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彬
摘 要:數學是一門嚴密而抽象的基礎學科,如何使全體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做到愿學、樂學、愛學?作者從積極做好課前導入、課堂上創(chuàng)造情境、選擇趣味性例題、使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研究分析,在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學習數學的能力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注意力;培養(yǎng)
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程中,注意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如有位專家說:注意力就是學習的窗口,少了它,知識的陽光就無法照射進來。就學生的學習來說,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的注意力大致有兩個基本標準:首先是專注性,主要指是否把全副精力集中到正在應注意的對象身上;其次是耐久性,主要指保持注意力的時間長度。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而言,它是一門具有十分嚴密而抽象的學科,如何使全體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扎扎實實地學好這門課程,是每位數學教師的艱巨的一個挑戰(zhàn)。
正如每一個人的思維敏捷與遲鈍程度各不相同那樣,在任何一個學習的群體中都決不會出現具有整齊劃一的智力水平和學習習慣。而目前在初中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區(qū)別。老師們知道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可能與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集中和分配不合理有關,那要怎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呢?本文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體會,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
1 別開生面的課前導入能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開始,課堂教學也是這樣。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時間里,如果老師上課形式與平常不同,就能更好地抓住學生心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對上好一節(jié)課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教師的上課形式是十分重要而且不容忽視的。我們要上好一堂課,要讓學生自主的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就必須有新穎的上課形式,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剛開始上課時,我總要拼命叫學生注意,用上課起立,口頭提醒等方式,剛開始還有點成效,久了之后就收效甚微了。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我想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體驗: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大家都會廣為傳誦,但誦讀了幾百遍之后就會感到無聊、厭倦。同樣的道理,如果老師每天到教室講的都是一樣的話,久而久之,自然學生也會厭煩了,所以要想吸引習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就要有比較新穎的上場方式。例如平??偸且粊砭驼f“我們開始上課了,今天上課的內容是……”如此千篇一律,雖然是簡單明了,意思明確,但學生不免產生老調重彈的疲倦感了。如果能換一下,例如講授三角形的內角和,如果用我平時的上課方式,那就是“今天我們要上三角形的內角和,請大家看……”我作了次突破,改變了一下,讓學生自主的或者小組合作式的動手進行操作,首先讓學生前一天準備各種三角形硬紙片,第二天上課一開始就先請學生展示他們準備的各種三角形,認真回顧上節(jié)課學的三角形的分類,對學生說是檢查上節(jié)課的作業(yè),看學生準備的情況,隨機叫幾個學生說說他們準備的是什么三角形,接著就引導學生獨立把自己三角形的三個角用手撕下來再拼,看看能發(fā)現什么,然后再與小組同學進行充分交流,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覺得新穎,他們的注意力也比較集中了,參與度也就高了。
所以,要吸引學生,要讓學生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不能一成不變,流于形式,一定要改變自己的上課形式,根據課堂內容設計不同的題目,設計一個新穎的上課形式。
2 課堂上創(chuàng)造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中學生在入學之初對某些學科感到新穎有趣,有新鮮感,有認真學習的意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難度的加大,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到困難越來越大,無法前進,“提不起勁來”,學習的興趣也就日漸消退,最后甚至達到厭惡學習的程度。事實證明,學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比較穩(wěn)定而濃厚的興趣是與他們對某方面或某學科的知識掌握了多少和深淺以及老師上課態(tài)度、上課方式有直接關系的。所以,教師必須在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創(chuàng)造故事情境,然后致力于透過現象,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去揭發(fā)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
2.1 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
調查顯示85%左右的學生不愛上數學課的原因是錯誤地認為它和我們的生活沒有聯(lián)系,學它沒有用。其實不然,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數學廣泛應用于其它自然學科中。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是教學當中最常用也最直觀有效的一種方法,這也最直接可以引起學生注意的方式,更是最可以讓學生接受的一種情境,就如認識不等式中的導入例題我是這樣設計的:
西湖公園的票價是每人10元。一次購票滿50張,每張票可少收一元。某班有49名學生去公園進行游玩,當生活委員張明準備好了零錢要到售票處買49張票時,愛動腦筋的吳杰同學喊住了他,提議買50張票,但有的同學不明白,明明我們只有49人,多買1張票不是浪費嗎?那么,究竟吳杰的提議對不對呢?這1張票有沒有必要買呢?
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認識不等式以及學會不等式的計算,這個例題直接把不等式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放在導入部分,讓學生能在一開始接觸的時候就能夠產生比較形象又直觀的理解,這樣學生有了比較好的開始后,就能夠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tài)去繼續(xù)以后的學習,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自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學好數學在實際生活中受益不淺。尤其是對后進生來說,給予他們能夠理解的內容,才不至于產生排斥心理,才能使他們的注意力自主集中。
2.2 創(chuàng)造故事情境
故事往往最能激發(fā)中小學生的認知激情,所以老師也可以把數學問題用故事包裝起來,從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學習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可先講一個故事:有一位老人,生前養(yǎng)有11匹馬,他去世前立下遺囑:大兒子、二兒子、小兒子分別繼承遺產的1/2、1/4、1/6。兒子們想來想去沒發(fā)分:他們所得到的都不是整數,即分別為11/2、11/4、11/6,總不能把一匹馬割成幾塊來分吧?你知道怎么辦才能不殺馬嗎?這樣的問題就有比較強故事性,學生注意力會比較集中在老師講的故事內容中,對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會用心動腦去思考,這樣也就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了。
創(chuàng)造情境是老師最常用的方式,不管是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還是創(chuàng)造故事情境。經過實踐發(fā)現,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利用這種方式來講解題目時學生最容易理解,而創(chuàng)造故事情境則是吸引學生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尤其是讓學生做主角的故事。所以老師創(chuàng)造情境時可以把二者結合,比如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尋寶,這樣以學生為主角,吸引學生的注意,尋寶既帶有刺激又在電視上常見,既吸引學生又讓學生容易接受,可以很好的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
總之,老師要讓課堂變得精彩,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忘記吵,創(chuàng)造情境與學生互動是一種很實用的方式,在整堂課中起著重要作用。
3 選擇趣味性例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創(chuàng)造情境可以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想,這可以跟情境相結合,讓學生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更有興趣,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故教師在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方式,利用一些趣味例題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這是教師的責任。
也許有人會說,數學就是枯燥無味的,怎么會有什么趣味呢?其實恰恰相反,數學中處處可以有趣味的。下面我來舉兩個趣味性題目讓大家看看吧。
例1 這里我要講的就是一個適用于講解勾股定理且跟秋千游戲有關的趣題。一架秋千當它靜止不動時,踏板離地一尺,將它向前推兩步(古人將一步算作五尺)即10尺,秋千的踏板就和人一樣高,此人身高五尺,如果這時秋千的繩索拉得很直,請問繩索有多長?
