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春
【摘要】目的 觀察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擇2013年5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患者50例,按進入醫(yī)院的編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對照組進行普通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6.00%,對照組為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進行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的治療過程中,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進治療效果的顯著增強,非常值得在臨床應用的過程中進行大力的推廣。
【關鍵詞】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慢性阻塞性肺疾??;急性加重期;肺心病
【中圖分類號】R563.9;R54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6.0.0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觀察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的治療效果,選取于我院就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患者50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治療,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5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患者50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和女分別30例和2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25例,觀察組年齡61~70歲,平均年齡(65.2±4.7)歲,病程8~22年,平均病程(11.1±5.2)年;對照組年齡60~72歲,平均年齡(65.2±4.8)歲,病程8~25年,平均病程(13.6±3.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過臨床診斷與中華醫(yī)學會呼吸學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相符;近期沒有使用過任何的抗凝藥物;從未沒有動過手術和出血性疾?。粚鼓幬锊贿^敏的患者。
排除標準:將患有嚴重的肝腎心功能障礙、高血壓、上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展以及哮喘疾病的患者排除;需要借助呼吸機來輔助呼吸且并發(fā)心臟病的患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分別進行抗感染、祛痰以及平喘的常規(guī)治療,針對呼吸困難比較嚴重的患者給予持續(xù)性的低流量吸氧輔助治療[1],同時采用靜脈泵注的方式將10 mg酸甘油和50 ml、0.9%的氯化鈉注射到患者體內,進行為期3天的連續(xù)性之后以后,便可以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將20 mg硝酸異山梨酸酯注射液聯合50 ml、5%的葡萄糖溶液,再進行連續(xù)一周的治療。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5000 U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治療,連續(xù)治療七天。
1.3 療效判定依據
評價標準:顯效:患者的血氧分壓顯著上升或者是二氧化碳分壓的下降大于10 mmHg,各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好轉,血氧分壓顯著上升或者是二氧化碳分壓的下降在10 mmHg以內[2];無效:經過治療,患者在臨床上的一般癥狀與治療前一樣,沒有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6.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使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6.00%和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多發(fā)性的呼吸系統疾病,在老年人身上比較常見,再加上缺氧時間過長和二氧化碳的潴留便在很大程度上極易形成肺小動脈原位血栓,急性期還會導致缺氧狀態(tài)的加重,導致血栓形成的不斷增加,最終誘發(fā)嚴重的肺心病。該病病情往往非常嚴重、發(fā)展比較迅速,在臨床上具備非常高的死亡率[3]?,F階段,臨床上關于該病的治療常規(guī)治療聯合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治療為主,經過本次研究,觀察組總有效率96.00%,對照組為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進行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心病的治療過程中,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進治療效果的顯著增強,非常值得在臨床應用的過程中進行大力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甘學軍,汪小華,胡 剛.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12(03):156-157.
[2] 朱瑞航,余艷芳,屠春林.低分子肝素鈉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療效分析[J].貴州醫(yī)藥,2016,10(05):484-486.
[3] 李佩娥,蘆 春.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21(30):12-1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