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中國大學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之演變—基于學術(shù)史的考察

      2017-07-05 16:47:25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年2期
      關(guān)鍵詞:教育系學系社會學

      許 劉 英

      (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97)

      ● 史海鉤沉

      近代中國大學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之演變—基于學術(shù)史的考察

      許 劉 英

      (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97)

      20世紀30年代中期前,近代中國高校教育社會學課程伴隨著教育學科專業(yè)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教育學科課程設置的多元化得以在很多大學、獨立學院開設,并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綜合性大學教育社會學課程開設層次高,私立大學教育社會學課程開設學系最多,教會大學的教育社會學課程開設是出于完善教育課程體系的需要。30年代中期后,教育社會學課程則開始作為大學社會學的專業(yè)課程得到重視,并隨著社會學學科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實現(xiàn)了“制度化”。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教育學術(shù)發(fā)展史,它為今人審視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憑借大學作為平臺得以建立提供一個具體而生動的縮影。

      大學;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學術(shù)史

      一般來說,學術(shù)史的研究可遵循內(nèi)外兩種不同的分析路徑,即“內(nèi)在理路研究”和“外在理路研究”。前者旨在通過對學術(sh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的考察和分析,以揭示學術(shù)思想內(nèi)在的邏輯規(guī)律,因而重在學術(shù)研究的觀念和思想層面;后者則通過考察和分析學術(shù)與外在環(huán)境(包括政府、企業(yè)、大學、學會及各種研究機構(gòu)等)的關(guān)系,闡明影響和制約學術(shù)發(fā)展的各種外在社會因素,因而重在學術(shù)研究的實踐和制度層面。本文采用后一種分析路徑,著力分析教育社會學課程如何以近代中國大學作為學術(shù)平臺進行開設和設置。教育社會學作為教育學和社會學的交叉學科,從其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歷程來看,首先是由于社會學學者對于教育現(xiàn)象或教育實踐的關(guān)注并將其作為專門領(lǐng)域加以研究,從而在近代中國確立了其學科地位,突出的標志當推1922年陶孟和以他在北京大學講授“社會與教育”課程基礎上整理而成的《社會與教育》一書的出版問世[1],而在此之前教育社會學就已作為一門課程列入近代中國高等師范學校的課程體系之中。

      一、20世紀30年代中期前教育社會學課程的創(chuàng)設

      就教育學科的發(fā)展而言,一般認為從清末時便開始設置教育學課程,并與師范教育密切相關(guān)。1904年頒布的《奏定優(yōu)級師范學堂章程》規(guī)定優(yōu)級師范學堂的課程分為公共科、分類科和加習科。其中,教育學被作為分類科中“一概通習無異致”[2]684的公共課程。民初制定和實施的“壬子·癸丑學制”,延續(xù)清末教育學科的公共課程設置。此外,學制還規(guī)定了高等師范學校、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分預科、本科、研究科,同時附設專修科和選科。1915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設立教育專攻科,學習期限為四年,以學德國教育學說為主。這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教育專業(yè)性教學及研究機構(gòu),雖然沒有把教育社會學納入其中,但它的成立標志著教育學科由清末以來的公共課程上升至專門研究的領(lǐng)域,在整個教育學科發(fā)展史上意義深遠。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專攻科設立之后,1918年《南京高等師范學?,F(xiàn)行簡章》規(guī)定設置教育專修科,該科旨在“養(yǎng)成教育學教員及學校行政教育行政人才”[3]650,開設了包括“教育社會學”在內(nèi)的共計33門課程,分三年時間學完。[3]643-645這是近代中國最早將教育社會學列入課程體系的高校。1920年,本著“造成專門人才及教育界領(lǐng)袖的宗旨”[3]625,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又設置了教育研究科,兩年的時間得修完包括“教育社會學”在內(nèi)的24門課程。[3]626