這一題,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時候就可以應用,還要提醒學生注意這里前后兩個式子中,烏龜的速度y不變,但兔子的速度x改變了,所以這里利用二元一次方程來解,而不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組。
這兩個例子關于代數的一個是在大家熟悉的龜兔賽跑的基礎上改編的,而關于幾何的一個是生活中常見的游戲效應,這不僅創(chuàng)造了生活情境還融進了趣味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致,調動了課堂氣氛,而且這里的解題過程還有圖形作為輔助,這有助學生更形象的理解,這樣學生對學習會比較有興趣,聽課的注意力也會比較集中。
除此之外,數學的趣味還可以應用在講解定義的導入或結束。比如在講授提取公因式時,導入或結束可以是一個笑話:文化大革命時期,某農民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命名為“愛國”“愛民”“愛黨”。第三個兒子出生后,他被紅衛(wèi)兵抓了,理由是提取公因式或結束后他兒子名為“愛‘國民黨”;在講授乘法分配律時也可在結束時導入一個數學笑話:老師發(fā)現一個學生在作業(yè)本上的姓名是:木(1+2+3)。
老師問:"這是誰的作業(yè)本?"
一個學生站起來:"是我的!"
老師:"你叫什么名字?"
學生:"木林森!"
老 師:"那你怎么把名字寫成這樣呢?"
學生:"我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像這樣簡單的笑話,趣味十足,跟陶行知老先生的公雞有異曲同工之效,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而且對提取公因式和乘法分配律這些知識點印象深刻。復習時,相信如果有的同學忘記了,那這些趣味例題還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提示,可作為學生的另類記憶。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自然學生就會自主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了。
4 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發(fā)揮課件的直觀性和圖文并茂性的這種優(yōu)勢,不但可以提升課堂效率,省去老師大量的板書時間,而且對于一些適合課件教學的課,如果老師能提前制作在針對性的課件,那就能通過豐富多彩的、直觀的、充滿吸引力的畫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可以把太陽看作是圓,地平線看作是直線,通過課件展示日出的壯麗景致,讓學生在直觀的圖象中充分感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相交,相切,相離等知識點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又比如在教學《兩圓的位置關系》這一課時,可以拍攝一些生活場景(比如窗戶上的圖案,瓷磚拼成的圖案,雜志封面的圖案等)制作課件,并讓學生對這些情景進行分類,從而就能使學生很直觀地理解了兩圓的位置關系。同時又給學生演示了兩個圓直接移動的變化,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的觀察兩圓位置的變化。這樣的直觀教學比我們用心竭力地講解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學生的集中注意力也要好得多。
對于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制作課件應用于課堂教學這方面來說,我們比較熟悉的還是一些幾何的運用,如例1中的兩圓位置等,其實在代數中也可以很好的運用,如講授二次函數。制作課件用于上課時,可以讓圖象跟著函數中各系數的變化而變化。圖象的變化會吸引住學生的注意,此時再讓一兩個學生上臺,自己動手操作,這樣學生對于函數圖象為什么而變化,印象會深深刻入腦海,而且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會完全被老師吸引,集中到本節(jié)課的內容上。
5 及時準確地鼓勵肯定,使用積極的評價讓學生充滿信心,培養(yǎng)興趣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總的說,教師要及時準確地捕捉到學生的思維閃光點,以鼓勵肯定為主,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正能量;要善于表揚,充分地給予肯定。特別是對學困生而言,有目的的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讓他們通過認真研析,能夠回答并體驗成就感,比如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說對幾何定理的理解,舉個反例說明某個命題的錯誤等,只要他們能夠集中注意力,這就是教師最大的成功。此時抓住機會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就一定能迅速起到鼓舞信心、固化良好行為、引起學生強烈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的作用,從而也就能達到數學課堂注意力的有效培養(yǎng)。
誠如一位大教育家所說:“扎實地掌握知識,與其靠多次的重復,不如說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而達到的?!币虼耍诮虒W過程中應重視積極情感效應。眾所周知,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要使學生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最主要的根本問題在于教師的主導下,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總之,注意力是智力發(fā)展的基礎,學生學習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愿學、樂學、愛學。注意力越集中,觀察就越細致,反應就越迅速,感知、思維、記憶等智力也就越有成效。所以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主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人們評價一個教師的準繩,但是這也是老師最明白又最迷茫的地方,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教海無涯,以上只是筆者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得出的一些粗淺的體會。只要我們對學生真心相待,推心置腹,傾注熱忱,促其奮進,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創(chuàng)設學習數學的環(huán)境,給學生集中注意力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可雕之木、可造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