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歌是民族軀體中奔騰不息的血液,本文就民樂縣的三首有代表性的民歌《刮地風》《茉莉花》和《打夯歌》加以淺議,從而讓世人更加了解了民樂,認識了民樂,擴大了民樂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影響。
關鍵詞:民樂民歌;地方特色;民族風格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8-00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016
一、民樂民歌的起源
民樂,自古就有“金山古城”,位于祁連山北麓。南接青海,北連古甘州,遠到蒙古大國,境內(nèi)漢、藏、回、裕固族長期混居,相互通婚。長期以來,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為民族藝術(shù)的滋生和發(fā)展孕育了豐厚肥沃的土壤。孕育了馬蹄寺、童子寺美麗的石窟藝術(shù)和《打夯歌》《刮地風》《茉莉花》等通俗易懂的西北民歌。民樂民歌、快板、寶卷,是我們本地區(qū)民族軀體中奔騰不息的血液;古寺建筑、石窟藝術(shù)支撐起我們民樂人精神的堅強骨架。
二、民樂民歌的發(fā)展
(一)民樂民歌《刮地風》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樂民歌,是咱們民樂地區(qū)乃至西北地區(qū)流傳最為廣泛的民間小調(diào)。它曾錄入《中國民歌全集》,是我們民樂人民的驕傲。歌曲是這樣的:
另幾段歌詞:2. 二月里來龍?zhí)ь^,大溝小岔水長流,二月日月你就沿江上流。3. 三月里來三清明,桃花不開杏花紅,蜜蜂兒來去你就做工忙。4. 四月里來春風刮,種了豆子種西瓜,刮風下雨你就照看它。5. 五月里來五端陽,楊柳枝兒插門邊,雄黃兒藥酒你就鬧端陽。6. 十一臘月一年滿,胭脂香粉都買全,打打扮扮就過新年。
歌曲表達的是對新春、二月二、清明節(jié)、谷雨、冬至等節(jié)氣的贊美,但實際上卻是含蓄地抒發(fā)了人們渴求一年四季美好生活的心情。這首民歌民樂人民老幼皆知。平日里,街頭巷尾,農(nóng)家小院,在茶余飯后,搬出幾把小凳,拿出一把二胡或笛子,演出就開始了?,F(xiàn)在,在各個小區(qū)內(nèi),每天晚飯后,男女老少不約而同匯聚一堂,自己組織的民樂隊加以伴奏,邊唱邊跳,勝過廣場舞,好不熱鬧……讓這首民歌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二)民樂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人們喜聽愛唱的民間小調(diào)。明末清初,它就已經(jīng)流傳于全國。流傳較廣的是江蘇的《茉莉花》,曲調(diào)優(yōu)美細膩,旋律進行柔和、平靜、委婉,展現(xiàn)出一幅春光明媚的江南水鄉(xiāng)圖。而流傳在我們民樂縣域內(nèi)的一首《茉莉花》,曲調(diào)跟其他地區(qū)的截然不同,但歌詞大致相同。歌曲是這樣的:
另兩段歌詞:2.好一朵刺玫花,刺玫花開在年年的四月八,奴有心采一朵戴再害怕刺芽兒扎。3. 好一朵鮮花,連根帶把移到奴的家。
歌曲表達的是對茉莉花的贊美,實際上卻是含蓄地抒發(fā)了女子渴求戀愛自由,但又怕封建禮教禁錮的矛盾心情。2006年10月,這首民歌由我縣藝人黃亮(已故)在中央電視臺12頻道現(xiàn)場自拉(二胡)自唱,引起了不小轟動和強烈反響。通過黃老對這首歌的演唱,不但把我們民樂縣宣傳了出去,讓全國人民了解了民樂,而且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我縣的民歌《茉莉花》。
(三)民樂民歌《打夯歌》
《打夯歌》是民歌中的另一體裁形式----號子,這是一首典型的打夯號子,節(jié)奏簡單,一領眾和,即興編詞,即興演唱。
民樂縣的《打夯歌》是民樂縣流行最廣的又一民歌。2015年5月,民樂縣的《打夯歌》被列為張掖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施勇和黃嘯生成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F(xiàn)在,我們正在積極準備申報省級“非遺”。過去蓋房子、打墻、修河壩、打地基,都用由多人共同抬一石夯或者木夯打?qū)?。打地基時,由兩個人或者四個人高抬猛放,為了齊心協(xié)力,必須有一人喊號子,大家跟著齊吆喝,一呼一應,整齊而雄渾有力。
《打夯歌》還能活躍氣氛,在勞動中進行娛樂。勞動時間長了,容易疲勞,喊著號子,逗著樂子,輕松愉快中享受勞動的快樂。下面這首歌詞最為流行,歌曲是這樣的:
這首《打夯歌》的歌詞,完全是用民樂人民非常熟悉的“孫悟空,民樂扁都口的娘娘山,賣布的,民樂北邊的黑河水、青稞面” 等加以串編而成的。歌曲表達了民樂勞動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不但使勞動者干得愈加起勁,而且消除了他們的疲勞,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勞動著、傳唱著。由于歌詞淺顯易懂,幽默詼諧,故而深受民樂勞動人民的喜愛。
三、民樂民歌的傳承
民樂的民歌,不但要有父老鄉(xiāng)親們演唱、發(fā)展和傳承,還要把學校這片沃土利用起來,這就要求我們本縣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把這三首歌和更多的優(yōu)秀的民樂民歌引進校園,引進課堂。不但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傳承這些民樂民歌后繼有了人。這樣,一代一代的教唱下去,相信民樂民歌在民樂這片土地上會繼續(xù)生根發(fā)芽,不斷會發(fā)揚光大……
總之,我們民樂地區(qū)的民歌,在西北地區(qū)乃至全國都有它獨特的民族風格和魅力,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民樂人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活著,從而讓世人更加了解了民樂,認識了民樂,擴大了民樂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影響。相信,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辱使命,把民樂地區(qū)的民族魁寶——民歌發(fā)展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民樂縣文化館.民樂民歌集[C],1983.
[2] 劉五華.公共藝術(shù)(音樂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