      1922年,北京政府頒定了“壬戌學制”,它是中國近代學制中實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學制,期間雖有內(nèi)容上的變更,但整體框架卻一直沿用至1949年。它對教育學科的深遠影響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學制規(guī)定高等師范學校應提高等級,升格為師范大學,綜合性大學應設置教育學科。學制頒布后,高等師范學校紛紛改為綜合性大學,全國除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升格為北京師范大學并于1931年與由北京女高師升格為女子師范大學合并成立北平師范大學而外,自民初成立的其余高師都改為綜合性大學。[4]115此外,在學制實施過程中,教育部于1929年8月通過了《大學規(guī)程》,對大學的教育學科設置作了更為詳細的規(guī)定:“大學分文、理、法、教育、農(nóng)、工、商、醫(yī)各學院”;“大學教育學院或獨立學院教育科,分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方法及其他各學系,大學或獨立學院之有文學院或文科而不設教育學院或教育科者,得設教育學系于文學院或文科”;“大學各學院或獨立學院各科得分別附設師范、體育……公共衛(wèi)生等專修科”。[5]171-178其二,學制廢除舊教育宗旨,代之以七條標準“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發(fā)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fā)展;注意國民經(jīng)濟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縮余地”[6]264-265,并充分展示了其靈活性和開放性,這就為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樣,教育學科不僅在師范大學、綜合性大學設置,而且在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也開始興起。教育學科的設置呈現(xiàn)多元化的格局,一直伴隨著教育學科專業(yè)化成長和發(fā)展的教育社會學也同樣在上述院校開設。據(jù)相關(guān)資料,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全國共有31所高等院校開設過教育社會學課程(如表1所示)。其中公立大學15所①此處所說的“公立大學”包括師范大學和國立或省立大學綜合性大學。下文所出現(xiàn)的“公立大學”,若沒有特別說明,均屬此意。,私立大學7所,教會大學9所,且大多都是以教育學科名義于教育學系內(nèi)開設。②鑒于教育社會學是由教育學和社會學交叉產(chǎn)生的學科,筆者對凡是設置社會學系或教育學系的院校都進行查閱,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若設置社會學系,未設置教育學系的學校(如清華大學),沒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而設置教育學系,或同時也設置社會學系的院校,在兩系均開設,這類情況以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為多,后者表現(xiàn)更為突出。不過就整體情況來看,教育社會學此時還是多以教育學科名義且在教育學系開設的。另據(jù)《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統(tǒng)計,各大學設置教育學科的共有42所,由此可見教育社會學在教育學科的地位和重要性。

      表1 20世紀30年代中期前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院校一覽表

      二、20世紀30年代中期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多元化及特征

      依據(jù)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大學組織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大學課程由各校校務會審議通過,校務會是以本校全體教授、副教授所選出的代表若干人及校長、各學院院長和各學系主任組成,校長任主席。同年頒布的《大學規(guī)程》除了規(guī)定“黨義、國文、軍事訓練及第一第二外國文為共同必須課目”及“大學各學院或獨立學院各科課程,得采學分制”外,對于大學課程沒有更為詳細而具體的說明。此時大學的課程制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各大學可以“自由確定”課程。因此,即便是同樣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也會由于各學校的歷史、培養(yǎng)目標、師資力量等方面的不盡相同,而在諸如必修與選修、修習期限、學分之類的問題上表現(xiàn)出差異。大致來說,師范大學對教育社會學課程以“選修課”為主,在整個教育學課程體系中地位不夠突出;綜合性大學多開設在教育學系,且以“必修課”為主,有的院校還要求研究生也必修,開設層次相對較高;私立大學教育系科齊全,除教育學系外,還設有教育原理學系、教育方法學系、教育行政學系、社會教育系等,教育社會學曾分別在這些學系中開設,范圍非常廣泛;教會大學也由于自身特殊的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而在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上表現(xiàn)出自身的特色。

      (一)師范大學和綜合性大學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特征

      北平師范大學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之前唯一一所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的師范大學。雖然早在北高師時期設置的教育研究科中就曾開設過這門課程,但那時教育研究科所有課程均沒有作學分、必修、選修之類的規(guī)定,教育社會學課程當然也不例外。1924年,北平師范大學成立教育系,招收大學預科或高中畢業(yè)生,肄業(yè)四年,程度與普通大學相當。本著對“各項教育人才,予以專業(yè)訓練”[7]132的宗旨,北平師大教育系自成立起開設了社會學、心理學、教育概論等共計16門的教育專業(yè)課程,并隨著教育科學的日趨發(fā)展及教育事業(yè)的日益復雜,課程數(shù)目(主要是必修科目)歷年還有所增加,至30年代中期已達到50門。這些課程是按照基本的、修養(yǎng)的、技術(shù)的、專業(yè)的、分化的等原則來統(tǒng)合于教育系目標之下,使其成為一個有系統(tǒng)的課程體系,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專業(yè)訓練。此外,該系實行主、副科及選修制度,將這幾十門教育專業(yè)化課程有序地安排至學生各科各年的學習中去,“具體的、單純的及基本的科目列于前,抽象的、綜合的及專精的科目列于后”[7]141。各門課程以學分計算,每學期每周授課一小時、自修或課外預備兩小時以上者為一學分。主科須修90學分、副科須修30學分,選修學分在10~40之間,再加上黨義4學分、體育8學分、參觀與實習學分8學分,教育系學生須修滿148個學分才能畢業(yè)。在上述前提下,教育社會學課程于1928年在北平師大教育系開始設置,至30年代中期一直開設著,期間有兩次(1928年和1929年)作為“必修課”,其余都是“選修課”[8]32。教育系學生于第一、二年級開始選修,定為4學分。另據(jù)北平師大教育系有關(guān)選修課的規(guī)定,“選修科目之設,一為普通知識之擴充,一為某種學科之深造,由本校斟酌經(jīng)濟及人才而設”[7]141。前者于第一、二年級開設,后者自第三年為適應課程分化的需要而加以選修。顯然,教育社會學僅僅是北平師大教育系選修科目中以擴充學生普通知識的一門課程,以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角度來看,教育社會學在該系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由此不難看出,教育社會學在師范大學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似乎與教育社會學早期開設的情況大不相同。

