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麗
摘要:在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這不僅應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種理念,更應采取適當的方式促使學生表現出這一點。教師要從根本上給學生“讓位還權”,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fā)揮。讓學生去創(chuàng)造數學,引導學生利用抽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體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边@就要求教師應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是創(chuàng)造的兩個條件。這使得解決問題成為可能。教師要正視自己在教學中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是學與教活動中平等的一員,并積極為學生提供各種參與探究、獲取知識的途徑、方式和方法。下面,我就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認識興趣
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的要求,然后讓學生做。如果有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小亮和小青,請你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一個手指。老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個月餅,要平均分給小亮和小青,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老師進一步追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月餅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便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事實證明,教師教學枯燥數學知識時,如果能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等一系列活動,同時還可以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激發(fā)思考的欲望,明確思考的目標
“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里,為什么至少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包含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這是這部分教材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算法的關鍵。疑問是發(fā)現的鑰匙、思考的動力。我把這一難題作為自學思考題交給學生。面對這一問題,許多學生不禁會想:“是呀,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學生急于尋“根”找“據”,便使用思維積極活躍起來。這一問題不僅激發(fā)起了學生思考的欲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標。
三、培養(yǎng)學生積極實踐、動手操作的習慣
1.“聽”的訓練。讓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記,抓住重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發(fā)言、聽同學發(fā)言中存在什么問題。為了訓練學生聽的能力教師可以嘗試如下去做:口算題由教師口述,學生直接寫出得數來;教師口述實際問題,讓學生直接寫出算式;適當提問。
2.“看”的培養(yǎng)。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不講或適當點撥,在教學中可以提供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材料。觀察材料要準確、鮮明,要能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由教師帶領學生觀察,給學生 觀察提綱提示,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作出判斷。
3.“想”的督促。首先要肯想。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動腦筋去想的時間,讓學生有機會肯動腦筋去想問題。這除了靠老師的啟發(fā)外,還要靠“促”,促使他們動腦子,使學生對老師的問題人人都動腦去想。
4.“說”的明白。語言是表達思維的重要方式,要說就要去想。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說,就能促進學生多想。要會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認真聽、仔細看。抓住了會說就能促進其它三會,因此教學要十分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
新課標要求下,課堂上更要多地體現“生生互動”。我們教師在針對教學目標,設計一個舞臺,讓學生在這舞臺上充分地去唱,去跳。這樣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同時也為激發(fā)他們的數學思維提供良好的平臺。以前我們提倡“師生互動”,師生互動,大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教師出示要求,學生解答,教師沒能真正放開手讓學生去探究。在師生互動中,更多的時候會給人一種錯覺,那些參與的學生大都是成績優(yōu)秀的,這種光效應往往讓那些后進生更加失去主動性和學習信心,于是越來越多的后進生不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終造成兩極分化。我想嘗試做到“五還”,即把時間、空間、工具、提問權、評議權五權還給學生,變過去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的客體地位為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我會學”,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
四、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l.師生關系要平等。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教師應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間,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而樂于和教師交往,主動地參與學習。
2.與學生間心理距離的拉近。教師除了在課堂上以平等、熱情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外,還應在課外舍得感情投資,多接觸學生,主動找學生談心,詢問其學習、生活情況。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3.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位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和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
實踐證明,“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最佳手段,是新課改下課堂教學方法占領課堂這個傳授知識主陣地的重要渠道和措施,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緊張的思維中去體驗、去探索、去學習、去創(chuàng)造,并激發(fā)起極度的興趣和樂趣,從而達到最佳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