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護理職業(yè)學院)
摘 要:在新時期,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潛在心理問題,并予以及時干預,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本文重點研究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學生管理工作的對策,意在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工作 健康心理 改革對策
一、前言
如今,高校的擴招政策不斷深入,學校生源情況更加復雜,一些高校中開始出現(xiàn)一些不和諧因素,比如“川師大砍殺舍友事件”、“復旦大學投毒事件”等,無一不顯示出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盡如人意,這就要求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潛在心理問題,并予以及時干預,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本文重點研究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學生管理工作的對策,意在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二、健康心理下完善高校學生管理機制的對策
在新時期,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心理,已經成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正視的重要話題。我認為,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學生管理工作,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1、調查大學生心理健康,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細節(jié),而且當今大學生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如果對他們強行灌輸規(guī)章制度,很可能引發(fā)他們的逆反情緒,有鑒于此,高校要實施柔性管理方式,尊重大學生。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高校首先要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掌握大學生的心理活動,時刻關注大學生的成長。我認為,高校教師要通過問卷調查、談心、聊天、微信、QQ等方式調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把握他們的心理活動情況,或者安排問題辯論賽,通過學生在比賽中的情況了解大學生的發(fā)展現(xiàn)狀。
目前,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再加上新媒體的普及,使得大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也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的心理情況受到一定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更是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高校還要將調查結果建立成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將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分為常態(tài)、輕微失調、嚴重病態(tài)三種水平,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對癥下藥,促進大學生的成長。
2、了解大學生心理問題原因,把握行為問題根源
學生是學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對象,在管理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我們都知道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心理活動和思考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管理者必須全面把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原因,了解導致他們出現(xiàn)各種異常行為的因素,再采取措施予以干預和疏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我認為,教師要想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原因,首先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變化,通過大學生的各種言行舉止,把握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困境。確實,近些年來,高校不斷發(fā)生各種暴力事件和違法事件,導致高校不再是一個純潔的“象牙塔”,高校在實施教育管理工作時不僅要促使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更要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教師在日常管理工作不僅要注重大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關注他們的生活問題、戀愛問題和人際交往問題等,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愿意對教師敞開心扉,訴說心結。教師不僅要在高校內部對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還要與學生家長取得聯(lián)系,使學生家長及時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xiàn),與孩子進行交流時多注意交談技巧,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事實證明,學校管理工作要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3、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學生展示才華提供舞臺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新常態(tài)模式中,經濟發(fā)展速度開始放慢,但是社會競爭更加激烈,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yè)生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畢業(yè)生難以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正視這種問題,要對學生加強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為未來發(fā)展做好鋪墊。
我認為,高校的當務之急就是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具備良好的實踐操作能力,為他們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以健康的心理應對一切挑戰(zhàn)。高??梢园l(fā)揮校企合作的作用,安排學生走進企業(yè)中進行見習和頂崗實習,使學生以準職業(yè)人的身份參與企業(yè)運作,使學生提前感受社會企業(yè)的工作氛圍,為日后發(fā)展奠基。其次,高校在校內也要多舉辦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微電影創(chuàng)作、技能大賽、人文知識競賽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些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發(fā)揮個人才能,釋放青春活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再次,高校還要鼓勵學生多參加義務志愿活動,促使大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為他人服務,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心,使大學生在為他們服務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肩負的責任,進而努力學習、努力奮斗,為發(fā)揮個人價值而不斷前進。
三、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高校的生源情況更加復雜,這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不得不承認,現(xiàn)在大學生的物質生活水平雖然提升了,但是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卻不容樂觀,大學生自殺、傷害別人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這些都反映了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才能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們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織多樣化的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為學生的日后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夏建華,向瑞倫.高校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探討[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2〕杜曉達,吳云志.高校輔導員應對突發(fā)事件的策略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3〕吳桂敏.高校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理性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7(03).
〔4〕謝智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教學實驗探索[J].職業(yè)教育,2015(02).
〔5〕楊蕾.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特征及健康教育對策[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4(10).
作者簡介:
譚欣(1980.01-), 女,漢族,畢業(yè)于韓國嶺南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 現(xiàn)就職于貴陽護理職業(yè)學院教師, 講師職稱, 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學。