      綜合性大學可以說是近代中國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的主體,表1“公立大學”欄中,除了北平師范大學外,其余都是綜合性大學,占開設院??倲?shù)的45%。綜合性大學的教育社會學課程也是開設在教育學系里,而其教育學系設置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隸屬于文學院之下;一是直接設于教育學院內(nèi)。較之師范大學側(cè)重于師資的培養(yǎng),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系則更加注重于教育學術(shù)研究及教育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而教育社會學作為一門教育學專業(yè)的重要基礎理論學科,是教育學術(shù)研究及專門人才培養(yǎng)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自然受到綜合型大學的重視,被視為教育系的“必修課”。如安徽大學文學院教育學系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本學系根據(jù)大學教育宗旨以研究教育學術(shù)養(yǎng)成專門教育人材為目的,對師范及中等師資訓練與教育行政人員之培養(yǎng)亦得兼籌并顧?!保?]1根據(jù)這一目標,教育學系課程分成“基礎知識類”“研究工具類”“教育理論及概況類”“教學法類”等七類。就教育社會學而言,屬于上述七類中的“教育理論及概況類”[9]22-23。教育社會學還被規(guī)定為教育學系的“必修課”,每周授課3小時,共3學分。類似的還有暨南大學,該校教育學院分設教育學系、心理系及師資??疲胺仓驹谘芯拷逃龑W術(shù)或從事教育行政者,應認定教育學系為主系”[10]。該院將所有課程按性質(zhì)分成“教育原理及教育史”“教育行政”“心理學及哲學”等六類。教育社會學則被歸為“教育原理及教育史”類,每周授課3小時,占3學分。[11]75最能體現(xiàn)重視教育社會學對于教育學術(shù)研究及專門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的,則是中山大學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開設的教育社會學課程。

      中山大學教育學系成立于1927年秋,隸屬于文學院(原稱文史科,根據(jù)1929年修訂的《國立中山大學規(guī)程》改稱文科,1931年改稱文學院),是該院成立較早的學系之一,招收大學預科或高中畢業(yè)生,學制四年。為使“學生注重實際學問,多加練習功夫,俾畢業(yè)后,確能本所學以貢獻于國家社會”[12]65,教育學系對各類基本學科,如哲學類、文學類、社會學類等,按年編配,使學生獲得與教育學相關(guān)學科上的基本知識,以助于其對于教育學本身研究之興趣。教育社會學被安排在學生第二年級首門“必修”課程中,每周2小時,共2學分。此外,教育學系還對各門課程的目的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以利于學生選習。對教育社會學的規(guī)定為:其目標在于討論社會與教育之關(guān)系,并應用社會學的材料、方法、原理,以解決教育上的重要問題。[13]57

      為便于“學生研求高深學術(shù),俾造成??迫瞬乓病保?2]64,中山大學教育學系成立不久便開始籌備研究所。1928年初,該系設立教育學研究所——這是國內(nèi)最早設立的專門的教育研究機構(gòu),并開始招收研究生。研究生之資格,起初不限于大學畢業(yè)生,但必須是“能閱讀西文參考書及具有豐富的教育實際經(jīng)驗者”[14]3。1935年,教育學研究所奉教育部核準立案后,易名為教育研究所,分成教育學部和教育心理學部,并變更研究生招生章程。根據(jù)新章程的規(guī)定,研究所研究生入學資格有所提高,只限于大學教育院系畢業(yè)生,同時為“求其教育學識更深,研究技術(shù)更加熟練起見”[14]3,研究所遂規(guī)定教育學部和教育心理學部的研究生都應再加習相應的課程,課程數(shù)目多達10余門[14]3-5,教育社會學也在其列,并且是兩部研究生共同必修的課程之一。與教育學系針對本科生開設的教育社會學課程相比,教育研究所要求所內(nèi)研究生“必修”這門課程。[14]6由此可見,教育社會學在綜合性大學的開設層次之高。

