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蒙
(黑龍江省大慶龍南醫(yī)院物理診斷科 ,黑龍江 大慶 163453 )
冠心病是我國老年人群中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近年呈上升趨勢[1]。研究表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患者冠心病發(fā)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可累及患者全身動脈,所以冠心病和頸總動脈粥樣硬化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2]。隨著近年超聲技術的發(fā)展,超聲能通過觀察患者動脈斑塊形成情況及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從而評估患者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然而目前國內(nèi)關于超聲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與冠心病相關性的研究仍較少,因此,本文通過超聲檢查冠心病患者頸總動脈IMT以及斑塊情況,旨在探討其在冠心病臨床診治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大慶龍南醫(yī)院2012-05—2013-05間收治的因胸痛前來就診的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狀動脈造影、心電圖及血常規(guī)檢測,同時排除肝腎功能不全、嚴重性心臟病的患者。根據(jù)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將患者分為非冠心病組35例以及冠心病組57例,非冠心病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54.36±7.32)歲,冠心病組男性30例,女性27例,年齡范圍43~78歲,平均年齡(55.32±3.76)歲。兩組一般資料近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觀察患者的頸動脈斑塊形成情況并對患者的IMT進行測量,見圖1。檢測前兩組患者靜息10 min,將探頭置于患者頸動脈橫斷面處進行探查,沿著頸動脈起始位置移動探頭,于頸總動脈主干、頸總動脈的分叉位置、頸內(nèi)動脈起始位置、頸外動脈的起始位置進行檢查。
圖1 頸動脈斑塊
粥樣斑塊積分:采用半定量積分法對粥樣斑塊嚴重程度進行評估:0級為無斑塊;Ⅰ級為單側(cè)斑塊≤2 mm;Ⅱ級為單側(cè)斑塊>2 mm或雙側(cè)斑塊中至少有一側(cè)斑塊≤2 mm;Ⅲ級為雙側(cè)斑塊均>2 mm。
斑塊發(fā)生率(%)=斑塊人數(shù)/總例數(shù)
非冠心病組相比,冠心病組患者斑塊發(fā)生率顯著升高、粥樣斑塊積分等級顯著上升、頸總動脈IMT顯著升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冠心病與非冠心病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
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冠心病血管退化的重要因素,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血管變硬、增厚、血管順應性、彈性下降,官腔直徑變小。冠心病可引起患者缺血性腦卒中及全身動脈病變,進而導致靶器官組織由于缺氧缺血而出現(xiàn)壞死。冠心病患者如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易導致死亡,因此盡早對患者粥樣硬化情況進行干預將有利于冠心病的預后。林東興等[3]研究認為對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頸動脈硬化程度進行檢測能有效預測患者冠心病病情的發(fā)展,為冠心病的臨床診治提供依據(jù)。
近年文獻報道頸總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的發(fā)病有密切關系,而頸總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心血管疾病事件發(fā)生率及死亡率顯著增加[4]。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超聲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超聲檢查作為直觀、無創(chuàng)、重復性良好的檢查方法是目前頸動脈斑塊硬化理想的手段,能有效觀察血管血流情況。通過對頸動脈硬化患者應用超聲進行檢查,對早期發(fā)現(xiàn)患者血管粥樣硬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中與非冠心病組相比,冠心病組患者斑塊發(fā)生率、粥樣斑塊積分、頸總動脈IMT顯著升高。從而提示二維超聲頸動脈IMT和斑塊檢查能有效反應冠心病發(fā)病情況,對冠心病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薛利芳等[5]認為超聲診斷頸動脈IMT的準確性較高,且能有效反映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情況,本研究結果與一致。此外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患者冠狀動脈及外周動脈中出現(xiàn)血管重構現(xiàn)象,使得血管外徑擴張,因此行冠狀動脈造影時將難以觀察到血管早期動脈粥樣硬化及頸動脈斑塊形成情況。
綜上所述,血管動脈硬化常累及多個血管床,通過了解頸總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及其斑塊的情況,對冠心病的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因此通過二維超聲對冠狀動脈病變與頸動脈斑塊相關性進行研究,可更好地二維超聲頸動脈IMT和斑塊相關性,從而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指導。
[1] 張會娟,陳雪俠,楊艷秋,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外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304-305.
[2] 劉誠,羅春生,蘆桂林,等.超聲檢測心外膜脂肪組織與頸總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在預測冠心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0):4365-4367.
[3] 林東興,劉詠秋.血漿致動脈粥樣硬化指數(shù)與高血壓病患者血管病變的關系[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2):203-204.
[4] 劉廣順,張桐亮,孫淑艷,等.中心性肥胖患者血壓、血脂、血糖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檢測[J].山東醫(yī)藥,2012,52(38):63-64.
[5] 薛利芳,張久宏,于蕾,等.老年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硬化的超聲研究[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0,29(3):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