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臻
金銀平脫法是唐代的一種制漆工藝,它上承漢代嵌金銀箔片花紋漆器,但鏤刻鏨鑿得更加精美。2005年5月吉林省龍頭山古墓群渤海國王室墓地出土的銀平脫梅花瓣形漆奩是唐代銀平脫漆器,經(jīng)保護及修復恢復了它的原貌。這件漆奩的制作工藝精良,造型秀美,嵌貼有精美的銀飾花紋。紋飾富麗、祥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為研究金銀平脫漆器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一、基本情況
銀平脫梅花瓣形漆奩于2005年5月出土,清理工作開始于2005年10月13日,2005年10月17日完成。漆奩為木胎,胎骨上糊裹織物,面上髹黑漆與漆面在同一平面。奩身的口沿、底沿和蓋的口沿包有黃銅扣條。銀平脫梅花瓣形漆奩高2.8厘米、最大直徑29厘米;梅花瓣為八瓣,子母扣;奩的蓋頂、蓋身及盒身四周均嵌貼有精美的銀飾花紋,花紋為龍、鳳、人物、花鳥、植物等;紋飾主題突出龍鳳呈祥、吉祥如意、萬壽、雙喜等寓意,應是唐代貴族結(jié)婚所用的器物。
二、制作工藝
該漆奩制作工藝精美,銀飾紋飾富貴華麗,有龍、鳳、植物等紋樣,銀絲、銀片紋飾均與漆面在同一平面。龍、風、植物上有毛雕紋飾,造型生動,栩栩如生。依據(jù)工藝和紋飾特征,這件銀紋平脫梅花瓣形漆奩的制作工藝為金銀平脫法。據(jù)文獻記載,金銀平脫漆器在唐朝是皇家御用之物,也是朝廷饋贈的高檔禮品。
“金銀平脫”法是唐代的一種制漆工藝,它上承漢代嵌金銀箔片花紋漆器,但鏤刻鏨鑿得更加精美。唐以前的漆器在裝飾之前,需用調(diào)入了油脂如清麻油或桐油的漆上光,使之罩上一層光亮的漆面,待其干后再施畫或鑲嵌。唐代出現(xiàn)了推光技法,可以直接將漆面打磨光滑。這種技法的出現(xiàn),為金銀平脫漆器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
金銀平脫漆器制造的工藝過程,據(jù)傅舉有先生的研究大致是:1、制造素胎或素色漆器。2、將黃金、白銀捶或輾壓成0.25至0.5毫米厚的薄片,并雕刻出單個的花草、飛禽、走獸、人物等圖形,平貼于漆器預先設計好的位置。3、在貼好圖形的漆器上髹漆,陰干后,再次上漆,如此反復進行多遍,直至漆層掩蓋住金銀圖形。4、待漆干到一定程度,反復進行壓磨,直至閃光的金銀圖形完全露出來為止。由于金銀片貼花與漆面平齊,又自漆面中脫露出來,所以,當時就把這種漆器工藝叫做“金銀平脫”。平脫技法與普通貼花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的花紋與漆面同一平面,所貼金銀花紋中面較寬的地方還可以再雕刻細紋,但不將金銀片刻透,謂之“毛雕”,這種漆器富貴華麗,做工精細,深受唐代達官貴人的喜愛。金銀平脫工藝精湛,刻畫精細,題材廣泛,是我國漆器工藝史上的一朵奇葩,精湛絕倫的紋飾和工藝成為中國古代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三、紋飾精美
唐代金銀平脫漆器品種繁多,小到盤、匙,大到舟船,精彩紛呈。但迄今為止,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金銀平脫漆木器只有數(shù)十件,這種紋飾精美的銀平脫漆奩出土極少。這件漆奩器形秀美,精巧別致;銀飾布局巧妙,別具匠心;銀飾華麗,寓意吉祥。平脫紋飾極具表現(xiàn)力,特別善于表現(xiàn)細部特征,構(gòu)成了一個無比瑰麗的藝術(shù)世界。
1、器形秀美,精巧別致
銀平脫漆奩分奩蓋和奩身上下兩層,奩蓋邊和奩身邊均為半圓弧形,圖五唐代銀平脫梅花瓣形漆奩(局部上下各有八個瓣,半圓弧形與臘梅花花瓣形狀相似,造型秀美別致,根據(jù)其形狀故稱其器物為銀平脫梅花瓣形漆奩(圖一)。
2、銀飾布局巧妙,別具匠心
紋飾在藝術(shù)形式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是所處時代藝術(shù)風格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種特征又為考古學的斷代提供了依據(jù)和標準。
漆奩的奩蓋上滿施銀飾銀片,有龍、風、植物、人物等紋樣,整個銀飾布局的由內(nèi)而外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心層,銀飾由一條豐滿圓碩的團龍和游動的流云組成。第二部分是一圈圓形的繩紋銀飾,它將中心層的銀龍團團圍住,隔開了與外層的關聯(lián)。第三部分是由一圈緊緊依附著繩紋銀飾的八只銀飾蝴蝶和八只銀飾蜜蜂組成。第四部分是四組八個由人物、禽獸、植物等組成的銀飾圖案。第五部分是由奩蓋邊緣口沿的一圈銀飾花紋組成,奩蓋邊緣口沿有上下二條黃銅扣條,起到了加固奩蓋、奩身邊緣口沿作用。整個奩蓋銀飾布局巧妙,層次豐富,主題明確,內(nèi)外相融,上下呼應,紋飾表現(xiàn)技法之精巧,別具匠心,令人嘆為觀止。