      (二)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特征

      近代中國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的教育學科在建立和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若干不同于公立大學的特征。具體而言,私立大學因受其辦學過程中地理位置的影響較大,其教育學科的特征之一表現(xiàn)在與地方社會關(guān)系較為密切;教會大學自成立之日起就重視中國教育實際問題的研究,以此作為其立足于中國的基點,這也成為其教育學科顯著特征之一。而教育社會學作為研究教育與社會之間基本關(guān)系的學科,是實現(xiàn)這些特征的重要基礎,自然會在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中開設。

      然而,近代中國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畢竟屬于兩種不同的大學模式,其歷史傳統(tǒng)、辦學宗旨、社會現(xiàn)實均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因而不僅其教育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不盡相同,與教育學科建立密切相關(guān)的教育社會學設置也迥然有別。相對而言,私立大學教育系科設置較為齊全,其中廈門大學教育學科可謂典型的代表,其教育社會學開設的情形也最能體現(xiàn)出私立大學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的特點。

      教育學科是廈門大學最早建立的學科之一。1921年建校之初,就設立“師范”“商科”兩部。同年11月,“師范部”改為“教育學部”。1923年4月又改名為“教育科”,成為當時全校五個科之一。1924年6月,“教育科”改稱“教育學系”,并入文科。伴隨著系科名稱的不斷調(diào)整,教育學科所設置的課程也“均多增加”[15]62。若將“教育學系”所開設的課程與“教育科”相比,前者僅“必修”課程就增加了9門[16]73-75,其中也包括了“教育社會學”,該門課程學生于第四學年的第二學期必修,需修滿3個“績點”(即學分)。與同時代其他大學相比,廈門大學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的時間相對較早。不僅如此,為加強學科建設,1925年廈門大學發(fā)出正式文件,規(guī)定各學科、各系“每月須集會一次”,“以謀該科、該系之發(fā)展,并以交換各人之意見”。同時要求全體教職員“對于該科、該系、該機關(guān),有何滿意之處,有何不滿意之處,有何種改良辦法以救濟之……務請各抒己見,報告于該管主任,以資采擇,而利進行”[17]64。1926年,教育學系又擴充獨立成為“教育科”,并下分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行政學三個系。至1930年2月,為遵照教育部所頒布的《大學規(guī)程》,廈門大學在此前教育科系的基礎上改組成立了“教育學院”,下設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方法等四個學系。這是廈門大學教育學科發(fā)展史上所設系科最多的一次。伴隨著教育學院系科建設的逐步發(fā)展,教育社會學開設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當時,學院的宗旨是“研究教育學術(shù),造就教育行政人員、各級學校師資及教育專門人材”[18]3。為此,學院在課程設置上力求完備,將所開設的課程分成四類:普通必修課、主課必修課、輔課必修課、選修課。就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情況來看,不僅列為“普通必修課”要求四個學系必修,而且還開設在“主課必修課”中成為各系的主干課程。只不過各系開設的時間不同,其中教育原理、教育行政、教育方法三個系均于第二學年的第二學期開設,而教育心理則于第三學年的第二學期開設。教育社會學同時在四個學系中開設,達到了近代中國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史上開設學系最多的一次。

      近代中國的教會大學也非常重視教育學科的建設,很多教會大學幾乎是在成立初期就設置了教育系科或教育課程。例如,金陵大學于1910年成立之初就設有教育科及師范科,1914年更擴展為教育系;燕京大學于1916年由北方四所教會學校合并而成,兩年后便成立了教育系;齊魯大學也于1917年設立了四年制的文理科,課程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教育學四組。當時“除了一所教會大學以外,其余的都開設教育課程”[19]172。不過,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教會大學的教育系科規(guī)模多屬狹小,所設課程偏于理論教學為主,根本談不上教育學科的專門研究和學術(shù)化。20年代以后,在國內(nèi)收回教育權(quán)運動的影響下,特別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加強了對文化教育的控制,許多教會大學相繼在政府部門注冊立案,開始作為中國私立大學的組成部分由國家統(tǒng)一管理。在此背景之下,教會大學不僅增設了許多新的教育系科,而且原有的教育系科規(guī)模也在逐漸擴大,其中輔仁大學還成立了教育學院,下設教育學系、心理學系及美術(shù)專修科。與此同時,教會大學也十分重視完善教育學科的課程設置,根據(jù)需要適時增加新的課程,課程設置日趨專業(yè)化和系統(tǒng)化。燕京大學教育學科的課程設置最初側(cè)重于教育理論,只開設了“教育概論”“教育哲學”“教育史”等基礎理論課程;立案后,課程進行了調(diào)整和充實,增加了“教育心理學”“教育行政”“教育社會學”等多門專業(yè)基礎學科。

