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玲+張曉龍+孟曉民
摘要:本文通過對聞喜縣中低產田土壤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提出了中低產田培肥與改良對策以及種植區(qū)劃意見。
關鍵詞:中低產田;現(xiàn)狀;改良;措施
劉建玲,張曉龍,孟曉民. 山西聞喜縣中低產田現(xiàn)狀及改良措施建議[J]. 農業(yè)工程技術,2017,37(08):31-32.
聞喜縣位于山西省南部,運城盆地北端,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0°59′33″-111°37′29″,北緯35°9′38″-35°34′11″之間。境內三面環(huán)山,丘陵重圍,涑水河川縱貫腹地,地形地貌可概括為三山(中條山、稷王山、紫金山)、兩垣(北垣、后宮垣)、兩條川(涑水河、美良川)、三道丘陵(峨嵋?guī)X、鳴條崗、中條山前沿),海拔高度450-1572 m,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全縣耕地總面積87.0萬畝,其中中低產田面積60.6萬畝。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廣種薄收。
一、中低產田土壤現(xiàn)狀及問題
1、中低產田類型及面積
依據《山西省中低產田劃分與改良技術規(guī)程》,將全縣中低產田劃分為五個類型,即鹽堿耕地型、坡地梯改型、障礙層次型、灌溉改良型、瘠薄培肥型??偯娣e為60.6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69.6%。其中瘠薄培肥型面積最大,為35.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0.9%;其他依次為坡地梯改型11.9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3.7%;灌溉改良型型7.1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2%;障礙層次型5.4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3%;鹽堿耕地型面積0.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0.6%。
2、中低產田的成因
一是自然條件惡劣。全縣地形復雜,山、川、溝、垣、壑俱全,水土流失嚴重。二是農田建設投入不足,中低產田改造措施不力。三是農民施肥投入不足,施肥不合理,尤其是有機肥施用量仍處在較低水平。四是土壤容重增加,通透性變差。從調查情況看,活土層容重平均為1.39 g/cm3,心土層或底土層承受壓力大,容重高達1.50 g/cm3,土壤較為緊實,土壤容重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1.33 g/cm3增高0.06 g/cm3。
3、中低產田存在的問題
(1)重化肥,輕有機肥
多年來,在施肥上重化肥輕有機肥,使有機肥比例下降至36%。近年來隨著農業(y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小麥、玉米等秸稈還田面積增加,土壤有機質有了明顯提高,但由于作物秸稈有限,單位面積仍不能滿足作物優(yōu)質高產的需要。
(2)重氮磷肥,輕鉀肥
全縣小麥N畝均施用量8-10 kg,P2O5畝均施用量5-7 kg,K2O畝均施用量1-3 kg,氮、磷、鉀化肥的施肥比例不協(xié)調。
(3)化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不當
不同作物對化肥需求量不同,在中低產田上,化肥的增產潛力大,利用率高。但從施肥調查情況來看,農民往往重視高產田,而忽視了中低產田施肥,造成中低產田吃不飽。在施肥方式上,撒施、盲目施肥、隨意施肥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造成肥料利用率較低。
(4)重大量元素,輕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肥料施用面積占耕地總面積95%以上,微肥絕大多數(shù)是用于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上,糧食、棉花等作物很少施用微量元素。
(5)農田基本建設不完善,造成土壤養(yǎng)分流失
多年來農民對農田用多養(yǎng)少,特別是坡耕梯田,水土流失嚴重,跑土跑肥,造成活土層減少,土壤肥力低下。全縣坡耕地面積39萬畝,每年農建面積不足10%,且廣種薄收,養(yǎng)分貧乏,作物產量下降。
二、中低產田培肥與改良對策
1、多種途徑提高中低產田土壤肥力。
(1)增加土壤有機質
