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摘與菇體整理。耳片幾乎完全展開(耳片80%展開),沒有包心、白色、半透明,手感柔軟而稍有彈性,這時就應(yīng)及時采收。采收前1-2天停止噴水,使耳片稍稍收邊、干燥。適時采收的銀耳干制后,朵形圓整、飽滿。采收銀耳過早,則耳瓣堅挺,沒有充分展開,包心,產(chǎn)量低。采收晚耳瓣柔軟萎縮,透明而無彈性,邊緣發(fā)粘,局部開始呈糊狀,曬干后色澤差。
采下的銀耳應(yīng)清除泥沙雜物及夾帶的培養(yǎng)基,用刀修剪,削去黃色的耳基。
2.干制。①曬干。采下新鮮銀耳,耳基朝下一朵朵排在竹篩上,在太陽下曝曬,經(jīng)4-5天就可干燥。檢查干燥情況可用指甲掐耳基,若已堅硬,無指甲痕,說明已干燥。
②串烤法。該法是一種較為古老的方法,但適合于山區(qū)農(nóng)家采用。串烤用竹簽,長35厘米左右,直徑0.6-0.8厘米,針尖且光滑。串耳時,用布蘸茶油涂抹竹簽,使其潤滑,利于串耳和退耳。串耳時,要將大小分開。朵與朵之問留有一定距離;朵形小的銀耳,可將2-3朵串在一起,烤干后可成為一朵大耳,碎耳片可夾在成朵耳瓣內(nèi)。串耳時,應(yīng)從耳瓣橫向穿過,在烤干之后,不但朵形大,而且形態(tài)圓整。然后將竹簽逐一擺在炭火上,用文火烘烤?;鹆σ话憧刂圃?0℃左右。當銀耳干至六成時,開始翻簽,隨時將碎耳片貼到大耳上,火力隨之減弱,5-6小時即可烘干。此時將耳串取下放在地上使其吸潮,經(jīng)1小時,干耳因吸潮回軟,即可將其從竹簽上退下。
③烘干。前面介紹的兩種干制方法較適于小批量干制,而且干制品的顏色偏黃,色澤較差。而大批量干制時,則要用烘房或烘箱,生產(chǎn)率高,而且產(chǎn)品色澤潔白,品質(zhì)好。銀耳烘烤時須嚴格控制溫度,不得超過60℃。剛開始烘烤時,銀耳含水量高,溫度要控制在35-40℃,通風排水氣。每3-4小時升溫5℃,待水分逐步散失后耳片變硬,可升到50℃左右烘干。注意溫度過高過低都影響產(chǎn)品質(zhì)量。如果溫度偏低,干燥時間延長也將降低產(chǎn)品的品質(zhì)。如果溫度偏高,耳體外面很快干燥,而耳體內(nèi)仍潮濕,特別是大朵銀耳,當表面已形成一層硬殼,可朵內(nèi)還是糊狀,造成耳片連接,失去圓整的朵形,甚至有烤焦的可能。
目前,有許多銀耳脫水專業(yè)戶為了使烘烤的銀耳潔白,使用硫磺熏耳,使耳體含硫成分增加,不利于健康,不宜推廣。
354200 福建省南平農(nóng)校 王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