      由此可知,教育社會學之所以在教會大學的教育系科中開設,主要是出于完善教育課程體系的需要。但影響教會大學的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除了教育學科的發(fā)展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即社會學學科的建設。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在近代中國所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教會大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會大學是我國最早設立社會學系的院校,截至30年代,全國各大學或獨立學院設立社會學系(包括“歷史社會學系”和“社會經(jīng)濟學系”)的17所院校中[20]95-140,教會院校就有10所,占一半以上。這些設置社會學系的教會大學,在不斷調(diào)整社會學系科建設的同時,也注重充實社會學系的課程設置。據(jù)《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的記載,滬江大學、金陵大學、燕京大學、齊魯大學、輔仁大學每學年開設的必修社會學類課程多達20門左右,其中就包括“教育社會學”。這樣一來,教會大學既在教育學系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也在社會學系開設這一課程。不僅如此,兩系對教育社會學的內(nèi)容、開設目的作了不盡相同的解釋。例如,齊魯大學的教育學系認為教育社會學應包括“社會原則、教育與社會之關(guān)屬、教育平民化及教育普及問題、教育對于社會進步之貢獻”[21]53等方面的內(nèi)容,而該校的社會經(jīng)濟學系則認為教育社會學在于“指導學生在教育范圍內(nèi)研究教育目的方法,以便規(guī)定為個人效率的教育目的,及指導學生如何規(guī)定教育改良的基礎課目等”[22],前者強調(diào)教育學的社會原理以及教育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后者則更多的是強調(diào)社會學在教育上的運用。同一課程開設在不同的系科,側(cè)重點有所不同,從而充分兼顧了教育社會學是由教育學和社會學交叉學科的特質(zhì),這正是教會大學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的特色所在。

      三、20世紀30年代中期后教育社會學課程的調(diào)整及其“制度化”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后,國內(nèi)各公、私立大學的課程由大學“自由確定”,不僅課程科目上不一致,甚至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大學課程相當于研究院,也有的大學課程僅稍高于中學,給各個學科的發(fā)展也帶來了諸多不便和困難,教育學科自然也不例外。

      至30年代中期左右,教育界遂展開了關(guān)于大學教育學系課程問題的批評和討論。張文昌認為:“我國教育之弊在‘鶩矜好奇’,而不求深造,致造成膚淺的風氣,支持者亦以迎合青年之心理故,五花八門開得一張大菜單,使人目眩頭暈,這是百貨公司樣的陳列櫥,那里是‘最高學府’?!保?3]張士一指出,當前我國大學教育學系的課程設置根本沒有確定的原則,并且“關(guān)于理論的課目特別的多,關(guān)于觀察和實習的課目特別少”,因此主張以“使實際的經(jīng)驗和理論的知識相輔而行”的原則來改革大學教育學系的課程設置。[24]莊澤宣也同樣認為“大學教育系課程問題有急切徹底改造的必要”,就教育社會學課程而言,他主張內(nèi)容上應將其納入“教育原理”;方法上“不用課本,不發(fā)講義,以觀察與討論為主,使學生認識現(xiàn)實社會及所發(fā)生的教育上的問題”。[25]許椿生則深刻地批評道,近代中國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設置“南轅北轍”以及與其培養(yǎng)目標未能完全符合,大學既為研究高深學術(shù)的機關(guān),則課程科目即應隨科學的進展為轉(zhuǎn)移,若規(guī)定過于刻板,于學術(shù)發(fā)展上反多阻礙。他認為第一階段所必修的課程為“教育通論”“普通心理”“社會學”“現(xiàn)代中國及其教育”“教育史”等;在其所列課表中并沒有列入“教育社會學”,不過從他對每門課程的說明中可以看出,他主張將“教育社會學”的內(nèi)容納入到諸如“教育概論”“現(xiàn)代中國及其教育”等課程中去。[26]此外,中國教育學會曾以“大學教育系方針及設施問題”為年會主題而進行討論。綜合這些討論,不僅觸及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設置的核心問題,也為日后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統(tǒng)一的教育學系課程標準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更是直接關(guān)系到教育社會學在教育學科體系中的“命運”。