近年來全縣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機肥施用相對減少,盡管連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等項目,但由于部分土壤掠奪性生產,導致土壤耕性變差,保肥保水性能逐漸下降。今后要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目標,逐步加大單位面積有機肥的施用量,施用農家肥、沼液、商品有機肥、秸稈堆漚等,不斷增加有機肥投入量。
(2)秸稈還田,實現(xiàn)用養(yǎng)結合
作物秸稈含有較為豐富的氮、磷、鉀、鈣、鎂、硫等多種營養(yǎng)元素和有機質,直接翻入土壤具有改良土體結構、土壤耕性的作用。全縣每年有60余萬畝小麥秸稈、10余萬畝秋作物秸稈可以利用。通過玉米鮮稈還田、小麥高留茬還田、壓青還田等途徑,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實現(xiàn)用養(yǎng)結合。
(3)合理輪作,挖掘土壤潛力
根據不同作物需求養(yǎng)分的種類和數(shù)量不同、根系深淺不同、吸收各層土壤養(yǎng)分不同、各種作物遺留殘體成分各異,通過不同作物合理輪作倒茬,挖掘土壤潛力,平衡土壤養(yǎng)分。大力推廣糧棉間作,玉米大豆間作,小麥大豆輪作,小麥藥材輪作等方式,實現(xiàn)土壤養(yǎng)分協(xié)調利用。
2、因地制宜實施中低產田改造
(1)鹽堿耕地型改良
主攻方向以排水改鹽為主。其主要措施:建立排灌系統(tǒng)挖渠排水洗鹽;完善農田林網,優(yōu)化田間環(huán)境;改進耕作方式,深耕曬垡促進土壤熟化;增施有機肥,實行糧肥輪作;推廣地膜覆蓋,提高地溫抑制水分蒸發(fā),防止返鹽;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按施肥建議卡施肥;實施化學改良;種植耐鹽作物,提高經濟效益。
(2)坡地梯改型改良
主攻方向以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為主。其主要措施:里切外填、圍地打壩、加深耕層;耕作培肥,糧草、糧豆、糧油輪作,增施有機肥,合理增施化肥。加強林帶植被建設,防止水土流失。
(3)障礙層次型改良
主攻方向以工程與耕作措施并舉,逐步消除和改善土體構型為主。其主要措施:平田整地、起高填低,降低田面坡度;加深耕層、耕層厚度≥20 cm的坡耕地種植苜蓿、豆類與綠肥作物,采取小麥、玉米秸稈直接還田、平衡施肥;引水灌溉,提高耕地抗旱能力。
(4)灌溉改良型改良
主攻方向以增加灌溉保證率為主。其主要措施:發(fā)展灌溉配套措施,打井引水修渠節(jié)灌、引水高灌、蓄水提灌,提高用水保證率;平田整地,提高灌溉質量;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
(5)瘠薄培肥型改良
主攻方向應以挖掘土壤潛力,培肥土壤,以肥調水,走有機旱作之路為主。其主要措施:在平川、山地、丘陵不同地區(qū)采取不同的培肥方式,改革種植制度,提倡輪作倒茬,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測土配方施肥,合理平衡施肥。
三、中低產田種植區(qū)劃意見
全縣地形復雜,中低產田廣泛分布,根據地貌特征可分五大區(qū)域:高中山區(qū)、山前傾斜平原區(qū)、黃土丘陵溝壑區(qū)、黃土臺垣區(qū)、河谷平原區(qū)。根據各區(qū)域土壤性質及地域特征,因地制宜。特提出種植業(yè)布局規(guī)劃。
1、高中山區(qū)
由于該區(qū)是全縣低產農田區(qū),多年來以一年一作小麥為主,依據該區(qū)基礎條件,應調整為種植小雜糧為主,重點發(fā)展紅小豆、大豆、谷類、中藥材等抗旱耐瘠薄作物。
2、山前傾斜平原區(qū)
該區(qū)由中條山的片流以及舉辦溝谷中的洪積扇裙組成,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大部分是一年一作,以種植藥材為主,發(fā)展經濟林比如:核桃、雙季槐、牡丹花和小雜糧等
3、黃土丘陵溝壑區(qū)
該區(qū)丘陵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應該單一小麥種植的為退耕還草、還林或搞林糧間作;農作物種植應改為薯類、豆類及雜糧為主。
4、黃土臺垣區(qū)
該區(qū)主要指聞喜縣北垣臺地,地勢平坦,但干旱無水,屬于極度貧水區(qū),地力水平較低。應改一年一作小麥種植為小麥、藥材、薯類等綜合種植區(qū)。小麥應選用優(yōu)質小麥品種,進一步發(fā)展優(yōu)質小麥生產基地;藥材還以遠志為主,進一步提高產量,增加農作物種植效益。
5、河谷平原區(qū)
該區(qū)以中產田為主,有一部分高產田,但水利條件較好。有一部分鹽堿地,在培肥地力的基礎上以發(fā)展麥棉間作,小麥、玉米間作,設施蔬菜、低洼鹽堿地種蓮菜等特色菜為主。進一步提高產值,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