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園“糟粕文化”是與社會主流價值文化相對應的概念,泛指廣泛存在于校園環(huán)境中的各種不良文化。校園“糟粕文化”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從源頭上分析可劃分為內外兩種類型,一方面是由于內部教育體制缺陷導致的教育對象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外部多元文化價值觀逐漸向校園文化中滲透,導致大量“糟粕元素”與校園文化結合?!霸闫晌幕痹厥切@文化體系中的“毒瘤”,對社會人才培養(yǎng)存在較大的負面作用,必須予以清除,使其逐漸回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軌道。筆者基于校園“糟粕文化”的內容、成因、影響等展開研究,并結合“十三五”精神文明建設要求,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
關鍵詞 校園文化 “糟粕文化” 主流文化 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并分別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提出了理念目標和實踐要求。同時,國家教育部明確提出了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滲透到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一方面,要堅持“德育為先、德才兼?zhèn)洹钡脑瓌t,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覆蓋到國民教育的每一個角落,圍繞著“以德樹人”的目標展開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另一方面,不斷完善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基礎的校園文化建設機制,根據不同層次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形成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展的長效機制。
校園文化是一類較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它以校園空間為載體、以教育文化為主線、以人文情懷為基礎,是一種“理想化”的價值觀念,對于人才培養(yǎng)而言,發(fā)揮著思想孕育、境界提升、理想追求的重要作用,并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完整人格、優(yōu)良品質和良好道德,換而言之,校園文化代表了校園載體全部對象的價值觀總和,亦是校園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總和。同時,校園文化也是社會進步文化的重要標志。校園是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同時也是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它在領悟先進文化、啟迪科學思想、構建民主制度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一、校園“糟粕文化”概述
我國校園文化的形成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近代中國先進文化“領頭羊”的作用。但立足校園本身來說,“校園文化”是比較單純的文化集合形式,它萌生于校園群體,通過多樣化實踐形式,傳達教育群體所呈現(xiàn)的思想意識、理想追求和價值觀念,當然,廣義的校園文化實現(xiàn)了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它的構建要素依賴現(xiàn)有文化內容、形式、體制的供給,因此也可以將它視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相應地,校園“糟粕文化”可以理解為校園文化中的不良成分集合,它既不是構成校園文化的主體要素,也不會對校園文化的健康發(fā)展產生正面作用,這種不良成分的影響力限于校園載體及載體元素,自身不構成直接向社會輸出的條件。校園文化是一種“純粹”的文化,一種高雅的文化,是人才教育的重要輔助工具。而校園“糟粕文化”的出現(xiàn),直接影響了它的“純粹性”和高雅性,特別是近年來,互聯(lián)網文化的興起將更多的負面文化因素帶進了校園中,形成“思想糟粕”,世俗、低級、功利等思潮不斷侵蝕校園文化應有的文化氛圍,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喪失理想、唯利是圖、追求享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筆者認為,校園“糟粕文化”的產生,除了與教育制度本身相關之外,更多的則來源于外界影響。校園文化的純粹、清澈、干凈,同時也意味著它的脆弱,在缺乏有效防護機制的情況下,任何一種不良傾向的文化意識,都會在校園群體中迅速蔓延,因此,絕大多數(shù)校園“糟粕文化”是社會糟粕文化在校園載體中的“沉淀”。校園作為建設國家、服務社會的人才培養(yǎng)場所,在文化建設層面必須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我國精神文明建設要求,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因此,消除校園“糟粕文化”的影響,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更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職責。
二、校園“糟粕文化”表象及成因分析
1.校園“糟粕文化”表象分析