      自1938年起,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開始實行師范學院制度,并頒布《師范學院規(guī)程》(以下簡稱《規(guī)程》),對其設立宗旨、形式、學生待遇等各方面作出詳盡的規(guī)定。如《規(guī)程》規(guī)定,師范學院“以遵照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養(yǎng)成中等學校之健全師資為目的”;“單獨設立,或于大學中設置之”;“各專修科,于必要時得改為系”;“為施行嚴格之心身訓練,采用導師制”;“師范學院學生,一律免收學膳費”;等等。[27]45-49《規(guī)程》頒布不久,教育部對于師范學院設置的草圖便大致擬成,計劃于中央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西北聯(lián)合大學各增設一所師范學院,另于湖南單設一院。

      與此同時,教育部還在結(jié)合當時教育界關(guān)于大學教育學系課程問題討論的基礎上頒布了《師范學院教育學系必修及選修科目表》①中國教育學會受教育部委托,于1934年召開年會時組織學會會員以“大學教育學系方針及設施問題”為主題開展大規(guī)模專題研討,莊澤宣、陳禮江等會員均提交了討論意見,后交由學會理事會成員常道直研究起草,又經(jīng)學會理事會及重慶分會第五次常會研究討論通過,于1938年呈送教育部參考。參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二)》,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36頁。,對師范學院教育學系必修和選修科目分別作了嚴格的規(guī)定:必修科目有“社會學”“普通心理學”“師范教育”“中國教育史”“西洋教育史”等,外加“教學實習”和“畢業(yè)論文”。選修科目有“生理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等,數(shù)目多達28門。但無論是必修科目,抑或是選修科目,都沒有列入“教育社會學”。對此,時人在關(guān)于師范學院課程討論的各類文字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解釋或表態(tài),但有些論述則與此問題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如“師范學院既以造就中等學校的健全師資為其目的,則分設學系應參照中等學校課程標準”;師范學院的教育學系“似當以養(yǎng)成實用人才——中等學校和教育行政人員為主,而以研究教育學術(shù)為輔”[28];“師范學院的教育課程宜按照實際應用而組織,不必沿襲科學的論理(指邏輯——筆者注)的分類”[29];“師范學院各科課程,應以中等學校的課程為中心,而加以擴展,不必過于精深,但必須切于實用,同時應用學科心理,熟習科學化的教學技術(shù)”[30];等等。從中不難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教育社會學作為教育學的一門基礎理論學科,在以專門養(yǎng)成中等學校的實用人才的師范學院教育學系被取消是一種合乎邏輯的結(jié)果。盡管有學者認為“各種教育實施科目均需教育社會學的基礎”,并建議將其改入第三學年必修[28],但遺憾的是,這個建議未被采納。此后,有部分院校(如西南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藍田師范學院)在結(jié)合地方實際需要的基礎上,將部頒教育學系課程標準進行靈活變通而開設了“教育社會學”,但多數(shù)院校還是遵照部頒課程標準,并“尚覺無甚重大不妥之處”[31]。因此,即便是全國各大學設置教育學科數(shù)量不斷地增加②據(jù)《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的記載,教育學科在抗日戰(zhàn)爭前有42所,經(jīng)過8年抗戰(zhàn),其數(shù)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至63所。,但在教育學系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的大學數(shù)量卻大幅度減少。③就世界范圍角度來看,教育社會學在大學中的開設數(shù)量也呈下降的趨勢。如美國大學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情況為:從1910年至1926年,由40所增加至196所,不過到了20世紀40年代,開設教育社會學的大學銳減,此一科目的聲望也隨之降低。參見:(英)班克斯(Olive Banks)著,林清江譯:《教育社會學》,復文圖書館出版社1984年版,第1頁。對此,當時有人對教育社會學沒有成為師資訓練的必修課程表示出這樣的擔憂:“今日吾國社會之各種病態(tài),大都可作從前我國教育失其社會效用之明證”,“然我國師資訓練之政策、方法與課程,仍循舊例,側(cè)重瑣屑知識與技能,而忽視未來師資之社會意識之培育,品格之鍛煉,服務精神之培養(yǎng),與生產(chǎn)合作技能之訓練,則今日之國民教育制度,殆亦新湯舊藥耳”。[32]他還強調(diào)指出“我國今后師資訓練課程應加重社會學及教育社會學……其亦改進我國教育之一途徑歟”。[32]

