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臣
(黑龍江大學東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在現(xiàn)代日語研究中,關于「は」和「が」的區(qū)別是人們投入精力較多的部分之一。它們之間的區(qū)別也是日語學習者最難學習的一點。本文試圖從語法功能角度來對二者進行考察,希望能對今后的研究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首先,「が」是格助詞,例如,
(1)鈴木さん 友だち 佐藤さん 先生 紹介する。
(2)鈴木さんが友だちを佐藤さんの先生に紹介する。
(1)中雖然羅列出了事件的各個要素,但是由于他們之間的關系完全沒有被描述出來,所以他們無法形成一個整體,不能表達任何內容。在(2)中,各個要素通過帶下劃線的這些助詞被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事件。這也就是說,「が」和「を·に·と·の」等一樣能夠通過表達要素(也就是詞)與要素之間的關系來使他們形成一個整體,是一個格助詞。再看下面這句話:
(3)鈴木さんによって友だちが佐藤さんの先生に紹介される。
從(2)和(3)可以看出,「が」的作用是表示他前面的詞是述語的語義上的主體或本體(即主語),把主語+「が」的句節(jié)叫做主格。另外,「が」還能像「我が國」這樣表示連體格,這其實也是「が」的本義,正因為如此本文所討論的僅限于「が」出現(xiàn)在事件整體內部的情況。此外,「が」還有像「私は水が飲みたい」這樣的對象格用法,有關具體的內容會在后面涉及。
相對的,「は」被稱為系助詞。例如,
(4)あなたは、きのう·3時に·京都へ·行きましたか。
在這樣一句話中,可以把「は」放在句節(jié)的切分處的地方,變成像下面這樣:
(5)あなたは、きのうは3時に京都へ行きましたか。
但是如果在這里把「は」換成「が」明顯是不可以的?!袱稀褂迷谶@里是要將「きのう」這一部分特別表示出來(既不是「おととい」也不是「今日」),在表示對比的同時特意地將這一部分與述語緊密地相結合,以說明問題的中心是「きのう行ったかどうか」。此外,對(4)的提問可以作如下的回答,
(6)私はきのう3時に京都へ行きはしませんでした。
這樣一來可以將述語中的要素特意提出來進行對比。
像這樣,「は」具有對句中的連用成分進行限定和特別提示的作用,從這一點來講「は」的使用范圍更加廣泛,可以將其歸入「だけ·ばかり·さえ·しか」等副助詞一類當中,但同時它又具有與副助詞所不同的性質。
山田孝雄曾經對系助詞「は」和格助詞「が」之間的區(qū)別進行過明確,他認為格助詞屬于連體修飾成分,而系助詞則不屬于,例如
(7)○あなたは私が作ったプランをどう思いますか。
×あなたは私は作ったプランをどう思いますか。
另外,格助詞和副助詞可以用在表假定的條件從句中,而系助詞則不可以。例如
(8)○あの人が行かなければ、私は行く。
○あの人さえゆかなければ、私は行く。
×あの人は行かなければ、私は行く。
最后,格助詞「が」只能在從句的內部發(fā)揮作用,而系助詞「は」則能使其所提示的主語脫離出所在的小句繼續(xù)與后面出現(xiàn)的述語發(fā)生聯(lián)系,使前后兩個小句成為一個整體。例如
(9)あの人は行かなければ、後で困ります。
綜上,「は」和「が」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這兩者的具體用法。
首先來看「は」的用法。根據久野暲的說法,「は」多用來提示主題或是表示對比,例如
(10)雨は降っていますが、雪は降っていません。
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很難明確說明「は」到底是表示主題還是對比,他們之間的差別非常微妙,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這兩者常常是同時發(fā)揮作用的。不過,下面有幾種具體的情況能夠幫助我們確定「は」的用法。
a.當「は」跟在格助詞或是副詞類之后時大都表達對比,如
(11)チーズケーキは私が食べました。
b.當一句話中同時出現(xiàn)了兩個以上的「は」時,第一個多表主題,之后的多表對比,如
(12)今週の土曜日は、うちの會社は休みです。
c.當上下文中出現(xiàn)了相關聯(lián)的多個事物時,「は」多表示對比,如
(13)その道を下っていく途中で、若い男女の二人連れに出會った。男は大きな荷物を擔いでおり、行商人のように見えた。
d.從語調上來看,當「~は」的部分的發(fā)音較強音調較高且之后帶有短暫的停頓時,此時多表對比。
此外,「は」接在數量詞后時還可以表示數量的下限,如:
彼は三回は來た。(=「すくなくともさんかい」)
下面來看「が」的用法,根據久野暲的說法,「が」可以表示下面(14)的總括記述和(15)的中立敘述。而至于什么是總括記述和中立記述,在下一章會有詳細的說明,這里先進行一個了解。讓我們下看一看下方的兩個句子,
(14)太郎が學生です。
(意思是說現(xiàn)在成為話題的人當中只有太郎是學生)
(15)雨が降っています。
おや、太郎が來ました。
(表示一種可以觀察到的動作或者是暫時的狀態(tài))
「が」是表示總括記述還是中立敘述是由述語的性質決定的。當述語表示恒常的狀態(tài)、意志、義務等時,「が」多表示總括記述,如
(16)斎藤さんが責任者です。
(17)僕がやりましょう。
(18)社長が出席すべきです。
另一方面,當述語表示動作、存在、暫時的狀態(tài)時,「が」多表示中立敘述。例如,
(19)小林さんが久しぶりに電話をくれた。
(20)こんなところに貓がいますよ。
(21)わあぁ、臺所が水浸した。
不過,在作為對問題的回答時,原本的中立敘述也會變?yōu)榭偫ㄓ浭?,?/p>
(22)「誰が亡くなったんですか?!埂干娇谙壬訾胜盲郡螭扦?。」
以上主要從語法功能角度探討了「は」和「が」的區(qū)別。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與語法、語法、語義等諸多方面有著密切而復雜的聯(lián)系,而且從日語教育的角度來看該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今后筆者將在本論文的基礎之上推陳出新,嘗試從更多角度對該問題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陳百海.簡明日語句法[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92-407
[2](日)庵功雄.新日本語學入門:考察語言的結構[M].于日平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日)森山卓郎.日語基礎語法新講:描寫語法導論[M].賈黎黎,雷桂林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日)寺村秀夫.ケーススタディ日本文法[M].東京:おうふう,1987
[5](日)佐治圭三.日本語の文法の研究.東京:ひつじ書房,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