讓學生感覺到他們確實在愛中生活學習。這樣,你也會慢慢成為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你也收獲了學生的愛,“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何樂而不為呢?而作為我們的學生,他們也會將這份愛傳遞下去。
二、備課時挖掘課文中蘊含的思想道德因素
從課文文本出發(fā),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道德意義。比如在指導名篇《蘇武牧羊》的學習時,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蘇武被扣留十九年,堅貞不屈,矢志不渝,最終回國,名留凌煙閣。想到歷代國家衰微外敵入侵之時,有人誓死抗敵,有人茍且偷生,也有人屈膝投降當漢奸,對比鮮明?!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在國家需要之時,我們挺身而出,甘灑熱血,就能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人生,生命會更有意義。
三、介紹背景材料時聯(lián)系思想道德因素
課本有不少老一輩革命家和杰出人物的著作。在介紹這類課文背景材料時,聯(lián)系他們?yōu)樽鎳鞒龅呢暙I及他們的高貴品質進行教學。如在講授《沁園春·長沙》一文時,介紹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思想經歷,介紹其詩作:“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古英雄出少年,從小立大志,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拼搏。學習《寡人之于國也》就講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讀《荷塘月色》時,介紹朱自清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事跡,教育學生樹立民族氣節(jié),自尊自信,奮發(fā)圖強。
四、情趣教學之中受啟迪
傳統(tǒng)教學,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占絕對地位唱主角,整堂課死氣沉沉,毫無學習的興趣可言。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轉變角色,讓學生動起來,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完全融入其中,寓教于樂。我在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長詩時,學生反復誦讀后,感覺單調、索然無味,當講到詩人追抱茅的群童時,我靈機一動,何不找一名同學來表演一下詩人追群童抱茅時的情景呢?我的想法一提出,同學們一下子活躍起來,躍躍欲試,最后有一名同學勇敢的站起來演示,他居然演的入情入理,繪聲繪色,把同學們完全帶入到了情節(jié)之中,在凄哀的音樂中我看到了同學們眼中那閃閃的淚光,我又適時引導,當同學們看到這樣一位可憐的老人時會怎么做呢?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多可憐啊,我一定會幫助他的。他們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爆發(fā)了,他們的同情心被喚起了,這樣,既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喚起了他們的同情心,受到了教育,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可見,創(chuàng)設富有情趣的課堂,對于教學效果很重要,對于德育更是至關重要。它使課堂變得多姿多彩,使師生和諧默契,使你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并且讓德之光閃耀。
五、在作業(yè)批改中適時點撥
把作業(yè)的批改作為與學生交流的重要途徑,評語堅持以鼓勵和引導為主的原則,用心靈喚起心靈。要求學生寫周記,內容、體裁、字數不限,自由發(fā)揮,抒寫性靈。寫遠離家人生活不習慣,鼓勵鍛煉自理能力;寫學生之間的糾葛,倡導寬容的品質;寫考試失利,啟發(fā)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大作文也有意識選擇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話題,在批改和評講中作思想引導。如當代孩子在家中受溺愛,不懂得為父母分憂,就要求以《?;丶铱纯础返母柙~為話題寫作,培養(yǎng)孝敬父母關心家人的意識。獨生子女大多生活順利,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就要求以“面對挫折”為命題作文,評講的時候順帶作心理疏導。
六、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要想給人一碗水,你至少要有一桶水。作為語文教師你的知識面更需要寬廣,所以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你的教學怎能充實完整?博學多識是語文教師的必備條件之一,它會使你在課堂上隨心所欲,談古論今,旁征博引,而學生會閃著敬佩的目光,靜靜的聆聽。因為你的知識淵博,所以你的學生也會博學多識,在眾多學子中脫穎而出。如果你自身沒有道德水平,你怎么能說服你的學生,所以我們必須以身作則,用自身的行為感染學生,多參加公益活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學生耳濡目染,審視自己的行為。
綜上所述,德育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把德育自然滲透到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上的啟迪,情操上的陶冶,讓學生們在學校健康地成長。我們老師應該勇于發(fā)掘、善于發(fā)掘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因素,把握每個思想教育的機會,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成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陳海嫻.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