3、銀飾華麗,寓意吉祥
唐代封建社會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社會相對穩(wěn)定,促進了各類藝術(shù)的發(fā)展,文化上出現(xiàn)了姹紫嫣紅的局面。漆器藝術(shù)也日臻完美,形成了金銀平脫這種嶄新的藝術(shù)風格。表現(xiàn)題材更加廣泛,飛禽走獸,奇花異草,人物故事占主導地位,擺脫了戰(zhàn)國至兩漢以來神秘、怪誕的氣氖;親切、活潑、瀟灑,充溢著青春的氣息,更接近于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并敷以浪漫的色彩。表現(xiàn)手法也更加多樣化,構(gòu)圖優(yōu)美,多以對稱式、自由式、散點式布局,主題紋飾突出。
銀平脫漆奩銀飾由五部分組成,每部分的銀飾華麗,寓意吉祥。龍是傳說中的動物,是華夏各民族圖騰精華的結(jié)晶,是裝飾圖案中經(jīng)久不衰的題材。龍的演變經(jīng)過了夔龍、應龍、黃龍三個時期,黃龍萌于唐代,它是夔龍、應龍的接合體。《瑞應圖》云“黃龍者,四龍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黃龍期的龍在造型和格式上逐步規(guī)范化、定型化。有坐龍、團龍、盤龍、飛龍、騰龍、云水龍、戲珠龍等。這些不同動態(tài)的龍,被組織在特定的形狀中。唐代規(guī)定黃為皇帝專用,龍是皇權(quán)象征,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漆奩的中心層是一只團龍,由一圈圓形的繩紋銀飾團團圍住。中心層團龍,是龍紋造形中的經(jīng)典之作,造型非常獨特,龍體盤屈,獨占奩中。龍頭高昂,頸部回收,一只前爪高抬,張口吐舌,一只后爪也高抬與尾部纏繞,身體繞呈“U”形。利用龍本身的動態(tài),前后照應,保持構(gòu)圖的平衡,身體呈反弓形,更富有力度,顯得健壯,威猛,其飛騰躍動之勢活靈活現(xiàn),龍身用“毛雕”的手法,陰刻的鬃毛獵獵飄起,威武有力。眼、鼻、口、鱗片等,栩栩如生,形象生動,這是最具藝術(shù)美的龍紋造型之一(圖二)。
第三部分是由一圈緊緊依附著繩紋銀飾的八只銀飾蝴蝶、八只蜜蜂,八只蝙蝠及花支組成,它們相互環(huán)繞,翩翩飛舞,組成了一幅瑰麗的圖案,毛雕部分用細線刻畫,有輕盈的質(zhì)感;畫面充實和諧,流暢華麗,主紋飾與邊飾相映生輝。
銀平脫漆奩紋飾銀飾圖案中最精美、內(nèi)容最豐富的是第四部分。由四組對稱的人物、鳳鳥、植物等組成。構(gòu)圖分為環(huán)繞式、重列式、對稱式三種。它們分別為兩對四只展翅高飛的孔雀、兩對四只回旋低飛的鳳鳥和四對八個嬉戲玩耍的兒童。鳳鳥在唐代更加人格化,包涵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傍P凰,火之精,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于四海之外,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大安寧。故為祥瑞之禽”。標準的鳳凰造形有三長,眼長,腿長、尾長,是最具藝術(shù)美的鳳凰造形之一。兩只孔雀立于花枝之上相對而舞,爭銜團喜,開屏斗艷,虛實結(jié)合,表現(xiàn)了奇妙的藝術(shù)想象力(圖三)。兩對鳳鳥相對而立,立于花蕾之上,雙翅展開,回旋低飛,尾部高翹,似振翅欲飛,又似翩翩起舞,造型優(yōu)美,神態(tài)端莊??诤R帶,綬與壽同音,為長壽的象征(圖四)。爭銜團喜,口銜同心結(jié),成雙成對的出現(xiàn),是對人間夫妻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的贊美和祝福?;ㄖβ萦眉氥y拉絲,構(gòu)成一幅精美的圖案(圖五)。八個在蓮花和蓮蓬之間嬉戲玩耍的兒童最為精彩,“因和得偶”,以“荷花”“蓮蓬”及“白藕”構(gòu)成吉祥圖案。荷與和、藕與偶均為諧音,寓意為天配良緣、夫妻和睦。在構(gòu)圖上均采用“花會”表演的組合形式,在造型上采用了童子的生活形態(tài),在題材內(nèi)容上表現(xiàn)了吉祥如意的大一統(tǒng)理念,把歡慶和熱鬧及童趣盎然的氣氛表達得淋漓盡致(圖六)。
四、結(jié)語
金銀平脫工藝起源于唐代,繁盛于唐代,衰落于五代,領風騷近200年,是中國漆藝技術(shù)史上光輝而短暫的一頁。吉林省龍頭山古墓群渤海國王室墓地出土的銀平脫梅花瓣形漆奩是唐代銀平脫漆器中的精品,漆奩的毛雕銀飾寓意吉祥如意,布局巧妙,層次豐富,主題明確,內(nèi)外相融,上下呼應。紋飾表現(xiàn)技法之精巧,別具匠心,令人嘆為觀止,是唐代一件不可多得的具有極高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的珍寶。
(責任編輯: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