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雄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老隆鎮(zhèn)維嘉學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篇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通過家庭教育,孩子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識,如:吃飯、喝水、說話、走路,為其社會化打下基礎。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家長的一舉一動時時刻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玩伴,因此,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更大。
一、家庭教育作為獨立的教育形態(tài),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點
(一)先導性
獨生子女因為沒有兄弟姐妹,所以第一個模仿對象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情都會影響孩子。一個沒有良好行為習慣的父母是一個不合格的老師,今后到學校來矯正是相當困難的,一個沒有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父母也不是好榜樣,孩子已經形成的觀念要想改變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比如:一個孩子見到父母隨意破壞公物,或在超市里隨便拿東西不付錢,那么他就會認為這樣做是可以的,是對的,也必然會把這種惡習帶入學校,增加學校教育的負擔。我在教學中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處理起來相當棘手,既要照顧學生的自尊心,同時也要讓他認識到錯誤,杜絕下次再犯。因此,家長必須給孩子做一個好的表率。
(二)感染性
家長的好惡取舍,常常決定子女的行為舉止,因此,家長教育子女時,既要曉之以理,又要動之以情。比如:獨生子女易跟父母頂嘴,或不肯承認錯誤,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脾氣暴躁,經常為一些小事大聲尖叫、砸東西。對待這些不妨進行冷處理,不理他,讓他發(fā)泄。之后他會發(fā)現(xiàn)父母對他的行為很傷心,很生氣(不用多說話,只用表情就夠了),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會安靜下來,并且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安。
(三)權威性
家庭教育與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大的權威性,家長越有權威,教育的效果越深刻,尤其是獨生子女。比如曾經有這樣一個孩子,家長囑咐他不要去河邊玩,結果他不小心掉進河里,被人救上來之后,他第一句話說:“不要告訴我爸爸?!笨梢?,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孩子對父母從心底有一種敬畏,這種敬畏可以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父母要利用這種權威引導孩子的行為,使其成長為遵守生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好孩子,這也為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打下基礎。
(四)針對性
人們常說:“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痹诩彝ダ?,孩子有安全感,各方面的表現(xiàn)會真實、全面。父母比其他人更深刻地了解孩子,因此更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二、正因為家庭教育有這些特性,所以不免出現(xiàn)許多不好的現(xiàn)象,造成孩子與社會脫節(jié),很難融入社會,并且不能獨立面對困難、解決困難
(一)性格孤僻,不愛交流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安全過分擔憂,再加上網絡的發(fā)展,很小的孩子就會上網玩游戲,他們不再愿意花時間去外面交朋友。許多家長寧愿孩子待在家中,極少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因為怕影響孩子學習。對他們所交的朋友的條件要求很高,這也會導致孩子極少交友,逐漸變得不再與人交流,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二)遇事愛推卸責任
這也是當今許多孩子的通病,他們承擔過錯的能力較差,作業(yè)沒寫完是因為筆壞了,媽媽沒有買;作業(yè)錯了,埋怨爸爸媽媽沒檢查??傊筒皇撬约旱腻e,這樣的孩子不敢直面困難,并且不愿想辦法解決。
(三)自私自利
有些孩子不愿與別人分享,別人好的東西理直氣壯地拿過來據(jù)為己有,被家長與老師批評還會覺得很委屈,而不覺得自己有錯。
(四)性格軟弱膽小
一些獨生子女,因為總是有一群大人從旁照顧,所以獨立意識較差,事事依賴別人,什么也不敢做,而大人也總是小題大做,夸大后果,使得孩子什么都怕,什么也不敢嘗試。
三、要想實現(xiàn)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單靠家庭教育顯然不夠,必須依靠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專門性、主導性、嚴密性、全面性、有效性、穩(wěn)定性,這些特性決定它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
(一)它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通過老師和集體的力量,改掉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改變一些不正確的觀念,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它可以使孩子融入集體中,與同齡人做朋友,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溝通和協(xié)調能力,使孩子走向社會后更容易成功。
(三)增強解決困難的能力
孩子進入學校之后,離開家長的幫助,有許多困難和問題不得不自己面對,自己解決,從而提高解決困難的能力。
(四)正視自己
老師的適當引導,周圍同學的評價會使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而不像以往在家庭中,家長總覺得自己孩子好,從而造成孩子的錯覺,使其不能正視自己的優(yōu)缺點。
總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孩子的養(yǎng)成教育上是相輔相成的。家長一定要多學習,多了解,多研究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孩子進入學校后,老師也要對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做一下了解,并在今后的學校教育中加以完善。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