      不過,這一時期教育社會學課程開始作為社會學的專業(yè)課程得到重視。1939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大學及獨立學院各學系名稱》,規(guī)定法學院下設“法律、政治、經(jīng)濟、社會學及其他各系”[5]709,“若社會學系與文學院歷史學系或其他學系合設則隸屬文學院”[33]95。同年,教育部頒布《文理法農(nóng)工商各學院分系必修選修科目表》,并在《科目表》“附注”一欄中規(guī)定“教育社會學”成為社會學系學生必選的三門專業(yè)社會學課程中可選的課程之一。[33]95

      1940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社會部,對社會行政與社會事業(yè)方面的專門人才“需要甚殷”[34]225,一時各大學及獨立學院社會學系的設立活躍起來,或調(diào)整課程,或增設講座。1943年,南京國民政府社會部增設社會服務事業(yè)管理處,并羅致全國各大學教授參與、協(xié)助政府制定社會政策及行政措施等實際工作,此舉更是激發(fā)各高校社會學系設立的高潮。各大學及獨立學院為培養(yǎng)政府所需的社會工作人才,或添設社會學系,如云南大學;或擬添設社會學系,如貴州大學;或設置社會事業(yè)行政組,如社會教育學院;或增設社會福利行政組,如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為適應社會學系不斷發(fā)展的需要,教育部于1944年對社會學系課程設置重新進行修訂,在原來的社會學系基礎上增設社會行政組,所有課程分成“社會學系必修”和“社會學系社會行政組必修”及“社會學系選修”和“社會學系社會行政組選修”,被時人譽為“課程內(nèi)容,益臻完備”[34]226,最后以《修訂法學院社會學系必修選修科目表》施行于全國。較之《文理法農(nóng)工商各學院分系必修選修科目表》中有關(guān)社會學系課程設置,該表對教育社會學更加重視,明確將“教育社會學”列為社會學系“選修科目”之一,規(guī)定在第三、四學年選修,學分為3分。這意味著教育社會學課程可以繼續(xù)在近代中國各大學及獨立學院中開設。據(jù)統(tǒng)計,截至1947年,全國設立社會學系的大學及獨立學院共計19所[35]85-86,其中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金陵大學都以“選修”的形式開設過教育社會學課程,有的學校甚至將其改為“必修”課,如燕京大學、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此時,教育社會學的課程設置雖在量上無法與20世紀30年代中期之前相比,不過卻取得了質(zhì)的突破——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的“制度化”。

      課程設置是學科普及程度和發(fā)展水平重要標志之一,一門學科被列入高校課程體系之中,一方面符合該學科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該學科同行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便初步形成必要的學術(shù)平臺和良好的學術(shù)氛圍。近代中國大學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從零星到多元,從“自由確定”到“明確規(guī)定”,不斷走向成熟,直至實現(xiàn)制度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社會學課程設置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教育學術(shù)發(fā)展史,它為今人審視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憑借大學作為平臺得以建立提供一個具體而生動的縮影。

      [1]肖朗,許劉英.陶孟和與中國大學教育社會學的發(fā)端[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2]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 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4]教育大辭典編委會.教育大辭典: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 第一編·教育(一)[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6]李友芝,李春年,柳佳欣,等.中國近現(xiàn)代師范教育史資料:第二冊[M/OL].[2016-05-05]. http://img.sslibrary. com/n/slib/book/slib/11302209/19a8cf3b0da64df8869474ab83c885a9/5e427edc6a729b2a912ff8eee3a0fb81.shtml?dxbaok u=false&deptid=67&fav=http%3A%2F%2Fwww.sslibrary.com%2Freader%2Fpdg%2Fpdgreader%3Fd%3Df3ee38af60134 d7f003c6facac9d2a03%26ssid%3D11302209&fenlei=070520080205&spage=1&t=5&username=222.92.189.19&view=-1.

      [7]許椿生.李建勛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一覽[Z].[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4.

      [9]安徽省立安徽大學課程說明書·文學院教育系[Z].[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5.

      [10]謝循初.四年來本校教育學院[J].教育季刊,1931,(4).

      [11]國立暨南大學秘書處.國立暨南大學一覽[Z].[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0.

      [12]國立中山大學秘書處.國立中山大學現(xiàn)狀[Z].[出版地不詳]:國立中山大學出版部,1934.