第一,浮躁的功利心。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逐漸活躍,個體財富效應開始凸顯,越來越多的人渴望“一夜暴富”,這導致功利意識成為主流的價值取向,這種功利心理也逐漸蔓延到校園文化中。學校是人才的重要輸出機構,這也在無形中為學生貼上了“優(yōu)越性”的標簽,使其在心理層面只肯定自我優(yōu)勢,而忽視自身不足——包括缺乏社會經驗、缺乏實踐能力、缺乏抗壓能力等,認為自身成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同時,媒體方面不嚴謹?shù)男麄饕仓L了學生功利心的膨脹,動輒“學生百萬富翁”、“炫富”的夸大內容訴諸報端,更有一些洗腦式的網絡營銷模式,將觸手伸向思想單純的學生群體。這背后則是“拜金主義”的校園文化在作怪,導致一些學生不再腳踏實地,幻想不勞而獲。
第二,崇尚物質享受。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設發(fā)展的基礎,本質上,追求物質水平提高并沒有問題,但以“物質享受”作為主要目的,則是“享樂主義”泛化的表現(xiàn),尤其在校園文化中更不可取。學生是不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的群體,其主要職責是接受教育、儲備知識、培訓技能,而“享樂主義”是建立在社會層面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校園文化中崇尚物質享受的思想,是對“享樂主義”的一種曲解,是“極端享樂主義”,更是一種“糟粕”。例如,不考慮自身經濟條件現(xiàn)狀,為了追求名牌而過度消費,為了相互攀比而浪費金錢,都是崇尚物質享受的表現(xiàn)。
第三,缺乏社會責任?,F(xiàn)階段的學生,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較少,物質供應較為豐富,并且,隨著我國教育體制和社會服務功能的不斷完善,為學生提供的支持也越來越多,導致他們習慣了“人人為我”,但缺乏“我為人人”的換位思考能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主因是校園“糟粕文化”中的“實用主義”,強調自我發(fā)展的有利性,或表現(xiàn)為自我意識的放大,如沉迷網絡、鋪張浪費、逃學厭學等,而這些是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xiàn),只強調當下的需求,拒絕自身所承擔的義務,過多的依賴外界推動。
第四,以自我為中心。校園是培養(yǎng)人才的場所,而人才的價值則需要在社會服務中體現(xiàn),這事實上造成了人才價值衡量的二元化體系,即學??己撕褪袌鲈u價——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才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的“生產”和“消費”是不一致的,在校園環(huán)境中的人才優(yōu)勢,并不等同于在市場中的優(yōu)勢,在當前社會競爭越發(fā)激烈的背景下,原本緊俏的人才也開始呈現(xiàn)“大眾化”趨勢,這容易導致較大的心理落差;為了避免自身被淘汰,個體必須爭取更多的資源作為保障,由此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文化,并在校園文化中大肆蔓延。例如,校園中最常見的“占座”現(xiàn)象,就是一種既不文明又無道理的“文化傳統(tǒng)”,此外,也包括為滿足自我需求而產生的不理性現(xiàn)象,如盜竊、搶劫、暴力等。
2.校園“糟粕文化”成因分析
第一,市場經濟環(huán)境影響。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政策的促進下,我國與世界的交流日漸頻繁,大量西方先進技術、文化、制度等被引入國內,對中國經濟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同時,一些消極、庸俗、低級趣味的“文化糟粕”也趁機而入、大肆傳播,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中,社會層面涌現(xiàn)出許多新問題、新現(xiàn)象,無法用常規(guī)理念進行定位和剖析,這不可避免地對社會主流文化產生扭曲。在市場經濟全面覆蓋的背景下,校園文化遭到“糟粕文化”侵襲成為必然,特別是高考擴招以后,社會就業(yè)壓力增大,大量人才缺乏合理崗位,導致消極思想、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大量傳播,嚴重干擾了校園文化的正常建設。
第二,消極網絡文化影響。我國是目前世界上網民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其中在校青少年是網民構成主體,網絡文化已經成為現(xiàn)代生活中的重要標志。互聯(lián)網是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新引擎,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理念,這表明從國家高度肯定了互聯(lián)網的重要性。但相應地,互聯(lián)網在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硬幣的另一面”,導致大量低俗、媚俗、庸俗思想通過網絡傳播,如色情、暴力、恐怖、迷信等,對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較大影響,并直接導致校園文化中負面元素的產生;從影響力角度分析,互聯(lián)網是當前校園“糟粕文化”的主要產生和傳播渠道。
第三,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一個校園就是一個“微觀社會”,近年來,社會上許多不良風氣也逐漸污染了校園文化,導致學生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思想愈發(fā)嚴重。例如,社會層面上的“官本位思想”,也體現(xiàn)在校園評優(yōu)評先、干部任命、考研保送、學術研究等活動中,通過拉攏關系、請客送禮、行賄受賄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社會不良風氣所造成的校園“糟粕文化”危害最大,也是最難以清除的,尤其在當下,對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存在著巨大的障礙。
