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娟
摘 要: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活動課對提高學生素質(zhì)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優(yōu)化其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通過“愛玩、會做、敢問”三個漸進層次達成小學活動課課程目標。
關鍵詞:小學活動課;課程目標;價值取向;教學實踐
小學活動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也是一門綜合程度很高的課程。由于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活動課在教學內(nèi)容、組織形式以及價值目標等諸多方面,都與學科課程有著很大的不同。目前,小學活動課所存在的問題,并不是課程能不能正常開設、教學內(nèi)容能不能切實完成的問題,更應該重視的是“如何真正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的活動課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陪學生玩”的層面。我們僅僅以學生“玩得高興”為目的,將教學目標定位于興趣的培養(yǎng),而始終沒有把能力的目標擺放到應有的位置上。我們的教學活動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選擇”與“直接體驗”,忽視學生的“探究”與“嘗試”,簡單地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等同于課外興趣活動。這顯然是不符合課程開設的宗旨的。
一、小學活動課程的教育目標形象地定位為“愛玩,會做,敢問”三個漸進的層次
1.尊重與呵護小學生“愛玩”的天性。
怎樣才能使孩子們“玩好”?這就要求我們在整合課程資源、選擇課程內(nèi)容、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必須堅決地把學生放在首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切實保證他們“人人有的玩”,“個個有所得”。如果活動過于簡單,課堂可能很熱鬧,但玩過之后一無所獲。這樣的教學會讓孩子慢慢失去熱情與興趣,最終將課堂變得沉悶無比。而如果活動難度太大,學生玩得不順利,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因此,我們要在全面掌握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操作能力以及相關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指導學生開展一些小孩子感興趣而且能夠“玩有所悟”的實踐活動。要做到這一點,整合課程資源的時候就必須遵循“生活化,趣味化,時尚化,鄉(xiāng)土化”以及“兒童化”的原則;選取教學內(nèi)容時以“激發(fā)興趣,鍛煉能力,挑戰(zhàn)自我”為指針;制定計劃時,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嚴密組織,全程指導,正面評價,及時反饋。只有這樣,才能夠確?!皭弁妗敝逃繕说捻樌瓿?。
2.培養(yǎng)與鍛煉小學生“會做”的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边@里面清楚地說明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社交能力,干練的組織能力和熟練的動手能力,同時還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問題意識。所有這些能力,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要讓學生具備“會做”的能力。
反觀我們的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到最后卻拿不出像樣的成果來。就是一些簡單的手工作品,也是作工粗糙,毫無創(chuàng)意。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的要求不嚴格,指導不到位。要想讓小孩子真正學到動手操作的本領,綜合實踐課的教學就不能“放羊”!課前準備中,我們要制定詳細計劃,作出周密安排,要精心選擇課程內(nèi)容,具體擬定切合小學生發(fā)展水平的能力目標,保證每一堂課都能夠“目標明確,有的放矢”;而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還必須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以培養(yǎng)學能力為核心,嚴格要求,耐心指導,確保學生逐步實現(xiàn)“會做”的目標。
3.激發(fā)與培育小學生“敢問”的精神。
中國的小學生普遍缺乏實踐性,尤其缺乏“獨立自主”與“改革創(chuàng)新”的闖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獨立自主”與“改革創(chuàng)新”恰恰成了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作為最具綜合實踐性的課程,教學中必須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教會學生關愛自然、服務社會,幫助學生不斷獲得直接的生活體驗與必要的社會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要發(fā)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與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而最為重要的是要培育學生“團結協(xié)作,勇于競爭,完善自我”的個性品質(zhì),形成一股“積極進取,銳意創(chuàng)新,敢想敢干”的闖勁。
二、激發(fā)和培育小學生“敢想敢干”的闖勁呢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我們不能讓學生僅僅停留在“欣賞”與“模仿”的層次上,實踐課“寓教于玩”,就是要指導學生在玩樂中學會“敢問”!。而這一宏偉目標能否成功實現(xiàn),關鍵在于我們的活動課程能不能增進學生“問”的欲望,能不能提高他們“問”的水平。正如陶夫子所說:“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真知!”
學生的學習行為一般分為“觀察、模仿、創(chuàng)新”三個階段。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只經(jīng)歷了“觀察”與“模仿”兩個階段,而沒有“創(chuàng)新”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那將是綜合實踐課最大的失敗。如何才能夠使學生順利地完成這三個階段的學習呢?這就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入手?!鞍l(fā)現(xiàn)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奏。在綜合實踐課中,我們應該以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為抓手,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和“怎么辦”。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學生“改革創(chuàng)新”的潛能,才能夠幫助學生自發(fā)地走上“觀察→模仿→創(chuàng)新”的自主之路。
綜上所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玩”的課程,首先要保證學生“愛玩”,然后引導學生通過“玩”學會“做”,通過“做”學會“問”,最終激勵學生成長為“有知識,有能力,敢想敢干”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假設我們在設計每一堂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時候,都能夠全面細致地考慮學生“愛不愛玩?”、“會不會做?”、“敢不敢問?”,并將這些問題逐一落實到教學方案里,貫徹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那么,我們的每一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課都一定能夠獲得成功,都一定能夠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份自由的空間,升華他們的責任心與使命感,促使他們形成“獨立思考,敢于質(zhì)疑,大膽探索”的科學品質(zhì),形成“團結協(xié)作,成果共享”的健康人格,最終成就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