      [13]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一覽[Z].[出版地不詳]:國立中山大學出版部,1930.

      [14]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教育研究所.本所研究事業(yè)十年[Z].[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7.

      [15]廈門大學.廈門大學十周年紀念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31.

      [16]廈門大學.廈門大學布告:第三卷 第二冊[Z].[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23—1925(民國十三年至十四年).

      [17]洪永宏.廈門大學校史:1921—1949·第一卷[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18]廈門大學一覽·教育學院[Z].[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3—1934(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

      [19]盧茨.中國教會大學史[M].曾鉅生,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20]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丙編 教育概況[M].上海:開明書店,1934.

      [21]齊魯大學.山東濟南私立齊魯大學文理兩學院一覽[Z].[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31.

      [22]齊魯大學社會經(jīng)濟學系課程一覽[J].社會學雜志,1930,(11/12).

      [23]張文昌.國內(nèi)二十六處教育學院系狀況與課程調(diào)查[J].之江學報,1933,(2).

      [24]張士一.大學教育系的課程問題[J].教育叢刊,1935,(1).

      [25]莊澤宣.大學教育學系課程問題[J].教育雜志,1935,(1).

      [26]許椿生.大學教育學系之課程[J].師大月刊,1935,(20).

      [27]教育部參事處.教育法令匯編:第四輯[M].重慶:正中書局,1939.

      [28]方惇頤.師范學院教育系目標與課程之商榷[J].教與學月刊,1939,(5).

      [29]方惇頤.編制師范課程的幾個基本問題[J].教育通訊,1940,(5).

      [30]陸殿揚.師資訓練與師范學院[J].教與學月刊,1938(7).

      [31]院務紀要[J].國立浙江大學師范學院院刊,1940,(1).

      [32]張敷榮.教育社會學與師資訓練[J].國立四川大學師范學院院刊,1944,(創(chuàng)刊號).

      [33]教育部.大學科目表[M].重慶:正中書局,1940.

      [34]孫本文.當代中國社會學[M].重慶:勝利出版社,1948.

      [35]龍冠海.社會學與社會問題論叢[M].臺北:正中書局,1980.

      [責任編輯:羅雯瑤]

      Evolu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University Based on an Examination of Academic History

      XU Liu-ying
      (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oci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 )

      Before the mid-1930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could be offered in the university and independent college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discipline specialization and a diversified set of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course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as of the highest level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offered by the most department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was offered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After the mid-1930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began to get attention as a specialized course in sociology. It furtherdevelop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ology, and achieved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history of curriculum setting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as a living Chinese education academic history, which provides a concrete and vivid microcosm for exami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odern academic with university as a platform.

      universi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academic history

      許劉英(1975— ),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心博士后,浙江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shù)研究所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社會學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學術(shù)史視野下的近代中國教育社會學與鄉(xiāng)村建設互動研究”(項目編號:14YJC88009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guī)劃項目“中國近代教育學術(shù)史研究”(項目編號:BAA050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G642.3

      A

      2095-7068(2017)02-0112-08

      2017-04-12

      10.19563/j.cnki.sdjk.2017.02.012

      猜你喜歡
      教育系學系社會學
      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組織胚胎學與遺傳發(fā)育學系
      馬曉軍
      中國社會學會農(nóng)業(yè)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成立
      中國社會學會農(nóng)業(yè)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成立
      邊疆研究的社會學理路——兼論邊疆社會學學科建構(gòu)之必要性
      第八屆全全科學社會學學術(shù)會議通知
      科學與社會(2020年4期)2020-03-07 08:54:24
      四川音樂學院藝術(shù)教育系“童聲合唱美育浸潤項目”喜獲2019世界合唱大獎賽金銀獎
      音樂探索(2019年4期)2019-11-27 02:14:03
      長治學院教育系
      首都醫(yī)科大學內(nèi)分泌與代謝病學系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設計學系
      万年县| 漠河县| 新密市| 钟山县| 巫山县| 田东县| 彭泽县| 阜新市| 城口县| 昆明市| 泌阳县| 合作市| 阿勒泰市| 耿马| 英吉沙县| 舞钢市| 卫辉市| 宣城市| 类乌齐县| 和林格尔县| 巴里| 贵州省| 富民县| 公主岭市| 孟州市| 湄潭县| 建德市| 蒲江县| 汾西县| 双牌县| 张家口市| 南涧| 扎鲁特旗| 黔江区| 含山县| 抚松县| 浠水县| 尉氏县| 海伦市| 玉环县|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