第四,德育工作缺失影響。當前教育活動一貫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一切以分數(shù)衡量的教育理念,從義務教育階段一直貫穿到高等教育,德育工作相對形式化。人才培養(yǎng)中德育工作的缺失,只能培養(yǎng)合格的“人力”,而不能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人才”是需要“德才兼?zhèn)洹钡?。一味強調智育的校園文化弊端,除了功利主義作怪之外,還與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繼承斷層有關。
三、校園“糟粕文化”的治理
事實上,校園“糟粕文化”產生的原因除以上分析之外,還有源自其他層面的干擾。校園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且學生身心發(fā)展存在不平衡、不穩(wěn)定的特征,加上思想單純、涉世不深,很容易被外界不良因素所干擾,而自身所處的校園環(huán)境一旦出現(xiàn)“糟粕文化”因素,對其影響就更加深遠,因此,對于校園“糟粕文化”的治理方案而言,也要立足于校園展開。
第一,增強校園人文情懷氛圍。校園是一方凈土,校園文化則是積極、和諧、陽光、健康的思想意識代表。其中,學生既是校園文化的締造者,也是校園文化的影響者,充滿人文情懷氛圍的校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正確的審美觀念、辨別是非丑惡的能力。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有著豐富的人文情懷資源,傳統(tǒng)美德、文化傳承、藝術修養(yǎng)等,通過與現(xiàn)代教育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減少校園“糟粕文化”的出現(xiàn)。
第二,提升校園網絡監(jiān)管力度?;ヂ?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在校園環(huán)境中的廣泛覆蓋,為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了便利,基于信息技術實現(xiàn)的“數(shù)字校園”更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趨勢。在校園“糟粕文化”的治理中,學校有責任展開網絡監(jiān)管,通過技術和制度手段,杜絕色情、暴力、迷信、恐怖等不良文化形態(tài)的出現(xiàn),杜絕“糟粕文化”通過網絡傳播而危害學生。同時,也可以采用正面利用策略,如將校內網絡作為一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平臺,結合十八大以來的精神文明建設需求,積極推動主流文化宣傳,從而成為凈化校園文化的有力工具。
第三,懲治校園不良文化風氣。結合“從嚴治黨”要求,努力實現(xiàn)“從嚴治校”,加強對“糟粕文化”的管控,堅決杜絕校園文化中的不良風氣。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變化既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具有自身獨立的特征,在不良風氣的治理過程中,應該依據校園文化新問題、新現(xiàn)象進行針對性治理,如嚴厲懲處師生間存在的請客送禮、紐帶關系等現(xiàn)象,嚴厲查處學術造假、學歷造假、職稱造假等現(xiàn)象,保持校園風清氣正。
第四,促進學校德育工作完善。通過增加德育經費投入、加快德育基礎建設、完善德育文化體系,將德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水平,以解決長期以來“智育”和“德育”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事實上,德育工作就是社會主流文化在校園環(huán)境中的穩(wěn)定傳播,尤其是在德育內容的配置上,可以很好地與當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結合起來,并展開有效的體驗式教學活動,邀請專家、學者開設德育講座等。
總之,校園文化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建設工程,對校園“糟粕文化”的治理也應該緊扣時代脈搏、堅持原則、統(tǒng)籌兼顧、與時俱進,在作用于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同時,不斷地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
參考文獻
[1] 鄭文瑜.民族地區(qū)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略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0).
[2] 林致遠.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契合[J].教育評論,2015(12).
[3] 陳楊健.新常態(tài)下大學校園文化的傳播模型、困境與出路[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4] 劉建.論反庸俗的學校文化取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5] 陳光輝,劉世華.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功利化傾向及教育防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6] 曹琪.校園媒體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影響[J].新聞戰(zhàn)線,2016(2).
[作者:梁書杰(1976-),女,山東泰安人,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副院長,副書記,講師。]
【責任編輯 劉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